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组装的耳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7102阅读:601来源:国知局
便于组装的耳板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板结构,特别涉及一种便于组装的耳板结构。



背景技术:

钢柱、钢板剪力墙等钢结构构件都是经过工厂加工后需要在工地现场进行竖向拼接。因此,就需要一种可以临时固定这些构件的装置,以利于现场进行焊接或螺栓连接,而常用的临时固定装置为耳板。

公开号为CN20508777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可拆卸耳板装置。在使用时,将两块连接板复合于上耳板二和下耳板二的两面,用高强螺栓依次穿过连接板的圆孔、上耳板二的圆孔或者下耳板的长圆孔、连接板的圆孔实现连接。

但是,在使用高强螺栓的过程中,需要将连接板的圆孔和上耳板二的圆孔进行对准,才能够将高强螺栓准确地穿入。该操作方式较为繁琐,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安装的耳板结构。该耳板结构便于安装,加快安装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便于安装的耳板结构,包括上耳板、下耳板以及位于上耳板和下耳板两侧的两块连接板,所述上耳板和下耳板均设置有多个通孔,两块所述连接板均设置有与通孔同轴等径且一一对应的定位孔,所述上耳板和下耳板在每个通孔的上方设置有定位槽,所述连接板设置有卡入定位槽的定位条,所述定位槽和定位条一一对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螺栓依次穿过定位孔、通孔和定位孔时,先将连接板与上耳板和下耳板抵接。保持对连接板的挤压,使定位条对上耳板和下耳板产生挤压。同时驱动连接板沿着上耳板和下耳板的表面移动,则当连接板移动至定位条和定位槽对齐时,由于定位条还同时受到挤压,因此定位条卡入定位槽中,此时连接板无法再次移动,而通孔和定位孔的轴心线也恰好对齐。此时直接将螺栓依次穿过定位孔、通孔和定位孔和螺母螺纹连接即可。由于无需观察定位孔、通孔和定位孔是否处于对齐状态,从而加快安装效率,实现便于安装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槽一侧沿着水平方向贯穿上耳板和下耳板,所述定位槽槽底的宽度大于槽口的宽度,所述定位条远离连接板的一端的宽度大于与连接板连接的一端的宽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条远离连接板的一端的宽度大于与连接板连接的一端的宽度,定位槽槽底的宽度大于槽口的宽度,因此当定位条卡入定位槽中,定位条会受到定位槽的槽壁的限制而不会脱离定位槽,从而使连接板与上耳板和下耳板处于抵接状态。此时,无需人工扶持住连接板,即可保持通孔和定位孔的轴心线也恰好对齐,人们直接将螺栓依次穿过定位孔、通孔和定位孔和螺母螺纹连接即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耳板和下耳板在定位槽贯穿的一侧均设置有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的凹槽,所述凹槽和定位槽连通,所述凹槽的上端贯穿上耳板和下耳板,所述凹槽中均设置有可沿着凹槽滑动的滑块,所述凹槽设置有水平方向限制滑块脱离凹槽的限位件,所述滑块设置有用于驱动滑块滑动的驱动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定位条卡入定位槽中时,先操作驱动件,驱动滑块在限位件的限制作用下沿着凹槽滑动,使定位槽贯穿上耳板和下耳板的一端处于开启状态。此时,可驱动定位条进入定位槽中。定位条卡入定位槽中后,滑块在限位件的限制作用和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着凹槽滑动至定位槽贯穿上耳板和下耳板的一端,起到限制定位条退出定位槽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件包括固设于凹槽的槽口两侧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沿着竖直方向从凹槽的上端延伸至凹槽的下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块与滑块抵接,限制滑块发生水平移动而脱离凹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块固设有垂直于滑块的驱动块,所述驱动块的两侧分别与两个限位块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块的设置起到便于人们驱动滑块沿着凹槽滑动,使定位槽贯穿上耳板和下耳板的一端从封闭状态转变为开启状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位于上耳板的凹槽同时与上耳板两侧的定位槽连通,所述位于下耳板的凹槽同时与下耳板两侧的定位槽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耳板的凹槽只需设置一个,而滑块相应也只需设置一个,即可同时控制上耳板两侧的定位槽贯穿上耳板的一端的启闭状态。下耳板同理可得。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块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缺口的高度低于第二缺口的高度,所述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的上端均设置为导向面,所述第一缺口的下端贯穿滑块,第二缺口的下端平行于水平面,所述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的截面积沿着定位条卡入定位槽方向均逐渐变小,所述第一缺口的上端的最低处和滑块的最低处齐平,当定位条的上端抵接于第二缺口的上端最低处时,定位条的下表面抵接于第二缺口的下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定位条卡入定位槽中时,驱动定位条抵接于导向面并对滑块产生作用力,则滑块在定位条的作用下沿着凹槽滑动,定位槽贯穿上耳板和下耳板的一端逐渐处于开启状态。而定位条也逐渐进入定位槽中。导向面的设置使定位条卡入定位槽的过程中无需先驱动滑块滑动至定位槽贯穿上耳板和下耳板的一端处于开启状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槽位于下方的槽壁平行于水平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块的下端可以与定位槽位于下方的槽壁充分抵接,从而使定位槽贯穿上耳板和下耳板的一端完全能够被滑块封闭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限位块设置在凹槽的槽口,从而能够限制滑块发生水平移动,而两个限位块之间恰好形成用于驱动块滑动的空隙。由于两个限位块之间的空隙处于裸露状态,因此便于着力于驱动块;

