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连桥的链接型抗拔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87799发布日期:2018-11-17 01:14阅读:49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连桥的链接型抗拔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连桥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连桥的链接型抗拔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高层建筑物外形的丰富多彩,建筑物之间的连桥及跨街的人行天桥十分普遍。由于建筑体型的要求,异形连桥变的越来越多,并且位于建筑高区的高位连桥也很普遍。

连桥结构由于通常跨度较大,在温差作用下的膨胀和收缩作用必须被考虑;位于两栋或多栋建筑物之间的连桥,除了通常的使用荷载作用外,还需要考虑适当的技术措施以避免由于连桥的存在导致主楼之间发生相互牵扯作用,以上两点决定了连桥通常被设计成为一端固定,一端滑动或者两端均允许有限刚度下的滑动的受力模式,无论上述哪种受力模式,目前的连桥一般都被设计成通过支座搁置在桥墩或主楼结构柱上的模式。

在实际使用中,异形连桥及高位连桥在荷载作用下,尤其在风荷载及地震作用下,支座处常常容易拉拔力,在设防地震及强震作用下,支座的拔力通常会很明显;即便设计过程中,从计算结果上未出现拉拔力,但由于横向荷载,特别是地震荷载的不确定性,连桥拉拔力也需要在设计中被考虑在内;如果连桥搁置点的拉拔力不能被很好的传递到桥墩或主楼上,那么连桥容易存在支座错位甚至桥体倾覆等方面的危险。

目前连桥成品支座包括平板支座、球形钢支座、铅芯橡胶支座、摩擦摆支座等。这些支座具备单向和双向平动的特性,其中一些还具备一定的水平刚度,能适应连桥结构滑移特性,其中平板支座、摩擦摆支座不具备抗拔能力,不能用在搁置点有拉拔力的连桥中;球形钢支座、铅芯橡胶支座具备一定的抗拔能力,但支座本身的尺寸和高度的限制使抗拔力有限,并且由于厂家质量控制能力的不同使得成品支座的实际抗拔能力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构造简单,实施方便,安全冗余度高的用于连桥的链接型抗拔结构。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连桥的链接型抗拔结构,包括底板、抗拉环和钢板链,钢板链转动连接于底板上,抗拉环位于钢板链上,且抗拉环开口向上设置;所述钢板链包括横向板和若干竖向板,横向板位于底板上方,且横向板与底板之间通过竖向板连接;所述竖向板两端与横向板和底板转动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竖向板位于底板两侧,且竖向板位于横向板的两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竖向板与底板之间通过销轴转动连接,竖向板与横向板之间也通过销轴转动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抗拉环包括侧板和支撑板,侧板位于支撑板两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板位于横向板下方,且支撑板顶部与横向板底部相抵。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侧板位于横向板两侧,侧板与支撑板呈u字形。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板上设有橡胶垫板,橡胶垫板尺寸与支撑板尺寸相适配。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橡胶垫板位于横向板与支撑板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橡胶垫板与支撑板之间通过粘接剂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板下方设有预埋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一方面弥补成品支座抗拔能力的不足,扩大了那些不具备抗拔能力的成品支座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在为连桥提供额外的多点抗拉拔连接,充分保证连桥在地震、狂风等极端荷载作用下的正常工作状态,增加安全冗余度,完全避免了连桥发生支座错位甚至整体倾覆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侧视图;

图4是抗拉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钢板链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底板1,抗拉环2,支撑板2-1,侧板2-2,橡胶垫板2-3,钢板链3,横向板3-1,竖向板3-2,销轴3-3,预埋件4,连桥主梁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如图1-5所示,一种用于连桥的链接型抗拔结构,包括底板1、抗拉环2和钢板链3,钢板链3转动连接于底板1上,抗拉环2位于钢板链3上,且抗拉环2开口向上设置;钢板链3包括横向板3-1和4根竖向板3-2,横向板3-1位于底板1上方,且横向板3-1与底板1之间通过竖向板3-2连接;竖向板3-2两端与横向板3-1和底板1转动连接。

在连桥支座附近,即连桥与主楼或桥墩的搁置点附近,在连桥和桥墩(主楼)之间设置链接型抗拔结构,一座连桥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每个支座附近设置一个或者多个链接型抗拔结构,抗拉环2顶部与连桥主梁5固定连接,通过连桥主梁5的下压,使得抗拉环2位于钢板链3中,带动钢板链3的移动,从而带动竖向板3-2的移动,而减缓连桥主梁5所产生的振动。

竖向板3-2位于底板1两侧,且竖向板3-2位于横向板3-1的两侧,竖向板3-2与底板1之间通过销轴3-3转动连接,竖向板3-2与横向板3-1之间也通过销轴3-3转动连接,钢板链3由一块横向板3-1与成对布置的四块竖向板3-2钢板组成,或者由两块横向板3-1与成对布置的六块竖向板3-2钢板组成;竖向板3-2厚度根据设计抗拔力取值,一般为20毫米到50毫米之间,钢板链3的高度根据连桥主梁5底部与搁置点之间的空间尺寸决定,一般可取400毫米到600毫米之间;钢板链3的长度比抗拔件2长度长300毫米到600毫米。

