一种建筑用PVC结皮发泡塑料木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58909阅读:7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用PVC结皮发泡塑料木枋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行业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用PVC结皮发泡塑料木枋结构。



背景技术:

木枋是建筑工程上主要周转材料之一,经常与木模板一起并用,主要用作龙骨。采用优质木材制作的的木枋如果使用管理得当仅能周转使用8次以上,但我国的建筑行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状态,每年消耗的建筑模板以几亿平方米为单位,需要纯木枋达到近2000万米,为保护环境,相应国家号召,建筑用PVC结皮发泡木枋应运而生。目前建筑用PVC结皮发泡木塑木枋以质轻、表面质量好、重复利用次数多、应用成本低等优势被广泛采用。但随着建筑用PVC结皮发泡木枋的广泛采用,建筑用PVC结皮发泡木枋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表面不平整,纵向或横向发生翘曲或变形导致抗弯强度不够、易断裂等使用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说明书CN204311652U中公开了一种建筑用PVC结皮发泡木塑纯木方结构,包括PVC结皮发泡木塑纯木方本体及一组设置在所述PVC结皮发泡木塑纯木方本体内部的加强筋。该实用新型通过在普通建筑用PVC结皮发泡木塑纯木方中加入PET打包带虽然提高了模板的刚性和抗拉强度,但并不能改善PVC结皮发泡木方由于截面大,制作时温度损失不一致导致的表面不平整的问题,且PET打包带设置在木方本体高度三等分处,不能充分利用PET打包带的抗拉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截面小、抗弯性能好、不易断裂的PVC结皮发泡塑料木枋。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建筑用PVC结皮发泡塑料木枋结构,包括木枋本体,所述木枋本体包括相互垂直的立柱部及横梁部,所述立柱部设置在所述横梁部的一端;所述立柱部的底面上设有安装槽,所述横梁部的底面上设有安装条,所述安装槽及所述安装条对应设置;所述木枋本体内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沿所述木枋本体的轴向嵌设在所述木枋本体内部,所述加强筋布置在所述立柱部的底部或所述横梁部的顶部。

优选的,所述加强筋至少设有3根。

进一步的,最靠近所述立柱部底面的所述加强筋距立柱部底面的距离小于立柱部高度的1/3,单根木枋使用时,立柱承受拉力,愈靠近底部承受的拉力愈大,故而加强筋要尽量靠近立柱部的底部;最靠近所述立柱部底面的所述加强筋距立柱部底面的最小距离为5mm,以保证加强筋与结皮发泡塑料的有效结合。

进一步的,最靠近所述横梁部顶面的所述加强筋距横梁部顶面的距离小于横梁部高度的1/3,两根木枋组合使用时,横梁部承受拉力,愈靠近底部承受的拉力愈大,故而加强筋要尽量靠近横梁部的顶部;最靠近所述横梁部顶面的所述加强筋距横梁部顶面的最小距离为4mm,以保证加强筋与结皮发泡塑料的有效结合。

进一步的,两根所述加强筋的水平间距大于所述加强筋宽度的1/4,两根所述加强筋水平与竖直方向的最小间距为4mm,保证加强筋与结皮发泡塑料的有效结合。

优选的,所述加强筋为PET打包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横梁部保证木枋与施压物的有效接触面,立柱部保证木枋的刚度,减小单根木枋的截面面积,有效防止木枋由于截面大导致的温度损失不一致引起的表面变形;加强筋设置合理,能有效提高木枋的抗弯性能及抗裂性能,提升结构强度;使用灵活,可单根木枋与钢筋组合使用,也可两根木枋组合使用,适应建筑施工的多种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二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木枋本体,2-加强筋,3-安装槽,4-安装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参阅图1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建筑用PVC结皮发泡塑料木枋结构,包括木枋本体1,木枋本体1包括相互垂直的立柱部及横梁部,立柱部设置在横梁部的一端,立柱部的底面上设有安装槽,横梁部的底面上设有安装条,安装槽与安装条对应设置;横梁部的宽为50mm,高为30mm,立柱部的高为40mm;木枋本体1内沿木枋本体1的轴向嵌设有3根加强筋2,其中2根嵌设在横梁部的顶部,1根嵌设在立柱部的底部,嵌设于横梁部顶部的2根加强筋2带宽14mm,带厚0.6mm,间距10mm,距横梁部顶面5mm;嵌设于立柱部底部的1根加强筋2带宽12.5mm,带厚0.6mm,距立柱部安装槽的底面4mm,3根加强筋2均为PET打包带。

实施例二

参阅图2及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木枋本体1内沿木枋本体1的轴向嵌设有6根加强筋2,其中4根嵌设在横梁部的顶部,2根嵌设在立柱部的底部,嵌设于横梁部顶部的4根加强筋2带宽15.5mm,带厚0.6mm,水平间距8mm,竖直间距5mm,距横梁部顶面5mm;嵌设于立柱部底部的2根加强筋2,靠近底部的加强筋2带宽14.0mm,带厚0.6mm,距立柱部安装槽的底面4mm,远离底部的加强筋2带宽13mm,带厚0.6mm,两根加强筋2的间距为4mm,6根加强筋2均为PET打包带。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

使用单根木枋时,横梁部与施压物接触,立柱部与支撑物接触。当施压物对木枋施压时,横梁部承受压力,立柱部承受拉力,设置在立柱部的加强筋2能提升立柱部的抗拉强度,从而提升单根木枋的承压能力,进而防止模板变形和断裂;为了进一步提升木枋的强度,使用时在安装槽内嵌入钢筋,由于钢筋具有良好的抗拉性能,嵌设在安装槽内能有效提高木枋的抗弯变形性能和抗裂性能,使较小截面的木枋能承受更大的荷载;也可以在立柱部与安装条的间隙中嵌入钢筋,从而更进一步提升木枋的结构强度。

两根木枋卡合可形成宽为50mm、高为100mm的长方形截面组合木枋,截面尺寸符合施工使用习惯,在组合木枋的外周包覆软质聚氯乙烯能保证木枋的有效连接,也可以采用本领域其他常用连接方法以保证组合木枋的有效连接。使用时,一端的横梁部与施压物接触,另一端的横梁部与支撑物接触,当施压物对木枋施压时,与施压物接触的横梁部承受压力,与支撑物接触的横梁部承受拉力。设置在横梁部的加强筋2能提升与支撑物接触的横梁部的抗拉强度,从而提升组合木枋的承压能力,进而防止模板变形和断裂。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