2、定位槽的设置一方面起到限制定位条脱离定位槽,从而无需人们扶持住连接板,另一方面便于通孔和定位孔的轴心线进行对齐;

3、当定位条滑入定位槽中时,会带动滑块沿着凹槽向上滑动,从而使滑块的上端露出凹槽。在定位条滑入定位槽的过程中,滑块的上端露出凹槽的部分增大。而当定位条滑动至通孔和定位孔对齐时,滑块会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缩回到凹槽中。由此可见,滑块同时能够指示通孔和定位孔对齐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去除上墙体和下墙体后的局部爆炸图。

附图标记:1、上墙体;2、上耳板;3、下墙体;4、下耳板;5、连接板;6、通孔;7、定位条;8、定位孔;9、螺栓;10、螺母;11、定位槽;12、凹槽;13、限位块;14、滑块;15、驱动块;16、第一缺口;17、第二缺口;18、导向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一种便于安装的耳板结构,包括分别焊接于上墙体1的上耳板2和焊接于下墙体3的下耳板4。上耳板2和下耳板4处于竖直方向的同一直线上。上耳板2和下耳板4平行于竖直方向的两侧均抵接有连接板5,上耳板2和下耳板4同侧抵接于同一块连接板5。上耳板2和下耳板4与连接板5的连接方式相同,所以以上耳板2为例进行说明。

参照图2,连接板5设置有贯穿连接板5的三个通孔6,每个通孔6的轴心线垂直于连接板5。连接板5与上耳板2抵接的一侧设置有三根相互平行的定位条7,三根定位条7与三个通孔6一一对应,而每根定位条7的水平高度均高于对应的通孔6。每根定位条7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呈直角梯形。每根定位条7的下表面垂直于连接板5。每根定位条7远离连接板5的一侧平行于连接板5且每根定位条7远离连接板5的一侧的宽度大于与连接板5抵接一侧的宽度。每根定位条7的两端到连接板5的边沿的距离均为定位条7长度的1/8。

参照图1和2,上耳板2设置有贯穿上耳板2的三个定位孔8,三个定位孔8和三个通孔6一一对应,每个定位孔8和对应通孔6同轴等径。每个定位孔8和对应通孔6中穿设有同一螺栓9。当螺栓9穿过其中一块连接板5的通孔6、定位孔8和另一块连接板5的通孔6后与螺母10螺纹连接,实现上耳板2和两块连接板5的紧固。与连接板5抵接的两侧均设置有定位槽11。定位槽11贯穿上耳板2远离上墙体1的一侧。定位槽11槽底的宽度大于槽口的宽度,实现定位槽11与定位条7一一适配,使定位条7能够卡入定位槽11中。当定位条7卡入定位槽11后,定位条7和定位槽11槽壁紧密抵接。

