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墙体预留洞防渗漏封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93366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主要涉及一种封堵装置,具体的是涉及一种墙体预留洞防渗漏封堵装置,主要是适用于有抗渗要求的墙体预留洞封堵,如高层住宅项目中悬挑式脚手架工字钢预留洞、厨房、卫生间较大的预留洞封堵,属于建工辅材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建筑住宅施工逐步向住宅工业化转型的步伐,在国家现有情况下,城市建设将持续向超高、超大型项目发展,外墙渗漏已成为常见的质量通病,而墙体预留洞防渗漏封堵施工技术,能够通过减少墙体渗漏风险而大量的减少后期维修的资源消耗。当前建筑施工由于进度快,墙面抹灰层基层处理、拉毛质量不佳,同时现有的防渗漏封堵装置由于结构设计不佳,导致不能满足或实现较好的解决实际情况的需要,导致在在封堵过程中无法保证混凝土质量;甚至在封堵的时候混凝土会直接顺着装置向下掉落,致使掉落的混凝土会落在已处理完好的墙体上,从而加大下道工序的处理难度,进而加大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的同时也降低了混凝土的浇注质量,更重要的是降低了施工的效率。

因此急需研究一种经济适用、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一种墙体预留洞防渗漏封堵装置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关键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针对传统方法,存在的缺陷,这一难题。本发明对此加以改进和创新,旨在提供一种不仅能够实现安拆简单、方便、快捷,可就地取材,同时还能提高工作效率,重复利用、加快施工进度、节约资源和成本,能定型化加工的一种墙体预留洞防渗漏封堵装置,该装置主要是利用废模板拼装改进而成。

为解决上述问题并达到上述的发明目的,本发明一种墙体预留洞防渗漏封堵装置是通过采用下列的设计结构以及采用下列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作为本发明一种墙体预留洞防渗漏封堵装置的改进,该装置包括设置于墙体(4)的至少一侧上的封堵装置本体(1),在封堵装置本体(1)的两侧延伸设有连体或分体结构的竖向固定件(11);在封堵装置本体(1)的底端延伸设有连体或分体结构的横向固定件(12)。

作为本发明上述的改进,所述封堵装置本体(1)设置在墙体(4)的一侧或者是对称设置在墙体(4)的两侧,在封堵装置本体(1)的顶端还延伸设有连体或分体结构的斜支撑件(13),分体结构或连体结构的斜支撑件(13)与横向固定件(12)之间为分体结构或者是连体结构。

作为本发明上述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斜支撑件(13)与横向固定件(12)之间为分体结构,分体结构的斜支撑件(13)的一端斜支撑件(13)的一端与封堵装置本体(1)相连接,另一端与之相垂直设置的一字形横支撑杆(2)相连接,构成整体呈“倒t字形”结构。

作为本发明上述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斜支撑件(13)与横向固定件(12)之间为连体结构,连体结构的斜支撑件(13)的一端与封堵装置本体(1)相连接,另一端与横向固定件(12)相连接。

作为本发明上述的又进一步改进,所述斜支撑件(13)设置在封堵装置本体(1)的顶端中部;封堵装置本体(1)整体截面为钢制的撮箕状或者是梯形构件,在该构件的两侧延伸设有连体结构的竖向固定件(11),连体结构的竖向固定件(11)对称设置在封堵装置本体(1)的两侧,两侧的竖向固定件(11)彼此之间形成混泥土浇筑口(3)。

作为本发明上述的再进一步改进,在两侧的竖向固定件(11)上均对称竖向开有至少两个以上的竖向固定孔(111);竖向固定孔(111)穿过固定螺栓与墙体(4)固定;相邻的竖向固定孔(111)之间的间距相同或者是不同。

作为本发明上述的再更进一步改进,在两侧的竖向固定件(11)上均对称竖向开有三个竖向固定孔(111);相邻的竖向固定孔(111)之间的间距相同,间距相同的各竖向固定孔(111)的形状大小相同。

作为本发明上述的又再更加进一步改进,在封堵装置本体(1)的底端延伸设有连体结构的横向固定件(12),在横向固定件(12)上横向开有至少两个以上的横向固定孔(121);横向固定孔(121)穿过固定螺栓与支撑模板(5)固定;相邻的横向固定孔(121)之间的间距相同或者是不同。

作为本发明上述的还更加进一步改进,在横向固定件(12)上横向开有三个横向固定孔(121),相邻的横向固定孔(121)之间的间距相同,间距相同的各横向固定孔(121)的形状大小相同。

作为本发明上述的还又更加进一步改进,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施工准备:施工工具加工制作,清理预留洞口;并在预留洞上口凿出斜口;

