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保温外墙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95036发布日期:2019-03-13 23:47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保温外墙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建筑外墙结构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保温外墙结构。



背景技术:

建筑外墙是建筑墙体中的一类,传统的建筑外墙保温系统由于热桥工艺处理复杂,并存在开裂、空鼓、脱落等隐患,影响了外墙保温系统性能、施工和装饰性受限。目前,为了节能和环保,建筑外墙普遍采用保温技术,即在外墙体外附上一层保温材料,比如附上一层发泡材料板,再在发泡材料板外砌钢筋水泥层,然后将外砌的钢筋水泥层与外墙体紧固,然后再在钢筋水泥层外贴上瓷砖。由于其保温层与外墙体的粘接力差,需要专门的粘接沙浆和抗裂网,施工工艺复杂,造价要在每平方米150元左右,且隔热程度有限。

随着能源的日益紧张,我国提倡采用新能源,实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消费者对于外墙的保温结构的要求日益提高,外墙不仅可以实现保温,实现随着四季变化进行调节温度,而且还需要节省能源并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外墙保温的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保温外墙结构,包括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外墙基层、保温层、抗裂砂浆层和温度调控层,所述温度调控层通过加强筋依次连接抗裂砂浆层、保温层、外墙基层;本发明通过加强筋的设置提高了建筑外墙结构整体的稳固性和稳定性,降低建筑外墙出现散体、倒塌及破裂现象的几率,延长了保温外墙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加强筋的导热对保温外墙进行散热;本发明通过通风槽与通风孔的配合实现了温度调控层内空气的流通,并通过导风片实现了将横向风导成纵向的风,有效提高温度调控层内空气流通的速度,提高温度调控层的散热效率,实现自然能源调控室内的温度,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本发明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保温外墙结构,包括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外墙基层、保温层、抗裂砂浆层和温度调控层,所述温度调控层通过加强筋依次连接抗裂砂浆层、保温层、外墙基层;所述温度调控层为空腔结构,所述温度调控层的内部设置有支撑固定柱;所述温度调控层设置有通风槽,所述温度调控层的端部对应设置有若干个通风孔;所述通风槽的迎风面设置有导风片。

所述保温层为现有技术且不是本发明的改进点,故不再赘述。所述温度调控层的外壁可以作为外墙的修饰面,提高建筑的可修饰空间,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本发明在使用过程中,所述加强筋可以实现导热的功能,将保温外墙的温度导入温度调控层进行散热;环境中的横向风迎面吹入通风槽,所述通风槽内的导风片将横向的风导成纵向的风,纵向的风在温度调控层内流通,并通过通风孔流出;纵向的风可以带走保温外墙的温度,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筋的侧壁分别通过倒刺与抗裂砂浆层、保温层、外墙基层连接;所述倒刺上设置有用于减压的圆形通孔。本发明通过加强筋的设置提高了建筑外墙结构整体的稳固性和稳定性,降低建筑外墙出现散体、倒塌及破裂现象的几率,延长了保温外墙的使用寿命,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进一步的,所述导风片呈矩形阵列排布在通风槽内;所述导风片的背风面通过活页式连接活动连接通风槽,所述活页式连接内设置有扭弹簧。所述活页以及活页与扭弹簧的连接方式均为现有技术,故不再赘述。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温度调控层内的散热管,所述散热管包括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设置在外墙的底部。本发明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进液口导入冷却液,从而实现散热管与保温外墙的热交换,有效降低保温外墙的温度,实现温度的调控,延长保温外墙的使用寿命,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进一步的,所述温度调控层的内侧涂覆有防水层。所述防水层为现有技术且不是本发明的改进点,故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所述温度调控层通过加强筋依次连接抗裂砂浆层、保温层、外墙基层;所述温度调控层为空腔结构,所述温度调控层的内部设置有支撑固定柱;所述温度调控层设置有通风槽,所述温度调控层的端部对应设置有若干个通风孔;所述通风槽的迎风面设置有导风片;本发明通过加强筋的设置提高了建筑外墙结构整体的稳固性和稳定性,降低建筑外墙出现散体、倒塌及破裂现象的几率,延长了保温外墙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加强筋的导热对保温外墙进行散热;本发明通过通风槽与通风孔的配合实现了温度调控层内空气的流通,并通过导风片实现了将横向风导成纵向的风,有效提高温度调控层内空气流通的速度,提高温度调控层的散热效率,实现自然能源调控室内的温度,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2)所述加强筋的侧壁分别通过倒刺与抗裂砂浆层、保温层、外墙基层连接;所述倒刺上设置有用于减压的圆形通孔;本发明通过加强筋的设置提高了建筑外墙结构整体的稳固性和稳定性,降低建筑外墙出现散体、倒塌及破裂现象的几率,延长了保温外墙的使用寿命,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3)所述导风片呈矩形阵列排布在通风槽内;所述导风片的背风面通过活页式连接活动连接通风槽,所述活页式连接内设置有扭弹簧;本发明通过导风片将横向的风导成纵向的风,有效提高温度调控层内空气流通的速度,提高温度调控层的散热效率,实现自然能源调控室内的温度,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加强筋与倒刺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导风片与导风槽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其中:1-外墙基层、2-保温层、3-抗裂砂浆层、4-温度调控层、5-加强筋、6-导风片、7-倒刺、8-通风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保温外墙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外墙基层1、保温层2、抗裂砂浆层3和温度调控层4,所述温度调控层4通过加强筋5依次连接抗裂砂浆层3、保温层2、外墙基层1;所述温度调控层4为空腔结构,所述温度调控层4的内部设置有支撑固定柱;所述温度调控层4设置有通风槽8,所述温度调控层4的端部对应设置有若干个通风孔;所述通风槽8的迎风面设置有导风片6;所述导风片6铰接在温度调控层4内。

