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用砖体抹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37494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工程用砖体抹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用具领域,具体是一种建筑工程用砖体抹泥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工人在用砖块砌筑墙体时,需要对砖体表面进行抹泥,现有技术中的方法是通过建筑刮刀将泥浆铲起,然后再抹到砖体表面,此种方法存在以下不足:

1、现有技术中用建筑刮刀进行砖体表面抹泥时,抹在砖体表面的泥浆不均匀,从而导致砌筑的砖体平面不平整,需要进行后续平整处理,导致用砖块砌筑墙体时效率低下。

2、现有技术中用建筑刮刀进行砖体表面抹泥时,抹在砖体表面的泥浆过多后容易落到地面上,造成损失。

3、现有技术中用建筑刮刀进行砖体表面抹泥时,抹在砖体表面的过多的泥浆一般通过建筑刮刀将多余的泥浆铲起,然后再倒入泥浆盆中,大大降低了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工程用砖体抹泥装置,它能够在砖体表面均匀的抹上规定厚度的泥浆,而且多余的泥浆可以储存在装置中,待后续砌砖过程中使用,避免了砖体表面多余的泥浆落到地面上,砖体表面的过多的泥浆不必再回收至泥浆盆中,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建筑工程用砖体抹泥装置,包括盛泥盒、第一调整长条和第二调整长条,所述盛泥盒内设有盛泥腔,所述盛泥腔底部设有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抹泥长孔,所述抹泥长孔宽度方向的孔壁上设有第一连接槽和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一调整长条两端设有与第一连接槽相配合的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二调整长条两端设有与第二连接槽相配合的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一调整长条底部两侧设有限位板。

所述限位板内侧设有球槽,所述球槽内设有转动球。

所述第二连接槽设有1~3个,所述第二调整长条数量与第二连接槽数量相同。

所述底板厚度为1~3厘米。

所述盛泥盒和限位板均为塑料板,所述第一调整长条和第二调整长条均为塑料长条。

所述底板上的抹泥长孔周围设有盛泥台。

对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装置在使用时,可以根据砖体的宽度来选择是否使用第二调整长条以及使用几根第二调整长条,限位板卡在已经砌筑完成的墙体两侧,底板的底面搭在最顶层、待抹泥的砖体顶面,盛泥腔的底板具有一定的厚度,将泥浆倒在抹泥长孔内,然后用建筑刮刀将抹泥长孔内的泥浆刮平,使泥浆与底板顶面成一水平面,这样一来,底板的厚度就是砖体表面泥浆的厚度,在砖体表面均匀的抹上规定厚度的泥浆,而且用建筑刮刀刮出来的多余泥浆可以储存在盛泥台中,待后续砌砖过程中使用,避免了砖体表面多余的泥浆落到地面上,砖体表面的过多的泥浆不必再回收至泥浆盆中,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2、当砌筑完成一段后前往下一段砌筑时,需要移动装置至下一段,通过在限位板内侧设置球槽,球槽内设置转动球,装置在移动时,限位板内侧与墙体之间在转动球的作用下滚动摩擦,由于滚动摩擦的摩擦力远小于滑动摩擦,所以能够更加方便的移动装置。

3、由于砖体的宽度有不同的型号,通过将第二连接槽设置1~3个,第二调整长条数量与第二连接槽数量相同,可以根据砖体的宽度来选择是否使用第二调整长条以及使用几根第二调整长条。

4、通过将底板厚度设置为1~3厘米,底板的厚度就是砖体表面泥浆的厚度,保证了在砖体表面均匀的抹上规定厚度的泥浆。

5、盛泥盒和限位板均为塑料板,第一调整长条和第二调整长条均为塑料长条,大大减轻了装置的重量,而且保证了第一调整长条和第二调整长条两端能够更方便的分别插入第一连接槽和第二连接槽中。

6、通过在底板上的抹泥长孔周围设置盛泥台,用建筑刮刀刮出来的多余泥浆可以储存在盛泥台中,待后续砌砖过程中使用,避免了砖体表面多余的泥浆落到地面上,砖体表面的过多的泥浆不必再回收至泥浆盆中,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盛泥盒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调整长条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调整长条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沿附图3中A-A方向剖视图。

附图中所示标号:

