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式智能停车库及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57061发布日期:2018-11-07 11:10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体式智能停车库及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智能停车库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立体式智能停车库及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城市汽车拥有量逐年急剧增长。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甚至需要出台限购政策限制汽车拥有量增长。停车难已经成为困扰市民的一大难题。为解决此问题,研究人员及建筑设计师开始逐渐对立体智能停车库进行设计建造。智能停车场库被称为是解决人口、建筑密集区、公共服务区停车难问题的优选手段。

而由于土地资源特别是城市土地资源的日益匮乏,汽车数量的快速增加,停车难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现有的停车库有两种形式,其一是直接在地面上规划车位,这种单层形式的停车场缺点是,占用地面面积大,停车的数量少;其二是多层的停车库,采用大型的转盘轮形式,汽车停在支架后升高,在链条的带动下转盘轮转动,将汽车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后停止转动,在汽车需要离开时,再转动转盘轮,将汽车移动到地面层,这种停车库结构的缺点是传动结构复杂,成本高,而且停车数量也不多。因此,函需研究出一种立体式智能停车库,以便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体式智能停车库及其系统,通过在筒体内并排固定多个用于停放不同车身长度汽车的承载板,利用提升机构承载汽车移动至指定承载板所在层,有效地提高了该智能停车库的车辆停放量,并保证了车辆的停取效率,解决了现有的停车库占地面积较大或者停放车辆的数量较少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为一种立体式智能停车库,包括设置有一延伸台的基台;所述基台上表面固定装设有一筒体;所述筒体下部周侧面沿环形方向均布开设有车辆进出口;所述车辆进出口内装设有一电磁阀门;所述筒体上端固定装设有一顶板;所述筒体内沿中心轴线方向并排固定装设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上表面放置有移车机器人本体;所述筒体内装设有一用于将车辆从基台移动至指定承载板所在层或将车辆从指定承载板所在层移动至基台的提升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筒体横截面为多边形结构;所述筒体由若干第一拼接板和若干第二拼接板分别依次交替连接而构成。

进一步地,所述顶板上固定连接有一呈锥形结构的顶盖。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板呈环形结构;所述承载板外周侧面与筒体内周侧面相贴合;所述承载板内周侧边呈多边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板上表面沿环形方向开设有用于限定移车机器人本体车轮的限位槽道。

进一步地,所述移车机器人本体包括第一移车机器人和第二移车机器人;若干所述第一移车机器人和若干第二移车机器人分别依次交替分布在承载板上;所述第一移车机器人台面宽度和第二移车机器人台面宽度相等;所述第一移车机器人台面长度大于第二移车机器人台面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提升机构包括提升电机和升降台;所述提升电机固定装设在顶板一表面;所述升降台外周侧面与承载板内周侧面相配合;所述升降台上表面边沿处沿环形方向固定有立柱;所述立柱上端固定连接有一拉绳;所述拉绳一端固定连接在提升电机动力输出端上。

一种立体式智能停车库的控制系统,包括微处理器和客户终端;所述客户终端用于车主在智能停车库内停取车和缴费;所述微处理器通过一nb-iot模块与客户终端进行信息的交互;所述微处理器通过电流控制器分别与电磁阀门、移车机器人本体和提升电机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微处理器通过数据传输模块连接有一激光位移传感器和一声光提示器;所述激光位移传感器装设在延伸台上;所述激光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汽车车身长度;所述声光提示器安装在电磁阀门上;所述声光提示器与电磁阀门同步启停。

