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气砖及采用该加气砖的墙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01511阅读:485来源:国知局
加气砖及采用该加气砖的墙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气砖及采用该加气砖的墙体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技术与材料的不断发展,有许多创新的建筑技术与材料被使用于现代建筑上。由于加气砖具有质量轻、保温好、可加工和不燃烧等优点,因此,现有的墙体结构一般采用平整面设计的加气砖堆砌形成。

目前,由于采用平整面设计的加气砖,在建筑堆砌时,配合泥浆涂抹于各加气砖结合部位,待其干涸后自然黏着固化,方能达到牢固连结的效果。然而,该等墙体结构必需大量使用泥浆,由于该等泥浆的组成物为混凝土、沙石与水等材料,尤其是混凝土与沙石,均需在自然环境中开采而得,故常会造成自然环境或生态的破坏,不符合环保诉求,同时,以实际的建筑施工面而论,一般泥浆不仅混合搅拌过程十分费时、费力,且堆砌时,更需在配合的砖块间不断涂抹泥浆,并需时时留意堆砌的进度,以防止尚未使用的泥浆产生干涸现象,造成无法使用的情形,是以,建筑施工过程较为繁复,且施工期长、效率不佳等等,均是极大的缺点,建筑施工过程容易造成周围环境脏乱,亦常为人所垢病,诸如以上种种缺均在在影响加气砖的使用效能与品质。此外,加气砖通过泥浆黏结的方式,在堆砌时,相邻两加气砖之间的泥浆的厚度和均匀度不易控制,不仅易导致堆砌后相邻两加气砖之间的黏合作用力不足以及堆砌成的墙体不美观,而且不利于实现机械的自动化堆砌以提高效率。

因此,有必要对上述问题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不使用泥浆等黏着介质的情况下实现堆砌的加气砖及采用该加气砖的墙体结构。

能保证堆砌成的墙体美观以及节省泥浆。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墙体结构包括:

上表面和下表面,沿第一方向平行间隔设置;

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沿第二方向平行间隔设置并连接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一通孔,贯穿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

其中,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上分别设有定位槽及与所述定位槽形状和尺寸相匹配的定位块,所述定位槽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定位槽的尺寸逐渐减小,两个所述加气砖组配时,所述定位块收容于所述定位槽内;

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上分别设有凸台和凹槽,所述凹槽贯穿所述上表面,所述凸台包括与所述第一表面平行间隔设置的端面、连接所述端面和所述第一表面并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端面垂直的侧面及形成于所述侧面上的第一定位部,所述凹槽包括两个平行间隔设置并垂直于所述第二表面的侧壁及形成于所述侧壁上的第二定位部,两个所述加气砖组配时,所述凸台仅可沿所述第一方向插入所述凹槽,以使得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形成卡合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定位部为所述侧面凹陷形成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限位槽,所述第二定位部为所述侧壁凸起形成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定位条。

优选地,所述第一定位部为所述侧面凸起形成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定位条,所述第二定位部为所述侧壁凹陷起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限位槽。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定位部的尺寸不大于所述第二定位部的尺寸。

优选地,所述端面呈跑道形。

优选地,所述定位槽的截面为V字形、U字形、梯形及圆弧形中的任意一种。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墙体结构,所述墙体结构包括:

墙体单元,包括多个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气砖,多个所述加气砖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设置,且相邻两所述加气砖之间通过一所述加气砖的凸台沿所述第一方向插入另一所述加气砖的凹槽连接;沿所述第一方向堆叠设置,多个所述墙体单元沿所述第一方向堆叠设置,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多个所述加气砖的通孔一一对应连通,一所述加气砖的定位块收容于另一所述加气砖的定位槽内;

多个固定桩,沿所述第二方向平行间隔设置,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每一所述固定桩插入多个所述通孔。

优选地,所述固定桩为一体结构。

优选地,所述固定桩为多段式分体结构,且各分体之间固定连接。

优选地,各分体之间可拆卸连接。

所述定位槽的截面为V字形、U字形、梯形及圆弧形中的任意一种。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气砖及采用该加气砖的墙体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两个所述加气砖组配时,所述凸台仅可沿所述第一方向插入所述凹槽,以使得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形成卡合结构,从而使得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两所述加气砖相连接。因此,墙体堆砌时,可以先将多个所述加气砖沿所述第二方向进行组配形成多个所述墙体单元,然后将组配形成的多个所述墙体单元通过多个所述固定桩固定,从而可以在不使用泥浆等黏着介质的情况下实现堆砌,这不仅有利于实现机械的自动化堆砌以提高效率,而且避免了泥浆浪费和周围环境脏乱的问题;同时又由于多个所述墙体单元沿所述第一方向进行堆砌时,上、下所述墙体单元之间可以通过所述定位槽和所述定位块定位,从而可以保证堆砌成的墙体的美观,也有利于实现机械的自动化堆砌以提高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墙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墙体结构中墙体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墙体单元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墙体单元中加气砖的立体图;

图5为图4所示加气砖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6为图4所示加气砖的俯视图;

