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震支座及其安装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998410阅读:793来源:国知局
一种隔震支座及其安装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房屋建筑抗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隔震支座及其安装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房屋建筑抗震技术不断取得新成果。传统的抗震技术通过增加或加粗钢筋、承重柱等“以硬碰硬”抗震技术消耗大量建筑材料,占用建筑过多的使用空间,存在能源消耗大等弊端。隔震支座以其体积小,抗震效果显著等优势,成为受欢迎的新兴抗震技术。

2015年12月国家正式实施《建筑隔震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积极推广隔震支座的应用。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建筑物的上部结构与基础顶面之间设置隔震支座,使上下两部分的刚性结构,以隔震支座进行“软”连接。隔震支座阻隔地震波向上部结构传输,使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有效降低,减少结构变形,有效的保护主体结构。

传统隔震支座安装为:在隔震支座下部设置伸出楼板面的承台(短柱)、下连接板及下预埋构件,借助楼面板承台(短柱)进行固定安装。下连接板安装合格后,浇筑承台(短柱),吊运安装隔震支座,浇筑上部短柱。传统做法存在以下问题:隔震支座板与下预埋构件为分离的两部分,传统安装将高强螺栓拧入下预埋板下部的螺纹套筒中,外侧利用大于高强螺栓公称直径2mm的pvc管,对螺纹套筒进行定位;pvc管在振动混凝土等施工过程中破损,导致预埋套筒倾斜、偏移;预埋锚筋垂直深入楼面板承台密集钢筋区域,预埋锚筋在柱箍筋内侧,工人焊接加固难度大,易偏位,高强螺栓无法达到设计要求强度;振动棒振捣混凝土时,隔震支座下连接板和下预埋板因缺少水平约束,出现偏移,造成隔震支座安装偏离设计支座中心位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隔震支座及其安装施工方法,其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通过将下定位钢管和下部结构的钢筋进行焊接来对下预埋件进行定位,同时通过调整模具对下预埋板的位置进行调整,将下定位钢管与调整模具进行分离设置,使下定位钢管对下预埋件进行定位时,不影响调整模具对下预埋板位置的调整,能通过横向调节机构和纵向调节机构确保下预埋板位置的准确,从而保证了隔震支座安装能够到位,缩短施工工期且操作便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隔震支座本体和用于对所述隔震支座本体位置进行调整的调整模具,所述调整模具安装在所述隔震支座本体的下部,所述隔震支座本体包括隔震橡胶垫、水平布设在所述隔震橡胶垫上部的上连接板和水平布设在所述隔震橡胶垫下部的下连接板,所述下连接板的下部设置有下预埋构件,所述上连接板的上部设置有上预埋构件;所述上预埋构件与所述下预埋构件的结构相同,所述上连接板与所述下连接板的结构相同,所述下预埋构件包括下预埋板和设置在所述下预埋板下部且与所述下预埋板呈垂直布设的多个下预埋件,所述下预埋件包括下预埋锚筋、与所述下预埋锚筋上端套装连接的下螺纹套筒和套装在所述下预埋锚筋下端的下定位钢管,所述下螺纹套筒的一端与所述下预埋板的下部连接;

所述调整模具包括供下预埋板安装的矩形边框、用于固定所述下预埋板的钢筋定位框、用于调节所述下预埋板横向位置的横向调节机构和用于调节所述下预埋板纵向位置的纵向调节机构,所述横向调节机构包括两组对称布设在下预埋板左右两侧的横向调节螺杆,一组所述横向调节螺杆插装在所述矩形边框的左侧,另一组所述横向调节螺杆插装在所述矩形边框的右侧,所述纵向调节机构包括两组对称布设在下预埋板前后两侧的纵向调节螺杆,一组所述纵向调节螺杆插装在所述矩形边框的前侧,另一组所述纵向调节螺杆插装在所述矩形边框的后侧,所述钢筋定位框与所述矩形边框的下部连接,所述矩形边框和所述钢筋定位框均呈水平布设。

上述一种隔震支座,其特征是:所述调整模具还包括插装在所述下预埋板上且用于调节所述下预埋板水平度的竖向调节机构,所述竖向调节机构为多个呈竖向布设的竖向调节螺杆,多个所述竖向调节螺杆均设置在所述矩形边框的内侧,所述矩形边框的顶角处和相邻两个顶角连线的中部均设置有所述竖向调节螺杆。

