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装式轻钢墙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6502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装式轻钢墙体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房屋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组装式轻钢墙体。



背景技术:

钢结构房屋是第三代建筑,他主要采用H型钢及薄壁冷弯C、Z型钢等组合作为建筑骨架,具有总量轻、跨度大、用料少、造价低、节省基础、施工周期短、安全可靠、造型美观等优点,在房屋建筑中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现有技术的轻钢墙体施工时,一般都先搭设骨架,然后在轻钢骨架一侧安装墙面板材,待一侧墙板安装完毕后,在组合墙体空腔内填充保温隔音材料,然后安装另一侧的墙板,墙体的主体结构完成后,在墙体的外侧粉刷一层砂浆,然后在砂浆表面贴一层瓷砖以装饰墙体外壁。

由此可见,现有轻钢墙体施工需经过几道繁琐的工序,施工周期长,建造成本高,尤其墙体外侧的装饰层采用传统的贴瓷砖的方法,费时又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组装式轻钢墙体,以使其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缩短施工周期,降低建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组装式轻钢墙体,包括墙体主体以及贴在该墙体主体外侧的装饰板;所述墙体主体包括横竖交叉设置的轻钢龙骨、安装于轻钢龙骨内侧的内墙板、安装于轻钢龙骨外侧的外墙板以及填充在内墙板和外墙板之间的填充体;所述装饰板的背面固设有凸出连接部,该凸出连接部采用磁性材料制作而成,所述外墙板上设置有与凸出连接部相匹配的安装孔,凸出连接部穿过安装孔并通过磁力吸附在轻钢龙骨上。

本实用新型的装饰板通过凸出连接部安装在墙体主体上,安装时,将装饰板背面的凸出连接部对准并嵌入外墙板上的安装孔,凸出连接部穿过外墙板并靠近后侧的轻钢龙骨,凸出连接部通过磁力吸附在轻钢龙骨上,这样,通过安装孔的限位以及磁力的吸附,使得装饰板稳固地安装在墙体主体上,与传统的轻钢墙体相比,该墙体的构造更简单,施工更方便,施工的周期更短,建造的成本也更低。

进一步地,所述墙体主体由多个预制的墙体单元组装而成,在每个墙体单元的内部设置有沿平行于墙面方向水平贯通的预留孔道,多个墙体单元组装在一起后通过穿插在预留孔道内的钢绞线拉紧,钢绞线的两端分别锚固在左右两端的墙体单元上。组装后的多个墙体通过钢绞线拉紧,使墙体单元之间结合更紧密,提高了组装墙体的稳定性和整体性。

进一步地,所述墙体单元的上下两端设置有槽口相对的上安装槽和下安装槽,所述下安装槽固定在基础上,每个墙体单元的上下两端相应的安装在上安装槽和下安装槽的槽口内。上安装槽和下安装槽将多个墙体单元连接在一起,提高了组装墙体的整体性,使墙体更稳固。

进一步地,所述上安装槽和下安装槽均为冷弯薄壁U型钢,墙体单元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螺钉固定在上安装槽和下安装槽的翼缘上。将墙体单元上下端固定在上安装槽和下安装槽上,结构稳定,同时,提升了房屋的抗拔能力。

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墙体单元的连接侧设置有相互配合的竖向凸体和凹槽。将一个墙体单元的凸体插入另一墙体单元的凹槽,以实现墙体单元的拼接,使相邻墙体单元结合得更紧密,提高了组装墙体的整体性。

进一步地,所述凸体为凸出墙体单元且开口向内的冷弯薄壁C型钢结构,凹槽为嵌入墙体单元且开口向外的冷弯薄壁U型钢结构。通过这样的设计,凸体和凹槽直接连在墙体单元的龙骨上,相邻墙体单元的龙骨直接结合,组装牢固,结构稳定。

进一步地,所述填充体由发泡混凝土、陶粒混凝土、珍珠岩混凝土、聚苯颗粒混凝土、陶瓷混凝土或粉煤灰混凝土浇筑而成。填充体易于成型,施工快速,且具有防火、隔音、隔热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其装饰板通过磁力吸附在轻钢龙骨上,以使装饰板稳固地贴在墙体上,施工方便,缩短了施工周期,降低了建造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墙体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竖向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装饰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墙体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横向剖视图。

