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停车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84866发布日期:2018-09-21 19:42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停车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立体停车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不断普及,汽车数量每年都在不断的增长,许多小区都出现了停车位不足的窘况。许多小区早期规划了双行道,但现在不得已将一条道路用来停车。即使如此,车位也不够用,同时,车位的扩建成本较高,同时还需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并且很多小区本身缺乏更多的物理空间,且还需考虑到对绿化和小区房屋的影响。

针对现有的停车问题,现提供一种立体停车设备,立足于大部分小区的现状进行设计,实现对立体空间的利用,实现立体空间上的停车,做到了在不影响小区绿化和居住体验的情况下将空间利用率的提升,解决目前的停车位不够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体停车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立体停车设备,包括驱动装置、有轨套筒、车载板和固定在车载板侧壁的螺旋传动装置,所述螺旋传动装置包括竖直设置的与驱动装置驱动连接的螺杆,螺杆竖直贯穿有轨套筒内部,螺杆表面螺纹连接套设安装有螺母,螺母侧壁固定安装有固定安装有连接板,连接板侧壁水平固定安装有连接杆,连接杆表面转动式套设有撞块,所述有轨套筒上开设有贯穿其侧壁的滑轨,撞块滑动嵌设在滑轨内,所述滑轨包括自上而下平滑过渡的上直轨、斜轨和下直轨,所述斜轨沿着有轨套筒曲面侧壁延伸;所述撞块侧壁固定安装有连接块,连接块上固定安装有车载板。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所述上直轨和下直轨沿着有轨套筒轴线竖直延伸设置,撞块为菱形块状结构,上直轨、斜轨和下直轨的滑轨宽度不小于撞块相对菱形边的间距。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所述车载板上表面固定安装有若干个倾斜设置的挡板。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所述驱动装置为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螺杆同轴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所述撞块上开设有连接孔,连接杆水平贯穿连接孔,连接孔内嵌设有轴承,连接杆通过轴承与撞块枢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所述撞块侧壁开设有螺纹孔,连接块上开设有与螺纹孔横向对应的安装孔,安装孔上穿设有与螺纹孔螺纹连接的螺钉。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所述车载板的倾斜角不超过二十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停车方式新颖:车辆倾斜式地避开了地面车辆的障碍,缩短车辆运行的时空,节省整个停车场的占用空间;

2、空间利用合理:垂直利用现有地面停车位的上层空间,不另占用土地资源;

3、空间利用率翻番:上层车位与地面车位呈一定的空间角度,停车车位是地面的2倍;

4、结构设计巧妙:撞块与升降部分的空套联接,撞块形状与套筒轨道形状的吻合,巧妙实现了车辆的倾斜式升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螺旋传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车载板与连接块、撞块的装配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滑轨与撞块的连接过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有轨套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撞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车载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台、2-车载板、3-螺旋传动装置、4-有轨套筒、5-螺杆、6-螺母、7-连接板、8-连接杆、9-撞块、10-连接孔、11-挡板、12-螺钉、13-连接块、14-安装孔、15-螺纹孔、16-滑轨、161-上直轨、162-斜轨、163-下直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7,一种立体停车设备,包括驱动装置1、有轨套筒4、车载板2和固定在车载板2侧壁的螺旋传动装置3,所述螺旋传动装置3包括竖直设置的与驱动装置1驱动连接的螺杆5,螺杆5竖直贯穿有轨套筒4内部,螺杆5表面螺纹连接套设安装有螺母6,螺母6侧壁固定安装有固定安装有连接板7,连接板7侧壁水平固定安装有连接杆8,连接杆8表面转动式套设有撞块9,所述有轨套筒4上开设有贯穿其侧壁的滑轨16,撞块9滑动嵌设在滑轨16内,所述滑轨16包括自上而下平滑过渡的上直轨161、斜轨162和下直轨163,所述斜轨162沿着有轨套筒4曲面侧壁延伸;所述撞块9侧壁固定安装有连接块13,连接块13上固定安装有车载板2;上直轨161和下直轨163沿着有轨套筒4轴线竖直延伸设置,撞块9为菱形块状结构,上直轨161、斜轨162和下直轨163的滑轨宽度不小于撞块9相对菱形边的间距;驱动装置1为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螺杆5同轴固定连接;上直轨161和下直轨163沿着有轨套筒4轴线竖直延伸设置,撞块9为菱形块状结构,上直轨161、斜轨162和下直轨163的滑轨宽度不小于撞块9相对菱形边的间距;所述撞块9上开设有连接孔10,连接杆8水平贯穿连接孔10,连接孔10内嵌设有轴承,连接杆8通过轴承与撞块9枢接。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为:

汽车停放在车载板2上,启动驱动电机带动螺杆5旋转,螺杆5下端通过轴承与固定在地面上的底座枢接,螺杆5的转动带动螺母6向上移动,螺母6通过连接板7带动连接杆8向上移动,进而实现对撞块9的向上提升,撞块9通过连接块13带动车载板2向上提升,进而实现对汽车的提升作用。

汽车的上升过程中:撞块9沿着下直轨163向上滑动,当撞块9到下直轨163与斜轨162的相交处时,因受到滑轨16的力矩作用,撞块9偏转,车载板2倾斜上升。当撞块9到达斜轨162与上直轨161相交处时,同样受到滑轨16的力矩作用,撞块9反向偏转,车载板2反向倾斜,进而转回水平状态继续垂直上升,上升至一定位置时,关闭驱动电机,进而实现对汽车的提升与在水平面的一定角度旋转,实现停车动作。

驱动电机反转带动螺杆5反向旋转,进而实现车载板2的下降,实现对汽车的下降作用。

汽车的下降过程中:撞块9沿着上直轨161向上滑动,当撞块9到上直轨161与斜轨162的相交处时,因受到滑轨16的力矩作用,撞块9偏转,车载板2倾斜下降。当撞块9到达斜轨162与下直轨163相交处时,同样受到滑轨16的力矩作用,撞块9反向偏转,车载板2反向倾斜,进而转回水平状态继续垂直下降,下降至一定位置时,关闭驱动电机,进而实现对汽车的提升与在水平面上的一定角度旋转,实现车载板2下降到地面后的复位,此时汽车可从车载板2上开走。

现对汽车的上升停车过程作理论分析:车载板2上汽车倾斜式一边旋转,一边垂直上升,最终呈90度停车,本设备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上升到达下直轨顶点后,不会碰到上层车载板2;倾斜后,车载板2不会碰到地面;旋转过程中,车载板2不会碰到下层车辆;旋转过程中,车载板2不会碰到已停好的上层车载板2;车载板2恢复水平后,车载板2不会碰到下层车辆车顶,在满足上述的条件下,车载板2的倾斜角越大越好。

设:下直轨高度为h1;斜轨高度为h2;上直轨高度为h3;设备总高度为hmax;车辆高度为h车;载车板长度为l;θ为车载板2的倾斜角。

由条件1得:h1+h车≤hma①;

由条件2得:sinθ≤②;

由条件3得:

设h1≤h车,

a)设在下直轨顶点倾斜后即碰不到下层车辆。

可得:sinθ≥③;

根据②和③得到

所以:④。

b)设在下直轨顶点倾斜后即碰不到下层车辆。

情况b)的角度必然小于情况a)的角度,因此根据此前设立的原则,不予以考虑。

当h1>h车;

h1越大,θ越小,所以当情况1满足条件时,不予考虑此种情况。

对条件4分析可知:θ越大,碰到的可能性越小,但下直轨h1将增大,设备的总高度会增加。

由条件5得:h1+h2>h车⑤;

根据调查可得:市面上的车辆高度大多数都在170cm以下,所以我们令h车=150cm。

综合考虑上述条件,可令hmax=250cm,将数据代入式①式得:h1≤80cm,将数据代入式②式得:θ≤20,根据此前设立的原则,取h1=74cm、角度θ=20度;

将数据代入式⑤式得:h2≥76cm,取h2=80cm,h3=96cm,

根据tanθ=,可计算有轨套筒的半径r。

综合以上分析,车载板2的倾斜角θ≤20度。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另外,车载板2上表面固定安装有若干个倾斜设置的挡板11,通过设置的倾斜挡板11,使得在车载板2上升或下降过程中发生倾斜时,倾斜挡板11能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汽车从车载板2上滑落,保证了汽车升降过程的稳定性。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另外,撞块9侧壁开设有螺纹孔15,连接块13上开设有与螺纹孔15横向对应的安装孔14,安装孔14上穿设有与螺纹孔15螺纹连接的螺钉12。通过螺钉12与螺纹孔15之间的连接保证撞块9偏转时带动车载板2进行平稳旋转,提升了车载板2上汽车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设备中的有轨套筒4、车载板2、驱动装置1等为现有技术手段的直接应用;有轨套筒4上的滑轨16、撞块9和车载板2上的挡板11等为本技术方案的发明点,本设备的停车方式使得车辆倾斜式地避开了地面车辆的障碍,缩短车辆运行的时空,节省整个停车场的占用空间;空间利用合理,垂直利用现有地面停车位的上层空间,不另占用土地资源;上层车位与地面车位呈一定的空间角度,停车车位是地面的2倍;撞块与升降部分的空套联接,撞块形状与套筒轨道形状的吻合,巧妙实现了车辆的倾斜式升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