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结构防震节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78413阅读:4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结构防震节点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结构防震节点。



背景技术:

建筑结构抗震加固设计及安全施工措施在建设工程中的意义,非常重要,地震灾害防御是地震发生前应做的防御性工作,震害防御主要有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工程性防御措施是减轻地震灾害最主要的途径,工程性防御措施是用工程的抗震设防和抗震加固来完成防御建筑物、构筑物遭受地震破坏,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直接原因是地表的破坏和建筑物、构筑物的破坏与倒塌,据对世界上130余次伤亡较大地震灾害进行的分类统计表明,其中95%以上的伤亡是由于建筑物、构筑物破坏、倒塌造成的,因此,对各种建筑物、构筑物依法进行相应的抗震设防,使其在破坏性地震中不损坏、不倒塌,是避免人员伤亡的关键,我国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作了明确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进行抗震设防,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核电站和核设施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经过国家和省级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抗震设计进行施工,已建成的重大建设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有重大文物价值和纪念意义以及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建筑物、构筑物,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补强措施,在现有技术中,例如申请号为200920145938.7的实用新型专利包括竖向及水平限位筋、竖向及水平限位筋密封盒及阻尼填充物、竖向及水平限位筋变形槽,所述竖向及水平限位筋、竖向及水平限位筋密封盒与阻尼填充物置于竖向水平限位筋变形槽内,该实用新型虽然结构简单,但是存在很多不足与缺陷,在现有技术中,蜂窝状开孔组合隔离垫板的设计存在缺陷,从结构形式上使用竖向及水平限位变形槽和竖向及水平限位筋与蜂窝状开孔组合隔离垫板之间形成缓冲层进行抗震使不合理的,蜂窝状开孔组合隔离垫板不能对竖向及水平限位筋有效的限制,更多情况下使将竖向及水平限位筋卡在蜂窝内,致使钢力加大,更易发生形变,这与抗震的原理相反,应该设置一些结构使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活动,从而起到抗震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为避免上述技术问题,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儿科检查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结构防震节点,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结构防震节点,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之间安装有封修板,所述封修板的外侧设有内饰板,所述内饰板的上方设有楼板,所述楼板的内侧设有抗裂层,所述抗裂层的右侧设有密封胶,所述密封胶的内侧设有挡水,所述挡水的上方安装有女儿墙,所述女儿墙之间设有沥青麻丝,所述沥青麻丝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滴水檐,所述滴水檐的外壁设有抹面层,所述抹面层的上表面安装有止水板,所述止水板通过支架与压板的内壁相连,所述压板的上方安装有坡檐,所述坡檐的下方设有埋板,所述埋板之间设有岩棉层。