上述一种隔震支座,其特征是:所述上预埋构件包括上预埋板和设置在所述上预埋板上部且与所述上预埋板呈垂直布设的多个上预埋件,所述上预埋件包括上预埋锚筋、与所述上预埋锚筋下端套装连接的上螺纹套筒和套装在所述上预埋锚筋上端的上定位钢管,所述上螺纹套筒的一端与所述上预埋板的上部连接。

上述一种隔震支座,其特征是:每组所述横向调节螺杆和每组所述纵向调节螺杆的端部均支顶在所述下预埋板的侧部。

上述一种隔震支座,其特征是:所述下螺纹套筒通过卡箍件与所述下预埋板卡装连接。

上述一种隔震支座,其特征是:所述矩形边框为等边角钢,所述矩形边框内侧的长度a小于所述下预埋板的长度a,且小于所述角钢的边长,所述矩形边框内侧的宽度b不大于所述下预埋板的宽度b,且不大于所述角钢的边长。

上述一种隔震支座,其特征是:所述横向调节螺杆、纵向调节螺杆和竖向调节螺杆的直径均为φ16mm~φ20mm。

一种隔震支座的安装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调整模具及下预埋构件的安装,包括以下过程:

步骤101、在所述下部结构的钢筋笼绑扎过程中,对多个所述下定位钢管分别进行安装;

所述下部结构为供该隔震支座安装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步骤102、在所述下部结构混凝土浇筑前,将所述调整模具安装到位;

步骤103、将每个所述下预埋锚筋的下端均插入步骤101中的所述下定位钢管内,使所述下预埋板安装到位;

步骤二、下预埋板位置的测量及调整:待所述下部结构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且所述混凝土初凝之前,对步骤103中所述下预埋板的位置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且通过所述横向调节机构和所述纵向调节机构对所述下预埋板的位置进行调整,直至将所述下预埋板调整到位;

步骤三、隔震支座本体和上预埋构件的安装:待步骤二中所述下部结构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以上后,将所述隔震支座本体吊装至步骤二中所述下预埋板上部的位置处,将所述下连接板与所述下预埋板固定连接,接着将所述上预埋构件与所述上连接板固定连接。

上述安装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101中下定位钢管安装前,采用bim软件对步骤101中所述钢筋笼的绑扎过程进行模拟,并找出所述钢筋笼的接头处,使所述下定位钢管安装时避开所述钢筋笼的接头处;

其中,所述钢筋笼的接头处为将两个钢筋段进行搭接以满足钢筋长度要求时的搭接位置处。

上述安装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上预埋构件包括上预埋板和设置在所述上预埋板上部且与所述上预埋板呈垂直布设的多个上预埋件,所述上预埋件包括上预埋锚筋、与所述上预埋锚筋下端套装连接的上螺纹套筒和套装在所述上预埋锚筋上端的上定位钢管,所述上螺纹套筒的一端与所述上预埋板的上部连接,所述上定位钢管与上部结构的钢筋固定连接;

步骤三中隔震支座本体和上预埋构件安装完成后,进行上部结构的施工,所述上部结构为设置在该隔震支座上部的建筑物的主体结构,所述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上部结构施工时,首先对所述上部结构钢筋进行绑扎过程中对所述上定位钢管进行安装,然后浇筑所述上部结构的混凝土。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的隔震支座设计合理且投入成本低。

2、本发明的所述调整模具包括供下预埋板安装的矩形边框、用于固定所述下预埋板的钢筋定位框、用于调节所述下预埋板横向位置的横向调节机构和用于调节所述下预埋板纵向位置的纵向调节机构,能通过横向调节机构和纵向调节机构确保下预埋板位置的准确,从而保证了隔震支座安装能够到位,缩短施工工期且操作便捷。

3、本发明利用bim软件模拟下部结构钢筋的绑扎过程,同时确定下预埋套管的安装位置,在下预埋套管安装时有效的避开了下部结构钢筋的接头处,使下部结构钢筋排布合理,满足高层住宅对隔震支座精确安装的设计要求。