图7为图4所示加气砖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份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至图6,所述墙体结构100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X堆叠设置的墙体单元1以及多个沿第二方向Y平行间隔设置的固定桩3,所述墙体单元1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Y依次设置的加气砖10,在所述第二方向Y上,相邻两所述加气砖10相连接,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每一所述固定桩3插入多个所述加气砖10。其中,所述第二方向Y与所述第一方向X垂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桩可以为一体结构,也可以为多段式分体结构,且各分体之间连接。优选地,所述固定桩为多段式分体结构,且各分体之间可拆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墙体结构100堆砌成墙体后,所述第一方向X一般为垂直于地面的竖直方向,所述第二方向Y为平行于地面的水平方向,但本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

所述加气砖10包括上表面11、下表面12、第一表面13、第二表面14及通孔15,所述上表面11和所述下表面12沿所述第一方向X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表面13以及所述第二表面14沿所述第二方向Y平行间隔设置并连接所述上表面11和所述下表面12,所述通孔15贯穿所述上表面11和所述下表面12以供所述固定桩3穿过。多个所述墙体单元1沿所述第一方向X堆叠后,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多个所述加气砖10的所述通孔15一一对应连通,且每一所述固定桩3插入多个所述通孔15,从而可以起到固定多个所述墙体单元1的作用。

所述上表面11和所述下表面12上分别设有定位槽16及与所述定位槽16形状和尺寸相匹配的定位块17,所述定位槽16贯穿所述第一表面13和所述第二表面14,且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所述定位槽16的尺寸逐渐减小。多个所述墙体单元1沿所述第一方向X堆叠后,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一所述加气砖10的所述定位块收17容于另一所述加气砖10的所述定位槽16内,从而可以加强多个所述墙体单元1的固定强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槽16的截面为V字形、U字形、梯形及圆弧形中的任意一种。但本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其他可以实现所述定位槽16的尺寸逐渐减小的形状均可以。

所述第一表面13和所述第二表面14上分别设有相匹配的凸台18和凹槽19,所述凹槽19贯穿所述上表面11。

所述凸台18包括与所述第一表面13平行间隔设置的端面181、连接所述端面181和所述第一表面13并与所述第一表面13和所述端面181垂直的侧面183及形成于所述侧面183上的第一定位部185;所述凹槽19包括两个平行间隔设置并垂直于所述第二表面14的侧壁191及形成于所述侧壁191上的第二定位部193。其中,

所述第一定位部185为所述侧面183凹陷形成并沿所述第一方向X延伸的限位槽,所述第二定位部193为所述侧壁191凸起形成并沿所述第一方向X延伸的定位条。两个所述加气砖10组配时,所述凸台18仅可沿所述第一方向X插入所述凹槽19,以使得所述第一定位部185和所述第二定位部193形成卡合结构,从而使得在所述第二方向Y上,相邻两所述加气砖10相连接。因此,墙体堆砌时,可以先将多个所述加气砖10沿所述第二方向Y进行组配形成多个所述墙体单元1,然后将组配形成的多个所述墙体单元1通过多个所述固定桩3固定,从而可以在不使用泥浆等黏着介质的情况下实现堆砌,这不仅有利于实现机械的自动化堆砌以提高效率,而且避免了泥浆浪费和周围环境脏乱的问题;同时又由于多个所述墙体单元1沿所述第一方向X进行堆砌时,上、下所述墙体单元1之间可以通过所述定位槽16和所述定位块17定位,从而可以保证堆砌成的墙体的美观,也有利于实现机械的自动化堆砌以提高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所述第一定位部185的尺寸不大于所述第二定位部193的尺寸。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端面181呈跑道形,从而便于所述凸台18插入所述凹槽19。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7,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185为所述侧面183凸起形成的定位条,所述第二定位部193为所述侧壁191凹陷起形成的限位槽。

需要说明的是,在如图1-7所示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槽16和所述定位块17的数量均为两个,所述凸台18和所述凹槽19的数量仅为一个,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本实用新型对所述定位槽16和所述定位块17的数量以及所述凸台18和所述凹槽19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气砖及采用该加气砖的墙体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两个所述加气砖10组配时,所述凸台18仅可沿所述第一方向X插入所述凹槽19,以使得所述第一定位部185和所述第二定位部193形成卡合结构,从而使得在所述第二方向Y上,相邻两所述加气砖10相连接。因此,墙体堆砌时,可以先将多个所述加气砖10沿所述第二方向Y进行组配形成多个所述墙体单元1,然后将组配形成的多个所述墙体单元1通过多个所述固定桩3固定,从而可以在不使用泥浆等黏着介质的情况下实现堆砌,这不仅有利于实现机械的自动化堆砌以提高效率,而且避免了泥浆浪费和周围环境脏乱的问题;同时又由于多个所述墙体单元1沿所述第一方向X进行堆砌时,上、下所述墙体单元1之间可以通过所述定位槽16和所述定位块17定位,从而可以保证堆砌成的墙体的美观,也有利于实现机械的自动化堆砌以提高效率。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