篷房用调节平台模块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76601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篷房用调节平台模块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篷房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与篷房组合使用的平台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可调节地台包括多块地板模块和多个调节支座,地板模块包括矩形的外框架、地板、连接在外框架下部的至少两根底梁,地板设置于外框架中且支承于底梁上;每块地板模块底面的四角上均设置至少一个定位孔;调节支座包括托盘、底座以及连接在托盘与底座之间的调节螺柱,调节螺柱用于对托盘与底座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托盘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呈矩形分布的四个凸台,凸台与定位孔配合;调节支座与地板模块之间通过凸台与定位孔的配合而连接,一个调节支座与至少一块地板模块配合连接。

现有的该种可调节地台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调节支座的可调节范围不大,该种可调节地台仅适用于坡度较小或不平整度较小的场地中,若该平台用于坡度较大的场地时,相邻的两支座水平落差超出调节支座的可调范围,此时则无法保证地板的水平度;其次,底梁可拆卸地扣合在托盘的凸台上,场地过大的坡度容易引起底梁与调节支座之间的松脱,容易引起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固且适用于大坡度场地的可调节篷房用调节平台模块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篷房用调节平台模块系统包括支架和设置在支架上的地板模块;支架下端设置有可调支脚,可调支脚包括立柱、调节转动件和底座,调节转动件与底座螺纹配合,调节转动件与立柱转动配合;支架还包括底梁和桁架梁;桁架梁包括上下平行的上梁和下梁,底梁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桁架梁的两端均设置有竖直布置的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立柱上设置有至少三个托盘,多个托盘包括有第一托盘、第二托盘和第三托盘;多个可调支脚矩形阵列布置,相邻的两个可调支脚之间连接有至少一根底梁和至少一根桁架梁,底梁设置在桁架梁下方;第一连接部与第一托盘可拆卸连接,第二连接部与第二托盘可拆卸连接,第三连接部与第三托盘可拆卸连接。

由上述方案可见,地板模块的直接支撑梁非直接地支撑于可调支脚的托盘上,而是支撑于可调支脚上部的立柱以上,在组装平台系统时,可根据场地的坡度而采用长度不同的立柱,再加以对可调支脚的调节而实现支架平台系统在大坡度场地中的基本使用;另外,托盘之间连接有桁架梁和底梁,由于底梁不需对地板模块进行支承,故篷房用调节平台模块系统可根据场地坡度而调节托盘的水平位置,连接于托盘之间的底梁可具有一定的倾斜度,由于篷房用调节平台模块系统对大坡度场地具有适用性,底梁与调节支脚之间不易松脱,同时提高篷房用调节平台模块系统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托盘上设置有沿该第一托盘周向布置的多个第一销孔,第二托盘上设置有沿该第二托盘周向布置的多个第二销孔,第三托盘上设置有沿该第三托盘周向布置的多个第三销孔,第一插销穿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一销孔使第一连接部与第一托盘连接,第二插销穿过第二连接部和第二销孔使第二连接部与第二托盘连接,第三插销穿过第三连接部和第三销孔使第三连接部与第三托盘连接。

由上可见,托盘与底梁或桁架梁之间可拆卸连接,更便于篷房用调节平台模块系统在大坡度场地中的施工安装,降低施工人员的工作难度。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上颚部和第一下颚部,第一上颚部和第一下颚部之间形成第一咬口,第一咬口与第一托盘配合,第一插销依此穿过第一上颚部、第一销孔和第一下颚部;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上颚部和第二下颚部,第二上颚部和第二下颚部之间形成第二咬口,第二咬口与第二托盘配合,第二插销依此穿过第二上颚部、第二销孔和第二下颚部;第三连接部包括第三上颚部和第三下颚部,第三上颚部和第三下颚部之间形成第三咬口,第三咬口与第三托盘配合,第三插销依此穿过第三上颚部、第三销孔和第三下颚部。

由上可见,以第一连接部为例,第一连接部如动物口部般咬合在第一托盘上,第一插销依此穿过第一上颚部、第一销孔和第一下颚部,第一上颚部和第一下颚部对托盘上下两端限位,第一连接部与第一托盘之间紧密接合而达到防止松脱之效果。