本发明在使用过程中,所述温度调控层4通过加强筋5依次连接抗裂砂浆层3、保温层2、外墙基层1;本发明通过加强筋5的设置提高了建筑外墙结构整体的稳固性和稳定性,降低建筑外墙出现散体、倒塌及破裂现象的几率,延长了保温外墙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加强筋5的导热对保温外墙进行散热;本发明通过通风槽8与通风孔的配合实现了温度调控层4内空气的流通,并通过导风片6实现了将横向风导成纵向的风,有效提高温度调控层4内空气流通的速度,提高温度调控层4的散热效率,实现自然能源调控室内的温度,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如图3所示,所述导风片6呈矩形阵列排布在通风槽8内;所述导风片6的背风面通过活页式连接活动连接通风槽8,所述活页式连接内设置有扭弹簧。

本发明在使用过程中,所述加强筋5可以实现导热的功能,将保温外墙的温度导入温度调控层4进行散热;环境中的横向风迎面吹入通风槽8,所述通风槽8内的导风片6将横向的风导成纵向的风,纵向的风在温度调控层4内流通,并通过通风孔流出;纵向的风可以带走保温外墙的温度,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本发明通过加强筋5的设置提高了建筑外墙结构整体的稳固性和稳定性,降低建筑外墙出现散体、倒塌及破裂现象的几率,延长了保温外墙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加强筋5的导热对保温外墙进行散热;本发明通过通风槽8与通风孔的配合实现了温度调控层4内空气的流通,并通过导风片6实现了将横向风导成纵向的风,有效提高温度调控层4内空气流通的速度,提高温度调控层4的散热效率,实现自然能源调控室内的温度,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如图2所示,所述加强筋5的侧壁分别通过倒刺7与抗裂砂浆层3、保温层2、外墙基层1连接;所述倒刺7上设置有用于减压的圆形通孔。

本发明在使用过程中,所述温度调控层4通过加强筋5依次连接抗裂砂浆层3、保温层2、外墙基层1;本发明通过加强筋5的设置提高了建筑外墙结构整体的稳固性和稳定性,降低建筑外墙出现散体、倒塌及破裂现象的几率,延长了保温外墙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加强筋5的导热对保温外墙进行散热;本发明通过通风槽8与通风孔的配合实现了温度调控层4内空气的流通,并通过导风片6实现了将横向风导成纵向的风,有效提高温度调控层4内空气流通的速度,提高温度调控层4的散热效率,实现自然能源调控室内的温度,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1或2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还包括设置在温度调控层4内的散热管,所述散热管包括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设置在外墙的底部;所述温度调控层4的内侧涂覆有防水层。

本发明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进液口导入冷却液,从而实现散热管与保温外墙的热交换,有效降低保温外墙的温度,实现温度的调控,延长保温外墙的使用寿命,具有较好的实用性。本发明通过加强筋5的设置提高了建筑外墙结构整体的稳固性和稳定性,降低建筑外墙出现散体、倒塌及破裂现象的几率,延长了保温外墙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加强筋5的导热对保温外墙进行散热;本发明通过通风槽8与通风孔的配合实现了温度调控层4内空气的流通,并通过导风片6实现了将横向风导成纵向的风,有效提高温度调控层4内空气流通的速度,提高温度调控层4的散热效率,实现自然能源调控室内的温度,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故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