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拉式变形缝支模体系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898705发布日期:2019-02-19 17:44阅读:1732来源:国知局
抽拉式变形缝支模体系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房屋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抽拉式变形缝支模体系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的体型越来越复杂,体积越来越大,为保证建筑的安全使用,许多建筑在设计时往往设置伸缩缝、抗震缝、沉降缝等变形缝。对于高层剪力墙结构的建筑,由于变形缝较狭窄,变形缝处后浇墙体内侧模板支设十分困难,以往施工时多采用填塞泡沫板或缝内塞木方加固支模方法,很容易造成缝内鼓模变形、缝内模板无法拆除干净等现象,造成剪力墙上下错台,成型质量差、尺寸不一致等问题,使变形缝的作用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建筑的正常安全使用,因此,变形缝处后浇剪力墙质量的控制成为一大施工难点。而且,传统的变形缝模板通常采用木模板和钢模板。木模板的现场加工需要数名木工配合工作,场地狭小,加大了施工管理的难度,并且木模板周转次数少,费用高。而钢模板整体成型,可以反复使用,现浇楼梯段尺寸准确,但是投入成本大,钢模周转率低,而且钢模板比较重不方便吊装。

针对建筑楼梯在实际工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有必要开发一种施工效率高、经济性好的变形缝支撑体系施工方法,本发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发而成的,应用于实际变形缝施工中必将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传统变形缝支模施工的变形缝内模变形、缝内模板无法拆除干净等现象,造成剪力墙上下错台,成型质量差、尺寸不一致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抽拉式变形缝支模体系及基于该支模体系的施工方法。

为了达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涉及的一种抽拉式变形缝支模体系,包括两块内铝模板和两块外铝模板,两块内铝模板间隔平行设置,且内铝模板之间设有抽拉式支架;所述的抽拉式支架包括左右对称的第一支撑架、第一滑轨、助轨、第二滑轨以及设在两侧第二滑轨之间的第二支撑架,第一支撑架分别固定在两侧内铝模板内侧,第一支撑架的顶部设有第一吊绳,第一滑轨分别通过第一固定螺栓固定在两侧第一支撑架内侧,第一滑轨内侧均设有滑动槽,助轨包括助轨骨架和若干滚轮,滚轮通过滚轮轴与助轨骨架连接,助轨通过滚轮与对应第一滑轨的滑动槽配合,第二支撑架的顶部设有第二吊绳,第二滑轨通过第二滑轨对拉螺栓固定在第二支撑架两侧,第二滑轨分别与两侧助轨的滚轮配合;两块外铝模板通过预制砼支撑固定在两块内铝模板的外侧,两块外铝模板通过对拉螺杆及固定螺母锁紧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支撑架包括相互焊接的横向背楞和纵向背楞,所述的第一吊绳设在最上方的横向背楞上。

优选地,所述的第二支撑架包括相互焊接的支撑架纵杆和支撑架横杆,所述的第二吊绳设在支撑架纵杆的顶部。

优选地,第一滑轨的滑动槽内侧呈弧形结构,弧形结构的弧度与滚轮外圈弧度相对应。

优选地,所述的第二滑轨对应滚轮的侧面呈弧形结构,且弧形结构的弧度与滚轮外圈弧度相对应。

优选地,所述的第二滑轨紧贴第二支撑架设置。

优选地,所述的第二滑轨与第二支撑架之间存在间隙,第二滑轨与第二支撑架通过多个第二滑轨对拉螺栓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内铝模板的外侧面的底部设有防漏橡皮垫片。

一种基于上述抽拉式变形缝支模体系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内铝模板内表面焊接横向背楞和纵向背楞,形成第一支撑架,在内铝模板上打对拉螺栓贯穿孔,在最上方的横向背楞上设置第一吊绳,在内铝模板底部黏贴防漏橡皮垫片,在纵向背楞内表面钻第一滑轨安装孔;