1、盛泥盒;2、第一调整长条;3、第二调整长条;4、底板;5、抹泥长孔;6、第一连接槽;7、第二连接槽;8、第一连接柱;9、第二连接柱;10、限位板;11、球槽;12、转动球;13、盛泥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所述是一种建筑工程用砖体抹泥装置,主体结构包括盛泥盒1、第一调整长条2和第二调整长条3,通过设置第一调整长条2和第二调整长条3,使用时,可以根据砖体的宽度来选择是否使用第二调整长条3以及使用几根第二调整长条3。所述盛泥盒1内设有盛泥腔,盛泥腔用来盛放泥浆。所述盛泥腔底部设有底板4,所述底板4上设有抹泥长孔5,所述抹泥长孔5宽度方向的孔壁上设有第一连接槽6和第二连接槽7,通过设置第一连接槽6和第二连接槽7,能够更加方便的使第一调整长条2、第二调整长条3与底板4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调整长条2两端设有与第一连接槽6相配合的第一连接柱8,所述第二调整长条3两端设有与第二连接槽7相配合的第二连接柱9,所述第一调整长条2底部两侧设有限位板10,限位板10卡在已经砌筑完成的墙体两侧用于对装置进行限位,使抹泥长孔5与待抹泥砖体的位置相对应。

所述限位板10内侧设有球槽11,所述球槽11内设有转动球12。当砌筑完成一段后前往下一段砌筑时,需要移动装置至下一段,通过在限位板10内侧设置球槽11,球槽11内设置转动球12,装置在移动时,限位板10内侧与墙体之间在转动球12的作用下滚动摩擦,由于滚动摩擦的摩擦力远小于滑动摩擦,所以能够更加方便的移动装置。

所述第二连接槽7设有1~3个,所述第二调整长条3数量与第二连接槽7数量相同。可以根据砖体的宽度来选择是否使用第二调整长条3以及使用几根第二调整长条3。

所述底板4厚度为1~3厘米。底板4的厚度就是砖体表面泥浆的厚度,保证了在砖体表面均匀的抹上规定厚度的泥浆。

所述盛泥盒1和限位板10均为塑料板,所述第一调整长条2和第二调整长条3均为塑料长条。塑料板和塑料长条的使用,大大减轻了装置的重量,而且保证了第一调整长条2和第二调整长条3两端能够更方便的分别插入第一连接槽6和第二连接槽7中。

所述底板4上的抹泥长孔5周围设有盛泥台13。盛泥台13用来暂存砖体表面多余的泥浆。

使用方法:

本装置在使用时,可以根据砖体的宽度来选择是否使用第二调整长条3以及使用几根第二调整长条3,限位板10卡在已经砌筑完成的墙体两侧,底板4的底面搭在最顶层、待抹泥的砖体顶面,盛泥腔的底板4具有一定的厚度,将泥浆倒在抹泥长孔5内,然后用建筑刮刀将抹泥长孔5内的泥浆刮平,使泥浆与底板4顶面成一水平面,这样一来,底板4的厚度就是砖体表面泥浆的厚度,在砖体表面均匀的抹上规定厚度的泥浆,而且用建筑刮刀刮出来的多余泥浆可以储存在盛泥台13中,待后续砌砖过程中使用,避免了砖体表面多余的泥浆落到地面上,砖体表面的过多的泥浆不必再回收至泥浆盆中,当砌筑完成一段后,再前往下一段进行砌筑,将移动装置至下一段,重复以上步骤即可。通过使用本装置,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所述是一种建筑工程用砖体抹泥装置,主体结构包括盛泥盒1、第一调整长条2和第二调整长条3,所述盛泥盒1内设有盛泥腔,所述盛泥腔底部设有底板4,所述底板4厚度为1~3厘米,所述底板4上设有抹泥长孔5,所述底板4上的抹泥长孔5周围设有盛泥台13,所述抹泥长孔5宽度方向的孔壁上设有第一连接槽6和第二连接槽7,所述第一调整长条2两端设有与第一连接槽6相配合的第一连接柱8,所述第二调整长条3两端设有与第二连接槽7相配合的第二连接柱9,所述第一调整长条2底部两侧设有限位板10,所述限位板10内侧设有球槽11,所述球槽11内设有转动球12。所述第二连接槽7设有1~3个,本实施例中设有1个,所述第二调整长条3数量与第二连接槽7数量相同。所述盛泥盒1和限位板10均为塑料板,所述第一调整长条2和第二调整长条3均为塑料长条。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