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整体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71588发布日期:2018-10-16 19:26阅读:68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厨房整体框架。



背景技术:

随着装配式装修的发展,目前厨房中瓷砖都采用复合墙板代替。但目前厨房的墙板一般采用粘接的方式将墙板粘贴到墙体上,在粘接时,需要进行对齐,一旦有一个墙板出现倾斜问题没被及时发现,容易导致后续的墙板均出现倾斜的问题,因此这种固定方式过程繁琐,耗时耗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厨房整体框架,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墙板的固定方式过程繁琐,耗时耗力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厨房整体框架,可用于固定墙板,包括:

相对设置的上框体和下框体,所述上框体和所述下框体为形状和大小相同的多边形,所述上框体的多个顶角和所述下框体的多个顶角一一对应后通过多个立柱连接,多个所述立柱平行设置;

支撑杆,平行于所述上框体或所述下框体,设置于所述上框体和所述下框体之间,位于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立柱所在的平面内。

可选地,上述厨房整体框架还包括:

位于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立柱之间的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上框体和所述下框体上;

所述支撑杆,其两端分别连接于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固定柱上;或,其一端连接于所述立柱上,另一端连接于与所述立柱相邻的所述固定柱上;或,其两端分别连接于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立柱上。

可选地,上述厨房整体框架还包括:

第一滑动连接件,设置于所述上框体或所述下框体上,所述固定柱的两端通过所述第一滑动连接件连接于所述上框体和所述下框体上;

第二滑动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立柱或所述固定柱上,所述支撑杆的两端通过所述第二滑动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立柱或所述固定柱上。

可选地,上述厨房整体框架,所述第一滑动连接件和所述第二滑动连接件均包括:

滑动底座,其第一端面上成型有滑动凹槽,所述滑动凹槽与所述上框体的边缘、所述下框体的边缘、所述立柱或所述固定柱适配卡接;

套接管,适于与所述支撑杆套接连接,垂直设置于所述滑动底座的第二端面上,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对设置;

限位板,设置于所述滑动底座的第二端面上,其边缘与所述套接管的边缘所围成的最大图形为矩形,所述矩形与所述固定柱的中空部分的截面的大小和形状相同。

可选地,上述厨房整体框架:

所述上框体和所述下框体均由多个方管和多个角码连接而成,所述角码用于连接所述上框体的顶角处或所述下框体的顶角处的两个方管的连接;

所述第一滑动连接件,其滑动底座上的滑动凹槽与所述方管适配卡接。

可选地,上述厨房整体框架,所述角码包括基座、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和第三连接管;其中:

所述基座具有第一端面、第二端面和第三端面,且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端面和所述第三端面两两垂直;

所述第一连接管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上,所述第二连接管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端面上,所述第三连接管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三端面上;

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用于与所述上框体的顶角处或所述下框体的顶角处的两个方管套接连接;

所述立柱为方管,所述第三连接管用于与所述立柱套接连接。

可选地,上述厨房整体框架还包括:

多个定位件,沿厨房地面的完成面线均匀分布,每一所述定位件具有与所述方管适配卡接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槽的底部通过排钉固定于所述厨房地面上;

所述下框体,具有与所述完成面线相同的大小和形状,所述下框体的方管与所述完成面线对应后固定于每一所述定位件的固定槽中。

可选地,上述厨房整体框架,所述定位件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和第三挡板以及水平设置的底板和顶板,其中:

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三挡板位于所述第二挡板的两侧,所述底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挡板的底端和所述第二挡板的底端连接形成所述固定槽;

所述顶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挡板的顶端和所述第三挡板的顶端连接。

可选地,上述厨房整体框架还包括:

拉铆螺母,固定于所述立柱或所述固定柱上,其连接端面向厨房墙体;

调节脚,位于所述立柱与所述厨房墙体之间,或位于所述固定柱与所述厨房墙体之间,与所述拉铆螺母的连接端旋转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厨房整体框架,所述厨房整体框架可用于固定墙板,施工时,墙板可直接安装到框架上,降低了墙板安装难度,降低了劳动强度,增加了施工效率。具体地,由于厨房大多需要做落地柜,厨房的墙板需要做架空,所述支撑杆的设置可为架空的墙板提供支持力,保证架空墙板的稳定性。且上述所有部件均在工厂工业化生产,在装修现场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安装,现场无需熟练的技术工人,也无需太多的施工时间,实现了快速施工,而且避免了传统装修作业现场比较脏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厨房整体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厨房整体框架的A1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厨房整体框架的A2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厨房整体框架的B1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厨房整体框架的B2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厨房整体框架的C1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厨房整体框架的C2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厨房整体框架的D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厨房整体框架的E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厨房整体框架的调节脚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厨房整体框架的F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厨房整体框架的阴角立柱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厨房整体框架的阳角立柱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厨房整体框架,包括上框体、下框体、立柱和支撑杆。所述上框体和下框体相对设置,上框体和下框体为形状和大小相同的多边形,所述上框体的多个顶角和所述下框体的多个顶角一一对应后通过所述立柱连接,连接后,多个立柱平行设置。支撑杆平行于所述上框体或所述下框体设置,且设置于所述上框体和所述下框体之间,位于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立柱所在的平面内。

