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非承重用泡沫混凝土墙体及其抗震构造。
背景技术: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型墙材革新和建筑节能工作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新型建筑材料不断涌现,非承重填充墙体大多具备轻质、高强、保温、隔热、隔声、抗风等性能特点。随着建筑节能工作的不断开展,高效保温材料和外墙、内墙等墙体材料的发展也日新月异, 随着禁止粘土砖等政策的不断落实,建筑墙体的防火、保温和安全性也引起建筑业内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现浇泡沫混凝土墙体充分利用其燃烧性能为A级材料的优势,采用浆料拌合物发泡现浇的方式,克服了块体材料砌筑和抹面的缺点,同时发挥其密度较低的轻质高强优势,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因此也越来越多地用做建筑外墙和内墙的填充墙体。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范》JGJ339对作为非结构构件的砌体材料类填充墙提出了明确的抗震要求,现行《泡沫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341也对现浇泡沫混凝土墙体内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时的拉结措施以及现浇泡沫混凝土墙体与主体结构构件的连接构造提出了有关要求,《泡沫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341目前仅仅就墙体采用钢丝网架配筋方式进行了有关规定,但对于现浇泡沫混凝土墙体采用单层或双层配筋网(也可设腹筋固定拉结)的配筋方式、单层配筋网泡沫混凝土墙体与主体结构构件的拉结方式以及泡沫混凝土墙体较长、较高时采用同材料的暗柱、暗梁加强的抗震构造方式等,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在施工使用中缺少必要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给现非承重用浇泡沫混凝土墙体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带来诸多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非承重用泡沫混凝土墙体及其抗震构造,确保非承重用泡沫混凝土墙体与主体结构在地震时的可靠拉结及有效传递地震作用。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提供一种非承重用泡沫混凝土墙体,所述墙体内设置有一层或两层互相平行的配筋网片。
优选的,所述两层配筋网片之间固定有腹筋,所述腹筋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个配筋网片上,所述腹筋垂直于所述配筋网片所在的平面。
腹筋可采用普通钢筋、冷拔低碳钢丝或镀锌冷拔低碳钢丝等,其直径可为2mm-12mm,腹筋水平间距可以设置为100mm-600mm,腹筋竖向间距可以为100mm-600mm。腹筋的水平间距与竖直间距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相等时即为腹筋在配筋网片平面内均匀分布。双层配筋网片之间设置的腹筋将两层配筋网片相互拉结,加强两层配筋网片的稳定性。腹筋的两个端部可以直接焊接在两侧的配筋网片上,也可以两端弯钩勾住并焊接在配筋网片的筋条上。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非承重用泡沫混凝土墙体的抗震构造,包括泡沫混凝土墙体和主体结构之间的拉结方式以及墙体较长、较高时采用同材料暗柱、暗梁加强的抗震构造方式。所述主体结构内设置有拉结筋,显著特征是所述拉结筋与所述配筋网片处于同一平面内,且所述拉结筋的一端与同平面上的所述配筋网片固定连接。