进一步地,所述微处理器通过数据传输模块连接有一电磁铁;所述电磁铁固定在移车机器人本体下表面;所述承载板上表面沿环形方向固定有与电磁铁相配合的衔铁块。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在筒体内并排固定多个用于停放不同车身长度汽车的承载板,利用提升机构承载汽车移动至指定承载板所在层,有效地提高了该智能停车库的车辆停放量,减少了城市土地的使用面积,并有力地保证了车辆的停取效率,解决了现有的停车库占地面积较大或者停放车辆的数量较少的问题;该智能停车库结构设计简单合理,使用便捷,维护及制造成本较低,具有较高的市场推广价值。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结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移车机器人本体放置在承载板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承载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升降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控制系统原理框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基台,2-筒体,3-电磁阀门,4-顶板,5-承载板,6-移车机器人本体,7-提升机构,101-延伸台,201-第一拼接板,202-第二拼接板,401-顶盖,501-限位槽道,601-第一移车机器人,602-第二移车机器人,701-提升电机,702-升降台,703-立柱,704-拉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6所示,本发明为一种立体式智能停车库,包括设置有一延伸台101的基台1;基台1上表面固定装设有一筒体2;筒体2下部周侧面沿环形方向均布开设有车辆进出口;车辆进出口内装设有一电磁阀门3;筒体2上端固定装设有一顶板4;顶板4上固定连接有一呈锥形结构的顶盖401,避免了顶板4上出现积水问题;筒体2横截面为多边形结构;筒体2由六个第一拼接板201和六个第二拼接板202分别依次交替连接而构成;筒体2内沿中心轴线方向并排固定装设有承载板5;承载板5呈环形结构;承载板5外周侧面与筒体2内周侧面相贴合;承载板5内周侧边呈正六边形结构;承载板5上表面放置有移车机器人本体6;移车机器人本体6包括第一移车机器人601和第二移车机器人602;六个第一移车机器人601和六个第二移车机器人602分别依次交替分布在承载板5上;第一移车机器人601台面宽度和第二移车机器人602台面宽度相等;第一移车机器人601台面长度比第二移车机器人602台面长度长0.3m,从而使得该智能停车库可满足不同车身长度汽车的停车要求;承载板5上表面沿环形方向开设有用于限定移车机器人本体6车轮的限位槽道501,从而进一步保证了移车机器人本体6稳定停放在承载板5上;筒体2内装设有一用于将车辆从基台1移动至指定承载板5所在层或将车辆从指定承载板5所在层移动至基台1的提升机构7;提升机构7包括提升电机701和升降台702;提升电机701固定装设在顶板4一表面;升降台702外周侧面与承载板5内周侧面相配合;升降台702上表面边沿处沿环形方向固定有立柱703;立柱703上端固定连接有一拉绳704;拉绳704一端固定连接在提升电机701动力输出端上。

如图7所示,一种立体式智能停车库的控制系统,包括微处理器和客户终端;客户终端用于车主在智能停车库内停取车和缴费;微处理器通过一nb-iot模块与客户终端进行信息的交互;微处理器通过电流控制器分别与电磁阀门3、移车机器人本体6和提升电机701相连接;微处理器通过数据传输模块连接有一激光位移传感器和一声光提示器;激光位移传感器装设在延伸台101上;激光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汽车车身长度;声光提示器安装在电磁阀门3上;声光提示器与电磁阀门3同步启停;微处理器通过数据传输模块还连接有一电磁铁;电磁铁固定在移车机器人本体6下表面;承载板5上表面沿环形方向固定有与电磁铁相配合的衔铁块,装有汽车的移车机器人本体6移动至承载板5表面后,电磁铁通电,衔铁块与电磁铁配合,从而实现对移车机器人本体6的位置锁定,有效地提高了该智能停车库的市场推广价值。

汽车车主通过客户终端向该智能停车库发出停车需求,汽车通过延伸台101进入基台1上,位于延伸台101一侧的激光位移传感器对汽车车身长度进行测量,并将车身长度数据传输至微处理器;微处理器根据车身长度数据合理选在未停放车辆的第一移车机器人601或第二移车机器人602后,微处理器控制提升电机701来带动升降台702移动至指定第一移车机器人601或第二移车机器人602所在承载板5的所在层;第一移车机器人601或第二移车机器人602移动至承载板5后,提升电机701带动升降台702移动至基台上,同时微处理器控制声光提示器与电磁阀门3同步启动,方便车主及时知道是哪一个电磁阀门3打开;汽车停放在第一移车机器人601或第二移车机器人602上后,提升机构7带动第一移车机器人601或第二移车机器人602复位,从而实现了该智能停车库的智能存车;

汽车车主通过客户终端向该智能停车库发出取车需求,并通过客户终端进行缴费后,微处理器控制提升机构带动停放有车主的汽车的第一移车机器人601或第二移车机器人602移动至基台上,从而实现了该智能停车库的智能取车。

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