上述厨房整体框架可用于固定墙板,施工时,墙板可直接安装到框架上,降低了墙板安装难度,降低了劳动强度,增加了施工效率。具体地,由于厨房大多需要做落地柜,厨房的墙板需要做架空,所述支撑杆的设置可为架空的墙板提供支持力,保证架空墙板的稳定性。且上述所有部件均在工厂工业化生产,在装修现场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安装,现场无需熟练的技术工人,也无需太多的施工时间,实现了快速施工,而且避免了传统装修作业现场比较脏的情况。

在一些较小的厨房空间中,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立柱连接即可。

而在一些较大的厨房空间中,由于厨房的单面墙体需要对应安装多块墙板,因此如图1所示,在任意相邻的两个立柱3之间需要安装固定柱5,所述固定柱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上框体1上和所述下框体2上。所述相邻的两个固定柱5、或相邻的固定柱5和立柱3可用于固定墙板,对应地,支撑杆4的两端可分别连接到两个相邻的固定柱5上,或者支撑杆4的一端可连接到固定柱5上,另一端连接到与固定柱5相邻的立柱3上,或支撑杆4的两端分别连接到两个相邻的立柱3上。

所述固定柱5和所述支撑杆4的连接可根据预先根据厨房设计的模型进行直接连接,例如焊接、卡接等。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还可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例如包括第一滑动连接件和第二滑动连接件。如图1所示,第一滑动连接件设置于所述上框体1或所述下框体2上,所述固定柱5的两端均通过所述第一滑动连接件连接于所述上框体1和所述下框体2上。第二滑动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立柱3或所述固定柱5上,所述支撑杆4的两端均通过所述第二滑动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立柱3或所述固定柱5上。

具体地,图2和图3示出了第一滑动连接件的具体结构以及与上框体1和下框体2的连接方式。如图2和图3所示,上述第一滑动连接件6包括滑动底座61、套接管63和限位板64。所述滑动底座61的第一端面上成型有滑动凹槽62,所述滑动凹槽62与所述上框体1的边缘或所述下框体2的边缘适配卡接。套接管63垂直设置于所述滑动底座61的第二端面上,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对设置。限位板64设置于所述滑动底座61的第二端面上,其边缘与所述套接管63的边缘所围成的最大图形为矩形,所述矩形与所述固定柱5的中空部分的截面的大小和形状相同,因此所述套接管63和所述限位板64适于与固定柱5套接。在滑动底座61的第二端面上还成型通孔65,通过所述通孔65可将滑动底座61固定到所述上框体1的边缘或所述下框体2的边缘上。具体地,所述限位板64位于通孔65和套接管63之间。

第二滑动连接件的结构可与第一滑动连接件的结构相同,所述套接管63适于与支撑杆4套接连接,如此可直接使用第一滑动连接件代替第二滑动连接件。图4和图5示出了另一种第二滑动连接件7的具体结构以及第二滑动连接件7与立柱3和固定柱5的连接关系,所述第二滑动连接件7包括滑动底座71和套接管73。滑动底座71的第一端面上成型有滑动槽72,滑动底座71的第二端面上设置有套接管73,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相对。套接管73适于与支撑杆4套接连接,滑动槽72适于与立柱3或固定柱5卡接。在滑动底座71的第二端面上成型有通孔74,通过通孔74可将第二滑动连接件古锭刀立柱3或固定柱5上。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上框体1和下框体2可直接采用方管弯折实现,也由多个方管和多个角码连接而成。所述角码用于连接所述上框体1的顶角处或所述下框体2的顶角处的两个方管的连接。而所述第一滑动连接件6的滑动底座61上的滑动凹槽62与所述方管适配卡接。

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角码8包括基座81、第一连接管82、第二连接管83和第三连接管84。其中,所述基座81具有第一端面、第二端面和第三端面,且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端面和所述第三端面两两垂直。所述第一连接管82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上,所述第二连接管83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端面上,所述第三连接管84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三端面上。所述第一连接管82和所述第二连接管83用于与所述上框体1的顶角处或所述下框体2的顶角处的两个方管9套接连接。所述立柱3为方管,所述第三连接管84用于与所述立柱3套接连接。通过所述方管9和所述角码8可实现上框体1、下框体2以及立柱3的连接。