4、本发明施工步骤简单,通过将下定位钢管和下部结构的钢筋进行焊接来对下预埋件进行定位,同时通过调整模具对下预埋板的位置进行调整,将下定位钢管与调整模具进行分离设置,使下定位钢管对下预埋件进行定位时,不影响调整模具对下预埋板位置的调整。

5、本发明在下部结构的混凝土初凝之前,采用常规测量方法对下预埋板的位置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对下预埋板的位置进行调整,有效的避免了有下部结构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对下预埋板位置产生偏差而导致隔震支座本体的安装位置产生偏差,满足了高层住宅对隔震支座精确安装的设计要求。

综上所述,本发明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通过将下定位钢管和下部结构的钢筋进行焊接来对下预埋件进行定位,同时通过调整模具对下预埋板的位置进行调整,将下定位钢管与调整模具进行分离设置,使下定位钢管对下预埋件进行定位时,不影响调整模具对下预埋板位置的调整,能通过横向调节机构和纵向调节机构确保下预埋板位置的准确,从而保证了隔震支座安装能够到位,缩短施工工期且操作便捷。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隔震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调整模具、下预埋构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左视图。

图4为本发明矩形边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隔震支座的使用状态图。

图6为本发明隔震支座的安装施工方法流程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矩形边框;2—钢筋定位框;

3-11—横向调节螺杆;3-12—纵向调节螺杆;

3-2—竖向调节螺杆;4-1—下连接板;4-2—上连接板;

5-1—下预埋锚筋;5-2—上预埋锚筋;6-1—下螺纹套筒;

6-2—上螺纹套筒;7-1—下定位钢管;7-2—上定位钢管;

8—高强螺栓;9—卡箍件;10-1—下预埋板;

10-2—上预埋板;11—隔震橡胶垫;12-1—下部结构;

12-2—上部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5所示的一种隔震支座,包括隔震支座本体和用于对所述隔震支座本体位置进行调整的调整模具,所述调整模具安装在所述隔震支座本体的下部,所述隔震支座本体包括隔震橡胶垫11、水平布设在所述隔震橡胶垫11上部的上连接板4-2和水平布设在所述隔震橡胶垫11下部的下连接板4-1,所述下连接板4-1的下部设置有下预埋构件,所述上连接板4-2的上部设置有上预埋构件;所述上预埋构件与所述下预埋构件的结构相同,所述上连接板4-2与所述下连接板4-1的结构相同,所述下预埋构件包括下预埋板10-1和设置在所述下预埋板10-1下部且与所述下预埋板10-1呈垂直布设的多个下预埋件,所述下预埋件包括下预埋锚筋5-1、与所述下预埋锚筋5-1上端套装连接的下螺纹套筒6-1和套装在所述下预埋锚筋5-1下端的下定位钢管7-1,所述下螺纹套筒6-1的一端与所述下预埋板10-1的下部连接;

所述调整模具包括供下预埋板10-1安装的矩形边框1、用于固定所述下预埋板10-1的钢筋定位框2、用于调节所述下预埋板10-1横向位置的横向调节机构和用于调节所述下预埋板10-1纵向位置的纵向调节机构,所述横向调节机构包括两组对称布设的横向调节螺杆3-11,一组所述横向调节螺杆3-11插装在所述矩形边框1的左侧,另一组所述横向调节螺杆3-11插装在所述矩形边框1的右侧,所述纵向调节机构包括两组对称布设的纵向调节螺杆3-12,一组所述纵向调节螺杆3-12插装在所述矩形边框1的前侧,另一组所述纵向调节螺杆3-12插装在所述矩形边框1的后侧,所述钢筋定位框2与所述矩形边框1的下部连接,所述矩形边框1和所述钢筋定位框2均呈水平布设。

实际使用时,所述下定位钢管7-1与供该隔震支座安装的下部结构12-1的钢筋固定连接,所述下部结构12-1为供该隔震支座安装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通过将下定位钢管7-1和下部结构12-1的钢筋进行焊接来对所述下预埋件进行定位,同时通过所述调整模具对下预埋板10-1的位置进行调整,将下定位钢管7-1与所述调整模具进行分离设置,使下定位钢管7-1对所述下预埋件进行定位时,不影响所述调整模具对下预埋板10-1位置的调整。

