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色建筑集成屋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28004阅读:573来源:国知局
一种绿色建筑集成屋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绿色建筑集成屋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绿色建筑集成屋顶。



背景技术:

屋顶绿化对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日趋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空间;改善城市高楼大厦林立,改善众多道路的硬质铺装而取代的自然土地和植物的现状;改善过度砍伐自然森林,各种废气污染而形成的城市热岛效应,沙尘暴等对人类的危害;开拓人类绿化空间,建造田园城市,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对美化城市环境,改善生态效应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绿色屋顶措施在土地利用紧张和生态环境建设难度大的城市区域被视为缓解区域的雨洪灾害、“热岛效应”、“雨岛效应”等一系列负面效应的有效措施之一。该措施可以脱离厚实的大地土壤而达到滞留、净化雨水径流和缓解“热岛效应”的目的。然而,传统的绿色屋顶主要是以腐殖土、砂石等材质构造而成,导致无法在承重较轻的屋顶上使用,并且其保水性能较差,致使所种植被在干旱季节需额外浇水等护理。

因此需要一种便捷式绿色建筑屋顶集成装置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绿色建筑集成屋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绿色建筑集成屋顶,包括种植盒,所述种植盒的底端设有阻根层,所述阻根层的上端设有隔热保温层,所述隔音保温层的上端设有土工膜防水板,所述土工膜防水板的上端设有导水层,所述导水层的上端设有种植格,所述种植格的上端设有种 植小格,所述种植盒的右侧壁设有插槽,所述种植盒的前端设有插块,所述插块的底端设有转动轴一,所述插块的上端左侧壁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左端设有定位挡板,所述插块的顶端右侧设有转动轴二。

优选的,所述种植小格的内部为漏空方形小格。

优选的,所述导水层的内部设有两层,且上层设有漏水小孔。

优选的,所述插槽与插块设于导水层的下端。

优选的,所述种植格的厚度不得小于30厘米。

优选的,所述插槽共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种植盒的右侧壁与左侧壁上,插块共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种植盒的前端与后端。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绿色建筑集成屋顶,通过种植盒周围设有的插块与插槽相互之间组合连接完成一定面域的屋顶绿化装置,种植盒之间相互连接的插块与插槽可以通过弹簧上下调节,对有角度的屋顶也能够紧凑的连接,其内部采用了独立的种植小格可以提高种植效率,绿化效果更好。该种植盒能够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高市民生活和工作环境质量,值得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外观连接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导水层图。

图中:1种植盒、2阻根层、3隔热保温层、4土工膜防水板、5导水层、6种植格、7种植小格、8插槽、9插块、10转动轴一、11定位挡板、12弹簧、13转动轴二、14漏水小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 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4所示的一种绿色建筑集成屋顶,包括种植盒1,所述种植盒1的底端设有阻根层2,所述阻根层2的上端设有隔热保温层3,所述隔音保温层3的上端设有土工膜防水板4,所述土工膜防水板4的上端设有导水层5,所述导水层5的上端设有种植格6,所述种植格6的上端设有种植小格7,所述种植盒1的右侧壁设有插槽8,所述种植盒1的前端设有插块9,所述插槽8的底端设有转动轴一10,所述插槽8的上端左侧壁设有弹簧12,所述弹簧12的左端设有定位挡板11,所述插块9的顶端右侧设有转动轴二13。

具体的,所述种植小格7的内部为漏空方形小格。

具体的,所述导水层5的内部设有两层,且上层设有漏水小孔14。

具体的,所述插槽8与插块9设于导水层5的下端。

具体的,所述种植格6的厚度不小于30厘米。

具体的,所述插槽8共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种植盒1的右侧壁与左侧壁上,插块9共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种植盒1的前端与后端。

工作原理:首先将植物种植在种植盒1内的种植格6中,然后将种植盒1放入屋顶处,通过种植盒1右侧壁上的插槽8与另外一个种植盒1前端的插块9之间相互连接,在屋顶上集成安装若干这种种植盒1完成屋顶的绿色建筑,插块9具有向内折叠的功能,在不使用时可以向内推动,可根据屋顶面积的大小不同自由组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