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墙角的墙体模板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57230发布日期:2019-01-02 22:17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具有墙角的墙体模板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模板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具有墙角的墙体模板系统。



背景技术:

现在的许多墙体是通过在墙体模板系统中灌注混凝土形成的,墙体模板系统主要包括外墙模板组件和内墙模板组件,外墙模板组件用于形成墙体的外墙面,内墙模板组件用于形成墙体的内墙面。在浇注有转角的墙体时,则还需要使用阳角模板和阴角模板,阳角指的是墙体相邻的外墙面之间形成的向外凸起大于180°的角,阴角指的是墙体相邻的内墙面之间形成的向内凹陷小于180°的角,阳角模板的作用是连接两个外墙面模板并形成墙体的阳角。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6503365U,公告了一种剪力墙与填充墙交接处铝模板支模装置,其技术方案的要点是:包括铝模板单元、角板、线条、铝模板、螺栓、螺帽以及螺孔,所述的铝模板单元的表面安装有线条,铝模板单元上安装有螺孔,所述的线条通过螺栓与铝模板单元相连,所述的螺栓穿过螺孔与螺帽相连,所述的铝模板单元的上部安装有角板,所述的角板两侧安装有铝模板,所述的铝模板固定在铝模板单元的上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角板的两侧分别通过铝模板与两个铝模板单元固定连接,由于铝模板单元的侧部和角板的侧部分别与铝模板之间形成了缝隙,使浇注混凝土成型后的墙角处的线条容易产生毛刺,工人在使用工具将墙角线条处的毛刺去除时容易破坏墙角处的线条,从而影响墙角的建造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墙角的墙体模板系统,具有使建造出来的具有墙角的墙体在阳角处的线条和在阴角处的线条都不容易产生毛刺,提高墙体墙角的建造质量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墙角的墙体模板系统,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外墙模板组件和内墙模板组件,所述外墙模板组件包括多个沿水平方向可拆卸拼接的第一外墙面模具、多个沿水平方向可拆卸拼接的第二外墙面模具以及一个阳角模具,所述内墙模板组件包括多个沿水平方向可拆卸拼接的第一内墙面模具、多个沿水平方向可拆卸拼接的第二内墙面模具以及一个阴角模具;所述第一外墙面模具设置有第一外墙面模板,所述第二外墙面模具设置有第二外墙面模板,所述阳角模具设置有第一阳角模板和第二阳角模板,所述第一阳角模板和第二阳角模板沿各自长度方向的一侧相互固定连接并且形成大于0°且小于180°的夹角α,所述第一阳角模板与多块所述第一外墙面模板可拆卸拼接成一个用于形成外墙面的平面,所述第二阳角模板与多块所述第二外墙面模板可拆卸拼接成另一个用于形成外墙面的平面;所述第一内墙面模具设置有第一内墙面模板,所述第二内墙面模具设置有第二内墙面模板,所述阴角模具设置有第一阴角模板和第二阴角模板,所述第一阴角模板和第二阴角模板沿各自长度方向的一侧相互固定连接并且形成大于0°且小于180°的夹角β,所述第一阴角模板与多块所述第一内墙面模板可拆卸拼接成一个用于形成内墙面的平面,所述第二阴角模板与多块所述第二内墙面模板可拆卸拼接成另一个用于形成内墙面的平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阳角模具分别与第一外墙面模具和第二外墙面模具之间形成的缝隙由待形成墙体的阳角处转移至待形成墙体的墙面处,相互固定连接并形成夹角α的第一阳角模板和第二阳角模板对待形成墙体的阳角处的线条形成了保护;而阴角模具分别与第一内墙面模具和第二内墙面模具之间形成的缝隙由待形成墙体的阴角处转移至待形成墙体的内墙面处,相互固定连接并形成夹角β的第一阴角模板和第二阴角模板对待形成墙体的阴角处的线条形成了保护。将本实用新型中的外墙模板组件与内墙模板组件组合起来使用,对墙体阳角处的线条和阴角处的线条都形成了较好的保护,使得建造出来的具有墙角的墙体在阳角处的线条和在阴角处的线条都不容易产生毛刺,提高了墙体墙角的建造质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外墙面模具还设置有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外墙面模板左右两侧的第一外墙面侧板,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外墙面侧板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外墙面模具还设置有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外墙面模板左右两侧的第二外墙面侧板,每相邻的两块所述第二外墙面侧板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每相邻的两个第一外墙面侧板通过连接件可拆卸安装,实现多个第一外墙面模具之间的可拆卸拼接,而且能够减小每相邻的两个第一外墙面模具之间的缝隙,进而减少墙体浇注成型后外墙面上的毛刺,进一步提高墙体的建造质量;同理,每相邻的两个第二外墙面侧板通过连接件可拆卸安装,实现多个第二外墙面模具之间的可拆卸拼接,而且能够减小每相邻的两个第二外墙面模具之间的缝隙,进而减少墙体浇注成型后另一个外墙面上的毛刺,进一步提高墙体的建造质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外墙面模具还包括固定连接在两块所述第一外墙面侧板之间的第一外墙面加强板,所述第一外墙面加强板与第一外墙面模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外墙面模具还包括固定连接在两块所述第二外墙面侧板之间的第二外墙面加强板,所述第二外墙面加强板与第二外墙面模板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外墙面加强板和第二外墙面加强板的设置分别增加了第一外墙面模具和第二外墙面模具的结构强度,避免混凝土在凝固成型的过程中发生爆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阳角模具还设置有第一阳角侧板和第二阳角侧板,所述第一阳角侧板沿其长度方向的侧部与第一阳角模板远离第二阳角模板的侧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阳角侧板沿其长度方向的侧部与所述第二阳角模板远离第一阳角模板的侧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