实际使用时,能通过横向调节机构和纵向调节机构确保下预埋板位置的准确,从而保证了隔震支座能够安装到位,缩短施工工期且操作便捷。

实际使用时,由上向下对所述下预埋构件进行三道限位加固,保证所述下预埋构件不会发生偏移,该三道限位加固分别为:一、在所述下预埋板10-1上安装高强螺栓8,所述高强螺栓8的下端插装在所述下螺纹套筒6-1内且与所述下预埋锚筋5-1的上端顶紧,将所述下螺纹套筒6-1与所述下预埋板10-1的连接进行加固,在通过所述横向调节机构和纵向调节机构对所述下预埋板10-1进行调节时,所述下预埋件与所述下预埋板10-1整体被调节;二、将所述下预埋锚筋5-1的下端插入安装在下定位钢管7-1内,同时将所述下定位钢管7-1与所述下部结构12-1的钢筋进行焊接后连接为一体,实际施工时,所述下部结构12-1的钢筋为钢筋笼,且所述下部结构12-1为建筑物的基础,要求有足够的承载力,因此所述钢筋笼的配筋较密,而传统的隔震支座中所述下预埋锚筋5-1的下端是直接与所述钢筋笼进行焊接,施焊工序复杂、难度大且施焊质量难以保证;三、所述下预埋板10-1的下部焊接有供所述下螺纹套筒6-1安装的卡箍件9,所述卡箍件9为封闭的圆形腔体,所述圆形腔体的内径与所述下螺纹套筒6-1的外径相同,所述卡箍件9与所述下预埋板10-1呈平行布设,所述下螺纹套筒6-1与所述下预埋板10-1的连接处为所述下预埋构件的受力薄弱节点,当所述下螺纹套筒6-1产生水平方向的偏移时,通过卡箍件9的设置,相当于在所述下预埋板10-1与所述下螺纹套筒6-1之间增加了一道连接防护件,增加了该受力薄弱节点的强度,该隔震支座可以用于无承台短柱的建筑物中。

实际使用时,将所述钢筋定位框2卡装在所述下部结构12-1的钢筋笼内,同时将所述钢筋定位框2焊接在所述矩形边框1的下部,因此钢筋定位框2对所述矩形边框1起到了限位的作用,有效的抑制了所述下连接板4-1位置的偏移,且所述矩形边框1由4个细长杆件通过首尾相接焊接而成,因此所述矩形边框1的整体刚度较小,且容易发生整体的扭转变形,因此钢筋定位框2还可以增加所述矩形边框1的刚度。

实际使用时,将所述下螺纹套筒6-1与所述下预埋锚筋5-1的上端通过螺纹连接,目的是在保证可靠连接的同时,能够通过调整所述下预埋锚筋5-1上端在所述下螺纹套筒6-1中套装的长度调整所述下预埋锚筋5-1的下端插入所述下定位钢管7-1中的长度,通过分别调整多个所述下预埋锚筋5-1上端在所述下螺纹套筒6-1的长度,使所述下预埋板10-1在下部结构12-1的混凝土浇筑前为水平布设。

本实施例中,所述调整模具还包括插装在所述下预埋板10-1上且用于调节所述下预埋板10-1水平度的竖向调节机构,所述竖向调节机构为多个呈竖向布设的竖向调节螺杆3-2,多个所述竖向调节螺杆3-2均设置在所述矩形边框1的内侧,所述矩形边框1的顶角处和相邻两个顶角连线的中部均设置有所述竖向调节螺杆3-2。

实际使用时,所述下预埋锚筋5-1伸入在所述下部结构12-1的内部,因此在所述下部结构12-1浇筑过程中,所述下预埋锚筋5-1的位置会产生偏差,同时会使所述下预埋板10-1产生倾斜,因此需要调整所述竖向调节螺杆3-2使所述下预埋板10-1保持水平。

实际使用时,所述竖向调节螺杆3-2的数量为8个,所述下预埋板10-1的4个顶角和相邻两个顶角连线的中部均设置有所述竖向调节螺杆3-2,在所述下部结构12-1浇筑混凝土时,通过所述竖向调节螺杆3-2的设置,有效地保证了所述下预埋板10-1的水平度,使所述隔震支座本体水平。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预埋构件包括上预埋板10-2和设置在所述上预埋板10-2上部且与所述上预埋板10-2呈垂直布设的多个上预埋件,所述上预埋件包括上预埋锚筋5-2、与所述上预埋锚筋5-2下端套装连接的上螺纹套筒6-2和套装在所述上预埋锚筋5-2上端的上定位钢管7-2,所述上螺纹套筒6-2的一端与所述上预埋板10-2的上部连接。

