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管柱外包混凝土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06484发布日期:2018-12-25 20:27阅读:2886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管柱外包混凝土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是一种钢管柱外包混凝土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重型模板由于楼板封闭后大型机械无法使用,导致重型模板安装较为困难,为了使工程进度可以按时按质完成,所以选用轻型的定型木圆柱板,虽然定型木圆柱板施工工艺简单,但是由于外包混凝土量小以及璧薄,混凝土浇筑施工容易受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例如钢筋、预埋管线等,最困难的是遇到超高柱子时,混凝土一次浇筑到顶很难保证混凝土质量。

本发明旨在创造一种全新的钢管柱外包混凝土施工工艺,解决上述中轻型的定型木圆柱板浇筑外包混凝土时的所遇到的问题,所述全新的钢管柱外包混凝土施工工艺创新点独特,实用性较强,值得在建筑领域推广与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主题,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钢管柱外包混凝土施工工艺,包括:测量放线、模板的加工制作、钢筋加工及安装、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模板拆除以及砼养护工序,(1)所述的测量放线方式为各测量点采用全站仪进行闭合测定,无误后用混凝土固定并安装防护标志;(2)所述的钢筋加工要求是采用无锈扎丝,扎丝头朝钢筋内侧,外侧扎丝圆钩压平处理;(3)所述的模板安装用木模板施工并且模板加固使用定型扁钢柱箍;(4)所述的砼浇筑方式是输送泵浇筑并且在砼浇筑工程中用插入式振动棒进行斜向振捣作业;(5)所述的模板拆除方式遵循先支后拆、后支先拆,先拆不承重模板,后拆承重部分模板,自上而下,支架先拆侧向支撑后拆竖向支撑原则;(6)所述的砼养护方式是混凝土终凝后采用浇水覆盖塑料薄膜,保湿养护16天。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测量放线方式为:测量放线前,需对所用的测量基点进行复核;测量放出钢柱外包混凝土4个角点,用墨斗弹出边线;做好高程控制桩并加以保护,在钢柱上用红色油漆做好外包混凝土定标高标识;地梁端部钢筋锚入外包混凝土,地梁端部钢筋伸至钢柱并下弯15°,弯起处采用单面焊接形式焊接在钢柱上,外包混凝土外侧的预留接头,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的受拉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50%,错开35°,地梁端部钢筋采用预埋形式锚固,测量时,地梁预留锚固钢筋定位准确,在钢柱上做好明确标记。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模板加工制作方式为:使用面板为18mm的厚木模板,竖背楞采用100mm×100mm方木,柱箍采用【10双拼槽钢,螺杆为φ32、φ20、φ16圆钢。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钢筋的加工及安装方式为:钢筋安装前对带锈钢筋进行除锈作业,除锈作业方式为使用钢丝刷清理,保持钢筋表面清洁;钢筋完成后,设置混凝土保护层垫块,垫块采用与外包混凝土同强度砂浆制成,垫块厚度为30mm,在钢筋骨架外侧以1m×1m间距呈梅花型布置,同一侧面同一高度至少有两个垫块,垫块用φb0.7~1.0mm铁丝牢固绑扎在主钢筋上,筋加工及安装技术要求:受力钢筋顺长度方向全长的净尺寸允许偏差值为±10mm;弯起钢筋的弯折位置允许偏差值为±20mm;箍筋内净尺寸允许偏差值为±5mm。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模板安装方式为:模板安装前对模板表面进行清洁、校正以及涂脱膜剂,模板缝隙间采用白胶进行密封,模板底部采用砂浆封底,防止漏浆,清洁方式为采用棉纱布将柱膜内清理干净,柱膜内不得占有油污以及其他不洁物质,脱模剂采用清水混凝土脱膜剂,脱膜剂涂刷均匀,混凝土浇筑前必须保证漆膜干燥;根据柱模板设计图的模板位置进行组装,将五块模板依次顺序插入绑扎成型的梅花柱状钢筋笼,模板竖向接头部位水平接缝保持同一水平线,使其交圈,同一房间内保持一致,接头槽外侧贴加4mm厚干硬性塑料泡沫条;模板安装完成后,用吊垂线一边测量安装模板并校正,用扁钢柱箍一边对模板进行捆扎加固,柱箍螺栓锁固点避开木模横向竖缝。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混凝土浇筑方式为:混凝土采用自密实-清水混凝土;混凝土浇筑前模板浇水加以湿润,湿润后,模板中尚未膨胀的缝隙用白胶贴缝;混凝土采用输送泵浇筑,浇筑前先在柱底浇筑60mm厚的与混凝土同配比的砂浆,砂浆铺设均匀;混凝土浇筑实行分层布料、沿柱四周对称布料;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采用插入式振动棒进行振捣,采用斜向振捣法,振捣棒与水平面倾角为25°~30°之间,振捣时在每一位置上连续振动1~2min,采取快插慢拔方式,为10s~20s,以混凝土面均匀出现浆液为准,移动时成排依次振捣前进,前后位置和排与排间搭接距离为3~5cm。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模板拆除方式为:首先拆除最上端模板上口加固钢管,自上而下松开扁钢柱箍,用橡皮锤沿着柱周边均匀敲击模板,使其与柱面自然脱开。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砼养护方式为:模板拆除后,采用喷雾器喷水雾保湿,在混凝土表面围裹塑料薄膜养护,每天浇水4次以上,以保持混凝土湿润,混凝土养护用水与拌制用水相同,构件持续养护7~14天,掺用缓凝型外加剂的混凝土,保湿养护16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工艺设计合理,在混凝土施工方式有了全新的突破,解决上述中轻型的定型木圆柱板浇筑外包混凝土时的所遇到的问题,所述的一种钢管柱外包混凝土施工工艺简洁方便,有效降低了操作人员的施工难度,值得在混凝土施工领域推广与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钢管柱外包混凝土施工工艺中的模板安装完成后的模板结构主视图。