步骤二、混凝土界面处理:先用錾子对所述预留洞的内侧壁进行凿毛处理,清理预留洞口周围松散的混凝土,并用水水清洗干净,再采用钢刷对所述预留洞内侧壁上的浮尘进行清理,之后再用水冲洗干净;

步骤三、模板支撑装置安装:将预先加工成型的模板及支撑装置安装在预留洞口立面上;

步骤四、施工工具加固:模板及支撑装置加固,并通过验收;

步骤五、混凝土浇筑:用比结构高一等级的细石混凝土沿着浇筑口浇筑,并用振捣棒进行振捣;

步骤六、混凝土养护及拆模:对所浇筑混凝土进行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

步骤七、拆除加固装置:养护完成后,拆除模板支撑装置和封堵装置本体并加以修复预备下次使用,由此依序循环;

步骤八、凿除多余混凝土,和墙平,最后抹灰收口,完成墙体预留孔洞的防渗漏封堵。

工作原理是:本发明一种墙体预留洞防渗漏封堵装置的工作过程主要是:预留洞上口凿出斜口→清理预留洞口→施工工具加固→浇筑细石混凝土→拆除加固装置→凿除多余混凝土→抹灰收口;具体的是,首先用錾子或电锤在预留洞上口凿出斜口,目的是方便混凝土浇筑,且能将砼振捣密实,保证混凝土质量;然后清理预留洞口周围松散的混凝土,并用水水清洗干净;紧接着是用施工工具进行加固;在紧接着是加固完成,并验收合格,并浇水润湿模板,然后通过使用现有技术中或者是施工场所就地制造的铲子经混泥土浇筑口浇筑比墙高一级的微膨胀细石混凝土,并采用振动棒进行振捣;在进一步的紧接着,养护24小时后,拆除加固装置并凿除多余混凝土,和墙平;最后抹灰收口,完成整个墙体预留洞的封堵工作。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作为传统方法的改进,适用于有抗渗要求的墙体预留洞封堵,如高层住宅项目中悬挑式脚手架工字钢预留洞、厨房、卫生间较大的预留洞封堵,该装置设计结构简单,可重复使用,操作简单快捷、施工效率高,有效控制常见的质量缺陷;利用费模板改进,有效利用了资源,即可降低施工成本,使用该种装置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墙体渗漏风险和后期维修的资源消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种设计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二种设计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三种设计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三种设计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三种设计结构的主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三种设计结构的右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三种设计结构后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三种设计结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之一;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三种设计结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之二;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三种设计结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之三;

图11是本发明浇注后的成品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一种设计结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之一;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一种设计结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之二;

图14是本发明的第二种设计结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其中,图中标号:.1—封堵装置本体,11—竖向固定件,111—竖向固定孔;12—横向固定件,121—横向固定孔;

2—横支撑杆;

13—斜支撑件;

3—混泥土浇筑口;

4—墙体;

5—支撑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更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说明书附图1至说明书附图14所示的一种墙体预留洞防渗漏封堵装置,该装置包括设置于墙体4的至少一侧上的封堵装置本体1,在封堵装置本体1的两侧延伸设有连体或分体结构的竖向固定件11;在封堵装置本体1的底端延伸设有连体或分体结构的横向固定件12。

进一步的,封堵装置本体1设置在墙体4的一侧或者是对称设置在墙体4的两侧,在封堵装置本体1的顶端还延伸设有连体或分体结构的斜支撑件13,分体结构或连体结构的斜支撑件13与横向固定件12之间为分体结构或者是连体结构。

进一步的,斜支撑件13与横向固定件12之间为分体结构,分体结构的斜支撑件13的一端斜支撑件13的一端与封堵装置本体1相连接,另一端与之相垂直设置的一字形横支撑杆2相连接,构成整体呈“倒t字形”结构。

具体的,斜支撑件13与横向固定件12之间为连体结构,连体结构的斜支撑件13的一端与封堵装置本体1相连接,另一端与横向固定件12相连接。

具体的,斜支撑件13设置在封堵装置本体1的顶端中部;封堵装置本体1整体截面为钢制的撮箕状或者是梯形构件,在该构件的两侧延伸设有连体结构的竖向固定件11,连体结构的竖向固定件11对称设置在封堵装置本体1的两侧,两侧的竖向固定件11彼此之间形成混泥土浇筑口3。

具体的,在两侧的竖向固定件11上均对称竖向开有至少两个以上的竖向固定孔111;竖向固定孔111穿过固定螺栓与墙体4固定;相邻的竖向固定孔111之间的间距相同或者是不同。

