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67462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材料建筑模板,特别是涉及一种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



背景技术:

现今,在建造墙壁时所使用的木模板,由于其板体为多个木条所拼接而成,因此板体的表面会有许多缝隙,造成脱模后的壁面不平整,因此需要再对壁面进行水泥粉刷的程序,此外,木模板在接合及组装时,需要在相邻的木模板上分别钻孔,再以铁丝或铁钉将相邻的木模板连接在一起,并且在多个个拼接在一起的木模板外侧以木架或钢架将其固定,使得施工程序琐碎,进而需花费较长工时来完成建筑模板的组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克服先前技术的缺点的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

本实用新型的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包含一个板体、一个第一补强肋及一个第二补强肋。该板体包括一个沿一个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侧面、一个沿一个垂直该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相反于该第一侧面且沿该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侧面、一个连接该第一侧面及该第二侧面的灌浆面,及一个连接该第一侧面及该第二侧面且相反于该灌浆面的组装面。该第一补强肋设置于该组装面相邻该第一侧面的一侧,且延该第一方向延伸,该第一补强肋包括一个沿该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贯孔。该第二补强肋设置于该组装面相邻该第二侧面的一侧,且沿该第一方向延伸,该第二补强肋包括一个沿该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贯孔。

本实用新型的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该第一个补强肋还包括一个沿该组装面朝远离该灌浆面的方向间隔该组装面设置的第一个主壁、一个自该第一个主壁邻近该第一侧面的一侧延伸至该组装面的第一个外侧壁,及一个自该第一个主壁相反于该第一个外侧壁的一侧延伸至该组装面的第一个内侧壁,该第一个主壁、该第一个外侧壁、该第一个内侧壁及该组装面相配合界定出该第一个贯孔,该第一个外侧壁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外侧孔,该第一个内侧壁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内侧孔;

该第两个补强肋还包括一个沿该组装面朝远离该灌浆面的方向间隔该组装面设置的第两个主壁、一个自该第两个主壁邻近该第两个侧面的一侧延伸至该组装面的第两个外侧壁,及一个自该第两个主壁相反于该第两个外侧壁的一侧延伸至该组装面的第两个内侧壁,该第两个主壁、该第两个外侧壁、该第两个内侧壁及该组装面相配合界定出该第两个贯孔,该第两个外侧壁具有至少一个第两个外侧孔,该第两个内侧壁具有至少一个第两个内侧孔;

该第一个外侧孔、该第一个内侧孔、该两个内侧孔及该第两个外侧孔相互对应。

本实用新型的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该第一个外侧壁相邻该第一侧面的壁面与该第一侧面为同平面,该第两个外侧壁相邻该第两个侧面的壁面与该第两个侧面为同平面。

本实用新型的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还包含至少一个设置于该组装面且位于所述补强肋间的中间补强肋,该中间补强肋沿该第一个方向延伸,并包括一个沿该第一个方向延伸的中间贯孔。

本实用新型的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该中间补强肋还包括一个沿该组装面朝远离该灌浆面的方向间隔该组装面设置的中间主壁、一个自该中间主壁邻近该第一个补强肋的一侧延伸至该组装面的第一个中间侧壁、一个自该中间主壁邻近该第两个补强肋的一侧延伸至该组装面且与该中间主壁、该第一个中间侧壁及该组装面相配合界定出该中间贯孔的第两个中间侧壁,该第一个中间侧壁具有至少一个第一中间侧孔,该第两个中间侧壁具有至少一个第两个中间侧孔,该第一个中间侧孔、该第两个中间侧孔、该第一个内侧孔、该第一个外侧孔、该第两个内侧孔及该第两个外侧孔相互对应。

本实用新型的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该板体还包括至少一个位于该中间补强肋及该第两个补强肋间且贯穿该灌浆面及该组装面的穿孔。