非承重用泡沫混凝土墙体内设置的配筋网片通常与非承重用泡沫混凝土墙体的外表面相平行,因此,拉结筋也与墙体的长度和高度组成的平面相平行。所述非承重用泡沫混凝土墙体的厚度一般为100-350mm,所述配筋网片可采用绑扎或焊接的钢筋网片、焊接钢丝网片或镀锌钢丝焊接网片等配筋方式;配筋网片的筋条可采用普通钢筋、冷拔低碳钢丝或镀锌冷拔低碳钢丝等,其直径可以为2mm-12mm,所述配筋网片的网格优选为正方形,相邻两个筋条之间的间距可以设置为30mm-250mm。墙体拉结筋可以是在主体结构构件内预留或者以后植筋的方式锚入主体结构内,拉结筋与非承重用泡沫混凝土墙体内配置的配筋网片的筋条采用绑扎、焊接、机械锚固等方式有效连接,上下拉结筋锚入非承重用泡沫混凝土墙体内的长度应满足现行国家规范的相应要求。
非承重用泡沫混凝土墙体内配筋采用双层网片方式时,主体结构构件内预留拉结筋或后植筋与同平面内的配筋网片在同一平面内固定连接。由于配筋网片为两层,相应的,同一水平面或同一竖直面上设置的拉结筋均为两根,分别与两层配筋网片有效连接。
本发明切实考虑了现浇泡沫混凝土墙体采用单层或双层网片配筋时的墙体配筋构造,在非承重用泡沫混凝土墙体配筋网同平面内预留墙体拉结筋,通过拉结筋与配筋网片的连接使主体结构和非承重用泡沫混凝土墙体之间实现有效拉结,使非承重用泡沫混凝土墙体与主体结构在地震时能够可靠拉结及有效传递地震作用。
优选的,所述拉结筋为水平方向设置,相邻两根拉结筋之间的竖直向间距为200-700mm。
优选的,所述拉结筋为水平方向设置,每两根所述拉结筋为一组,相邻两组之间的竖直向间距为300-800mm,每一组内的两根拉结筋之间的间距为30-100mm。相邻两组之间的竖向间距是指第一组中两根拉结筋的中间位置到第二组中的两根拉结筋的中间位置,即第一组的中心到第二组中心的距离。
非承重用泡沫混凝土墙体内的配筋网片采用单层网片时,主体结构内预留的拉结筋为相应的采用平面内单根或双根等间距配置方式与通平面内的配筋网片可靠连接和锚固。所述配筋网片采用双层时,由于配筋网片为双层,相应的拉结筋也为相互平行的两排或两列,因此,拉结筋已经两两存在,通常不再采用双根配置方式,而是采用用平面内单根等间距方式配置,双根配置即同平面内的两根拉结筋为一组,每组都处于同一平面。
所述拉结筋为水平方向设置时,即拉结筋将非承重用泡沫混凝土墙体与其左右方向的主体结构构件有效连接。
优选的,所述述拉结筋为竖直方向设置,相邻两根拉结筋之间的水平向间距为200-1000mm。
优选的,所述拉结筋为竖直方向设置,每两根所述拉结筋为一组,相邻两组之间的水平向间距为300-1200mm,每一组内的两根拉结筋之间的间接为30-100mm。相邻两组之间的水平间距是指第一组中两根拉结筋的中间位置到第二组中的两根拉结筋的中间位置,即第一组的中心到第二组中心的距离。
所述拉结筋为竖直方向设置时,即拉结筋将非承重用泡沫混凝土墙体与其上下方向的主体结构进行连接。当然,还可以水平方向的拉结筋和竖直方向的拉结筋同时设置,即非承重用泡沫混凝土墙体内的配筋网片通过拉结筋与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主体结构构件均固定。
优选的,所述墙体内设置有暗柱或暗梁,所述暗柱或暗梁与所述墙体的材料相同。
在非承重用泡沫混凝土墙体较长或较高时,采用暗梁或暗柱的方式加强墙体的整体性和抗震安全性,暗柱或暗梁与所述填充墙体的浇筑材料相同,可与相邻墙体同时浇筑施工,避免了采用不同材料时施工难度较大的问题,提高墙体工程的抗裂性能。
优选的,所述拉结筋的直径为6-10mm。拉结筋一般采用HPB300、HRB335或HRB400级普通钢筋。
优选的,所述配筋网片为焊接或绑扎的钢筋网片、焊接钢丝网片或镀锌钢丝焊接网片。所述配筋网片的筋条相应的可采用普通钢筋、冷拔低碳钢丝或者镀锌冷拔低碳钢丝等。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含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承重用泡沫混凝土墙体及其抗震构造,所述墙体内设置有一层或两层互相平行的配筋网片,所述抗震构造包括泡沫混凝土墙体与主体结构之间的拉结方式以及墙体较长、较高时采用同材料暗柱、暗梁加强抗震构造方式,所述主体结构内预留有拉结筋,所述拉结筋与所述配筋网片处于同一平面内,且所述拉结筋的一端与同平面内的所述配筋网片固定连接。