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震后救援模拟方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85314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应急设备相关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震后救援模拟方舱。



背景技术:

在遇地震灾害时,建筑物会在地震的作用下发生较大程度的歪斜。歪斜后的建筑底板与天花板通常呈现倾斜状态,而倾斜状态的建筑物会对后续的搜救工作造成较大的障碍。

现有技术中,存在关于部分关于地震救援与体验的研究。但是现有的方案主要方向为令体验者在震动舱内模拟地震来临时房屋的振动状况,来提高地震发生时屋内人员的自救意识,提高生还几率。在模拟震动结束后,学会正确的呼救方法、正确等待救援或正确逃生自救,震动结束后的震动舱,仍然为水平状态,与实际震后倾斜状态的建筑物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救援人员在水平的震动舱内的救援行动训练,较难以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能够较为真实的模拟震后建筑物状态的装置,以提高救援人员的训练效果,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震后救援模拟方舱。本发明通过设计全新的结构,使其可以模拟震后歪斜状态建筑物,来提高救援人员的训练效果。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震后救援模拟方舱,包括:

固定连接的上层方舱及下层方舱;

所述下层方舱的一端与举升架的一端相铰接;

上下两层方舱内均设置有转角楼梯;

所述下层方舱的底部、上层方舱的底部和顶部均具有连接通道口;

上下两层方舱均具有家具;

其中,所述下层方舱或上层方舱上具有吊接件。

优选的,所述举升架的两侧具有横向限位板。

优选的,所述上层方舱顶部具有护栏。

优选的,所述下层方舱的一个侧壁上设置有侧门,未设置侧门的下层方舱壁上设置有窗户。

优选的,所述窗户为外推窗。

优选的,所述上层方舱内具有隔舱。

优选的,上层方舱内的家具位于隔舱内。

优选的,所述举升架上铰接有支撑杆,下层方舱的底部具有与所述支撑杆相适配的凹槽。

优选的,所述举升架上具有用于辅助支撑杆的斜撑杆。

优选的,任一转角楼梯的端部均与所在方舱的底板或天花板固定连接,至少一个侧面通过支撑柱与方舱侧壁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可以令方舱长时间处于倾斜状态,能够更加真实的模拟出震后建筑物的形态,提高救援人员的训练效果。

(2)上层方舱顶部具有开口及护栏,可以作为建筑物房顶进行高空进入救援训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中上层方舱和下层方舱的配合图;

图4是本发明中下层方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上层方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护栏,2、上层方舱,3、下层方舱,4、举升架,5、斜撑杆,6、支撑杆,7、吊接件,8、隔舱,9、边缘护栏,10、侧门,11、转角楼梯,12、折叠桌,13、椅子,14、窗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震后救援模拟方舱,其结构如图1-5所示,包括:

固定连接的上层方舱2及下层方舱3,下层方舱3和/或上层方舱2上具有吊接件7。上层方舱2顶部具有护栏1。下层方舱3的左下端与举升架4的左下端相铰接,下层方舱3的右下端为自由端,举升架4的两侧设置有横向限位板,以限制方舱横向移动。

上层方舱2和下两层方舱3内均设置有转角楼梯11,任一转角楼梯11的端部均与所在方舱的底板或天花板固定连接,且任一转角楼梯11至少一个侧面通过支撑柱与方舱侧壁固定连接。转角楼梯11的外侧具有边缘护栏9。

下层方舱3的底部、上层方舱2的底部和顶部均具有连接通道口,以便于救援人员从于上层方舱2和下层方舱3中通行。

上下两层方舱均具有家具。具体来说,下层方舱3中具有折叠桌12和椅子13,上层方舱2中具有隔舱8,隔舱8内具有2个折叠桌12和椅子13。

所述下层方舱3的一个侧壁上设置有侧门10,未设置侧门的下层方舱壁上设置有3个窗户14。上层方舱2上也设置有3个窗户14。所有的窗户均可选择为外推窗。

同时,所述举升架4上铰接有支撑杆6,下层方舱3的底部具有与所述支撑杆6相适配的凹槽。举升架4上具有用于辅助支撑杆6的斜撑杆5。

进行灾后救援时,利用吊车的吊钩吊在吊接件7上起吊,则下层方舱3就会以铰接节点为圆心逆时针转动。随后,将支撑杆6竖起顶住下层方舱3的底部,并支撑好斜撑杆5。然后,救援人员就可以进入倾斜状态的方舱中进行模拟救援训练。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未予以详细说明和局部放大呈现的部分,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进行赘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