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建筑体系外墙CL保温板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01038阅读:595来源:国知局
CL建筑体系外墙CL保温板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CL建筑体系外墙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CL建筑体系外墙CL保温板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CL建筑体系(Composite Light-weight building system)是以CL复合剪力墙及CL复合填充墙为主要保温隔热墙体的建筑,CL建筑体系技术主要用于纵横墙较多的民用建筑,实现了保温材料的耐久性、保温层的保护层的耐久性和保温系统连接构件耐久性与主体结构耐久性相同的节能一体化功能,是一种新兴绿色环保的施工技术。

然而CL建筑体系也有自身的质量缺陷需要攻克,CL建筑体系外墙由外至内通常包括混凝土保护层、CL保温层和钢筋混凝土承重墙,CL保温层由一块块CL保温板拼接而成,保温板与保温板之间有通缝,施工过程中下部位置混凝土已经初凝,上部位置混凝土在振捣过程中碰撞CL保温板,导致在CL保温板之间的通缝位置混凝土墙面产生裂纹,影响墙面观感;而且通过裂纹,空气和墙体内部钢筋接触导致钢筋锈蚀进而影响结构施工寿命。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CL建筑体系外墙CL保温板加固装置,其能够加固CL建筑体系外墙CL保温板,防止在CL保温板之间的通缝位置混凝土墙面产生裂纹,保证施工质量,加快施工进度。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CL建筑体系外墙CL保温板加固装置,其能够加固CL建筑体系外墙CL保温板,防止在CL保温板之间的通缝位置混凝土墙面产生裂纹,保证施工质量,加快施工进度,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CL建筑体系外墙CL保温板加固装置,其能够控制CL建筑体系外墙厚度,解决墙体截面尺寸控制问题,降低施工操作难度,加快施工进度,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CL建筑体系外墙CL保温板加固装置,其设计巧妙,结构简洁,制造简单,操作简便,成本低,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CL建筑体系外墙CL保温板加固装置,其特点是,包括连接件、第一插接件和第二插接件,所述第一插接件和所述第二插接件相互间隔设置并用于分别插接CL建筑体系外墙的CL保温层的两块相邻的CL保温板,所述第一插接件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二插接件具有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一末端分别连接所述连接件,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一末端和所述连接件用于预埋在所述CL建筑体系外墙的混凝土保护层中,所述第二端部和所述第二末端用于预埋在所述CL建筑体系外墙的钢筋混凝土承重墙中;或者,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一末端和所述连接件用于预埋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承重墙中,所述第二端部和所述第二末端用于预埋在所述混凝土保护层中。

较佳地,所述连接件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位于所述混凝土保护层的外侧面,所述第二端部和所述第二末端中的至少一个用于位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承重墙的外侧面;或者,所述连接件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位于所述的钢筋混凝土承重墙的外侧面,所述第二端部和所述第二末端中的至少一个用于位于所述的混凝土保护层的外侧面。