阳角侧板与位于最外侧的所述第一外墙面侧板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阳角侧板与位于最外侧的所述第二外墙面侧板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阳角模具通过第一阳角侧板和第二阳角侧板可拆卸安装在多个第一外墙面模具和多个第二外墙面模具之间,而且能够减小阳角模具分别与第一外墙面模具和第二外墙面模具之间的缝隙,进而减少墙体浇注成型后墙体阳角处墙面上的毛刺,进一步提高墙体的建造质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阳角侧板和第二阳角侧板之间固定连接有阳角加强板,所述阳角加强板分别与第一阳角模板和第二阳角模板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阳角加强板的设置增加了阳角模具的结构强度,避免混凝土在凝固成型的过程中发生爆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内墙面模具还设置有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内墙面模板左右两侧的第一内墙面侧板,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内墙面侧板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内墙面模具还设置有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内墙面模板左右两侧的第二内墙面侧板,每相邻的两块所述第二内墙面侧板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每相邻的两个第一内墙面侧板通过连接件可拆卸安装,实现多个第一内墙面模具之间的可拆卸拼接,而且能够减小每相邻的两个第一内墙面模具之间的缝隙,进而减少墙体浇注成型后内墙面上的毛刺,进一步提高墙体的建造质量;同理,每相邻的两个第二内墙面侧板通过连接件可拆卸安装,实现多个第二内墙面模具之间的可拆卸拼接,而且能够减小每相邻的两个第二内墙面模具之间的缝隙,进而减少墙体浇注成型后另一个内墙面上的毛刺,进一步提高墙体的建造质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内墙面模具还包括固定连接在两块所述第一内墙面侧板之间的第一内墙面加强板,所述第一内墙面加强板与第一内墙面模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内墙面模具还包括固定连接在两块所述第二内墙面侧板之间的第二内墙面加强板,所述第二内墙面加强板与第二内墙面模板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内墙面加强板和第二内墙面加强板的设置分别增加了第一内墙面模具和第二内墙面模具的结构强度,避免混凝土在凝固成型的过程中发生爆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阴角模具还设置有第一阴角侧板和第二阴角侧板,所述第一阴角侧板沿其长度方向的侧部与第一阴角模板远离第二阴角模板的侧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阴角侧板沿其长度方向的侧部与所述第二阴角模板远离第一阴角模板的侧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阴角侧板与位于最外侧的所述第一内墙面侧板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阴角侧板与位于最外侧的所述第二内墙面侧板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阴角模具通过第一阴角侧板和第二阴角侧板可拆卸安装在多个第一内墙面模具和多个第二内墙面模具之间,而且能够减小阴角模具分别与第一内墙面模具和第二内墙面模具之间的缝隙,进而减少墙体浇注成型后墙体阴角处墙面上的毛刺,进一步提高墙体的建造质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阴角侧板和第二阴角侧板之间固定连接有阴角加强板,所述阴角加强板分别与第一阴角模板和第二阴角模板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阴角加强板的设置增加了阴角模具的结构强度,避免混凝土在凝固成型的过程中发生爆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连接件设置为螺栓或插销。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每相邻的两个第一外墙面侧板之间、每相邻的两个第二外墙面侧板之间、第一阳角侧板与位于最外侧的第一外墙面侧板之间、第二阳角侧板与位于最外侧的第二外墙面侧板之间、每相邻的两个第一内墙面侧板之间、每相邻的两个第二内墙面侧板之间、第一阴角侧板与位于最外侧的第一内墙面侧板之间以及第二阴角侧板与位于最外侧的第二内墙面侧板之间安装螺栓或插销,可实现模板系统的快速组装和拆卸,有利于模板系统的多次重复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一,阳角模具和阴角模具的设置,分别对墙体阳角处的线条和阴角处的线条形成了较好的保护,使得建造出来的具有墙角的墙体在阳角处的线条和在阴角处的线条都不容易产生毛刺,提高了墙体墙角的建造质量;其二,模板系统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在混凝土成型的过程中不易发生爆模;其三,模板系统的组装和拆卸快捷方便,能够进行重复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外墙面模具、第二外墙面模具以及阳角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内墙面模具、第二内墙面模具以及阴角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外墙面模具;11、第一外墙面模板;12、第一外墙面侧板;13、第一外墙面加强板;2、第二外墙面模具;21、第二外墙面模板;22、第二外墙面侧板;23、第二外墙面加强板;3、阳角模具;31、第一阳角模板;32、第二阳角模板;33、第一阳角侧板;34、第二阳角侧板;35、阳角加强板;4、第一内墙面模具;41、第一内墙面模板;42、第一内墙面侧板;43、第一内墙面加强板;5、第二内墙面模具;51、第二内墙面模板;52、第二内墙面侧板;53、第二内墙面加强板;6、阴角模具;61、第一阴角模板;62、第二阴角模板;63、第一阴角侧板;64、第二阴角侧板;65、阴角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详细说明。