实际使用时,待所述下预埋构件的位置调整到位后,采用常规的安装方法对所述隔震支座本体及所述上预埋构件进行安装后,所述隔震支座本体及所述上预埋构件均能安装到位,因此不需要在所述上预埋构件上设置所述调整模具,但是对所述上预埋构件进行三道限位加固与对所述下预埋构件进行三道限位加固的设置相同。

本实施例中,每组所述横向调节螺杆3-11和每组所述纵向调节螺杆3-12的端部均支顶在所述下预埋板10-1的侧部。

实际使用时,每组所述横向调节螺杆3-11中所述横向调节螺杆3-11的数量可为多个,优选的为1个,即所述横向调节螺杆3-11的数量为2个,2个所述横向调节螺杆3-11对称设置在所述矩形边框1的左侧和右侧,将2个所述横向调节螺杆3-11均设置在所述矩形边框1左侧和右侧的中部,能够实现对所述矩形边框1横向位置的调节。

实际使用时,每组所述纵向调节螺杆3-12中所述纵向调节螺杆3-12的数量可为多个,优选的为1个,即所述纵向调节螺杆3-12的数量为2个,2个所述纵向调节螺杆3-12对称设置在所述矩形边框1的前侧和后侧,将2个所述纵向调节螺杆3-12均设置在所述矩形边框1左侧和右侧的中部,能够实现对所述矩形边框1纵向位置的调节。

本实施例中,所述下螺纹套筒6-1通过卡箍件9与所述下预埋板10-1卡装连接。

实际使用时,所述下螺纹套筒6-1不能与所述下预埋板10-1直接进行焊接连接,因为所述下螺纹套筒6-1为用于连接所述下连接板4-1和下预埋板10-1的所述高强螺栓8的高强螺栓副,不符合《钢结构高轻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6.4.5在安装过程中,不得用高强度螺栓兼做临时螺栓使用要求。其中高强度螺栓为采用高强度材料制造的螺栓,高强螺栓8的螺杆、螺帽和垫圈都由高强钢材制作,常用的高强钢材为45号钢、40号硼钢、20号锰钛硼钢。

本实施例中,所述矩形边框1为等边角钢,所述矩形边框1内侧的长度a小于所述下预埋板10-1的长度a,且(a-a)小于所述角钢的边长,所述矩形边框1内侧的宽度b不大于所述下预埋板10-1的宽度b,且(b-b)不大于所述角钢的边长。

实际使用时,所述矩形边框1为能够支撑所述下预埋板10-1且侧部能够供所述横向调节机构和纵向调节机构安装的框架结构,优选的为等边角钢,由于所述角钢为成品化加工的材料,便于取材,且所述角钢的底边可作为所述下预埋板10-1的支撑件,所述角钢的侧边可供所述水平调节螺杆3-1进行安装,同时所述角钢的强度、刚度均能满足要求,优选的所述角钢的尺寸为40mm×40mm。

本实施例中,所述横向调节螺杆3-11、纵向调节螺杆3-12和竖向调节螺杆3-2的直径均为φ16mm~φ20mm。

本实施例中,所述下预埋板10-1上开设有供所述竖向调节螺杆3-2安装的螺纹孔。

实际使用时,所述下预埋板10-1的厚度为20mm~50mm,为了保证为所述竖向调节螺杆3-2提供足够的螺纹咬合力,可在所述安装孔上焊接与所述螺纹孔同轴布设的安装螺母,有效地提高了所述竖向调节螺杆3-2的强度,且在后期该隔震支座安装时切除安装螺母,保证所述下预埋板10-1与所述下连接板4-1贴合严密。

如图6所示的一种隔震支座安装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调整模具及下预埋构件的安装,包括以下过程:

步骤101、在所述下部结构12-1的钢筋笼绑扎过程中,对多个所述下定位钢管7-1分别进行安装;