(2)用第一滑轨固定螺栓依次将第一滑轨固定在对应的纵向背楞上;

(3)制作助轨,将滚轮依次安装到助轨骨架上的滚轮轴上,滚轮与助轨骨架之间留有活动空隙;

(4)支撑架纵杆和支撑架横杆相互焊接形成第二支撑架,在支撑架纵杆的顶部设置第二吊绳,在支撑架纵杆上间隔钻第二滑轨贯穿孔,把第二滑轨放在支撑架纵杆两侧,并用第二滑轨对拉螺栓锁紧两侧的第二滑轨;

(5)在已浇筑砼楼面的变形缝处设置预留孔洞,预留孔洞内穿插支撑钢管,在支撑钢管上焊接模板固定件,用吊机吊住第一吊绳,将内铝模板、第一支撑架和第一滑轨整体调入变形缝处,使内铝模板贴在施工缝两侧的墙体上,并用模板固定件固定;

(6)吊装两根助轨,分别把助轨紧贴第一滑轨的滑动槽滑下;

(7)用吊机吊住第二支撑架的第二吊绳,把第二支撑架和第二滑轨整体吊到两助轨之间,并沿助轨下滑;

(8)外铝模板背面设置竖向龙骨,用预制砼支撑连接竖向支撑钢筋笼上,并配合对拉螺杆和固定螺母将外铝模板对拉固定;

(9)将混凝土浇筑管从上往下伸入内铝模板和外铝模板之间的空隙,边灌注混凝土,边提升浇筑管,形成剪力墙;

(10)待混凝土强度达到可拆模强度后,先拆除对拉螺杆和外铝模板,把第二支撑架和第二滑轨整体抽拉出变形缝,然后抽出助轨,最后将第一支撑架、第一滑轨和内铝模板整体抽出。

优选地,步骤5中所述的模板固定件采用长10cm的a12钢筋。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变形缝内铝模板采用铝模板定型化大模板,随着第一滑轨一起吊装到变形缝内,并用支撑钢管进行固定,模板拆除时仅需拆除对拉螺栓,整体吊出即刻,克服了传统变形缝施工时缝内鼓模变形、缝内模板无法拆除干净的问题。

(2)助轨顺滑滑入第一轨道内,第二滑轨顺滑到助轨内,在支模体系安装和拆除过程中,只需要利用预定轨道滑入即可,拆除时抽拉出来,施工方面快捷。

(3)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的长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方便安装,避免材料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抽拉式变形缝支模体系纵向剖面图;

图2是第一种形式的内铝模板和抽拉式支架的连接示意图;

图3是第二种形式的内铝模板和抽拉式支架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第一支撑架和内铝模板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第一支撑架、内铝模板及第一轨道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一滑轨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附图6所示的第一滑轨单体的a-a剖面图;

图8是助轨的立体图;

图9是附图8所示的助轨的b-b剖面图;

图10是第二支撑架的立体图;

图11是第二支撑架与第二滑轨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12是第二滑轨单体立体图;

图13是附图12所示的第二滑轨单体的c-c剖面图;

图14是抽拉式变形缝支模体系对拉螺栓纵向剖面图;

图15是本发明步骤五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步骤六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步骤七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步骤八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步骤九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上层结构剪力墙完成并拆除支模体系后的结构示意图。