一种具有墙角的墙体模板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外墙模板组件和内墙模板组件,其中,外墙模板组件包括多个沿水平方向可拆卸拼接的第一外墙面模具1、多个沿水平方向可拆卸拼接的第二外墙面模具2以及一个阳角模具3,内墙模板组件包括多个沿水平方向可拆卸拼接的第一内墙面模具4、多个沿水平方向可拆卸拼接的第二内墙面模具5以及一个阴角模具6。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外墙面模具1设置有第一外墙面模板11,第二外墙面模具2设置有第二外墙面模板21,阳角模具3包括第一阳角模板31和第二阳角模板32,第一阳角模板31和第二阳角模板32沿各自长度方向的一侧相互固定连接,并且形成大于0°且小于180°的夹角α;第一阳角模板31与多块第一外墙面模板11可拆卸拼接成一个用于形成外墙面的平面,第二阳角模板32与多块第二外墙面模板21可拆卸拼接成另一个用于形成外墙面的平面。

与背景技术中的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将阳角模具3分别与第一外墙面模具1和第二外墙面模具2之间形成的缝隙由待形成墙体的阳角处转移至待形成墙体的外墙面处,相互固定连接并形成夹角α的第一阳角模板31和第二阳角模板32对待形成墙体的阳角处的线条形成了保护,确保了墙体阳角处的美观性。同时,由于在墙体的墙面上更加方便使用工具刮除由于缝隙而产生的毛刺,而且相比于在墙体阳角处的线条刮除由于缝隙而产生的毛刺,在墙体的墙面上刮除由于缝隙而产生的毛刺更加不容易造成墙体的刮伤。

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内墙面模具4设置有第一内墙面模板41,第二内墙面模具5设置有第二内墙面模板51,阴角模具6包括第一阴角模板61和第二阴角模板62,第一阴角模板61和第二阴角模板62沿各自长度方向的一侧相互固定连接,并且形成大于0°且小于180°的夹角β;第一阴角模板61与多块第一内墙面模板41可拆卸拼接成一个用于形成内墙面的平面,第二阴角模板62与多块第二内墙面模板51可拆卸拼接成另一个用于形成内墙面的平面。