优选的,所述主体的上方设有挡板,所述挡板通过侧板与顶杆的内壁相连,所述顶杆的上方安装有压顶,所述压顶的右侧设有挡块。

优选的,所述楼板的外侧设有防水层。

优选的,所述楼板的内侧设有罩面层。

优选的,所述罩面层的内侧设有保温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建筑结构防震节点,通过主体、封修板、内饰板之间的配合,在主体之间填充沥青麻丝,由于沥青麻丝质地胶软能够很好的吸收主体之间的钢力,在主体之间预留的距离,能够使主体在极限范围内移动,不会发生硬连接导致钢力过大,从而使主体避免了因地震时主体之间因钢性过大而发生垮塌,在防水层、罩面层、保温层和抗裂层的作用下,使主体和楼板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使其不受雨雪等恶劣天气的影响,不被酸雨、冻融和冷桥等现象侵蚀,从而使主体的保证了主体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楼层顶板的抗震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楼层伸缩缝的抗震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楼层拐角的抗震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体,2、封修板,3、内饰板,4、楼板,5、防水层,6、罩面层,7、保温层,8、抗裂层,9、密封胶,10、挡水,11、女儿墙,12、沥青麻丝,13、滴水檐,14、抹面层,15、止水板,16、坡檐,17、支架,18、压板,19、埋板,20、岩棉层,21、挡板,22、顶杆,23、侧板,24、压顶,25、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结构防震节点,包括主体1,主体1为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搭建空间供业主使用,主体1的上方设有挡板21,挡板21的材质为不锈钢材质,用于阻挡雨水灌入主体1,挡板21通过侧板23与顶杆22的内壁相连,侧板23为不锈钢材质,用于支撑压顶21,顶杆22的上方安装有压顶24,压顶24为不锈钢材质,用于与侧板23搭接密合,防止雨水侵入主体1内,形成冻融影响主体1的使用寿命,压顶24的右侧设有挡块25,挡块25为铝单板包裹橡胶块,用去贴补压顶24右侧的空间,主体1之间安装有封修板2,封修板2为铝单板,用于将主体1之间的距离封闭,封修板2的外侧设有内饰板3,内饰板3为石膏板,用于将基层墙体找平,内饰板3的上方设有楼板4,楼板4为钢筋混凝土浇筑制成,用于连接主体1之间的隔墙,使其成为房间的顶板并将房间密闭,楼板4的外侧设有防水层5,防水层5为沥青油毡,经过炙烤软化,能将楼板4与混凝土基层之间的缝隙填平,楼板4的内侧设有罩面层6,罩面层6为混凝土层经过养生期后,对其表面进行打磨,在打磨层上涂抹一层封闭底漆,用于防水密封,罩面层6的内侧设有保温层7,保温层7为复合国际防火规范等级的A级防火材料,楼板4的内侧设有抗裂层8,抗裂层8为碱性防水胶带,其具有韧性,可以用于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振捣不完全所造成沟壑或者空洞,可用其进行封堵,抗裂层8的右侧设有密封胶9,密封胶9为耐候密封胶,用于将侧边与抗裂层8交接的位置密封,防止雨水侵入,密封胶9的内侧设有挡水10,挡水10为混凝土浇筑制成,用于在下雨时,阻挡雨水并且按照预定的坡水将雨水导出,挡水10的上方安装有女儿墙11,女儿墙11为砖夹钢筋砌筑,当有人在屋顶作业时,起到遮挡作用,防止其跌落,女儿墙11之间设有沥青麻丝12,沥青麻丝12用于填充主体1件的空间,沥青麻丝12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滴水檐13,滴水檐13用于使雨水延其斜度流淌图出水管,滴水檐13的外壁设有抹面层14,抹面层14一般为水泥找平抹面外喷涂乳胶漆,抹面层14的上表面安装有止水板15,止水板15为不锈钢材质,用于防止雨水侵入,止水板15通过支架17与压板18的内壁相连,支架17的材质为不锈钢材质,用于支撑压板18,压板18的上方安装有坡檐16,坡檐16的材质为不锈钢材质,用于防止雨水侵入,坡檐16的下方设有埋板19,埋板19为铁板外喷防锈漆,用于在主体1浇筑前将其安装在钢筋上,使其与浇筑成型后的主体1成为一个主体,且由于其为金属材质,在对主体1进行焊接等作业时,更加容易操作,埋板19之间设有岩棉层20,岩棉层20主要用于防火,岩棉属于A级防火材料,符合国家要求。

当发生地震时,发生倒塌的房屋,主要使因为其防震结构设计的不合理,大多数防震都在尽量的减少主体间的横向钢力和纵向的剪切力,这往往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误区,并不是将主体1固定住,使其坚不可摧就不会倒塌,经过实验证明,在主体1件设立一些结构使其能够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发生位移,使主体1能够将地震带给其内部的钢力和纵向的剪切力释放或者传递出去,是更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当地震来临时,地面将钢力传递给主体1,主体1之间则会发生震颤,在沥青麻丝12和止水板15的作用下,主体1能够能够在设定的范围内晃动且不会相互碰撞,从而避免了主体1之间的直接钢力或直接剪切力的传递,这样的硬传递,只会造成主体1之间的膨胀和撞击,导致主体1的内部出现断裂,通过沥青麻丝12、止水板15和封修板2之间的密闭,使其内部没有负压产生,沥青麻丝12又能有效的卸去部分钢力,从而使主体1之间的钢力下降,避免了主体1发生碰撞,完成抗震防震工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