标注说明:1-内铝模板,11-防漏橡皮垫片,12-对拉螺栓贯穿孔,2-外铝模板,21-竖向龙骨,3-第一支撑架,31-横向背楞,32-纵向背楞,33-第一吊绳,34-第一滑轨安装孔,4-第一滑轨,41-第一滑轨固定螺栓,42-第一滑轨固定孔,5-助轨,51-助轨骨架,52-滚轮,53-滚轮轴,6-第二滑轨,61-第二滑轨对拉螺栓,62-螺母,63-第二滑轨对拉螺栓孔,7-第二支撑架,71-支撑架纵杆,72-支撑架横杆,73-第二吊绳,74-第二滑轨贯穿孔,8-预制砼支撑,9-对拉螺杆,10-固定螺母,101-已浇筑砼楼面,102-预留孔洞,103-支撑钢管,104-模板固定件,105-剪力墙,106-水泥浆填筑体,107-变形缝,108-竖向支撑钢筋笼。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内容,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结合附图1所示,本发明涉及的一种抽拉式变形缝支模体系,包括两块内铝模板1和两块外铝模板2,两块内铝模板1间隔平行设置,两块内铝模板1之间设有抽拉式支架,其中,内铝模板1和外铝模板2均采用一整块铝板制成,内铝模板2的外侧面的底部还设有防漏橡皮垫片11。

结合附图1~3所示,所述的抽拉式支架包括左右对称的第一支撑架3、第一滑轨4、助轨5、第二滑轨6以及设在两个第二滑轨6之间的第二支撑架7。所述的第一支撑架3由纵横交错的相互焊接的横向背楞31和纵向背楞32组成,其中最上方的横向背楞31上设有用于吊装用的第一吊绳33。该第一支撑架3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的方式分别固定在两侧内铝模板1内侧。结合附图4所示,所述的内铝钢板1位于横向背楞31和纵向背楞32形成的方格的中心位置设有对拉螺栓贯穿孔12,对拉螺栓贯穿孔12用于后期穿过对拉螺杆9并锁紧外铝模板2。所述的纵向背楞32的表面钻有第一滑轨安装孔34,用于后期安装第一滑轨。

结合附图1和5所示,所述的第一滑轨4分别通过第一固定螺栓41固定在各纵向背楞32的内侧,为适应不同高度的模板体系,本发明中的每条第一滑轨4均由多个长度为1m的第一滑轨单体首尾相连连接,每个第一滑轨单体的结构如附图6和附图7所示,其均设有两个第一滑轨固定孔42,第一滑轨固定孔42与第一滑轨安装孔34是一一对应的,安装各第一滑轨单体时,只需要用第一固定螺栓41依次穿过第一滑轨固定孔42和第一滑轨安装孔34并拧紧即可。第一滑轨4内侧均设有滑动槽,第一滑轨4的滑动槽两侧呈30°夹角设置,且两侧内壁呈弧形结构,该弧形为半径为2cm的弯钩形状。

结合附图2~3以及附图8~9所示,所述的助轨5包括助轨骨架51和若干滚轮52,助轨骨架51呈凹凸形状,其包括两个侧壁,且两个侧壁上均设有一排圆孔,圆孔内设有用滚轮52,滚轮52是通过滚轮轴53与助轨骨架51连接的,该滚轮52的半径为2cm,且略小于圆孔的孔径,故滚轮52与助轨骨架51之间存在活动间隙,滚轮52可以滚轮轴53为轴心自由转动,助轨5放入第一滑轨4后,滚轮52与对应第一滑轨4的滑动槽内侧壁的弧度向配合。

结合附图10~11所示,第二支撑架7包括纵横交错且相互焊接的支撑架纵杆71和支撑架横杆72组成,其中,两根相对的支撑架纵杆71的顶部设有第二吊绳73,支撑架纵杆71上间隔地设置有贯穿支撑架纵杆71的第二滑轨贯穿孔74,第二滑轨贯穿孔74用于第二滑轨对拉螺栓61穿过并锁紧两侧的第二滑轨6。结合附图12~13所示,为适应各种高度的支模体系,本发明的第二滑轨6采用长度为1m的第二滑轨单体首尾相连组成,每个第二滑轨单体上均设有两个第二滑轨对拉螺栓孔63,第二滑轨单体对应滚轮52的一侧呈弧形结构,且弧形为半径为2cm的半圆,第二滑轨单体通过第二滑轨对拉螺栓61固定在第二支撑架7两侧。当第二支撑架7与第二滑轨6的组合吊入助轨5后,第二滑轨6两侧的弧形结构正好与滚轮52的外圈配合。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可根据变形缝的宽度调整第二支撑架7和第二滑轨6之间的间距,当变形缝宽度很小时,第二轨道6可紧贴第二支撑架7布置,且用一根第二滑轨对拉螺栓61及两个螺母62锁定,如附图2所示;当变形缝宽度较大时,两侧第二轨道6与第二支撑架7间隔,且用一根第二滑轨对拉螺栓61及六个螺母62锁定,如附图3所示。