同理,阴角模具6分别与第一内墙面模具4和第二内墙面模具5之间形成的缝隙由待形成墙体的阴角处转移至待形成墙体的内墙面处,相互固定连接并形成夹角β的第一阴角模板61和第二阴角模板62对待形成墙体的阴角处的线条形成了保护,确保了墙体阴角处的美观性。同时,由于在墙体的墙面上更加方便使用工具刮除由于缝隙而产生的毛刺,而且相比于在墙体阴角处的线条刮除由于缝隙而产生的毛刺,在墙体的墙面上刮除由于缝隙而产生的毛刺更加不容易造成墙体的刮伤。

因此,将本实施例中的外墙模板组件与内墙模板组件组合起来使用,对墙体阳角处的线条和阴角处的线条都形成了较好的保护,使得建造出来的具有墙角的墙体在阳角处的线条和在阴角处的线条都不容易产生毛刺,提高了墙体墙角的建造质量。

回看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外墙面模具1还设置有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外墙面模板11左右两侧的第一外墙面侧板12,每相邻的两个第一外墙面侧板12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第二外墙面模具2还设置有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二外墙面模板21左右两侧的第二外墙面侧板22,相邻的两块第二外墙面侧板22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每相邻的两个第一外墙面侧板12通过连接件可拆卸安装,实现多个第一外墙面模具1之间的可拆卸拼接,而且能够减小每相邻的两个第一外墙面模具1之间的缝隙,进而减少墙体浇注成型后外墙面上的毛刺,进一步提高墙体的建造质量;同理,每相邻的两个第二外墙面侧板22通过连接件可拆卸安装,实现多个第二外墙面模具2之间的可拆卸拼接,而且能够减小每相邻的两个第二外墙面模具2之间的缝隙,进而减少墙体浇注成型后另一个外墙面上的毛刺,进一步提高墙体的建造质量。

另外,第一外墙面模具1还包括固定连接在两块第一外墙面侧板12之间的第一外墙面加强板13,第一外墙面加强板13与第一外墙面模板11固定连接,以增加第一外墙面模具1的结构强度,避免混凝土在凝固成型的过程中发生爆模;第一外墙面加强板13可以沿第一外墙面模板11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多块,使第一外墙面模具1在整体上的受力更加均匀,进一步提高第一外墙面模具1的防爆性能;多块第一外墙面加强板13还可以平行于水平面设置,使得第一外墙面侧板12不易产生沿水平方向的变形,确保多个第一外墙面模具1之间的连接强度。

同理,第二外墙面模具2也可以包括固定连接在两块第二外墙面侧板22之间的第二外墙面加强板23,第二外墙面加强板23与第二外墙面模板21固定连接,以增加第二外墙面模具2的结构强度,避免混凝土在凝固成型的过程中发生爆模;第二外墙面加强板23可以沿第一外墙面模板11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多块,使第二外墙面模具2在整体上的受力更加均匀,进一步提高第二外墙面模具2的防爆性能;多块第二外墙面加强板23还可以平行于水平面设置,使得第二外墙面侧板22不易产生沿水平方向的变形,确保多个第二外墙面模具2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阳角模具3还设置有第一阳角侧板33和第二阳角侧板34,第一阳角侧板33沿其长度方向的侧部与第一阳角模板31远离第二阳角模板32的侧部固定连接,第二阳角侧板34沿其长度方向的侧部与第二阳角模板32远离第一阳角模板31的侧部固定连接。第一阳角侧板33与位于最外侧的第一外墙面侧板12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进而实现第一阳角模板31与多块第一外墙面模板11的可拆卸拼接;第二阳角侧板34与位于最外侧的第二外墙面侧板22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进而实现第二阳角模板32与多块第二外墙面模板21的可拆卸拼接。阳角模具3通过第一阳角侧板33和第二阳角侧板34可拆卸安装在多个第一外墙面模具1和多个第二外墙面模具2之间,而且能够减小阳角模具3分别与第一外墙面模具1和第二外墙面模具2之间的缝隙,进而减少墙体浇注成型后墙体阳角处墙面上的毛刺,进一步提高墙体的建造质量。