本发明将主体结构预留的拉结筋的一端与泡沫混凝土墙体内的配筋网片固定连接,切实考虑了填充墙体采用单层或双层网片配筋的墙体配筋构造,在泡沫混凝土墙体的配筋网同平面内设置拉结筋,使主体结构和泡沫混凝土墙体有效拉结锚固,以保证泡沫混凝土墙体与主体结构在地震时可靠拉结及有效传递地震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的,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非承重用泡沫混凝土墙体及其抗震构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面图。
图3为图1中采用等间距单根拉结筋时的B-B剖面图(仅仅示例墙体部分剖面图)。
图4为图1中采用等间距双根拉结筋时的B-B剖面图(仅仅示例墙体部分剖面图)。
图5为图1中采用等间距单根拉结筋时的C-C剖面图(仅仅示例墙体部分剖面图)。
图6 为图1中采用等间距双根拉结筋时的C-C剖面图(仅仅示例墙体部分剖面图)。
图7为图1中采用双层配筋网片时的B-B剖面图(仅仅示例墙体部分剖面图)。
图8为图1中采用双层配筋网片时的C-C剖面图(仅仅示例墙体部分剖面图)。
图9为图1中采用双层配筋网片时的B-B剖面图。
图中所示:泡沫混凝土墙体10、配筋网片11、腹筋12、主体结构20、拉结筋3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参见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非承重用泡沫混凝土墙体及其抗震构造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所述非承重用泡沫混凝土墙体内设置有一层或两层互相平行的配筋网片11,所述抗震构造包括泡沫混凝土墙体10和主体结构20,所述主体结构20内设置有拉结筋30,所述拉结筋30与所述配筋网片11处于同一平面内,所述拉结筋30的一端与同平面上的配筋网片11固定连接。
所述主体结构20与所述泡沫混凝土墙体墙体10之间可采用脱开或柔性连接方式,脱开是指在泡沫混凝土墙体10与主体结构20之间留出间隙,允许主体结构框架在地震中适应变形,避免泡沫混凝土墙体参与地震作用的分配对主体结构的影响,从而减轻震害提高结构安全性;柔性连接是指在上述泡沫混凝土墙体10与主体结构20脱开的间隙中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半条、聚氨酯发泡材料等填充,并采用弹性密封材料封缝。
所述配筋网片11可以是单层双向配筋或双层双向配筋,所述拉结筋30采用平面内单根或双根等间距配置方式将泡沫混凝土墙体10与主体结构20锚固。所述拉结筋30可以设置为水平方向,即将泡沫混凝土墙体10与其左右方向的主体结构20锚固,或者设置为竖直方向,即将泡沫混凝土墙体10与其上下方向的主体结构20锚固,或者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均设置,将泡沫混凝土墙体10与其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主体结构锚固,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当泡沫混凝土墙体10内设置双层配筋网片11时,可在双层网片之间设置腹筋12来稳固结构,也可以不设置,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
进一步,在泡沫混凝土墙体10较长或较高时,泡沫混凝土墙体10内可以设置暗柱或暗梁,暗柱或暗梁与所述泡沫混凝土墙体10采用相同的浇筑材料同时浇筑。例如,所述泡沫混凝土墙体10在浇筑之前设置好暗柱或暗梁,然后采用泡沫混凝土浇筑,暗柱或暗梁与墙体均采用泡沫混凝土材料同时浇筑成型,外部看为一个整体。墙体内暗梁或暗柱用于加强墙体整体性和抗震安全性,暗梁或暗柱与墙体采用同种材料与相邻墙体同时浇筑施工,施工过程方便,并且提高墙体抗裂性。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非承重用泡沫混凝土墙体及其抗震构造,所述泡沫混凝土墙体10内设置有一层配筋网片11,所述抗震构造包括泡沫混凝土墙体10和主体结构20,所述主体结构20内设置有拉结筋30,所述拉结筋30与所述配筋网片11处于同一平面内,所述拉结筋30的一端与同平面上的配筋网片11固定连接。
