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体托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17094发布日期:2018-09-25 18:39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古建筑修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柱体托换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柱体托换技术采用增加临时支撑体系如脚手架等,将柱体上部荷载大部分通过临时支撑体系部分转移到临时基础上,然后对柱体础石下部局部土方开挖,施工托换梁,托换梁部分嵌入柱体础石下部。当托换梁施工完毕后将础石下部的土方开挖然后浇筑混凝土与托换梁连成整体,最终达到柱体托换。

传统柱体托换技术只能针对柱体上部结构荷载较小的情况,施工中对上部结构需要分多级加固托换,而且施工完成后下部托换结构不易拆除,对地坪恢复有影响,并且拆除过程中会造成较大的二次扰动,尤其对有保护要求建筑的影响十分不利。在上部结构荷载较大的前提下,顶升托换过程中精度的控制难度急剧提高,对结构的二次扰动现象较为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柱体托换装置,能够简化柱体托换工序,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及能耗,防止对建筑结构的二次扰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柱体托换装置,包括套箍主体、托换钢架,所述套箍主体具有鼓磴环抱部,所述鼓磴环抱部能够环抱托起鼓磴,所述套箍主体还设有穿行孔,所述托换钢架穿设于所述穿行孔中。

优选地,所述穿行孔的竖向中心轴线与柱体竖向中心线间的最小距离等于柱体的直径。

优选地,所述托换装置还包括顶升装置,所述顶升装置的一端与所述托换钢架连接,所述顶升装置的另一端与外部结构连接,所述顶升装置能够使所述托换钢架带动所述套箍主体沿高度方向升降,进而使所述套箍主体带动所述鼓磴沿高度方向升降。

优选地,所述套箍主体包括第一半体、第二半体及连接部件,所述第一半体及第二半体通过所述连接部件连接为一个整体,以使所述套箍主体能够环抱托起鼓磴。

优选地,所述第一半体包括第一套箍、第二套箍,所述第二半体包括第三套箍、第四套箍,所述第一套箍、第三套箍在安装结构上关于柱体的中心轴线中心对称,所述第二套箍、第四套箍在安装结构上关于柱体的中心轴线中心对称,所述第一套箍、第二套箍、第三套箍、第四套箍由所述连接部件连接为所述套箍主体。

优选地,相邻的两个套箍的连接配合处还设有隔离板,使所述套箍主体切分成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第四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第四区域中皆设有混凝土块,所述混凝土块是在施工现场浇筑形成的。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件包括连接杆、锁紧螺母,所述连接杆穿行于所述套箍主体,以使各区域内的所述混凝土块通过调整所述连接杆两端的锁紧螺母可以拆卸拼装。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件还包括保护套筒,所述连接杆套装于保护套筒中,以防止现场浇筑的混凝土块与所述连接杆直接接触。

优选地,所述连接杆在所述套箍主体的顶部及底部各穿设四组,所述顶部的连接杆中至少有两组穿行路线相互垂直,所述底部的连接杆中至少有两组穿行路线相互垂直。

优选地,所述鼓磴环抱部还具有顶托部,在所述套箍主体箍住鼓磴时,所述顶托部能够顶托住鼓磴最大直径以下的区域。

优选地,所述鼓磴环抱部处于套箍主体的中部区域,所述中部区域还具有柱体环抱部,以使所述混凝土块能够环抱于柱体的外周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柱体托换装置结构极为简单,操作极其灵活,能够极大地简化柱体托换施工,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增加临时支撑体系的繁琐步骤,节省材料,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及能耗,避免对建筑结构二次扰动现象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托换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套箍主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套箍主体;11、第一套箍;12、第二套箍;13、第三套箍;14、第四套箍;15、穿行孔;16、第一区域;17、第二区域;18、第三区域;19、第四区域;2、托换钢架;3、顶升装置;4、连接部件;41、连接杆;42、锁紧螺母;5、隔离板;6、混凝土块;7、鼓磴环抱部;71、顶托部;8、柱体环抱部;9、外部结构;101、柱体;102、鼓磴;103、中部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为简化叙述过程,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上、下等方位用语以所述托换装置在使用状态下所呈现的方位为参考。

结合参见图1至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种柱体托换装置,包括套箍主体1、托换钢架2,所述套箍主体1具有鼓磴环抱部7,所述鼓磴环抱部7能够环抱托起鼓磴102,所述套箍主体1还设有穿行孔15,所述托换钢架2穿设于所述穿行孔15中。在使用时,将所述套箍主体1环抱于所述鼓磴102的外周壁,将所述托换钢架2穿入所述穿行孔15,此时通过外部力量抬升所述托换钢架2,进而带动所述套箍主体1抬升,从而实现对所述鼓磴102及其上的柱体101的抬升,为后续的施工提供便利条件。该技术方案所述的托换装置结构极为简单,操作极其灵活,能够极大地简化柱体托换施工,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增加临时支撑体系的繁琐步骤,节省材料,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及能耗,避免对建筑结构二次扰动现象的产生。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所述托换钢架2与所述穿行孔15的接触面是柱体之上的力向所述套箍主体1传递的直接受力面,此受力面若距离所述柱体竖向中心线过大,则该受力面承受的弯矩将会越大,对整个装置的稳定性不利,若此受力面距离所述柱体竖向中心线过小,当穿行孔15开设位置过低时,托换钢架2则既有可能与柱体之下的鼓磴发生干涉,因此,优选地,所述穿行孔15的竖向中心轴线与柱体竖向中心线间的最小距离等于柱体的直径。

