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干式连接的预制墙体结构和组合式墙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66986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干式连接的预制墙体结构和组合式墙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干式连接的预制墙体结构,使用该预制墙体结构的组合式墙体结构。



背景技术:

住宅工业化,强调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方式制造住宅,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整体质量,已成为目前国际往宅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预制装配式混凝主技术通过工厂预制、现场装配,可以以缩短工期、降低成本、保证建筑物质量、节约能源与资源、减少建筑垃圾对于环境的不良影响,发展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是住宅王业化的必由之路。

目前对于预制装配式墙体结构的连接大多采用湿式连接法,即两片墙体之间预留一定的区域作为节点,施工时,利用模板将该节点围合,向内浇灌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强度要求后撤模。湿式连接法缺点是花费时间较长,且节点内配筋复杂,成本较高。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出现了干式连接法,即墙体通过螺栓等连接部件直接相互连接。如何在墙体上设置连接结构以保证节点的强度要求是干式连接法的关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干式连接法施工,且连接方式简单快速的预制墙体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干式连接的预制墙体结构,该预制墙体结构包括:

间隔排列的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其间隔区域设有连接部使该第一墙体、第二墙体并列连接,该连接部高度与所述第一墙体、第二墙体高度相等;

所述连接部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墙体、第二墙体间隔区域两侧的第一连接部,该两个第一连接部一侧分别与所述第一墙体、第二墙体侧面齐平,共同构造出所述预制墙体结构的侧面;所述两个第一连接部之间还具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互间隔,构造出两个第一现浇空腔;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设有多个纵向排列的第一连接孔,该第一连接孔横向贯通所述第一连接部,使所述预制墙体结构的侧面被构造成第一连接端面;

所述第一墙体和/或第二墙体正面位置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相对应的区域设有操作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操作孔连通所述第一墙体和/或第二墙体正面与所述第一现浇空腔,所述第二连接孔连通所述第一墙体和/或第二墙体正面与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墙体和/或第二墙体正面两侧与其分别相邻近的所述操作孔之间沿所述第二连接孔排列方向延伸的区域被构造成第二连接端面;

所述第一墙体、第二墙体内设有多条纵向布置的钢筋。

进一步地,所述两个第一连接部之间具有多个相互间隔排列的第二连接部,该多个第二连接部之间构造出至少一个第二现浇空腔。

进一步或优选地,所述预制墙体结构设有沿其厚度方向贯通所述第一墙体、第二墙体和第二连接部的门窗区域。

进一步或优选地,横纵交错布置的钢筋贯穿所述第一墙体、第二墙体。

优选地,所述第一墙体、第二墙体与所述第一现浇空腔的接触面设有若干个露筋槽,布置在所述第一墙体、第二墙体内位置与所述第一现浇空腔相对应的钢筋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露筋槽形成的槽形空间内。

进一步或优选地,所述第一墙体、第二墙体正面设有若干个吊点。

进一步或优选地,所述第一墙体或第二墙体正面设有沿远离所述预制墙体结构依次并列布置的保温层和外叶板。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用若干上述预制墙体结构相互固定连接而成的组合式墙体结构,该组合式墙体结构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预制墙体结构的连接部件。

进一步或优选地,所述组合式墙体结构包括两个所述预制墙体结构,该两个预制墙体结构通过各自的所述第一连接端面横向固定连接。

进一步或优选地,所述组合式墙体结构包括:

通过各自的所述第一连接端面横向固定连接的第一预制墙体结构和第二预制墙体结构;

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端面与所述第一预制墙体结构或第二预制墙体结构的第二连接端面纵向固定连接的第三预制墙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制墙体结构,通过在其正面两侧及侧面设置连接孔构造出连接端面,并通过该连接端面使用连接部件相互连接,免去了湿式连接相对繁琐的工序,施工过程简单快速成本较为低廉,有利于墙体结构部件的标准化。该预制墙体结构还设有操作孔,便于接入连接部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干式连接的预制墙体结构第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干式连接的预制墙体结构第一种实施例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干式连接的预制墙体结构第一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干式连接的预制墙体结构第二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干式连接的预制墙体结构第三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干式连接的预制墙体结构第四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干式连接的预制墙体结构第五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干式连接的预制墙体结构第五种实施例的左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干式连接的预制墙体结构第六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干式连接的预制墙体结构第七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干式连接的预制墙体结构应用在外墙体结构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组合式墙体结构第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组合式墙体结构第一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组合式墙体结构第二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组合式墙体结构第二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组合式墙体结构第三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组合式墙体结构第三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组合式墙体结构第一种实施例连接部位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组合式墙体结构第二种实施例连接部位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组合式墙体结构第三种实施例连接部位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1为用于灌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干式连接的预制墙体结构的模具主视图。