本实用新型的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该第一个补强肋还包括至少一个位于该第一个贯孔内且设置于该组装面的第一个固定件,该第两个补强肋还包括至少一个位于该第两个贯孔内且设置于该组装面的第两个固定件,该中间补强肋还包括至少一个位于该中间贯孔内且设置于该组装面的中间固定件。

本实用新型的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的材料是选自于由塑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及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所组成的群体,且为一体成形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该板体的长度及宽度实质上分别为180厘米及60厘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将该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与另一个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沿该第一方向组装在一起时,施工者能将一般的连接件,如两个连接杆,分别穿设于该第一贯孔及另一个复合材料建筑模板的一个第一贯孔内,以及穿设于该第二贯孔及另一个复合材料建筑模板的一个第二贯孔内,便能简易的将所述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沿该第一方向连接在一起,达到施工程序的简化,而在进行大量复合材料建筑模板组装时,便能缩短工时,此外,该灌浆面能为一个完整的平面,使得经灌浆并脱模后所制成的墙壁具有光滑的表面,而不需再进行墙面的粉刷。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的一个第一实施例的一个立体图;

图2是该第一实施例的一个俯视图;

图3是沿图2的剖面线III-III所取得的一个不完整剖视图;

图4是两个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及三连接杆的一个不完整组装示意图,说明所述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沿一个第一方向组装在一起的一个第一实施态样;

图5是两个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一个插销及一个螺母的一个组装示意图,说明所述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沿一个第二方向组装在一起的一个第二实施态样;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的一个第二实施例的一个立体图;

图7是两个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五个牙杆及十个螺帽的一个立体分解图;及

图8是所述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所述牙杆及所述螺帽的一个剖视示意图,说明水泥灌入所述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间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组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1、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的一个第一实施例,包含一个板体1、一个第一补强肋2、一个第二补强肋3及一个中间补强肋4。

该板体1包括一个沿一个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一侧面11、一个沿一个垂直该第一方向D1的第二方向D2相反于该第一侧面11且沿该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二侧面12、一个连接该第一侧面11及该第二侧面12的第三侧面13、一个沿该第一方向D1相反于该第三侧面13且连接该第一侧面11及该第二侧面12的第四侧面14,一个连接该第一侧面11、该第二侧面12、该第三侧面13及该第四侧面14的灌浆面15,及一个连接该第一侧面11、该第二侧面12、该第三侧面13及该第四侧面14且相反于该灌浆面15的组装面16。

该第一补强肋2设置于该组装面16相邻该第一侧面11的一侧,且沿该第一方向D1延伸,该第一补强肋2包括一个沿该组装面16朝远离该灌浆面15的方向间隔该组装面16设置的第一主壁21、一个自该第一主壁21邻近该第一侧面11的一侧延伸至该组装面16的第一外侧壁22、一个自该第一主壁21相反于该第一外侧壁22的一侧延伸至该组装面16的第一内侧壁23、一个由该第一主壁21、该第一外侧壁22、该第一内侧壁23及该组装面16相配合所界定出的第一贯孔24,及两个位于该第一贯孔24内且沿该第一方向D1相间隔设置于该组装面16的第一固定件25,该第一外侧壁22相邻该第一侧面11的壁面与该第一侧面11为同平面,且该第一外侧壁22具有五个沿该第一方向D1依序排列的第一外侧孔221,该第一内侧壁23具有五个沿该第一方向D1依序排列的第一内侧孔231,所述第一外侧孔221分别对应所述第一内侧孔231。

该第二补强肋3设置于该组装面16相邻该第二侧面12的一侧,且沿该第一方向D1延伸,该第二补强肋3包括一个沿该组装面16朝远离该灌浆面15的方向间隔该组装面16设置的第二主壁31、一个自该第二主壁31邻近该第二侧面12的一侧延伸至该组装面16的第二外侧壁32、一个自该第二主壁31相反于该第二外侧壁32的一侧延伸至该组装面16的第二内侧壁33、一个由该第二主壁31、该第二外侧壁32、该第二内侧壁33及该组装面16相配合所界定出的第二贯孔34,及两个位于该第二贯孔34内且沿该第一方向D1相间隔设置于该组装面16的第二固定件35,该第二外侧壁32相邻该第二侧面12的壁面与该第二侧面12为同平面,且该第二外侧壁32具有五个沿该第一方向D1依序排列的第二外侧孔321,该第二内侧壁33具有五个沿该第一方向D1依序排列的第二内侧孔331,所述第一外侧孔221、所述第一内侧孔231、所述第二内侧孔331及所述第二外侧孔321相互对应。