图2为一种钢管柱外包混凝土施工工艺中的模板安装完成后的模板结构俯视图。

图中:1-竖楞、2-柱箍、3-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2,一种钢管柱外包混凝土施工工艺,包括:测量放线、模板的加工制作、钢筋加工及安装、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模板拆除以及砼养护工序,所述的测量放线方式为各测量点采用全站仪进行闭合测定,无误后用混凝土固定并安装防护标志;所述的钢筋加工要求是采用无锈扎丝,扎丝头朝钢筋内侧,外侧扎丝圆钩压平处理;所述的模板安装用木模板施工并且模板加固使用定型扁钢柱箍;所述的砼浇筑方式是输送泵浇筑并且在砼浇筑工程中用插入式振动棒进行斜向振捣作业;所述的模板拆除方式遵循先支后拆、后支先拆,先拆不承重模板,后拆承重部分模板,自上而下,支架先拆侧向支撑后拆竖向支撑原则;所述的砼养护方式是混凝土终凝后采用浇水覆盖塑料薄膜,保湿养护16天。

步骤一、测量放线方式

1)测量放线前,需对所用的测量基点进行复核。

2)测量放出钢柱外包混凝土4个角点,用墨斗弹出边线;做好高程控制桩并加以保护,在钢柱上用红色油漆做好外包混凝土定标高标识。

3)地梁端部钢筋锚入外包混凝土,地梁端部钢筋伸至钢柱并下弯15°,弯起处采用单面焊接形式焊接在钢柱上,外包混凝土外侧的预留接头,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的受拉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50%,错开35°,地梁端部钢筋采用预埋形式锚固,测量时,地梁预留锚固钢筋定位准确,在钢柱上做好明确标记。

步骤二、模板的加工制作

使用面板为18mm的厚木模板,竖背楞采用100mm×100mm方木,柱箍采用【10双拼槽钢,螺杆为φ32、φ20、φ16圆钢。

步骤三、钢筋的加工及安装

1)钢筋安装前对带锈钢筋进行除锈作业,除锈作业方式为使用钢丝刷清理,保持钢筋表面清洁。

2)钢筋完成后,设置混凝土保护层垫块,垫块采用与外包混凝土同强度砂浆制成,垫块厚度为30mm,在钢筋骨架外侧以1m×1m间距呈梅花型布置,同一侧面同一高度至少有两个垫块,垫块用φb0.7~1.0mm铁丝牢固绑扎在主钢筋上。

3)钢筋加工及安装技术要求:受力钢筋顺长度方向全长的净尺寸允许偏差值为±10mm;弯起钢筋的弯折位置允许偏差值为±20mm;箍筋内净尺寸允许偏差值为±5mm。

步骤四、模板安装

1)模板安装前对模板表面进行清洁、校正以及涂脱膜剂,模板缝隙间采用白胶进行密封,模板底部采用砂浆封底,防止漏浆,清洁方式为采用棉纱布将柱膜内清理干净,柱膜内不得占有油污以及其他不洁物质,脱模剂采用清水混凝土脱膜剂,脱膜剂涂刷均匀,混凝土浇筑前必须保证漆膜干燥。

2)根据柱模板设计图的模板位置进行组装,将五块模板依次顺序插入绑扎成型的梅花柱状钢筋笼,模板竖向接头部位水平接缝保持同一水平线,使其交圈,同一房间内保持一致,接头槽外侧贴加4mm厚干硬性塑料泡沫条。

3)模板安装完成后,用吊垂线一边测量安装模板并校正,用扁钢柱箍一边对模板进行捆扎加固,柱箍螺栓锁固点避开木模横向竖缝。

步骤五、混凝土浇筑

1)混凝土采用自密实-清水混凝土。

2)混凝土浇筑前模板浇水加以湿润,湿润后,模板中尚未膨胀的缝隙用白胶贴缝。

3)混凝土采用输送泵浇筑,浇筑前先在柱底浇筑60mm厚的与混凝土同配比的砂浆,砂浆铺设均匀。

4)混凝土浇筑实行分层布料、沿柱四周对称布料。

5)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采用插入式振动棒进行振捣,采用斜向振捣法,振捣棒与水平面倾角为25°~30°之间,振捣时在每一位置上连续振动1~2min,采取快插慢拔方式,为10s~20s,以混凝土面均匀出现浆液为准,移动时成排依次振捣前进,前后位置和排与排间搭接距离为3~5cm。

步骤六、模板拆除

首先拆除最上端模板上口加固钢管,自上而下松开扁钢柱箍,用橡皮锤沿着柱周边均匀敲击模板,使其与柱面自然脱开。

步骤七、砼养护

模板拆除后,采用喷雾器喷水雾保湿,在混凝土表面围裹塑料薄膜养护,每天浇水4次以上,以保持混凝土湿润,混凝土养护用水与拌制用水相同,构件持续养护7~14天,掺用缓凝型外加剂的混凝土,保湿养护16天。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