附图中,1表示墙体主体;11表示轻钢龙骨;12表示内墙板;13表示外墙板;14表示填充体;2表示装饰板;3表示凸出连接部;4表示安装孔;5表示预留孔道;6表示上安装槽;7表示下安装槽;8表示凸体;9表示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组装式轻钢墙体,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墙体主体1以及贴在该墙体主体1外侧的装饰板2。

墙体主体1包括横竖交叉设置的轻钢龙骨11、安装于轻钢龙骨11内侧的内墙板12、安装于轻钢龙骨11外侧的外墙板13以及填充在内墙板12和外墙板13之间的填充体14,内墙板12和外墙板13可采用水泥纤维板,填充体14由发泡混凝土、陶粒混凝土、珍珠岩混凝土、聚苯颗粒混凝土、陶瓷混凝土或粉煤灰混凝土浇筑而成,该复合墙体易于成型,施工快速,且具有防火、隔音、隔热的效果。

装饰板2的背面固设有4个凸出连接部3,凸出连接部3分布在装饰板2的四角位置(如图3所示),该凸出连接部3采用磁性材料制作而成,同时,在外墙板13上相应地设置有与凸出连接部3相匹配的安装孔4,安装孔4紧挨轻钢龙骨11设置,相匹配的意思是凸出连接部3的断面形状及大小与安装孔4一致,安装时,凸出连接部3穿过安装孔4后,可通过磁力吸附在轻钢龙骨11上,这样,通过安装孔4的限位以及磁力的吸附,使得装饰板2稳固地安装在墙体主体1上,安装快速且方便,与传统的装饰层结构相比,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同时也降低了建造成本。

墙体主体1由多个预制的墙体单元组装而成,在每个墙体单元的内部设置有沿平行于墙面方向水平贯通的预留孔道5,多个墙体单元组装在一起后通过穿插在预留孔道5内的钢绞线拉紧,钢绞线的两端分别锚固在左右两端的墙体单元上,这样使墙体单元之间结合更紧密,提高了组装墙体的稳定性和整体性。

如图1和图2所示,墙体单元的上下两端设置有槽口相对的上安装槽6和下安装槽7,上安装槽6和下安装槽7均为冷弯薄壁U型钢,下安装槽7固定在基础上,每个墙体单元的上下两端相应的安装在上安装槽6和下安装槽7的槽口内并通过螺钉固定在上安装槽6和下安装槽7的翼缘上,这样,通过上安装槽6和下安装槽7将多个墙体单元连接在一起,提高了组装墙体的整体性,使墙体更稳固,并且,墙体单元通过下安装槽7连接在基础上,房屋抗拔能力强。

如图4和图5所示,相邻的两个墙体单元的连接侧分别设置有相互配合的竖向凸体8和凹槽9,凸体8为凸出墙体单元且开口向内的冷弯薄壁C型钢结构,凹槽9为嵌入墙体单元且开口向外的冷弯薄壁U型钢结构,需指出的是,图4所示的为中部的墙体单元,其左右两侧均连接有其它墙体单元,而端部的墙体单元未与其它墙体单元连接的一端就不用设置凸体8或凹槽9了,组装时,将一个墙体单元的凸体8插入另一墙体单元的凹槽9,相邻墙体单元的龙骨11直接结合,使得相邻墙体单元结合得更紧密,组装牢固,提高了组装墙体的整体性。

本实施例的墙体组装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下安装槽7固定在基础上,将墙体单元按顺序逐个安装在下安装槽7中并组装在一起;

第二步:将钢绞线穿过预留孔道5,钢绞线的一端锚固在一端的墙体单元上,张拉钢绞线的另一端,使钢绞线产生一个预应力,并将钢绞线的另一端锚固在另一端的墙体单元上;

第三步:将上安装槽6安装在墙体的上端,并通过自攻螺钉将墙体的上下端固定在上安装槽6和下安装槽7的翼缘上。

第四步:墙体主体1安装完成后,将装饰板2逐块安装在墙体主体1上,安装时,将装饰板2的凸出连接部3对准扣入安装孔4中即可,安装非常方便。

通过上诉四个步骤即可完成该墙体的施工,操作简单,安装快速且方便,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同时也降低了建造成本。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