该中间补强肋4设置于该组装面16且位于所述补强肋间,并沿该第一方向D1延伸,该中间补强肋4包括一个沿该组装面16朝远离该灌浆面15的方向间隔该组装面16设置的中间主壁41、一个自该中间主壁41邻近该第一补强肋2的一侧延伸至该组装面16的第一中间侧壁42、一个自该中间主壁41邻近该第二补强肋3的一侧延伸至该组装面16的第二中间侧壁43、一个由该中间主壁41、该第一中间侧壁42、该第二中间侧壁43及该组装面16相配合所界定出的中间贯孔44,及两个位于该中间贯孔44内且沿该第一方向D1相间隔设置于该组装面16的中间固定件45,该第一中间侧壁42具有五个沿该第一方向D1依序排列的第一中间侧孔421,该第二中间侧壁43具有五个沿该第一方向D1依序排列的第二中间侧孔431,所述第一中间侧孔421、所述第二中间侧孔431、所述第一内侧孔231、所述第一外侧孔221、所述第二内侧孔331及所述第二外侧孔321相互对应。

该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的材料是选自于由塑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及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所组成的群体,且为一体成形制成,此外,本第一实施例的该板体1的长度及宽度实质上分别为180厘米及60厘米,然而该板体1的长度及宽度也能根据施工需求而有不同变化。

依施工需求,两个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具有沿该第一方向D1组装在一起的一个第一实施态样,及沿该第二方向D2组装在一起的第二实施态样。参阅图4,为所述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的第一实施态样,而为了方便说明以下将图4中位于下方的该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称为第一建筑模板,而位于上方的该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称为第二建筑模板。该第一建筑模板及该第二建筑模板沿该第一方向D1组装时,施工人员将三个一般的连接杆5,如木杆、塑料杆或铁杆等,分别自该第一建筑模板的一个第四侧面14的外侧穿入该第一建筑模板的一个第一贯孔24、一个第二贯孔34及一个中间贯孔44内,而此时,每一个连接杆5皆有一端显露于该第一建筑模板的外侧,接着将所述连接杆5显露于外侧的部分分别自该第二建筑模板的一个第三侧面13的外侧穿入该第二建筑模板的一个第一贯孔24、一个第二贯孔34及一个中间贯孔44内,并使该第二建筑模板的该第三侧面13靠接于该第一建筑模板的该第四侧面14、该第二建筑模板的该第一贯孔24对应该第一建筑模板的该第一贯孔24、该第二建筑模板的该中间贯孔44对应该第一建筑模板的该中间贯孔44,以及该第二建筑模板的该第二贯孔34对应该第一建筑模板的的该第二贯孔34,此时,该第二建筑模板的一个灌浆面15与该第一建筑模板的一个灌浆面15会位于同平面。应当注意的是,所述连接杆5会分别被限制于该第一建筑模板中相邻该第二建筑模板的第一固定件25及该第二建筑模板中相邻该第一建筑模板的第一固定件25间、该第一建筑模板中相邻该第二建筑模板的第二固定件35及该第二建筑模板中相邻该第一建筑模板的第二固定件35间,及该第一建筑模板中相邻该第二建筑模板的中间固定件35及该第二建筑模板中相邻该第一建筑模板的中间固定件35间,然而,该第一建筑模板及该第二建筑模板也可以不设有所述第一固定件25、所述第二固定件35及所述中间固定件45,此外,依实际施工情况,也可以只有两个连接杆5或一个连接杆5穿设于该第一建筑模板及该第二建筑模板。