较佳地,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一末端均焊接所述连接件。

较佳地,所述第一插接件的长度和所述第二插接件的长度相等。

较佳地,所述第一插接件和所述第二插接件均垂直于所述连接件。

较佳地,所述第一插接件和所述第二插接件相互平行设置。

较佳地,所述第一插接件、所述第二插接件和所述连接件均为直杆件。

较佳地,所述第一插接件、所述第二插接件和所述连接件位于同一平面。

较佳地,所述CL建筑体系外墙CL保温板加固装置还包括防锈层,所述第一插接件的外表面、所述第二插接件的外表面和所述连接件的外表面上分别设置有所述防锈层。

更佳地,所述防锈层是防锈漆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CL建筑体系外墙CL保温板加固装置包括连接件、第一和第二插接件,第一和第二插接件相互间隔设置并用于分别插接CL建筑体系外墙的CL保温层的两块相邻的CL保温板,第一插接件具有第一和第二端部,第二插接件具有第一和第二末端,第一端部和第一末端分别连接连接件,第一端部、第一末端和连接件用于预埋在CL建筑体系外墙的混凝土保护层中,第二端部和第二末端用于预埋在CL建筑体系外墙的钢筋混凝土承重墙中;或者,第一端部、第一末端和连接件用于预埋在钢筋混凝土承重墙中,第二端部和第二末端用于预埋在混凝土保护层中,因此,其能够加固CL建筑体系外墙CL保温板,防止在CL保温板之间的通缝位置混凝土墙面产生裂纹,保证施工质量,加快施工进度,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2、本实用新型的CL建筑体系外墙CL保温板加固装置中,连接件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位于混凝土保护层的外侧面,第二端部和第二末端中的至少一个用于位于钢筋混凝土承重墙的外侧面;或者,连接件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位于钢筋混凝土承重墙的外侧面,第二端部和第二末端中的至少一个用于位于混凝土保护层的外侧面,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CL建筑体系外墙CL保温板加固装置在CL建筑体系外墙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的长度等于CL建筑体系外墙的厚度,因此,其能够控制CL建筑体系外墙厚度,解决墙体截面尺寸控制问题,降低施工操作难度,加快施工进度,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3、本实用新型的CL建筑体系外墙CL保温板加固装置包括连接件、第一和第二插接件,第一和第二插接件相互间隔设置并用于分别插接CL建筑体系外墙的CL保温层的两块相邻的CL保温板,第一插接件具有第一和第二端部,第二插接件具有第一和第二末端,第一端部和第一末端分别连接连接件,第一端部、第一末端和连接件用于预埋在CL建筑体系外墙的混凝土保护层中,第二端部和第二末端用于预埋在CL建筑体系外墙的钢筋混凝土承重墙中;或者,第一端部、第一末端和连接件用于预埋在钢筋混凝土承重墙中,第二端部和第二末端用于预埋在混凝土保护层中,因此,其设计巧妙,结构简洁,制造简单,操作简便,成本低,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并可通过所附权利要求中特地指出的手段、装置和它们的组合得以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CL建筑体系外墙CL保温板加固装置的一具体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采用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加固CL建筑体系外墙的CL保温板的局部俯视剖视示意图。

(符号说明)

1连接件;2第一插接件;21第一端部;22第二端部;3第二插接件;31第一末端;32第二末端;4防锈层;10混凝土保护层;20 CL保温层;30钢筋混凝土承重墙;40 CL保温板;50通缝。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1至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CL建筑体系外墙CL保温板加固装置包括连接件1、第一插接件2和第二插接件3,所述第一插接件2和所述第二插接件3相互间隔设置并用于分别插接CL建筑体系外墙的CL保温层20的两块相邻的CL保温板40,所述第一插接件2具有第一端部21和第二端部22,所述第二插接件3具有第一末端31和第二末端32,所述第一端部21和所述第一末端31分别连接所述连接件1,所述第一端部21、所述第一末端31和所述连接件1用于预埋在所述CL建筑体系外墙的混凝土保护层10中,所述第二端部22和所述第二末端32用于预埋在所述CL建筑体系外墙的钢筋混凝土承重墙30中。

为了控制所述CL建筑体系外墙的厚度,较佳地,所述连接件1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位于所述混凝土保护层10的外侧面,所述第二端部22和所述第二末端32中的至少一个用于位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承重墙30的外侧面,换句话说,所述CL建筑体系外墙CL保温板加固装置在所述CL建筑体系外墙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的长度等于所述CL建筑体系外墙的厚度。请参见图1至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1的背向所述第一插接件2和所述第二插接件3的侧面用于位于所述混凝土保护层10的外侧面,所述第二端部22的端面和所述第二末端32的端面用于位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承重墙30的外侧面。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部21、所述第一末端31和所述连接件1用于预埋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承重墙30中,所述第二端部22和所述第二末端32用于预埋在所述混凝土保护层10中,同样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控制所述CL建筑体系外墙的厚度,较佳地,所述连接件1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位于所述的钢筋混凝土承重墙30的外侧面,所述第二端部22和所述第二末端32中的至少一个用于位于所述的混凝土保护层10的外侧面。例如,所述连接件1的背向所述第一插接件2和所述第二插接件3的侧面用于位于所述的钢筋混凝土承重墙30的外侧面,所述第二端部22的端面和所述第二末端32的端面用于位于所述的混凝土保护层10的外侧面。

所述第一端部21和所述第一末端31分别连接所述连接件1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结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部21和所述第一末端31均焊接所述连接件1。也就是说,所述第一插接件2和所述第二插接件3均焊接所述连接件1。

所述第一插接件2的长度和所述第二插接件3的长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请参见图1至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接件2的长度和所述第二插接件3的长度相等。