如图3所示,所述拉结筋30为水平设置,图3为图1中采用等间距单根拉结筋时的B-B剖面图,水平设置的拉结筋30在剖面图上为一个圆点,即填充墙体10与其左右两侧的主体结构20锚固,拉结筋的配置方式为用平面内单根等间距配置,相邻两根拉结筋30的竖直间距为200mm。
本实施例中,所述填充墙体10与主体结构20之间为柔性连接,所述填充墙体10为现浇泡沫混凝土墙体,墙体厚度为100mm,墙体内设置的单层配筋网片11为采用普通钢筋焊接而成,每一根钢筋的直径为2mm,配筋网片11中,相邻两根横向筋条和相邻两根纵向筋条的间距均为30mm。所述拉结筋30采用主体结构20内预埋铁件的方式预留,预留拉结筋30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拉结筋30采用HPB300级普通钢筋,其直径为6mm。
本发明实施例中,现浇泡沫混凝土填充墙体10与其内设置的配筋网片11组成非承重填充墙体的基本构造,主体结构20与非承重现浇泡沫混凝土填充墙体10采用预留的等间距拉结筋30可靠连接和有效锚固,克服了现浇泡沫混凝土墙体10采用单层双向配筋时与主体结构20有效拉结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环节的难题,能够更方便现浇泡沫混凝土的现场施工,具有更加灵活方便的可操作性,提高施工效率,同时确保现浇泡沫混凝土墙体10与主体结构20在地震时的可靠拉结及有效传递地震作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非承重用泡沫混凝土墙体及其抗震构造,所述泡沫混凝土墙体10内设置有一层配筋网片11,所述抗震构造包括沫混凝土墙体10和主体结构20,所述主体结构20内设置有拉结筋30,所述拉结筋30与所述配筋网片11处于同一平面内,所述拉结筋30的一端与同平面上的配筋网片11固定连接。
如图4所示,所述拉结筋30为水平设置,图4图1中采用等间距双根拉结筋时的B-B剖面图,图中拉结筋30为一个圆点,所述泡沫混凝土墙体10与其左右两侧的主体结构20连接,拉结筋的配置方式为用平面内双根等间距配置,即每两根拉结筋30组成一组,每一组中相邻的两根拉结筋30之间的竖直距离为30mm,相邻两组之间的竖直间距为300mm,相邻两组拉结筋之间的距离是指第一组中两根拉结筋30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到第二组中两根拉结筋30之间距离的终点位置,即图中所示H2。
本实施例中,所述泡沫混凝土墙体10与主体结构20之间为柔性连接,所述泡沫混凝土墙体10为现浇泡沫混凝土墙体,墙体厚度为350mm,墙体内设置的单层配筋网片11为采用普通钢筋焊接而成,钢筋条的直径为12mm,配筋网片11中,相邻两根横向筋条和相邻两根纵向筋条的间距均为250mm。所述拉结筋30采用主体结构20内预留铁件的方式在主体结构20内预留,预留拉结筋30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拉结筋30采用HRB335级普通钢筋,其直径为10mm。
本实施例中,所述泡沫混凝土墙体10内设置有暗柱,采用暗柱加强泡沫混凝土墙体10的稳定性,所述暗柱与泡沫混凝土墙体10采用同种材料同时浇筑而成。所述泡沫混凝土墙体10,在浇筑墙体之前设置好暗柱或暗梁,然后浇筑,暗柱或暗梁与墙体同时浇筑成型,外部视为一个整体。墙体内暗梁或暗柱用于加强墙体整体性和抗震安全性,暗梁或暗柱采用同种材料与相邻墙体同时浇筑施工,施工过程方便,并且提高墙体抗裂性。