进一步的方案是,底梁包括底梁本体和分别铰接于底梁本体两端的两个第一连接部,底梁倾斜于地板模块设置。

由上可见,第一连接部与底梁本体之间可转动配合,第一连接部与托盘的配合不因底梁的倾斜设置而受影响。

进一步的方案是,矩形阵列布置的四个可调支脚中,对角设置的两个可调支脚之间连接有至少一根底梁。

由上可见,可调支脚之间通过底梁连接处三角稳定结构,以提高篷房用调节平台模块系统的整体稳定性。

进一步的方案是,上梁的上端设置有外伸垫板,地板模块被支承于外伸垫板上。

由上可见,外伸垫板增大了地板模块与桁架梁之间的接触面积,防止地板模块架空而掉落。

进一步的方案是,地板模块包括地板和连接在地板底部的至少两根相互平行的支撑梁,支撑梁被支承于外伸垫板上。

由上可见,地板通过支撑梁被支承于支架上,保证地板模块与支架之间的接触强度。

进一步的方案是,地板的两侧分别连接有一根支撑梁,位于地板第一侧的支撑梁上设置有长形卡槽,位于地板第二侧的支撑梁上设置有长形卡条,相邻的两个地板模块之间通过长形卡槽与长形卡条的配合而拼接。

由上可见,相邻的两个地板模块之间通过支撑梁的配合而相互拼接,地板模块之间相互定位以提高篷房用调节平台模块系统的整体安装稳定性。

进一步的方案是,地板采用覆膜胶合板制成。

由上可见,覆膜胶合板制成的地板具有防滑防水耐高温等优点,篷房用调节平台模块系统更适用于户外。

进一步的方案是,立柱的顶部设置有连接板,连接板上设置有连接座,连接板上设置有定位销,连接座上设置有安装孔。

由上可见,连接板用于安装篷房的支柱和底梁等,篷房的支柱螺栓固定与连接座上的安装孔处,篷房横梁扣合在两个连接板的定位销之间;同时连接部对地板模块具有周边限位作用,放置地板模块移位脱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篷房用调节平台模块系统第一实施例隐藏部分组件的结构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放大图。

图4为图1中C处的放大图。

图5为图1中D处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篷房用调节平台模块系统第一实施例结合篷房支架的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篷房用调节平台模块系统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篷房用调节平台模块系统第一实施例隐藏部分组件的结构图。篷房用调节平台模块系统包括支撑于场地的支架1以及设置在支架1上的多块地板模块2,支架1包括矩形阵列布置的多个可调支脚100以及连接在相邻的可调支脚100之间的底梁200和桁架梁300,地板模块2呈方形,底梁200设置在桁架梁300的下方,地板模块2矩形阵列布置并支承在桁架梁300上。

参见图2,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可调支脚100包括底座110、调节转动件120和立柱130,底座110包括底座部111以及固定竖立在底座部111上的螺纹柱112,螺纹柱112与调节转动件120螺纹配合,调节转动件120通过轴承实现与立柱130之间的转动配合。当扭动调节转动件120后,螺纹柱112的外露长度则发送变化,从而实现可调支脚100长度调节。

结合图1和图3,图3为图1中B处的放大图。立柱130上设置有五个托盘,其中包括第一托盘140、第二托盘150和第三托盘160,第一托盘140为圆盘状,第一托盘140上设置有沿其周向布置的多个第一销孔141,第二托盘150为圆盘状,第二托盘150上设置有沿其周向布置的多个第二销孔151,第三托盘160为圆盘状,第三托盘160上设置有沿其周向布置的多个第三销孔161。底梁200包括底梁本体210以及设置在底梁本体210两端的第一连接部220,第一连接部220包括有第一上颚部、第一下颚部以及设置在第一下颚部与第一上颚部之间的第一咬口。底梁200的两端的第一连接部220均与一个第一托盘140配合以实现底梁200与可调支脚100之间的连接安装,第一连接部220的第一咬口与第一托盘140配合以使第一上颚部位于托盘140的上方,第一下颚部位于第一托盘140下方,其后第一插销230依此穿过第一上颚部、第一销孔141和第一下颚部以完成可拆卸连接,第一上颚部和第一下颚部对第一托盘140上下两端限位,第一连接部与第一托盘140之间紧密接合而达到防止松脱之效果。