所述第一插接件2和所述第二插接件3均可以垂直于所述连接件1,也可以不垂直于所述连接件1,请参见图1至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接件2和所述第二插接件3均垂直于所述连接件1。

所述第一插接件2和所述第二插接件3可以相互平行设置,也可以不相互平行设置,请参见图1至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接件2和所述第二插接件3相互平行设置。

所述第一插接件2可以是任何合适的插接件,所述第二插接件3可以是任何合适的插接件,所述连接件1可以是任何合适的连接件,请参见图1至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接件2、所述第二插接件3和所述连接件1均为直杆件,例如平直杆件,优选平直钢筋杆。

在所述第一插接件2的长度和所述第二插接件3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插接件2和所述第二插接件3均垂直于所述连接件1、所述第一插接件2和所述第二插接件3相互平行设置以及所述第一插接件2、所述第二插接件3和所述连接件1均为直杆件的情况下,在俯视方向上,所述连接件1、所述第一插接件2和所述第二插接件3形成Π形结构件,所述连接件1的背向所述第一插接件2和所述第二插接件3的侧面至所述第二端部22的端面或所述第二末端32的端面的长度用于等于所述CL建筑体系外墙的厚度。

所述第一插接件2、所述第二插接件3和所述连接件1可以位于同一平面,也可以不位于同一平面,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接件2、所述第二插接件3和所述连接件1位于同一平面。

为了防止生锈,较佳地,所述CL建筑体系外墙CL保温板加固装置还包括防锈层4,所述第一插接件2的外表面、所述第二插接件3的外表面或所述连接件1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所述防锈层4,更佳地,所述第一插接件2的外表面、所述第二插接件3的外表面和所述连接件1的外表面上分别设置有所述防锈层4。请参见图1至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仅所述第一插接件2的外表面的末端即所述第二端部22以及所述第二插接件3的外表面的末端即所述第二末端32分别设置有所述防锈层4。

所述防锈层4可以是任何合适的防锈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防锈层4是防锈漆层。

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插接件2和第二插接件3分别插接CL建筑体系外墙的CL保温层20的两块相邻的CL保温板40,第一端部21、第一末端31和连接件1位于待浇筑的CL建筑体系外墙的混凝土保护层10位置,第二端部22和第二末端32位于待浇筑的CL建筑体系外墙的钢筋混凝土承重墙30位置,且沿CL建筑体系外墙的墙高设置上中下三个本实用新型,保证相邻两块CL保温板40形成统一整体,然后浇注混凝土保护层10和钢筋混凝土承重墙30。由于采用了本实用新型,使得相邻两块CL保温板40位置相对牢固,缩小了两块CL保温板40之间的通缝50,CL保温板40的固定操作简单方便,避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振捣产生竖向裂纹。

通过精确加工本实用新型的尺寸,使得本实用新型的CL建筑体系外墙CL保温板加固装置在CL建筑体系外墙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的长度等于CL建筑体系外墙的厚度,则可以通过本实用新型有效控制墙体截面厚度。

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插接件和第二插接件穿过(插设)CL保温板将相邻两块CL保温板连接成完整整体,通过采用多个本实用新型,可以将一块块CL保温板连接成统一整体,共同受力和变形,可以解决现有CL建筑体系外墙的CL保温板之间混凝土墙面易产生裂纹问题。通过精确控制本实用新型的尺寸,使得本实用新型的CL建筑体系外墙CL保温板加固装置在CL建筑体系外墙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的长度等于CL建筑体系外墙的厚度,可以解决墙体截面尺寸控制不准确问题。

从而,采用本实用新型,使得CL建筑体系外墙相邻CL保温板形成统一整体,施工过程中受力均匀,最大限度减少应力集中,克服了裂纹质量缺陷的产生,又可准确控制墙体截面尺寸,施工简单方便,保证施工质量,同时还能加快施工进度。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CL建筑体系外墙CL保温板加固装置能够加固CL建筑体系外墙CL保温板,防止在CL保温板之间的通缝位置混凝土墙面产生裂纹,能够控制CL建筑体系外墙厚度,解决墙体截面尺寸控制问题,降低施工操作难度,保证施工质量,加快施工进度,设计巧妙,结构简洁,制造简单,操作简便,成本低,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的予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予以展示和说明,在不背离所述原理下,实施方式可作任意修改。所以,本实用新型包括了基于权利要求精神及权利要求范围的所有变形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