竖向板3-2位于横向板3-1的两端,且竖向板3-2也位于横向板3-1的两侧,在横向板3-1同一端的竖向板3-2相对设置,竖向板3-2的侧面与横向板3-1的侧面相接触,使得竖向板3-2在转动过程中沿着横向板3-1侧面移动,从而竖向板3-2的转动过程更加稳定,且在横向板3-1的两侧均设有竖向板3-2,使得横向板3-1受到更多的竖向板3-2的支撑,从而横向板3-1受到的力被分散至更多的竖向板3-2上,使得钢板链3具有更好的抗压强度。

横向板3-1和竖向板3-2端部开设圆孔后通过销轴3-3彼此连接,横向板3-1和竖向板3-2另一端同样通过销轴3-3与底板1连接;销轴3-3的型号根据设计抗拔力确定,一般在40毫米到80毫米之间。

抗拉环2包括侧板2-2和支撑板2-1,侧板2-2位于支撑板2-1两侧,支撑板2-1位于横向板3-1下方,且支撑板2-1顶部与横向板3-1底部相抵,侧板2-2位于横向板3-1两侧,侧板2-2与支撑板2-1呈u字形,支撑板2-1上设有橡胶垫板2-3,橡胶垫板2-3尺寸与支撑板2-1尺寸相适配,橡胶垫板2-3位于横向板3-1与支撑板2-1之间,橡胶垫板2-3与支撑板2-1之间通过粘接剂固定连接。

抗拉环2由两块侧板2-2与一块支撑板2-1组成;抗拉环2的钢板厚度根据设计抗拔力取值,一般为20毫米到50毫米之间。

支撑板2-1的宽度为300毫米到600毫米之间;侧板2-2的高度根据连桥主梁5底部与搁置点之间的空间尺寸决定,一般可取200毫米到400毫米之间;侧板2-2与支撑板2-1预先焊接成一体,使得侧板2-2与支撑板2-1之间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抗拉环2底板正面设置有橡胶垫板2-3,橡胶垫板2-3厚20毫米,长度和宽度同支撑板2-1相同,橡胶垫板2-3通过粘结剂和底板粘结。

底板1下方设有预埋件4,预埋件4竖直向下设置,且预埋件4与底板1底部固定连接,使得底板1在工作情况中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底板1厚度等同于横向板3-1的厚度,使得竖向板3-2在连接底板1和横向板3-1时保持竖向板3-2的竖直状态,底板1宽度比钢板链3的横向板宽度多100毫米,使得横向板3-1能更好的的通过竖向板3-2在底板1上转动,底板1长度与预埋件4长度相同,底板1预先与预埋件4焊接成为一体,使得底板1底部均可通过预埋件4进行固定,抗拉环2加工完成后在工厂焊接在连桥主梁5底部,抗拉环2的长度方向为顺桥向放置。

抗拔结构安装完成后,抗拉环2的支撑板2-1与钢板链3的横向板3-1下缘的净间距为10毫米,抗拉环2的侧板2-2内侧与钢板链3的横向板3-1外侧的净间距需大于连桥支座的横向允许位移值,一般为30毫米到100毫米;抗拉环2的支撑板2-1底部与底板1上缘之间的净距等于连桥该点的竖向变形值加50毫米到100毫米。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抗拔结构通过抗拉环2的支撑板2-1板面与钢板链3的横向板3-1板底之间的接触以实现拉拔力从连桥向桥墩或主楼的传递;这种接触可以通过橡胶垫板3-3实现缓冲及均匀受力,抗拔结构在顺桥向通过抗拉环2在钢板链3内部的空隙以及钢板链3四个销轴3-3发生转动后的水平变形以实现连桥在长度方向的自由伸缩变形,对于连桥顺桥向的水平变形包括平时变形和震时变形两部分,其中平时状态的伸缩变形被设计成在抗拉环2内部的空隙范围内发生,震时的水平滑移被设计成在钢板链3发生水平错动的范围内发生;连桥在横桥向的水平变形通过钢板链3在抗拉环2内部的横向空隙来实现,由于连桥横桥向的变形量通常较小并且钢板链3在平面外的刚度极小,因此这种变形可以认为是完全自由的,抗拔结构在高度方向通过抗拉环2的下缘与底板1之间的自由竖向活动实现连桥在竖向挠度方向的自由变形。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图中附图标记:底板1,抗拉环2,支撑板2-1,侧板2-2,橡胶垫板2-3,钢板链3,横向板3-1,竖向板3-2,销轴3-3,预埋件4,连桥主梁5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发明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