参阅图3及图5,为所述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的第二实施态样,而为了方便说明以下将图5中位于左侧的该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称为第一建筑模板,位于右侧的该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称为第二建筑模板。该第一建筑模板及该第二建筑模板沿该第二方向D2组装时,施工人员将该第二建筑模板的一个第一侧面11靠接于该第一建筑模板的一个第二侧面12,并使该第二建筑模板的五个第一外侧孔221分别对应该第一建筑模板的五个第二外侧孔321,此时,该第二建筑模板的该灌浆面15及该第一建筑模板的该灌浆面15位于同平面,接着再将三螺栓6自该第一建筑模板的该第二内侧壁33的外侧分别穿入该第一建筑模板的所述第二内侧孔331的中间三个、该第一建筑模板的所述第二外侧孔321的中间三个、该第二建筑模板的所述第一外侧孔221的中间三个,及该第二建筑模板的该第一内侧孔231的中间三个,最后再将三螺母7于该第二建筑模板的第一内侧壁23的外侧分别螺锁于所述螺栓6。应当注意的是,所述螺栓6及所述螺母7可以是一般市场销售的螺栓6及螺母7或其他类型的锁固件,如铁丝等,此外,依实际施工情况,也可以只有一组或两组螺栓6及螺母7或是数量大于三组的螺栓6及螺母7穿设于该第一建筑模板的所述第二内侧孔331、该第一建筑模板的所述的两个外侧孔321、该第二建筑模板的所述第一外侧孔221,及该第二建筑模板的所述第一内侧孔231。

相较于木模板,施工人员只需将所述连接杆5穿设于该第一建筑模板及该第二建筑模板,便能完成该第一方向D1的组装,而该第二方向D2的组装也只需将所述螺栓6穿设于该第一建筑模板及该第二建筑模板再螺锁于所述螺母7即可,因此能省去钻孔、打钉以及绑铁丝等繁琐的过程,达到组装简易的功效,进而在大量组装时,能有效的节省工时,再者,由于不须钻孔及打钉,因此,能提高该第一建筑模板及该第二建筑模板的重复使用率。此外,由于本第一实施例的材料能为塑料、碳纤复合材料或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并为一体成形制成,因此相较于木模板其重量较轻,且能重复回收,较为环保,此外,能使得灌浆面15为一个完整的平面,所以能使得制成的墙壁表面光滑而不需进行粉刷,且使得本第一实施例沿该第一方向D1的长度能根据需求来制造。

参阅图6,本发明的一个第二实施例是类似于该第一实施例,其差异在于:该板体1还包括五个位于该中间补强肋4及该第二补强肋3间且贯穿该灌浆面15及该组装面16的穿孔17。

参阅图7及图8,在组装时,将两个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以下简称建筑模板)的两个灌浆面15相对设置,并使其中一个建筑模板的所述穿孔17分别对应另一个建筑模板的所述穿孔17,接着将五个牙杆8分别穿过其中一个建筑模板的所述穿孔17,再分别穿过另一个建筑模板的所述穿孔17,最后将十个螺帽9自相邻所述建筑模板的所述组装面16的一侧,分别螺锁于所述牙杆8的两端,并紧抵对应的所述组装面16,由于所述建筑模板受到所述螺帽9的固定,当施工人员将水泥灌入所述建筑模板的所述灌浆面15间后,所述建筑模板不会因水泥的挤压而产生位移,而能将水泥固定于所述灌浆面15间。

由于该第二实施例具有该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因此该第二实施例同样能达成该第一实施例的功效,此外通过所述穿孔17,组装人员可以简易的将所述牙杆8穿设于所述建筑模板,并达到使两个建筑模板相向固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的各个实施例皆能使得脱模后的壁面光滑,且能简易地与另一个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组装在一起,进而使得施工人员在组装大量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复合材料建筑模板时,能达到缩短工时的效果,所以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