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杆扶手热护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93375阅读:56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栏杆扶手的附件,具体涉及一种栏杆扶手热护套。



背景技术:

船舶和工商业领域常采用钢管或铝管作为栏杆扶手,这种栏杆扶手在低温和降雪环境下易积雪或结露成冰,导致人员行进时难以牢靠抓握扶手。在晃动的船舶上缺点更为显著,极易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对扶手加热以防止结冰很有必要。

现有技术是将铝棒加工或挤压成复杂的内槽状铝套,在槽内放置伴热电缆,并通过齿扣和螺栓连接铝套两侧置于栏杆扶手上,如图1、图2所示。这种结构的铝套,为了形成内槽空腔,必须具有内部筋状机构,而内部筋状机构的存在,使铝套难以弯曲。因此,铝套只能止于直线扶手的端部,而位于转弯处的非直线扶手是无法使用这种铝套进行加热的。

并且,该种铝套需要一定深度的容置空间,因此径向的厚度较大,导致其截面积和周长较大。当发热体的功率一定时,较大的截面积和周长导致散失热量更大,难以实现防冻效果,因此必须增加发热体数量或提高发热体的功率。并且,当周长较大,还会使得人手难以抓握住栏杆护套,因此这种铝套只能适用于小直径扶手。另外,铝套的制造成本较高,需挤压或加工出复杂的槽和筋,如采用钢棒则重量大增。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栏杆扶手热护套,它不仅可以对栏杆扶手的直线部位进行加热,而且可以对栏杆扶手的弯曲部位进行加热。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栏杆扶手热护套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包括护套1、发热体2、连接榫4;所述护套1由两片护瓦组合而成,第一护瓦1-1的截面为半圆形,第二护瓦1-2的截面为半椭圆形;两片护瓦拼装合拢后其内部形成容置空间,用于容纳扶手5和发热体2;发热体2沿护套1的轴向延伸;发热体2固定于扶手5的一侧;第一护瓦1-1的内壁与扶手5相贴合,第二护瓦1-2与扶手5之间形成容置发热体2的腔体;所述两片护瓦的壁厚均匀,护瓦的接合部开设有榫槽;两片护瓦拼装后通过设置于榫槽内的连接榫4实现周向锁紧固定连接。

本发明栏杆扶手热护套的技术效果在于:

本发明的护套壁厚均匀,护套在短轴方向具备良好的折弯特性,这使得在需要顺着扶手弯曲时,护套能够连续和便捷地安装。

本发明的第一护瓦与扶手紧密贴合,使护套的周长在厚度一定的条件下为最小,能够实现护套周长的最小化,既能够保证容置发热体的空间,又能够方便手的抓持,解决了普通加热护套的外径过大,不易抓持的问题。当扶手外径一定时,本发明的护套周长最小,人的手掌能够最大限度地覆盖和握住护套,从而能够增强人员行进过程中的安全性。

当发热体功率和环境条件一定时,本发明的护套周长最小,表面积最小,其外表面所散失的热量最少,因此本发明在同等防冻条件下所需发热量最小,能够实现节能效果。

本发明的护套周长最小,截面积最小,还能够使单位长度的护套重量最小,同时降低材料成本。

本发明通过连接榫将护套的两片护瓦沿周向锁紧固定于扶手上,并通过连接榫将相邻护套沿轴向固定于扶手上,从而实现护套与扶手的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护套1的端部也开设有榫槽,相邻护套1之间通过连接榫4实现轴向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榫4为燕尾榫;所述榫槽为与燕尾榫相配合的燕尾槽。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榫4与榫槽之间的切口型式采用楔入紧固式。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榫4与榫槽之间,所述两片护瓦之间,以及护瓦与立柱之间分别采用黏胶密封,以使护套形成封闭的内腔,从而防止护套内的热空气散失。

进一步地,所述发热体2为两根;所述第二护瓦1-2的内壁沿轴向开设两道发热体限位槽;发热体2固定于第二护瓦1-2内壁的发热体限位槽内。本发明的发热体限位槽一方面使发热体固定,另一方面不增大护套的周长,不影响手的抓持。

进一步地,所述发热体限位槽的深度不大于第二护瓦1-2的壁厚的一半。发热体限位槽的开设不会影响护套的折弯特性。

进一步地,所述护套1的材料为易传热的金属或复合材料;所述连接榫与护套1的材料相同。

本发明可以达到的技术效果是:

本发明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的护套在扶手转折处难以弯曲过渡,以及护套与护套之间轴向连接困难的问题。本发明不仅能够包覆于栏杆扶手的直线段,因其良好的折弯特性,还能够包覆于栏杆扶手的弯曲段,从而最大限度地对栏杆扶手进行防冻保护,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本发明在护套内置发热体,当护套经榫卯结构固定于扶手上,能够使栏杆扶手的外表面维持特定温度,防止低温和降雪时扶手结冰,从而使人员在行进中能够牢固抓握扶手,有效地避免船舶剧烈晃动时坠落事故的发生。