结合附图1和附图14所示,两块外铝模板2分别通过预制砼支撑8固定在两块内铝模板的外侧,两块外铝模板2通过对拉螺杆9及固定螺母10锁紧连接,该对拉螺栓9正好穿过内铝模板1上的对拉螺栓贯穿孔12。

上述抽拉式变形缝支模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内铝模板1内表面焊接横向背楞31和纵向背楞32,形成第一支撑架3,在内铝模板1上打对拉螺栓贯穿孔12,在最上方的横向背楞31上设置第一吊绳33,在内铝模板1底部黏贴防漏橡皮垫片11,在纵向背楞32内表面钻第一滑轨安装孔34;

步骤二:用第一滑轨固定螺栓41依次将第一滑轨4固定在对应的纵向背楞32上;

步骤三:制作助轨5,将滚轮52依次安装到助轨骨架51上的滚轮轴53上,滚轮52与助轨骨架51之间留有活动空隙;

步骤四:支撑架纵杆71和支撑架横杆72相互焊接形成第二支撑架7,在支撑架纵杆71的顶部设置第二吊绳73,在支撑架纵杆71上间隔钻第二滑轨贯穿孔74,把第二滑轨6放在支撑架纵杆71两侧,并用第二滑轨对拉螺栓61锁紧两侧的第二滑轨6;

步骤五:结合附图15所示,在已浇筑砼楼面101的变形缝处设置预留孔洞102,预留孔洞102内穿插支撑钢管103,在支撑钢管103上焊接模板固定件104,用吊机吊住第一吊绳33,将内铝模板1、第一支撑架3和第一滑轨4整体调入变形缝处,使内铝模板1贴在施工缝两侧的墙体上,并用模板固定件104固定,模板固定件104采用长10cm的a12钢筋;

步骤六:结合附图16所示,吊装两根助轨5,分别把助轨5紧贴第一滑轨4的滑动槽滑下;

步骤七:结合附图17所示,用吊机吊住第二支撑架7的第二吊绳73,把第二支撑架7和第二滑轨6整体吊到两助轨5之间,并沿助轨5下滑;

步骤八:结合附图18所示,外铝模板2背面设置竖向龙骨21,用预制砼支撑8连接竖向支撑钢筋笼108上,并配合对拉螺杆9和固定螺母10将外铝模板2对拉固定;

步骤九:结合附图19,将混凝土浇筑管从上往下伸入内铝模板1和外铝模板2之间的空隙,边灌注混凝土,边提升浇筑管,形成上层结构的剪力墙105;

步骤十:结合附图20,混凝土强度达到可拆模强度后,先拆除对拉螺杆9、外铝模板2,把第二支撑架7和第二滑轨6整体抽拉出变形缝,抽出助轨5,最后将第一支撑架3、第一滑轨4和内铝模板1整体抽出,形成上层结构的剪力墙,在已浇筑砼楼面101处预留的预留孔洞内浇筑水泥砂浆形成水泥浆填筑体106,在两侧新浇筑的剪力墙105之间则形成了变形缝107。

步骤十中拆下来的对拉螺杆9、外铝模板2、第二支撑架7、第二滑轨6、助轨5、第一支撑架3、第一滑轨4和和内铝模板1均回收,且可重复使用。

以上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