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桁架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69647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制桁架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预制桁架模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预制桁架由钢结构和混凝土组成,形式复杂,且其模具制作相对困难,需考虑与钢结构的配合。

现有的预制桁架模具一般适合卧式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在拆装模具时候需要将模具整体分离;而现有的预制桁架模具封头挡板两侧骨架与该底座之间均为固定连接,拆装模具较为麻烦,进而影响工作效率,降低模具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制作预制桁架时拆装困难、工作效率低等弊端的预制桁架模具。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预制桁架模具;包括底座、以及分开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第一模具单元和第二模具单元,所述第一模具单元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模具单元通过滑动机构滑动连接在底座上;所述第二模具单元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第二模具单元包括第二骨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骨架上的第二组活动旁板;所述滑动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骨架的底部且位于所述底座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第二组活动旁板和第二骨架之间通过设置第二活动连接件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骨架呈长方形;所述第二骨包括第二框架、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中的横杆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的斜杆;

所述第二组活动旁板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上与所述第一模具单元相对的两个顶角上的第二活动旁板;

所述滑动机构设置所述第二框架的底部且与所述底座滑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滑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固定轨道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底部两端且位于所述固定轨道上的滑轮。

优选地,所述固定轨道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一侧且高度低于所述底座;

所述固定轨道与所述底座为一体成型,或者,所述固定轨道与所述底座为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模具单元与所述第二模具单元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模具单元包括第一骨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骨架上的第一组活动旁板;所述第一组活动旁板和第一骨架之间通过设置第一活动连接件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骨架呈长方形,所述第一骨架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第一框架、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中的横杆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的斜杆;

所述第一组活动旁板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上与所述第二模具单元相对的两个顶角上第一活动旁板。

优选地,所述第二活动连接件为铰链。

优选地,所述第一活动连接件为铰链。

优选地,所述预制桁架模具还包括若干个端头封头挡板;所述端头封头挡板分别固定在与所述第一模具单元和第二模具单元上。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预制桁架模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预制桁架模具通过在底座上固定设置第一模具单元,并利用滑动装置将第二模具单元与该底座连接能方便快捷地实现第一模具单元与第二模具单元的连接与分离,该预制桁架模具适合立式生产,且易于制作预制桁架模具时的安装与拆卸,能够提高预制桁架的生产效率,且能构成一个非常好的整体性,能够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且利于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预制桁架模具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预制桁架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及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预制桁架模具的一个优选实施例。

如图1所示,该预制桁架模具包括底座11、以及分开设置在该底座11上的第一模具单元12和第二模具单元13。该底座11能够支撑产品底部,防止该预制桁架模具水平变形。该第一模具单元12和该第二模具单元13可以起到支撑混凝土的作用。

该底座11采用大槽钢制成,可以呈长方形;该底座11的长度大于第一模具单元13的底部长度,该底座11底部设有若干支撑角,具体地,该底座11 底部四个顶角分别设有一个支撑角,该底座11的两条长边的中间分别设有一个支撑角。通过设置支撑角,能够避免生产预制桁架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与地面接触。

该第一模具单元12与该底座11固定连接,且该第一模具单元12与该第二模具单元13间隔设置;其包括第一骨架121、以及设置在该第一骨架121 上的第一组活动旁板122;该第一组活动旁板122和该第一骨架121之间通过设置第一活动连接件123连接。该第一骨架121与底座11通过焊接固定,可用于支撑混凝土以及固定混凝土的形状。该第一组活动旁板122通过该第一活动连接件123与第一骨架121活动连接,使得该第一组活动旁板能够转动,进而调整模具的位置。

该第一骨架121采用槽钢连接而成,该第一骨架121可以呈长方形,其包括设置在底座11上的第一框架1211、设置在该第一框架1211中的横杆1212 以及设置在该第一框架1211中的斜杆1213。该第一框架1211为长方形框体,该第一横杆1212设置在该第一框架1211的中间,该第一斜杆1213的数量不限,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斜杆1213的数量优选为2,该第一斜杆1213一端与该第一横杆1212的一端连接,且两个第一斜杆1213与第一横杆1212连接在同一连接端;另一端与位于第一框架1211上且与连接端相对的两个顶角连接,该第一斜杆1213与该第一框架1211的一个长边形成三角形,从而起到了固定和支撑该第一框架1211的作用。