图22为用于灌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干式连接的预制墙体结构的模具俯视图。

图中:

1.第一墙体 2.第二墙体 3.第一连接部 4.第二连接部 5.第一连接孔 6.第二连接孔 7.第一连接端面 8.第二连接端面 9.第一现浇空腔 10.第二现浇空腔 11.操作孔 12.钢筋 13.露筋槽 14.门窗区域 15.吊点 16.保温层 17.外叶板 18.第一预制墙体结构 19.第二预制墙体结构 20.第三预制墙体结构 21.螺栓 22.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至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干式连接的预制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预制墙体结构包括:

间隔排列的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其间隔区域设有连接部使该第一墙体1、第二墙体2并列连接,该连接部高度与所述第一墙体1、第二墙体2高度相等;

所述连接部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墙体1、第二墙体2间隔区域两侧的第一连接部3,该两个第一连接部3一侧分别与所述第一墙体1、第二墙体2侧面齐平,共同构造出所述预制墙体结构的侧面;所述两个第一连接部3之间还具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4,该第二连接部4与所述第一连接部3相互间隔,构造出两个第一现浇空腔9;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3设有多个纵向排列的第一连接孔5,该第一连接孔5横向贯通所述第一连接部3,使所述预制墙体结构的侧面被构造成第一连接端面7;

所述第一墙体1和/或第二墙体2正面位置与所述第一连接孔5相对应的区域设有操作孔11和第二连接孔6,所述操作孔11连通所述第一墙体1和/或第二墙体2正面与所述第一现浇空腔9,所述第二连接孔6连通所述第一墙体1和/或第二墙体2正面与所述第一连接孔5,所述第一墙体1和/或第二墙体2正面两侧与其分别相邻近的所述操作孔11之间沿所述第二连接孔6排列方向延伸的区域被构造成第二连接端面8,该第二连接端面8的面积与预制墙体结构侧面面积相等;

所述第一墙体1、第二墙体2内设有多条横纵交错布置的钢筋12。

具有如上设置的预制墙体结构,其作用在于:

第一,预制墙体结构通过其具有的第一、第二连接端面及第一、第二连接孔进行直接固定连接,免去了支模、灌浇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强度要求的工艺流程,简化了墙体施工过程;

第二,操作孔11的作用是便于向第一连接孔5接入连接件,其具体形状和面积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跟据施工需要对操作孔11进行设置,其应当满足空间大小足够容纳连接件接入工具的操作。

第三,通过操作孔11向连接孔接入连接件完成墙体结构的连接后,使用模板将操作孔11密封,再向现浇空腔内灌浇混凝土完成墙体结构的紧固;

第四,第一连接孔5可以仅设置在其中一个第一连接部3内,即预制墙体结构仅有一列第一连接孔5,与之相对应的,第二连接孔6和操作孔11也仅有一列,该预制墙体结构仅通过一侧与其他预制墙体结构进行组合,另一侧还可以通过其他施工方法(根据现有技术)进行构造;也可以(如附图1、5、7)在预制墙体结构两侧均构造出第一连接端面7和第二连接端面8。

该预制墙体结构的现浇空腔可以仅为两个,分别邻近预制墙体结构的两侧,此时该预制墙体结构中央部分为实心构造。为了减轻预制墙体结构的重量,方便运输和吊装,如图4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两个第一连接部3之间具有多个相互间隔排列的第二连接部4,该多个第二连接部4之间构造出至少一个第二现浇空腔10。结束墙体结构的连接后,向现浇空腔内灌浇混凝土完成墙体结构的紧固施工。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具有如上现浇空腔结构的墙体,其采用预支模具灌浇成型的方法制作。图21、22为一种用于浇筑预制墙体的组合式模具的实施例。如图所示,组合式模具包括外模板围合而成的矩形的模具框架,外模板即模具框架的四边,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外模板的数量,例如,模具框架其中一边可以是由若干块板组合而成。模具框架其中有两块对置的外模板上开设有插孔,本实施例中称其为第一外模板。该两块第一外模板上插孔位置相互对应,构成一对插孔。插孔的宽度小于第一外模板的宽度,在本实施例中,插孔与第一外模板两个长边的距离相等,即插孔在第一外模板的宽度方向上位于第一外模板的中央位置。在模具框架内还设有内模板和内模块。其中,内模块通过第一外模板上的各个插孔贯穿组合式模具,内模板长度与两个第一外模板之间的距离相等,水平铺设在所述模具框架内,内模板一侧与所述内模块顶部相搭接以获得后者的支撑。内模板与内模块构造出至少一个位于模具框架内且与灌入模具框架内的混凝土相隔离的现浇区域。

