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面为装配式免拆装饰模板组的墙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15689发布日期:2018-11-30 20:23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面为装配式免拆装饰模板组的墙体。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墙体用到的模板都是需要拆除的,增加了施工操作复杂性和施工周期。而且目前大都是整体式模板,为了方便运输,一般设计成长条状,但并没有组合装配式模板结构,施工和转运仍有很多不便。另外传统的建筑墙体或者建筑板体制备好拆除模板后,表面都需要做处理才能成为墙体表面。随着国家对环保的要求,而且随着建筑行业对施工周期越来越短的时间要求,迫切需要墙体施工更加的环保、更能缩短施工周期、操作更简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面为装配式免拆装饰模板组的墙体,模板组装配方便、免拆除、降低施工复杂度,缩短施工周期,有利于环保施工。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面为装配式免拆装饰模板组的墙体,包括两侧相对设置的由多块模板拼装而成的模板组,所述的模板为预制板,包括板体和网格肋,板体为矩形,板体内侧面上垂直设有由条形肋组成的网格状的网格肋;每个模板内侧网格肋上设置有连接部件,相对侧的连接部件相互相对应并通过连接件连接;两侧的模板组之间设有轻质填充材料;轻质填充材料与模板内侧之间设有间隙;轻质填充材料上开设有预制通孔;两侧的模板组与轻质填充材料之间为建筑浇注料。

所述的连接件为内拉条,模板内侧靠近四边的网格肋上设置有凹槽,凹槽处设有穿透网格肋的穿孔;内拉条的一端设置在同侧相邻模板拼合后两凹槽围成的空间处,并通过固定装置将内拉条一端固定在同侧相邻模板的穿孔上;内拉条的另一端设置在相对侧相邻模板拼合后两凹槽围成的空间处,并通过固定装置将内拉条另一端固定在相对侧的相邻模板的穿孔上。

板体内由外至内依次设置有网格布层和板体加强网,网格肋内设置有网格肋加强网,肋底托设置有肋底托加强筋,板体加强网、网格肋加强网和肋底托加强筋依次连接;板体、网格肋和肋底托通过预设的模具由高强灌浆料一体浇筑预制成型;肋底托的厚度值大于等于条形肋的厚度值,肋底托的宽度值大于条形肋的厚度值。

建筑浇注料为轻质浇注料;两侧的模板组之间设置有纵横的网状的墙体加强筋;轻质填充材料上开设有预制通孔,预制通孔为圆孔或者方孔;所述的网格肋加强网呈多个单网格沿纵向排列状,肋底托加强筋与网格肋加强网最外侧的钢筋公用一根钢筋;所述的网格肋包括沿长度方向至少均匀设置一条横肋,和沿宽度方向至少均匀设置的一条纵肋;横肋和纵肋交叉处的网格肋加强网相互连接;高强灌浆料内添加有颜色添加剂;板体外侧面对应的预制模具上设有凸凹的图案。

板体相邻两侧边的端面上设置有装配公头结构,板体另相邻两侧边的端面上设置有与装配公头结构配合的装配母头结构。

装配公头结构为沿板体外侧面的边沿向外伸出设置的截面为矩形或者直角梯形的凸起;同样,装配母头结构为沿板体内侧面的边沿向内且与装配公头结构的凸起适配的截面为矩形或者直角梯形的凹陷。

装配公头结构为截面为矩形或者梯形的凸起;同样,装配母头结构为与装配公头结构的凸起适配的截面为矩形或者梯形的凹陷。

所述的板体加强网、网格肋加强网和肋底托加强筋所用的钢筋的直径为2mm;板体的厚度为1-3cm;所述的肋底托的厚度值是条形肋的厚度值的两倍,肋底托的宽度值是条形肋的厚度值的三倍。

网格肋的每个条形肋外端垂直设有条形的肋底托,条形肋和肋底托的截面构成T形;所述的高强灌浆料强度等级不低于C60;所述的板体加强网为有机材料、无机材料或者金属制成的网状结构;所述的板体加强网为钢筋网片,网孔大小为5*5cm,钢筋直径为2mm;所述的网格肋包括沿长度方向设置且位于中央的一条横肋,和沿宽度方向均匀设置的两条纵肋;所述的板体长15000 mm、宽6000 mm、厚10 mm;肋底托的长度与所在的横肋或纵肋的长度相同;墙体四边对应处设置有U型轻钢龙骨,靠近四边的轻质填充材料通过两侧垫块嵌设在U型轻钢龙骨的凹槽内,两侧的模板贴靠在U型轻钢龙骨外侧面并通过内拉条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墙体表面无需再处理,可直接作为墙体外表面,大大节约人力和材料成本。采用这种模板组施工更加环保,施工周期更短,操作简单,运输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模板沿网格肋的凹槽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的模板的主视图;