该第一组活动旁板122包括分别设置在该第一框架1211上与该第二模具单元13相对的两个顶角上的第一活动旁板,该第一活动旁板的数量可以为二,该第一活动旁板分别通过第一活动连接件123与该第一框架上的顶角连接,从而保证了模具的定位可靠性和预制桁架尺寸的精确性。

该第一活动连接件123可以为铰链;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活动连接件123不限于铰链,也可以为其他一些旋转机构。

该第二模具单元13设置在该底座11的一侧,与该第一模具单元12相对设置。该第二模具单元13包括第二骨架131以及设置在该第二骨架131上的第二组活动旁板132;该第二组活动旁板132和第二骨架131之间通过设置第二活动连接件133连接。该第二模具单元13通过活动机构134滑动连接到底座11上,该滑动机构134设置在该第二骨架131的底部且位于该底座的一侧。该第二骨架131可以起到支撑混凝土和固定混凝土形状的作用。该第二组活动旁板132通过该第二活动连接件133与第二骨架131活动连接,使得该第二组活动旁板132能够旋转至合适的位置,进而调整模具的位置。

该第二骨架131呈长方形;采用槽钢连接而成,该第二骨架131包括第二框架1311、设置在该第二框架1311中的第二横杆1312以及设置在该第二框架1311中的第二斜杆1313。该第二骨架131的结构可以与该第一骨架121的结构一致。具体地,该第二框架1311为长方形框体,该第二横杆1312设置在该第二框架1311的中间,该第二斜杆1313的数量不限,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斜杆1313的数量优选为2,该第二斜杆1313一端与该第二横杆1312的一端连接,且两个第二斜杆1313与第二横杆1312连接在同一连接端;另一端与位于第二框架1311上且与连接端相对的两个顶角连接,该第二斜杆1313与该第二框架1311的一个长边形成三角形,从而起到了固定和支撑该第二框架 1311的作用。

该第二组活动旁板132可以与该第一组活动旁板122配合,该第二组活动旁板132和第一组活动旁板122之间可以连接封头挡板。该第二组活动旁板 132包括分别设置在该第二框架1311上与该第一模具单元13相对的两个顶角上的第二活动旁板。该第二活动旁板的数量与该第一活动旁板的数量相适配。

该第二活力连接件133可以为铰链,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活动连接件133不限于铰链,也可以为其他一些旋转机构。

该滑动机构134包括设置在该底座11上的固定轨道1342以及设置在该第二框架1311底部两端且位于该固定轨道1342上的滑轮1341。该固定轨道1342 设置在该底座11的一侧且高度低于该底座11;该固定轨道1342可以与该底座11一体成型,也可以与该底座11为可拆卸连接。利用滑轮推动方式能够方便快捷地实现第一模具单元12与第二模具单元13的连接与分离,从而加快了该预制桁架模具的安装和拆卸速度,提高可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且延长了模具的使用寿命。

如图2所示该预制桁架模具还包括若干个端头封头挡板14;该端头封头挡板14分别固定在与第一模具单元12和第二模具单元13上,具体地,该端头封头挡板14包括顶部封头挡板、位于底座上的底部封头挡板、以及设置在第一模具单元12和第二模具单元13之间中间封头挡板,该中间封头挡板分别通过第一组活动旁板122和第二活动旁板132连接,在生产预制桁架时,首先将钢结构放入该预制桁架模具,然后利用滑轮将第二模具单元13推至到与第一模具单元12连接处,再将第一组活动旁板122和第二组活动旁板132绕轴旋转至适当位置,装上端头封头挡板14后便可以浇筑混凝土。在拆卸该预制桁架模具时,拆卸端头封头挡板14后,将第一组活动旁板122和第二组活动旁板132绕轴旋转至适当位置,然后利用滑轮将活动第二模具单元12与第一模具单元13分离后,便可将产品与该预制桁架模具分离出来。

整个预制桁架模具具有可调节性,非常易于该预制桁架模具的安装与拆卸;且适合立式生产。通过立式生产,能够利用滑轮将第二模具单元13与第一模具单元12分离后,便可以用起重机械直接提起预制桁架的钢结构吊环,将产品吊至产品区,可以无需通过翻转机构将预制桁架立起来之后才能将预制桁架吊至产品区,提高生产效率,并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同时,整个模具的骨架是一个灵活调节的整体,在拆卸模具时不会占用太多其余地方,有效节约生产区域面积。

可以理解的,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