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停车设备管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05664发布日期:2018-08-31 20:57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停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停车设备管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的增加以及用地面积的减少,立体车库是现有解决停车难题的最佳解决方案。立体车库是利用机械和电气系统,通过升降装置带动停放车辆的停车框存取车辆的设备。为了节约成本和空间,停车框的长度和宽度均设置成适合大部分车型的尺寸,但是对于部分迷你车辆或超大车辆,则无法正常停放。现有立体车库无法对车辆尺寸进行检测,只能停放过程中,是否能停放于停车框上进行判断是否适合,浪费驾驶员大量的时间,也可能造成立体车库的堵塞。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停车设备管理装置,其通过对车辆两个前轮分别到对应侧安装板的距离进行测量,在两个安装板之间距离已知的情况下,即可获得车辆两个前轮之间的距离,进而判断是否适合停车,在不适合时发出报警信号,依此对立体车库的停车进行管理,节约时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停车设备管理装置,其包括用于对车辆轮间距进行检测的检测区域,以及位于所述检测区域两侧的竖直设置的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前轮测距仪和第二前轮测距仪,分别用于检测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分别到所述车辆的第一前轮和第二前轮的距离,分别记为a1和a2,所述智能停车设备管理装置还包括控制器和报警器,所述第一前轮测距仪和第二前轮测距仪的输出端均通过控制器连接至报警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接收a1和a2,并在所述a1和a2之和不在预设范围内时控制报警器报警。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区域设置有用于使第一前轮或第二前轮停入的限位槽。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槽内安装有感应装置,所述感应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控制器,以在感应装置输出感应信号后通过控制器启动第一前轮测距仪和第二前轮测距仪。

进一步地,所述感应装置包括壳体、感应线圈、填缝层和塑料泡沫层,所述限位槽的底部开设一容置槽,所述壳体位于所述容置槽中,所述壳体的上侧开设一安装槽,所述感应线圈位于所述安装槽的底部,在感应线圈上侧的安装槽内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塑料泡沫层和填缝层,所述填缝层的上表面与限位槽的底面持平。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上还分别设置有第一后轮测距仪和第二后轮测距仪,所述第一后轮测距仪和第二后轮测距仪的输出端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上还分别设置安装有第一电动推杆和第二电动推杆,所述第一电动推杆和第二电动推杆的伸缩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一后轮测距仪和第二后轮测距仪,所述控制器与第一电动推杆和第二电动推杆的控制端分别电性连接,以驱动第一电动推杆和第二电动推杆的伸缩端的伸缩。

所述第一前轮测距仪、第二前轮测距仪、第一后轮测距仪和第二后轮测距仪均为激光测距仪或红外测距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智能停车设备管理装置,通过对车辆两个前轮分别到对应侧安装板的距离进行测量,在两个安装板之间距离已知的情况下,即可获得车辆两个前轮之间的距离,进而判断是否适合停车,在不适合时发出报警信号,依此对立体车库的停车进行管理,节约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智能停车设备管理装置的结构原理图;

图2为图1中感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智能停车设备管理装置的检测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为智能停车设备管理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图中:10、检测区域;21、第一安装板;22、第二安装板;30、测距仪;31、第一前轮测距仪;32、第二前轮测距仪;33、第一后轮测距仪;34、第二后轮测距仪;40、电动推杆;41、第一电动推杆;42、第二电动推杆;50、限位槽;60、感应装置;61、壳体;62、感应线圈;63、填缝层;64、塑料泡沫层;70、车辆;80、控制器;90、报警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请参照图1-4所示,一种智能停车设备管理装置,其包括用于对车辆70轮间距进行检测的检测区域10,以及位于检测区域10两侧的竖直设置的第一安装板21和第二安装板22。这里提及的检测区域10的两侧,是以停放车辆70两侧车门分别对应的两侧,车辆70从检测区域10另外两侧驶入检测区域10。