图5为实施例1的模板的后视图;

图6为实施例2的模板的主视图;

图7为实施例2的模板的的左视图;

图8为实施例2的模板的的俯视图;

图9为图4的A-A剖视图;

图10为实施例2的模板的板体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2的模板的板体加强网、网格肋加强网和肋底托加强筋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2的模板的立体图;

图13为实施例2的模板的的另一面立体图;

图14为实施例3的模板的装配公头结构和装配母头结构配合处截面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4的模板的装配公头结构和装配母头结构配合处截面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5的模板的装配公头结构和装配母头结构配合处截面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6的模板的装配公头结构和装配母头结构配合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5所示,由于模板组为重复单元,所以截取其中一个模板组单元来作为视图,一种双面为装配式免拆装饰模板组的墙体,包括两侧相对设置的由多块模板拼装而成的模板组,如图1中所示,两侧的模板21、22相对设置,相对侧的连接部件相互相对应并通过连接件连接;两侧的模板组之间设有轻质填充材料;轻质填充材料与模板内侧之间设有间隙;轻质填充材料上开设有预制通孔;两侧的模板组与轻质填充材料之间为建筑浇注料。如图4、5所示,模板为预制板,包括板体1和网格肋2,板体1为矩形,板体1内侧面上垂直设有由条形肋组成的网格状的网格肋2;板体1内由外至内依次设置有网格布层4和板体加强网1-1,网格肋2内设置有网格肋加强网,板体加强网1-1和网格肋加强网2-3都是为了加强对应部位的强度。板体加强网1-1和网格肋加强网2-3依次连接,提高整体强度;板体1、网格肋2通过预设的模具由高强灌浆料一体浇筑预制成型。

如图11所示为本实施例中,板体加强网1-1和网格肋加强网2-3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所述的网格肋包括沿长度方向至少均匀设置一条横肋,和沿宽度方向至少均匀设置的一条纵肋;横肋和纵肋交叉处的网格肋加强网相互连接。本实施例中,网格肋2的条形肋包括沿长度方向设置且位于中央的一条横肋2-2,和沿宽度方向均匀设置的两条纵肋2-1;横肋2-1和纵肋2-2交叉处的网格肋加强网相互连接,布局简洁合理。

板体加强网1-1、网格肋加强网和肋底托加强筋3-1所用的钢筋的直径为2mm;板体1的厚度为1-3cm。

肋底托3的厚度值是条形肋的厚度值的两倍,肋底托3的宽度值是条形肋的厚度值的三倍。

高强灌浆料强度等级不低于C60;板体加强网1-1为有机材料、无机材料或者金属制成的网状结构;本实施例中,板体加强网1-1为钢筋网片,网孔大小为5*5cm,钢筋直径为2mm。

具体实施时,优选以下尺寸:板体长15000 mm、宽6000 mm、厚10 mm,网格肋2高度可以选择10mm;便于运输和组装,施工方便,大大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时间。墙体四边对应处设置有U型轻钢龙骨,靠近四边的轻质填充材料通过两侧垫块嵌设在U型轻钢龙骨的凹槽内,两侧的模板贴靠在U型轻钢龙骨外侧面并通过内拉条固定。

在制作建筑墙体时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模板,模板的外侧面可以直接作为墙体的外表面,无需额外处理。由于模板为预制板,可以根据情况在高强灌浆料中加入颜色添加剂,使板体预制成各种颜色。当然也可以通过预设的加工模具,直接将板体的外表面预制成带凸凹的图案。

两侧的模板21、22之间设有轻质填充材料24;轻质填充材料与模板内侧之间设有间隙;本实施例中轻质填充材料选用B级轻质填充材料。轻质填充材料上开设有预制通孔,预制通孔为圆孔,本实施例中预制通孔直径为10cm。轻质填充材料组装后,预制通孔呈梅花状分布或者呈矩形分布。

本实施例中,网格肋2包括三横四竖排布,模板的四边处平齐设置有网格肋2,连接件为内拉条13,模板内侧靠近四边的网格肋上设置有凹槽14,凹槽14处设有穿透网格肋的穿孔15;内拉条13的一端设置在同侧相邻模板拼合后两凹槽围成的空间处,并通过固定装置将内拉条13一端固定在同侧相邻模板的穿孔15上;内拉条13的另一端设置在相对侧相邻模板拼合后两凹槽围成的空间处,并通过固定装置将内拉条13另一端固定在相对侧的相邻模板的穿孔上。固定装置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销钉或者扎丝等。

实施例2:

如图5-13所示,与实施例1区别在于,网格肋2为一横两竖布局,连接件为内拉条,网格肋上且靠近模板边沿处设置设有穿透网格肋的穿孔15。而且网格肋2的每个条形肋外端垂直设有条形的肋底托3,肋底托的长度与所在的横肋或纵肋的长度相同。条形肋和肋底托的截面构成T形;肋底托3设置有肋底托加强筋3-1;肋底托3的厚度值大于等于条形肋的厚度值,肋底托3的宽度值大于条形肋的厚度值。网格肋加强网2-3呈多个单网格沿纵向排列状,肋底托加强筋3-1与网格肋加强网2-3最外侧的钢筋公用一根钢筋。既提高了整理性,又布局合理。板体加强网1-1、网格肋加强网2-3和肋底托加强筋3-1都是为了加强对应部位的强度。板体加强网1-1、网格肋加强网2-3和肋底托加强筋3-1依次连接,提高整体强度;板体1、网格肋2和肋底托3通过预设的模具由高强灌浆料一体浇筑预制成型。

实施例3: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模板的板体1相邻两侧边的端面上设置有装配公头结构,板体另相邻两侧边的端面上设置有与装配公头结构配合的装配母头结构。

装配公头结构为沿板体外侧面的边沿向外伸出设置的截面为矩形的凸起7;同样,装配母头结构为沿板体内侧面的边沿向内且与装配公头结构的凸起7适配的截面为矩形的凹陷8。

模板与相邻的模板之间通过板体靠外侧沿的凸起7和靠内侧沿的凹陷8相互配合,装配成一体。

实施例4:

如图15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模板的板体1相邻两侧边的端面上设置有装配公头结构,板体另相邻两侧边的端面上设置有与装配公头结构配合的装配母头结构。

装配公头结构为沿板体外侧面的边沿向外伸出设置的截面为直角梯形的凸起5;同样,装配母头结构为沿板体内侧面的边沿向内且与装配公头结构的凸起适配的截面为直角梯形的凹陷6。

模板与相邻的模板之间通过板体靠外侧沿的凸起5和靠内侧沿的凹陷6相互配合,装配成一体。

实施例5: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模板的板体1相邻两侧边的端面上设置有装配公头结构,板体另相邻两侧边的端面上设置有与装配公头结构配合的装配母头结构。

装配公头结构为截面为矩形的凸起9;同样,装配母头结构为与装配公头结构的凸起适配的截面为矩形的凹陷10。

模板与相邻的模板之间通过板体靠外侧沿的凸起9和靠内侧沿的凹陷10相互配合,装配成一体。

实施例6: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模板的板体1相邻两侧边的端面上设置有装配公头结构,板体另相邻两侧边的端面上设置有与装配公头结构配合的装配母头结构。

装配公头结构为截面为梯形的凸起11;同样,装配母头结构为与装配公头结构的凸起适配的截面为梯形的凹陷12。

模板与相邻的模板之间通过板体靠外侧沿的凸起11和靠内侧沿的凹陷12相互配合,装配成一体。

虽然本实用新型结合不同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该理解可以在其上进行不同的修改以及改变,如不偏离本实用新型在权利要求中提出的范围。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包括本实用新型作为基本单元的多个单元的组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7:

与实施例1区别在于,轻质填充材料上开设的预制通孔为方孔。

双面为装配式免拆装饰模板组的墙体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筋:在墙体所在位置设置纵横的墙体加强筋,墙体加强筋与建筑顶部和底部的加强筋固定;

(2)安装轻钢龙骨:在墙体位置上下左右安装U型轻钢龙骨;

(3)安装轻质填充材料:根据墙体厚度要求选择合适尺寸轻质填充材料,将轻质填充材料由下至上嵌入U型轻钢龙骨并固定在墙体加强筋上,在U型轻钢龙骨的槽内且位于轻质填充材料两侧设置定位垫块,确保轻质填充材料位于U型轻钢龙骨的槽中央位置;

(4)安装模板组:根据墙体厚度要求选择合适尺寸的模板,每次同时拼装相对侧模板,模板贴靠在U型轻钢龙骨两侧,内拉条的一端设置在同侧相邻模板拼合后两凹槽围成的空间处,并通过固定装置将内拉条一端固定在同侧相邻模板的穿孔上;内拉条的另一端设置在相对侧相邻模板拼合后两凹槽围成的空间处,并通过固定装置将内拉条另一端固定在相对侧的相邻模板的穿孔上;并确保轻质填充材料与模板内侧之间设有间隙,便于后期浇注;两模板外侧面之间的距离为预定的墙体厚度;依次装配两侧的模板,并控制装配的平整度,形成两侧的模板组;

(4)浇注建筑浇注料:

选择轻质浇注料对两模板组内空隙进行浇注,轻质浇注料选择轻质水泥基浇注料或石膏浇注料;

(5)养护:

根据轻质浇注料的特点,预留凝固养护时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