具体的,在两侧的竖向固定件11上均对称竖向开有三个竖向固定孔111;相邻的竖向固定孔111之间的间距相同,间距相同的各竖向固定孔111的形状大小相同。

进一步的,在封堵装置本体1的底端延伸设有连体结构的横向固定件12,在横向固定件12上横向开有至少两个以上的横向固定孔121;横向固定孔121穿过固定螺栓与支撑模板5固定;相邻的横向固定孔121之间的间距相同或者是不同。

进一步的,在横向固定件12上横向开有三个横向固定孔121,相邻的横向固定孔121之间的间距相同,间距相同的各横向固定孔121的形状大小相同。

进一步的,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施工准备:施工工具加工制作,清理预留洞口;并在预留洞上口凿出斜口;

步骤二、混凝土界面处理:先用錾子对所述预留洞的内侧壁进行凿毛处理,清理预留洞口周围松散的混凝土,并用水水清洗干净,再采用钢刷对所述预留洞内侧壁上的浮尘进行清理,之后再用水冲洗干净;

步骤三、模板支撑装置安装:将预先加工成型的模板及支撑装置安装在预留洞口立面上;

步骤四、施工工具加固:模板及支撑装置加固,并通过验收;

步骤五、混凝土浇筑:用比结构高一等级的细石混凝土沿着浇筑口浇筑,并用振捣棒进行振捣;

步骤六、混凝土养护及拆模:对所浇筑混凝土进行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

步骤七、拆除加固装置:养护完成后,拆除模板支撑装置和封堵装置本体并加以修复预备下次使用,由此依序循环;

步骤八、凿除多余混凝土,和墙平,最后抹灰收口,完成墙体预留孔洞的防渗漏封堵。

综上所述,本发明一种墙体预留洞防渗漏封堵装置在进行施工时,具体的操作过程是:

实施例1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种设计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一种墙体预留洞防渗漏封堵装置在进行制作时,首先,预先在封堵装置本体1的两侧延伸设有连体或分体结构的竖向固定件11,然后,再在封堵装置本体1的底端延伸设有连体或分体结构的横向固定件12,同时,在两侧的竖向固定件11上均对称竖向开有三个竖向固定孔111;相邻的竖向固定孔111之间的间距相同,间距相同的各竖向固定孔111的形状大小相同;在横向固定件12上横向开有三个横向固定孔121,相邻的横向固定孔121之间的间距相同,间距相同的各横向固定孔121的形状大小相同,最后使其构成一个整体。

使用时,如说明书附图8至说明书附图14所示,该申请在具体的实施工作中主要按照如下的工作过程:预留洞上口凿出斜口→清理预留洞口→施工工具加固→浇筑细石混凝土→拆除加固装置→凿除多余混凝土→抹灰收口。

在上述实施的过程中,本发明一种墙体预留洞防渗漏封堵装置的工作过程主要是:预留洞上口凿出斜口→清理预留洞口→施工工具加固→浇筑细石混凝土→拆除加固装置→凿除多余混凝土→抹灰收口;具体的是,首先用錾子或电锤在预留洞上口凿出斜口,目的是方便混凝土浇筑,且能将砼振捣密实,保证混凝土质量;然后清理预留洞口周围松散的混凝土,并用水水清洗干净;紧接着是用施工工具进行加固;在紧接着是加固完成,并验收合格,并浇水润湿模板,然后通过使用现有技术中或者是施工场所就地制造的铲子经混泥土浇筑口浇筑比墙高一级的微膨胀细石混凝土,并采用振动棒进行振捣;在进一步的紧接着,养护24小时后,拆除加固装置并凿除多余混凝土,和墙平;最后抹灰收口,完成整个墙体预留洞的封堵工作。

实施例2(增设斜支撑件)

图2是本发明的第二种设计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第二种墙体预留洞防渗漏封堵装置的制作方法与实施例1的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在封堵装置本体1的顶端中部还延伸设有分体结构或连体结构的斜支撑件13,分体结构或连体结构的斜支撑件13与横向固定件12之间设置为分体结构,分体结构的斜支撑件13的一端斜支撑件13的一端与封堵装置本体1相连接,另一端与之相垂直设置的一字形横支撑杆2相连接,构成整体呈“倒t字形”结构,使其构成一个整体。

上述实施例2的具体的使用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3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三种设计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第二种墙体预留洞防渗漏封堵装置的制作方法与实施例2的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分体结构或连体结构的斜支撑件13与横向固定件12之间设置连体结构,连体结构的斜支撑件13的一端与封堵装置本体1相连接,另一端与横向固定件12相连接,使其构成一个整体。

实施例3的具体的使用方法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对本发明一种墙体预留洞防渗漏封堵装置的原理进行了描述,以上工作原理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对其作出种种变化。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墙体预留洞防渗漏封堵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对本发明的原理进行了描述,以上工作原理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