第一安装板21和第二安装板22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前轮测距仪31和第二前轮测距仪32,分别用于检测第一安装板21和第二安装板22分别到车辆70的第一前轮和第二前轮的距离,分别记为a1和a2,智能停车设备管理装置还包括控制器80和报警器90,第一前轮测距仪31和第二前轮测距仪32的输出端均通过控制器80连接至报警器90,控制器80用于接收a1和a2,并在a1和a2之和不在预设范围内时控制报警器90报警,报警器90可以是声报警器,也可以是光报警器,又或者二者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检测原理是判断两个前轮之间的距离是否在安全范围,即设置一个与立体车库停车框尺寸相匹配的安全范围,前轮之间的距离在该安全范围之内时,则可以停放于立体车库,反之则报警。上述预设范围为根据所述安全范围转换而成,在第一安装板21和第二安装板22之间距离S已知的情况下,则S-(a1+a2)即为前轮之间的距离,因此,预设范围=S-安全范围;通过获得a1和a2之和与预设范围的关系即可判断车辆70是否可以停放于立体车库。

第一前轮测距仪31和第二前轮测距仪32均可采用激光测距仪或者红外测距仪。为了使得测量准确,第一前轮测距仪31和第二前轮测距仪32与对应的第一前轮和第二前轮对准,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在监测区域设置一个限位槽50,将第一前轮或第二前轮停放于该限位槽50中即可,当然,为了保证车辆70不会倾斜,以第一前轮测距仪31和第二前轮测距仪32之间的连线为基准,在监测区域划线,在预设范围的区间足够大时,车辆70稍微倾斜停放检测可以忽略。

为了省电,第一前轮测距仪31和第二前轮测距仪32平时处于待机状态,只有在有车辆70停放时才进行工作,因此,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设置有感应车辆70停放的感应装置60。该感应装置60安装于限位槽50内。具体请参照图2所示,感应装置60包括壳体61、感应线圈62、填缝层63和塑料泡沫层64,限位槽50的底部开设一容置槽,壳体61位于容置槽中,壳体61的上侧开设一安装槽,安装槽的底部堆放有多个感应线圈62,在感应线圈62上侧的安装槽内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塑料泡沫层64和填缝层63,塑料泡沫的底部与感应线圈62的顶部接触,填缝层63的上表面与限位槽50的底面持平。当汽车经过时,由于空间介质发生变化引起了感应线圈62振荡频率的变化,这个变化就作为汽车经过"地感线圈"的证实信号,感应线圈62的输出端连接控制器80,从而将感应线圈62输出的证实信号发送给控制器80,有控制器80唤醒第一前轮测距仪31和第二前轮测距仪32。

另外,在第一安装板21和第二安装板22上还分别设置有第一后轮测距仪33和第二后轮测距仪34,第一后轮测距仪33和第二后轮测距仪34的输出端均与控制器80电性连接。第一后轮测距仪33、第二后轮测距仪34与第一前轮测距仪31和第二前轮测距仪32共同构成测距仪30,也可以采用激光测距仪或红外测距仪。设置第一后轮测距仪33和第二后轮测距仪34的目的在于起到确认作用,由于车辆70前轮间距和后轮间距相差较小,因此,通过检测两个后轮之间的距离对前轮之间距离测量做一定的验证,标记第一后轮测距仪33测量的第一安装板21到第一后轮的距离为a3,第二后轮测距仪34测量的第二安装板22到第二后轮的距离为a4,则a1+a2和a3+a4相差较大(可以设置一个阈值)时,同样启动报警器报警,报警方式可以是语音报警,提醒驾驶员查看车辆70是否停入限位槽50,是否过于倾斜。

由于车型不同,前后轮间距未必相同,因此,第一后轮测距仪33和第二后轮测距仪34可以采用可移动式结构,在第一安装板21和第二安装板22上安装有电动推杆40,分别记为第一电动推杆41和第二电动推杆42,第一电动推杆41和第二电动推杆42的伸缩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一后轮测距仪33和第二后轮测距仪34,控制器80与第一电动推杆41和第二电动推杆42的控制端分别电性连接,以驱动第一电动推杆41和第二电动推杆42的伸缩端的伸缩。第一电动推杆41和第二电动推杆42在这里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在其伸缩过程中,可以进行多次测量,获得多次合格数据,以对前轮间距进行测量。而是滤出非合格数据,所谓非合格数据,即与相应的a1和a2进行比对,在a3与a1相差较大时,启动第一电动推杆41移动第一后轮测距仪33,同样地,在a4与a2相差较大时,启动第二电动推杆42移动第二后轮测距仪34,如果多次移动仍不能使相应的二者相差较小,则启动报警器报警。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