本发明采用连接榫与榫槽所组成的榫卯结构实现护套的两片护瓦之间的固定连接,以及两段护套之间的固定连接,榫卯结构能够使护套的壁厚保持不变,从而保持护套良好的折弯特性。并且榫卯结构安装简单、连接简便紧凑。

本发明的护套采用半圆形和半椭圆形的护瓦组合而成,因此可以通过易于获得的型材制成,经济性强,并且现场安装和拆卸更为便捷和容易。

附图说明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以下说明仅是示意性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所述原理可按多种方式应用,以实现许多不同的可替代实施方式。这些说明仅用于示出本发明的教导内容的一般原理,不意味着限制在此所公开的发明构思。

结合在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且与上文的总体说明和下列附图的详细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栏杆扶手热护套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c-c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栏杆扶手热护套在栏杆扶手上的安装示意图;

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栏杆扶手热护套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

1为护套,2为发热体,

3为连接件,4为连接榫,

5为扶手,

7为金属箔,10为立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除非另外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文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如图3至图5所示,本发明栏杆扶手热护套,包括护套1、发热体2、连接件3、连接榫4;

护套1由两片护瓦组合而成,第一护瓦1-1的截面为半圆形,第二护瓦1-2的截面为半椭圆形;

两片护瓦拼装合拢后其内部形成容置空间,用于容纳扶手5和发热体2;发热体2沿护套1的轴向延伸;发热体2固定于扶手5的一侧;

第一护瓦1-1的内壁与扶手5相贴合,第二护瓦1-2与扶手5之间形成容置发热体2的腔体;

本发明的护套1壁厚均匀,护套1在短轴方向具备良好的折弯特性,这使得在需要顺着扶手弯曲时,护套1能够连续和便捷地安装;

为提高加热效率,可以在容置腔体内设置两根发热体2,如图6所示;此时在第二护瓦1-2的内壁沿轴向开设两道发热体限位槽;发热体2固定于第二护瓦1-2内壁的发热体限位槽内,一方面使发热体2固定,另一方面不增大护套的周长,不影响手的抓持。

护套1的材料可以为海洋铝、铝合金、不锈钢、不锈铁以及其它易传热的金属材料,也可以为易传热的复合材料。

本发明的护瓦可以采用标准铝型材或易加工铝管,重量轻、结构简单、经济性好。

两片护瓦的接合部开设有榫槽;两片护瓦拼装后通过设置于榫槽内的连接榫4实现周向锁紧固定连接;榫槽开设于相邻护瓦的接合部,即相邻两片护瓦的接合部的开槽组成榫槽,榫槽最多可位于四片护瓦上。

护套1沿扶手5的长度方向分段安装,护套1的端部也开设有榫槽,相邻护套1之间通过连接榫4实现轴向固定连接。

本发明通过连接榫4将护套1的两片护瓦沿周向锁紧固定于扶手上,并通过连接榫4将相邻护套1沿轴向固定于扶手上,从而实现护套1与扶手的连接固定。

连接榫4与榫槽之间可采用黏胶密封,以进一步确保连接可靠,并防止护套内热空气的散失。黏胶可以是硅胶或橡胶等,以实现密封和紧固连接。

为进一步加强连接榫4与榫槽之间的稳定连接,连接榫4与榫槽之间的切口型式采用楔入紧固式。

优选的,连接榫4与护套1的材料保持一致,以防止电化学腐蚀。

优选的,连接榫4为燕尾榫;榫槽为与燕尾榫相配合的燕尾槽。由于燕尾榫能够与护套1的燕尾槽紧密接触,从而保证护套1与扶手之间的稳定连接。

发热体2的入口端通过连接件3与外部动力电缆或热媒细管连接;发热体2所产生的热能传导至护套1的外表面,使护套1的外表面维持特定的温度,以满足栏杆扶手的防冰除冰要求。

发热体2可以通过双面胶型绝缘带粘贴于扶手5上,从而有效减少热量经扶手5和栏杆柱向外散热;或者,发热体2通过金属箔7粘贴于扶手5上,从而增加传热面积以提高热传导效率;绝缘带可以为发泡塑料、硅胶条等;金属箔7可以为铝、铜、不锈钢箔等。

发热体2可以为电发热体或热媒细管;电发热体包括自限温伴热电缆、恒功率伴热电缆、碳纤维发热线、发热电缆等;热媒细管的介质可以为热水、蒸汽、热油等。

当发热体2为电发热体时,其连接件3可以为电气快接件或接线盒;当发热体2为热媒细管时,其连接件3可以为卡套接头、螺纹接头或阀件等。

本发明适用于船舶和工商业建筑领域。

虽然在上文中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能够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化。但是,应理解,这种修改和变化都属于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之内。而且,在此说明的本发明可有其它的实施方式,并且可通过多种方式实施或实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