优选地,所述托换装置还包括顶升装置3,所述顶升装置3的一端与所述托换钢架2连接,所述顶升装置3的另一端与外部结构9连接,所述顶升装置3能够使所述托换钢架2带动所述套箍主体1沿高度方向升降,进而使所述套箍主体1带动所述鼓磴102沿高度方向升降。针对建筑施工现场,此技术方案的顶升装置3优选为千斤顶,所述千斤顶的伸缩杆自由端面抵接所述托换钢架2的下表面,所述千斤顶的底座坐于所述外部结构9上,当然,所述外部结构9通常为托盘梁即可,理论上,只要能够承受千斤顶传导的力并与所述鼓磴102下方的基础相对独立的外部结构9即可。在使用时,调整所述千斤顶使其伸缩杆伸长,其上的托换钢架2被抬起,从而实现对所述鼓磴102及其上的柱体101的抬升,施工过程简化,施工成本进一步降低。

优选地,所述套箍主体1包括第一半体、第二半体及连接部件4,所述第一半体及第二半体通过所述连接部件4连接为一个整体,以使所述套箍主体1能够环抱托起鼓磴102。所述第一半体包括第一套箍11、第二套箍12,所述第二半体包括第三套箍13、第四套箍14,所述第一套箍11、第三套箍13在安装结构上关于柱体101的中心轴线中心对称,所述第二套箍12、第四套箍14在安装结构上关于柱体101的中心轴线中心对称,所述第一套箍11、第二套箍12、第三套箍13、第四套箍14由所述连接部件4连接为所述套箍主体1。该技术方案由于采用了至少两个套箍拼合成所述套箍主体1,使所述套箍主体1与所述鼓磴102的拆装更加便利。

优选地,相邻的两个套箍的连接配合处还设有隔离板5,使所述套箍主体1切分成第一区域16、第二区域17、第三区域18、第四区域19,所述第一区域16、第二区域17、第三区域18、第四区域19中皆设有混凝土块6,所述混凝土块6是在施工现场浇筑形成的。该技术方案中采用现场浇筑所述混凝土块6的方式,就地取材,使施工工艺更加灵活,所述的隔离板5能够避免因现场浇筑混凝土导致的所述混凝土块6彼此粘结的现象发生,拆卸灵活,消除后续施工完成后不能拆卸的弊端。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件4包括连接杆41、锁紧螺母42,所述连接杆41穿行于所述套箍主体1,以使各区域内的所述混凝土块6通过调整所述连接杆41两端的锁紧螺母42可以拆卸拼装。该技术方案中的连接杆41可采用建筑过程中常用的螺纹圆钢两端加工螺纹的方式形成,取材便利,降低了施工成本。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件4还包括保护套筒,所述连接杆41套装于保护套筒中,以防止现场浇筑的混凝土6与所述连接杆41直接接触,便利施工完毕后拆卸过程。

为保证现场浇筑形成的混凝土块6的强度,优选地,所述连接杆41在所述套箍主体1的顶部及底部各穿设四组,所述顶部的连接杆41中至少有两组穿行路线相互垂直,所述底部的连接杆41中至少有两组穿行路线相互垂直,所述穿行孔15处于所述顶部的连接杆41与所述底部的连接杆41之间的区域,此种处理方式,一方面能够起到连接所述第一套箍11、第二套箍12、第三套箍13、第四套箍14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能够提升所述套箍主体1的结构强度,提高装置的可靠性。

优选地,所述鼓磴环抱部7还具有顶托部71,在所述套箍主体1箍住鼓磴102时,所述顶托部71能够顶托住鼓磴102最大直径以下的区域,此时所述鼓磴环抱部7与所述鼓磴102的环抱更加牢靠,使所述套箍主体1与所述鼓磴102被抬升过程更加可靠。

优选地,所述鼓磴环抱部7处于套箍主体1的中部区域103,所述中部区域103还具有柱体环抱部8,以使所述混凝土块6能够环抱于柱体101的外周壁,该技术方案中的柱体环抱部8能够环抱箍紧位于所述鼓磴102之上的柱体101,提高了所述托换装置在抬升过程中所述柱体101的稳定性,能够有效防止由于顶升过程不稳导致的柱体101倾覆的隐患。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