本发明实施例中,现浇泡沫混凝土填充墙体10与其内设置的配筋网片11组成非承重填充墙体的基本构造,主体结构20与非承重现浇泡沫混凝土填充墙体10采用预留的等间距拉结筋30可靠连接和有效锚固,克服了现浇泡沫混凝土墙体10采用单层双向配筋时与主体结构20有效拉结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环节的难题,能够更方便现浇泡沫混凝土的现场施工,具有更加灵活方便的可操作性,提高施工效率,同时确保现浇泡沫混凝土墙体10与主体结构20在地震时的可靠拉结及有效传递地震作用。同时,本发明采用暗柱、暗梁的方式加强现浇泡沫混凝土墙体的整体性和抗震安全性,暗柱、暗梁采用同材料泡沫混凝土与相邻墙体同时浇筑施工,避免了采用不同材料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圈梁时施工困难的情况,有效提高墙体工程的抗裂性能。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非承重用泡沫混凝土墙体及其抗震构造,所述泡沫混凝土墙体10内设置有一层配筋网片11,所述抗震构造包括上述泡沫混凝土墙体10和主体结构20,所述主体结构20内设置有拉结筋30,所述拉结筋30与所述配筋网片11处于同一平面上,所述拉结筋30的一端与同平面上的配筋网片11固定连接。如图5所示,所述拉结筋30为竖直设置,即填充墙体10与其上、下两侧的主体结构20通过拉结筋30锚固,图5图1中采用等间距单根拉结筋时的C-C剖面图,图中拉结筋30为一个圆点;相邻的两根拉结筋30之间的水平距离为200mm。
本实施例中,除了拉结筋30为竖直设置,与实施例1不同之外,其余均与实施例1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非承重用泡沫混凝土墙体及其抗震构造,所述泡沫混凝土墙体10内设置有一层配筋网片11,所述抗震构造包括沫混凝土墙体10和主体结构20,所述主体结构20内设置有拉结筋30,所述拉结筋30与所述配筋网片11处于同一平面上,所述拉结筋30的一端与同平面上的配筋网片11固定连接。如图6所示,所述拉结筋30为竖直设置,即填充墙体10与其上下两侧的主体结构20通过拉结筋30锚固,图6为图1中采用等间距双根拉结筋时的C-C剖面图,图中拉结筋30为一个圆点;本实施例中,所述拉结筋30采用等间距双根配置方式,即每两根竖直设置的拉结筋组成一组,每一组中相邻的两根拉结筋30之间的水平距离为200mm,相邻两组之间的水平间距为1200mm,相邻两组拉结筋之间的距离是指第一组中两根拉结筋30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到第二组中两根拉结筋30之间距离的终点位置,即图中所示L2。
本实施例中,除了拉结筋30为竖直设置与实施例2不同之外,其他与实施例2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非承重用泡沫混凝土墙体及其抗震构造,所述泡沫混凝土墙体10内设置有两层互相平行的配筋网片11,所述配筋网片11采用焊接钢丝网片,钢丝采用冷拔低碳钢丝,两层配筋网片11之间设置有腹筋12,所述腹筋12的两端分别焊接在两层配筋网片11上,所述腹筋12在两层配筋网片11之间均匀布置,水平间距和竖直间接均为100mm;所述抗震构造包括沫混凝土墙体10和主体结构20,所述主体结构20内设置有拉结筋30,所述拉结筋30与所述配筋网片11处于同一平面上,此处,配筋网片11为两层,则同一水平面或竖直面上均设有两根拉结筋30,分别与两个配筋网片11同平面,所述拉结筋30的一端与同平面上的配筋网片11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拉结筋30为水平设置,如图7所示,图7为图1中采用双层配筋网片时的B-B剖面图,所述拉结筋30为单根设置,每一层配筋网片11的相邻两根拉结筋30的竖直间距为700mm,两层配筋网片11设置的拉结筋30数量相同,如图7所示。
本实施例中,所述泡沫混凝土墙体10与所述主体结构20柔性连接,所述拉结筋30水平设置,即泡沫混凝土墙体10通过水平设置的拉结筋30与其左右两端的主体结构20连接,所述墙体厚度为350mm,墙体内设置的双层配筋网片11中,冷拔低碳钢丝的直径为6mm,配筋网片11中,相邻两根横向筋条和相邻两根纵向筋条的间距均为150mm。所述拉结筋30采用主体结构20内预埋铁件的方式在主体结构20内预留,预留拉结筋30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拉结筋30采用HRB400级普通钢筋,其直径为8mm。