参见图3和图4,图4为图1中C处的放大图。立柱130的上部设置有第二托盘150和第三托盘160,桁架梁300包括相互平行的下梁310和上梁320,上梁320位于下梁310的上方,上梁320和下梁310之间固定连接有立杆340和斜撑杆330,立杆340和斜撑杆330在上梁320与下梁310之间形成了多个三角稳定结构,以使桁架梁300具有更高的受力强度。桁架梁300的两端均设置有竖直布置的第二连接部350和第三连接部360,第二连接部350包括有第二上颚部、第二下颚部以及设置在第二下颚部与第二上颚部之间的第二咬口,第三连接部360包括有第三上颚部、第三下颚部以及设置在第三下颚部与第三上颚部之间的第三咬口。

第二连接部350的第二咬口与第二托盘150配合以使第二上颚部位于第二托盘150的上方,第二下颚部位于第二托盘150下方,其后第二插销370依此穿过第二上颚部、第二销孔151和第二下颚部以完成可拆卸连接,第二上颚部和第二下颚部对第二托盘150上下两端限位;第三连接部350的第三咬口与第三托盘150配合以使第三上颚部位于第三托盘150的上方,第三下颚部位于第三托盘150下方,其后第三插销370依此穿过第三上颚部、第三销孔151和第三下颚部以完成可拆卸连接,第三上颚部和第三下颚部对第三托盘150上下两端限位。

地板模块2包括地板21和设置在地板21底部的支撑梁22、支撑梁23以及支撑梁24,地板2采用覆膜胶合板制成,支撑梁23和支撑梁22分别位于地板2的两侧,支撑梁23上设置有长形卡槽23a,支撑梁22上设置有长形卡条22a,相邻的两个地板模块2之间,第一个地板模块2的长形卡条22a与第二个地板模块2的长形卡槽23a配合,以完成相邻的两个地板模块2之间的拼接。上梁320的上端面固定设置有外伸垫板390,外伸垫板390在水平面上伸出于桁架梁300以外,地板模块2的支撑梁22、支撑梁23和支撑梁24均被支承于外伸垫板390上。

参见图1,底梁200还可设置在矩形阵列布置的四个可调支脚100中,位于对角位置的两个可调支脚100之间。每一根可调支脚100上设置有五个托盘,因此,可调支脚100之间可连接多个桁架梁或底梁以增加篷房用调节平台模块系统的力学强度。

参见图3和图5,图5为图1中D处的放大图。立柱130的顶部设置有连接板400,连接部400作为一个二层底座,用于构建篷房支架。连接板400上端面的中部设置有连接座410,连接座410上设置有安装孔411,连接部400上还设置有两个定位销401。同样地,在支架2(图1示)边角处同样设置有连接板420,连接板420上设置有连接座430,立柱130上伸出支撑臂280以对连接板420进行辅助支撑。

结合图6,篷房支架3搭建于篷房用调节平台模块系统之上,篷房立柱31的下端螺栓连接在连接板420上的连接座430上或连接板400的连接座410上;相邻的两个连接板400上连接有篷房底梁32,篷房底梁32两端的定位孔与两个连接板上的定位销配合。

第二实施例

参见图7,图7为本实用新型篷房用调节平台模块系统第二实施例的侧视图。篷房用调节平台模块系统的组成构件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不累述。第一实施例中的篷房用调节平台模块系统用于平面场地,而本实施例的篷房用调节平台模块系统用于大坡度场地。由于场地1000具有较大坡度且要求地板模块2000处于水平状态,在此场合中,多个可调支脚3000具有不同高度的同时,相邻的可调支脚3000之间,两个第一托盘51之间的连线处于水平状态或倾斜于水平面,可使连接在相邻的第一托盘51之间的底梁4a具有水平状态或倾斜状态。由于可调支脚3000上设置有多个托盘,具有不同水平高度的托盘之间可设置斜撑杆,斜撑杆4b连接于第一托盘51和第二托盘52之间。其中,若底梁4a倾斜于水平面,底梁4a两端的第一连接部需铰接在底梁本体的两端,第一连接部与底梁本体之间可转动配合,第一连接部与托盘的配合不因底梁的倾斜设置而受影响。

组装篷房用调节平台模块系统时,可根据场地的坡度而采用长度不同的可调支脚,再加以对可调支脚的调节而实现支架平台系统在大坡度场地中的基本使用;托盘之间连接有桁架梁和底梁,底梁不需对地板模块进行支承,故篷房用调节平台模块系统可根据场地坡度而调节托盘的水平位置,连接于托盘之间的底梁、斜撑等可具有一定的倾斜度,由于篷房用调节平台模块系统对大坡度场地具有适用性,底梁与调节支脚之间不易松脱,同时提高篷房用调节平台模块系统的稳定性。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