另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下框体2可直接固定到厨房的地面上,也可通过定位件进行固定。具体地,如图1所示,多个定位件10沿厨房地面的完成面线均匀分布,每一定位件10具有与下框体2的方管9适配卡接的固定槽,固定槽的底部通过排钉固定到厨房地面上。而下框体2具有与完成面线相同的大小和形状,其方管9与完成面线对应后固定于每一定位件10的固定槽中。如图8所示,所述定位件10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挡板101、第二挡板103和第三挡板105以及水平设置的底板102和顶板104。其中,所述第一挡板101和所述第三挡板105位于所述第二挡板103的两侧,所述底板10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挡板101的底端和所述第二挡板103的底端连接形成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与所述方管9适配卡接,所述底板102通过排钉固定于所述厨房的地面上。所述顶板10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挡板103的顶端和所述第三挡板105的顶端连接。所述顶板104和所述底板102的宽度和为墙板的厚度,因此顶板104可为墙板提供支持力。而第一挡板101高于所述第二挡板103或所述第三挡板105,第一挡板101可为墙板的安装提供限位,同时第一挡板101高于第二挡板103或第三挡板105的部分可安装至墙板上,便于墙板的安装和固定。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上述厨房整体框架还包括拉铆螺母11和调节脚12,所述拉铆螺母12固定于立柱3或固定柱5上,其连接端面向厨房墙体。调节脚12位于立柱3和厨房墙体之间,或位于固定柱5与厨房墙体之间,与拉铆螺母11的连接端旋转连接。一般地,立柱3的两个侧壁都会与厨房墙体相对,因此在立柱3的两个侧壁上都会安装拉铆螺母11和调节脚12。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厨房整体框架还包括调节脚固定件13,所述调节脚固定件包括第一调节板131、第二调节板132和第三调节板133,所述第一调节板131和第三调节板133位于第二调节板132的两侧,且均与第二调节板132垂直连接,第一调节板131平行于第三调节板133,第一调节板131上成型有U形卡槽134,所述U形卡槽134与调节脚12适配卡接,而第三调节板133上可与厨房墙体固定。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上述厨房整体框架还包括卡扣件14,所述卡扣件14固定于上框体1上,其第一端设置有适于所述上框体1的方管9嵌入的凹槽,所述方管9嵌设于所述凹槽中;所述卡件扣14的第二端设置有用于连接墙板的连接面,所述连接面背向所述方管9设置。具体地,如图11所示,卡件扣14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侧板141、第二侧板143和第三侧板145,以及水平设置的第一平板142和第二平板144。其中,所述第一平板14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141和所述第二侧板143的顶端连接形成所述凹槽;所述第二平板14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侧板143的底端和所述第三侧板145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三侧板145作为所述卡扣件14的连接面,可用于与墙板的正面连接。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上述厨房整体框架根据顶角的位置,连接所述顶角的立柱3可分为阳角立柱31和阴角立柱32,阴角立柱32所在的位置位于框架的阴角处,与厨房墙体的阴角处对应;阳角立柱31所在的位置位于框架的阳角处,与厨房墙体的阳角处对应。在安装墙板时,墙板在阴角立柱32或阳角立柱31处需要进行收边,因此需要借助固定件或收边条进行对墙板进行固定或收边。

如图12所示,在阴角立柱32上固定有阴角固定件或阴角收边条,所述阴角固定件包括垂直设置的第一固定板151和第二固定板152以及第三固定板153,所述第二固定板153的一边与所述第一固定板152的一边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151的第一侧面可与所述墙板的端面贴合设置,所述第一固定板151的第二侧面与所述阴角立柱32贴合设置;所述第二固定板152的一侧可与所述墙板的面层贴合设置;第三固定板153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板151的第二侧面上,与所述第一固定板151形成与所述阴角立柱32适配卡接的卡槽。

所述阴角收边条包括上述阴角固定件以及互相垂直的第一阴角板154和第二阴角板155,所述第一阴角板154的一边和所述第二阴角板155的一边均与所述第二固定板152的另一边连接,且所述第一阴角板154和第二阴角板155均可贴合墙板的面层设置。

如图12所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阴角立柱32上还固定有卡件16,所述卡件16可用于为墙板提供限位,防止墙板晃动。

具体地,如图13所示,在阳角立柱31上固定阳角收边条,其中所述阳角收边条包括阳角板和骨架。阳角板包括互相垂直的第一阳角面板171和第二阳角面板172,所述第一阳角面板171的一边与所述第二阳角面板172的一边连接;骨架设置于所述阳角板内,包括第一骨架板181、第二骨架板182、第三骨架板183和第四骨架板184;所述第一骨架板181的一边、所述第二骨架182的一边和所述第三骨架183的一边均与所述第四骨架184的一边连接;所述第一骨架181的另一边与所述第一阳角面板171连接,所述第一骨架板181与所述第四骨架板184、所述第一阳角面板171的另一边形成第一卡槽;所述第二骨架182的另一边与所述第二阳角面板172连接,所述第二骨架板182与所述第三骨架板183、所述第二阳角面板172的另一边形成第二卡槽。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可以用于跟墙板的凸起卡接,固定墙板。而第三骨架板183和第四骨架板184形成限位槽,可与阳角立柱31连接,且第三骨架板183位于第一骨架板181所在平面内,第四骨架板184位于第二骨架板182所在平面内。第三骨架板183的另一边向限位槽弯折形成第一直角钩,第四骨架板184的另一边向限位槽弯折形成第二直角钩。第一直角钩和第二直角钩可用于调整与阳角立柱31之间的距离,防止墙板的尺寸变化而造成无法安装的情况。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