所述下部结构12-1为供该隔震支座安装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步骤102、在所述下部结构12-1混凝土浇筑前,将所述调整模具安装到位;

步骤103、将每个所述下预埋锚筋5-1的下端均插入步骤101中的所述下定位钢管7-1内,使所述下预埋板10-1安装到位;

步骤二、下预埋板位置的测量及调整:待所述下部结构12-1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且所述混凝土初凝之前,对步骤103中所述下预埋板10-1的位置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且通过所述横向调节机构和所述纵向调节机构对所述下预埋板10-1的位置进行调整,直至将所述下预埋板10-1调整到位;

步骤三、隔震支座本体和上预埋构件的安装:待步骤二中所述下部结构12-1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以上后,将所述隔震支座本体吊装至步骤二中所述下预埋板10-1上部的位置处,将所述下连接板4-1与所述下预埋板10-1固定连接,接着将所述上预埋构件与所述上连接板4-2固定连接。

实际施工时,步骤101中,当下部结构12-1钢筋绑扎至所述下定位钢管7-1的安装位置时,将所述下定位钢管7-1与所述下部结构12-1钢筋进行焊接,确保了所述下预埋板10-1安装位置的准确性,同时不影响所述下部结构12-1钢筋的绑扎。

实际施工时,步骤103中,在所述下预埋板10-1的安装位置采用常规的测量放线的方法进行放线,之后采用划线笔画十字,标出所述下预埋板10-1安装位置的中心,便于下预埋板10-1的精确安装。

实际施工时,下部结构12-1混凝土浇筑时需要振捣,如果在振捣过程中所述下预埋板10-1的横向位置和纵向位置,则通过步骤二进行调节,使下预埋板10-1的中心与步骤二中十字的交叉处重合,调整过程易于控制,且能够保证调整后的所述下预埋板10-1位置准确,同时在混凝土振捣过程中所述下预埋板10-1产生倾斜时,通过调整所述竖向调节螺杆3-2使所述下预埋板10-1保持水平。

实际施工时,在下部结构12-1的混凝土初凝之前,采用常规测量方法对下预埋板10-1的位置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通过所述横向调节机构和所述纵向调节机构对所述下预埋板10-1的位置进行调整,有效的避免了由于下部结构12-1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对下预埋板10-1位置产生偏差而导致该隔震支座的安装位置产生偏差,满足了高层住宅对隔震支座精确安装的设计要求。

实际使用时,步骤三中隔震支座本体和上预埋构件安装前,须拆除所述竖向调节螺杆3-2后,才能进行所述隔震支座本体的安装。

本实施例中,步骤101中下定位钢管7-1安装前,采用bim软件对步骤101中所述钢筋笼的绑扎过程进行模拟,并找出所述钢筋笼的接头处,使所述下定位钢管7-1安装时避开所述钢筋笼的接头处;

其中,所述钢筋笼的接头处为将两个钢筋段进行搭接以满足钢筋长度要求时的搭接位置处。

实际施工时,在浇筑混凝土时,接头处钢筋的位置容易产生错动,同时所述下定位钢管7-1与所述下部结构12-1钢筋为焊接连接,在接头处进行下定位钢管7-1的安装时,施焊难度较大且在焊缝处存在两个钢筋段搭接时所产生的受力薄弱点,影响施焊效果,在因此在所述下定位钢管7-1安装时,要避开所述钢筋笼的接头处。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预埋构件包括上预埋板10-2和设置在所述上预埋板10-2上部且与所述上预埋板10-2呈垂直布设的多个上预埋件,所述上预埋件包括上预埋锚筋5-2、与所述上预埋锚筋5-2下端套装连接的上螺纹套筒6-2和套装在所述上预埋锚筋5-2上端的上定位钢管7-2,所述上螺纹套筒6-2的一端与所述上预埋板10-2的上部连接,所述上定位钢管7-2与上部结构12-2的钢筋固定连接;

步骤三中隔震支座本体和上预埋构件安装完成后,进行上部结构12-2的施工,所述上部结构12-2为设置在该隔震支座上部的建筑物的主体结构,所述上部结构12-2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上部结构12-2施工时,首先对所述上部结构12-2钢筋进行绑扎过程中对所述上定位钢管7-2进行安装,然后浇筑所述上部结构12-2的混凝土。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