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音竖龙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6204阅读:1032来源:国知局
隔音竖龙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轻钢龙骨结构,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隔音竖龙骨。



背景技术:

轻质隔墙板是一种新型节能墙材料,它是一种外型像空心楼板一样的墙材,轻质隔墙板具有质量轻、强度高、多重环保、保温隔热、隔音等优势。安装轻质隔墙板时都是一块一块拼接的,这样板材连接处会留有缝隙,而且板材的边缘在运输或施工的时候常会受到损害而边缘不平整,这样施工墙体缝隙可能更大,现有的解决方案使在板与板之间的缝隙涂抹水泥砂浆,这大大降低了隔墙板板材接缝处的隔音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音竖龙骨,其优势在于其两端分别连接两轻质隔墙板,遮挡两隔墙板之间的缝隙,提高隔墙板的隔音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隔音竖龙骨,包括中空的连接板以及连接板两端的用于夹持隔墙板的夹持板,所述连接板一对相对的侧面中央向所述连接板内部凹陷形成凹槽,所述夹持板由所述连接板上平行于所述凹槽底壁的一侧边向外延伸形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音竖龙骨两端分别连接两轻质隔墙板,不仅实现两块隔墙板的牢固连接,还可以遮挡两隔墙板之间的缝隙,提高隔墙板的隔音效果,此外,凹槽可空心设置,也可以填充隔音材料,增强隔音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凹槽内连接有橡胶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条可以提高隔音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段内部固定有相互垂直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将连接段内部隔成4个空心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提高整个隔音竖龙骨的强度,空心腔可以提高隔音竖龙骨的音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段内位于一对角线连线处的两个所述空心腔内填充有隔音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声音在隔音棉和空气之间传导,声音在不同材料的介质中传导可以更加有效被阻隔,从而增强连接段的隔音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夹持段包括水平段以及与水平段连接的L形的弯折段,所述水平段与弯折段之间留有空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留有空隙可以增强夹持段的隔音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弯折段用于夹持隔墙板的一侧热熔连接有若干三棱柱形的橡胶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垫与隔墙板紧密贴合,弹性的橡胶垫对施加弹力隔墙板并增大了接触摩擦力,使得夹持更加牢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橡胶垫之间留有等间距的间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垫的尖端与隔墙板线接触形成若干间隙,增强了夹持段的隔音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

图中:1、连接板;11、凹槽;12、连接段;13、支撑段;14、加强板;15、空心腔;16、隔音棉;17、橡胶条;2、夹持板;21、水平段;22、弯折段;23、空隙;24、橡胶垫;25、间隙;3、隔墙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隔音竖龙骨,包括中空的连接板1,连接板1其中一对相对的侧面中央向连接板1内部凹陷形成凹槽11;凹槽11将连接板1分成凹槽11侧壁两侧的连接段12和两凹槽11底面之间的支撑段13;连接板1内部固定连接有相互垂直加强板14,加强板14可以增强连接板1的强度和韧性;加强板14将连接板1内部隔成4个空心腔15;其中一对角线上的两个空心腔15内填充有隔音棉16;凹槽11内插接有橡胶条17。声音传导至连接板1时,在橡胶条17、隔音棉16、空气三种不同的介质中传导,声音在不同频率、不同吸音系数的材质间传播时与周围不同介质摩擦,由声能转化成热能,声能被损耗,从而增强吸音效果。连接段12与凹槽11侧壁垂直的的侧壁凸出连接段12与凹槽11侧壁平行的侧壁向外延伸形成夹持板2,夹持板2用于夹持隔墙板3。

夹持板2由两块相对的钢板构成,其包括由连接板1侧壁延长形成的水平段21和与水平段21连接的L形的弯折段22。弯折段22与水平段21之间形成有空隙23,弯折段22靠近隔墙板3的一侧热熔连接有若干三棱柱形的橡胶垫24,橡胶垫24的尖端与隔墙板3线接触形成若干间隙25,橡胶垫24与隔墙板3紧密接触发生弹性形变,使得隔墙板3与夹持板2连接牢固不易脱离。声音传到至夹持板2,需要穿过夹持板2的钢板、空隙23、橡胶垫24、间隙25以及隔墙板3等多层不同材料的结构,从而被有效的是吸收阻隔。

该实施例的施工方式:

该实施例施工简便,仅需将两隔墙板3分别插接到隔音竖龙骨两端的夹持板2内,便可以实现两隔墙板3的牢固连接,并且可以有效封堵两隔墙板3间的缝隙。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