该预制墙体结构的钢筋12具体布置根据现有技术,其可以是仅在墙体结构内布设不露出墙体,也可以是如本实施例贯穿预制墙体结构,用于与上下层墙体相连接。如图7、8所示,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改进,钢筋12伸出预制墙体结构距离较长,使用该种预制墙体结构进行上下层墙体连接时,其上下两端形成双排钢筋构造。具有该种实施方式的墙体结构可用于高层房间的墙体连接。

作为该实施例的一种优选的改进方式,第一墙体1、第二墙体2与所述第一现浇空腔9的接触面设有若干个露筋槽13,第一墙体1、第二墙体2与所述第一现浇空腔9接触面设有若干个露筋槽13,布置在所述第一墙体1、第二墙体2内位置与所述第一现浇空腔9相对应的钢筋12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露筋槽13形成的槽形空间内。使该墙体结构内在露筋槽13处裸露的钢筋12与下层墙体顶端纵向裸露的钢筋12搭接,现浇时使上下层墙体相连接,提高整体强度;同时露出的钢筋12和现浇混凝土直接握裹,加强新旧混凝土的结合,有效增强现浇墙体的承载力。混凝土料灌入露筋槽13形成的凸起构造加强了新旧混凝土的结合,增强了墙体结构的整体性,有助于提高现浇墙体的防水能力。

当预制墙体结构中央部分为实心构造时,可以如图9、10所示,沿预制墙体结构厚度方向贯通所述第一墙体1、第二墙体2和第二连接部4的门窗区域14。

作为一种优选的改进方式,如图5所示,第一墙体1、第二墙体2正面设有若干个吊点15,如图5所示其可以是孔状结构,该吊点15作用是与吊运设备的挂钩部件相配合。

作为一种优选的改进方式,如图11所示,第一墙体1或第二墙体2正面设有沿远离所述预制墙体结构依次并列布置的保温层16和外叶板17,具有如上设置的预制墙体结构作为建筑外墙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设置保温层16和外叶板17时,预制墙体结构可以只在一侧正面设置操作孔11和第二连接孔6,此时该面相对于房屋区域向内。在一些墙体建筑过程中,设置操作孔11和第二连接孔6的墙面相对于房屋区域向外,此时可以在完成预制墙体结构对接施工(如前所述)后,再铺设保温层16和外叶板17。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使用若干个如上所述预制墙体结构相互组合而成的组合式墙体结构,其中预制墙体结构使用连接部件相互固定连接,连接部件根据现有技术选择,例如建筑用螺栓。

应当理解的是,预制墙体结构的具体数量和连接形式是根据房屋建筑规划实际施工需要选择,下面示例性地提供两种预制墙体结构组合方式。

如图所述,组合式墙体结构包括两个所述预制墙体结构,该两个预制墙体结构通过各自的所述第一连接端面7横向固定连接。

如图12、13所示,组合式墙体结构包括:

通过各自的所述第一连接端面7横向固定连接的第一预制墙体结构18和第二预制墙体结构19,使墙体整体呈近似“一字”形;

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端面7与所述第一预制墙体结构18或第二预制墙体结构19的第二连接端面8纵向固定连接的第三预制墙体结构20。

该实施例包括两种墙体形态:

一,如图14、15所示,第三预制墙体机构与邻近第一、第二预制墙体结构结合部位相连接,使墙体整体呈近似T形;

二,如图16、17所示,第三预制墙体机构与远离第一、第二预制墙体结构结合部位的第一连接端面7相连接,使墙体整体呈近似L形。

图18至20为本上述组合式墙体结构实施例的连接示意图,其中,连接部件为螺栓21和螺母22。如图18所示,在第一种组合式墙体的实施例中,可以是从操作孔中先旋入螺栓21并使该螺栓21两端分别位于两片墙体内,再将其两端分别用螺母22拧紧。

如图20为上述实施例中其L形组合式墙体的连接放大示意图,但也应当被理解为两片预制墙体结构分别通过其第一、二连接端面相互连接的示例。在其具体施工过程中可以做适应性调整,如将一片预制墙体结构的第二连接孔6设置为螺纹孔或事先设入螺纹套,之后将螺栓21旋入第二连接孔6,移入另一片预制墙体结构,通过将事先旋入的螺栓21插入该预制墙体结构的第一连接孔5的方法进行定位,最后通过螺母22拧紧。

图19为上述实施例中其T形组合式墙体的连接放大示意图,但也应当被理解为是“一字”形和L形墙体的结合示例,其具体连接方法本文不再赘述。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发明构思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该发明构思的前提下,所做的任何显而易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