参照图2,上耳板2远离上墙体1的一侧设置有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的凹槽12。凹槽12的上端贯穿上耳板2。凹槽12的槽口设置有限位块13,限位块13沿着竖直方向从凹槽12的上端延伸至凹槽12的下端。凹槽12和位于上耳板2两侧的每个定位槽11均连通。

参照图2,凹槽12中设置有可沿着凹槽12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滑块14。滑块14固设有垂直于滑块14的驱动块15,驱动块15的两侧分别与两个限位块13抵接。驱动块15的设置便于人们着力于驱动块15来驱动滑块14移动。

参照图2,滑块14的两侧设置有两个第一缺口16和四个第二缺口17。第一缺口16的高度低于第二缺口17。两个第一缺口16分别与上耳板2两侧的高度较低的两个定位槽11对应,四个第二缺口17分别与位于上耳板2两侧的高度较高的四个定位槽11对应。第一缺口16的上端和第二缺口17的上端均设置为导向面18。第一缺口16的下端贯穿滑块14,第二缺口17的下端平行于水平面。在定位条7刚开始卡入定位槽11的过程中,定位条7长度方向的一端抵接于导向面18。随着定位条7不断进入定位槽11中,高度最低的两根定位条7的上端抵接于第一缺口16的上端的最低处,下表面只抵接于定位槽11高度最低的槽壁。高度较高的四根定位条7的上端抵接于第二缺口17的上端的最低处,下表面均同时与定位槽11的下端和第二缺口17的下端抵接。。

工作过程:当需要将两块连接板5与上耳板2连接时,先确定每块连接板5的定位条7处于朝上状态,然后再将每块连接板5与上耳板2和下耳板4的侧面抵接,此时定位条7的端部与上耳板2远离上墙体1和下耳板4远离下墙体3的一侧抵接。

保持对连接板5的挤压,使定位条7对上耳板2产生挤压。同时,驱动连接板5沿着上耳板2远离上墙体1和下耳板4远离下墙体3的一侧移动。当连接板5移动至定位条7和定位槽11对齐时,由于定位条7还同时受到挤压,因此定位条7卡入定位槽11中。

定位条7卡入定位槽11后首先抵接于滑块14的导向面18。进一步驱动连接板5沿着定位条7的长度方向移动,则定位条7作用于导向面18使滑块14向上移动。随着定位条7不断进入定位槽11中,高度最低的两根定位条7的上端抵接于第一缺口16的上端的最低处,下端只抵接于定位槽11高度最低的槽壁。高度较高的四根定位条7的上端抵接于第二缺口17的上端的最低处,下端均同时与定位槽11的下端和第二缺口17的下端抵接。当定位条7移动至定位槽11的侧壁抵接时,定位条7失去对滑块14的作用,从而滑块14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着滑槽滑动至滑块14的下端与高度最低的定位槽11的槽壁抵接。此时滑块14也与定位条7的端部处于抵接状态,限制定位条7脱离定位槽11。此时,两块连接板5的通孔6和定位孔8处于对齐状态,可以驱动螺栓9依次穿过其中一块连接板5的通孔6、定位孔8和另一块连接板5的通孔6后与螺母10螺纹连接。

在实现上耳板2与两块连接板5的装配过程中,同时实现下耳板4与两块连接板5的装配过程,过程和上耳板2相似,不再赘述。

当将上耳板2和下耳板4从上墙体1和下墙体3上切割分离后,可将两块连接板5与上耳板2和下耳板4进行分离。

具体的分离操作为:将上耳板2和下耳板4置于地面上,使驱动块15处于朝上的位置。将螺栓9和螺母10进行分离,再将螺栓9取出。作用于驱动块15,使上耳板2和下耳板4的滑块14均沿着各自的凹槽12滑动至定位槽11贯穿上耳板2和下耳板4的一端转变为开启状态。直接作用于连接板5,将连接板5从定位槽11中抽出即可。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