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5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拉结筋30为竖直设置,如图8所示,图8为图1中采用双层配筋网片时的C-C剖面图,每一层配筋网片11中设置的相邻两根拉结筋30的水平间距为1000mm,拉结筋30竖直设置即填充墙体10通过拉结筋30与其上下两侧的主体结构构件连接。其他与实施例6相同部分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非承重用泡沫混凝土墙体及其抗震构造,所述泡沫混凝土墙体10内设置有两层互相平行的双向配筋网片11,所述配筋网片11采用镀锌钢丝焊接网片,钢丝采用镀锌冷拔低碳钢丝,两层配筋网片11之间设置有腹筋12,所述腹筋12的两端分别焊接在两层配筋网片11上,所述腹筋12在两层配筋网片11之间均匀布置,水平间距和竖直间接均为600mm;所述抗震构造包括泡沫混凝土墙体10和主体结构20,所述主体结构20内设置有拉结筋30,所述拉结筋30与所述配筋网片11处于同一平面内,此处,配筋网片11为两层,则同一水平面或竖直面上均设有两根拉结筋30,分别与两个配筋网片11同平面,所述拉结筋30的一端与配筋网片11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拉结筋30包括水平设置和竖直设置的,所述拉结筋30为单根设置,每一层配筋网片11中,水平设置的相邻两根拉结筋30的竖直间距为500mm,竖直设置的相邻两根拉结筋30的水平间距为700mm,两层配筋网片11设置的拉结筋30数量相同,如图9所示。
本实施例中,所述泡沫混凝土墙体10与所述主体结构20柔性连接,所述墙体厚度为350mm,墙体内设置的双层配筋网片11中,镀锌冷拔低碳钢丝的直径为6mm,配筋网片11中,相邻两根横向筋条和相邻两根纵向筋条的间距均为150mm。所述拉结筋30采用主体结构20内预留铁件的方式在主体结构20内预留,预留拉结筋30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拉结筋30采用HRB400级普通钢筋,其直径为10mm。
进一步,本实施例中,所述泡沫混凝土墙体10内设置有暗柱,对墙体进行加强,且所述暗柱采用与墙体相同的材料与相邻墙体同时浇注施工,减小了施工难度,提高了墙体的抗裂性,并加强了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本发明中,现浇泡沫混凝土填充墙体10与其内设置的配筋网片11组成非承重填充墙体的基本构造,主体结构20与非承重现浇泡沫混凝土填充墙体10采用预留的等间距拉结筋30可靠连接和有效锚固,并采用同材料的暗柱或暗梁加强抗震构造和连接,解决了非承重现浇泡沫混凝土墙体采用单层双向或双层双向的配筋网片11时,墙体拉结筋30的配置方式对确保墙体本身与主体结构构件有效可靠拉结的重要施工难题;同时在现浇泡沫混凝土墙体较长或较高时,采用暗柱、暗梁的方式加强其墙体整体性和抗震安全性,暗柱、暗梁采用同材料泡沫混凝土与相邻墙体同时浇筑施工,避免了采用不同材料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圈梁时的施工困难的情况,有效提高了墙体工程的抗裂性能。本发明既考虑到施工时的具体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实用性,也充分考虑到墙体配筋构造的不同与拉结筋配置方式的不同,对于提高现场施工效率,降低人力和材料成本,确保工程质量,加强抗震构造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给现浇泡沫混凝土墙体工程在工程实践应用的各环节如设计、施工和验收等方面提供了有价值性的技术借鉴和参考依据。
当然,上述说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发明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以上实施例及附图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参照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也应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