另外,在第一阳角侧板33和第二阳角侧板34之间固定连接有阳角加强板35,阳角加强板35分别与第一阳角模板31和第二阳角模板32固定连接,以增加阳角模具3的结构强度,避免混凝土在凝固成型的过程中发生爆模;阳角加强板35可以沿第一阳角模板31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多块,使阳角模具3在整体上的受力更加均匀,进一步提高阳角模具3的防爆性能;多块阳角加强板35还可以平行于水平面设置,使得第一阳角侧板33和第二阳角侧板34不易产生沿水平方向的变形,确保阳角模具3分别与第一外墙面模具1和第二外墙面模具2之间的连接强度。

如图1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内墙面模具4还设置有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内墙面模板41左右两侧的第一内墙面侧板42,每相邻的两个第一内墙面侧板42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第二内墙面模具5还设置有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二内墙面模板51左右两侧的第二内墙面侧板52,每相邻的两块第二内墙面侧板52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每相邻的两个第一内墙面侧板42通过连接件可拆卸安装,实现多个第一内墙面模具4之间的可拆卸拼接,而且能够减小每相邻的两个第一内墙面模具4之间的缝隙,进而减少墙体浇注成型后内墙面上的毛刺,进一步提高墙体的建造质量;同理,每相邻的两个第二内墙面侧板52通过连接件可拆卸安装,实现多个第二内墙面模具5之间的可拆卸拼接,而且能够减小每相邻的两个第二内墙面模具5之间的缝隙,进而减少墙体浇注成型后另一个内墙面上的毛刺,进一步提高墙体的建造质量。

另外,第一内墙面模具4还包括固定连接在两块第一内墙面侧板42之间的第一内墙面加强板43,第一内墙面加强板43与第一内墙面模板41固定连接,以增加第一内墙面模具4的结构强度,避免混凝土在凝固成型的过程中发生爆模;第一内墙面加强板43可以沿第一内墙面模板41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多块,使第一内墙面模具4在整体上的受力更加均匀,进一步提高第一内墙面模具4的防爆性能;多块第一内墙面加强板43还可以平行于水平面设置,使得第一内墙面侧板42不易产生沿水平方向的变形,确保多个第一内墙面模具4之间的连接强度。

同理,第二内墙面模具5也可以包括固定连接在两块第二内墙面侧板52之间的第二内墙面加强板53,第二内墙面加强板53与第二内墙面模板51固定连接,以增加第二内墙面模具5的结构强度,避免混凝土在凝固成型的过程中发生爆模;第二内墙面加强板53可以沿第一内墙面模板41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多块,使第二内墙面模具5在整体上的受力更加均匀,进一步提高第二内墙面模具5的防爆性能;多块第二内墙面加强板53还可以平行于水平面设置,使得第二内墙面侧板52不易产生沿水平方向的变形,确保多个第二内墙面模具5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阴角模具6还设置有第一阴角侧板63和第二阴角侧板64,第一阴角侧板63沿其长度方向的侧部与第一阴角模板61远离第二阴角模板62的侧部固定连接,第二阴角侧板64沿其长度方向的侧部与第二阴角模板62远离第一阴角模板61的侧部固定连接。第一阴角侧板63与位于最外侧的第一内墙面侧板42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进而实现第一阴角模板61与多块第一内墙面模板41的可拆卸拼接;第二阴角侧板64与位于最外侧的第二内墙面侧板52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进而实现第二阴角模板62与多块第二内墙面模板51的可拆卸拼接。阴角模具6通过第一阴角侧板63和第二阴角侧板64可拆卸安装在多个第一内墙面模具4和多个第二内墙面模具5之间,而且能够减小阴角模具6分别与第一内墙面模具4和第二内墙面模具5之间的缝隙,进而减少墙体浇注成型后墙体阴角处墙面上的毛刺,进一步提高墙体的建造质量。

另外,在第一阴角侧板63和第二阴角侧板64之间固定连接有阴角加强板65,阴角加强板65分别与第一阴角模板61和第二阴角模板62固定连接,以增加阴角模具6的结构强度,避免混凝土在凝固成型的过程中发生爆模;阴角加强板65可以沿第一阴角模板61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多块,使阴角模具6在整体上的受力更加均匀,进一步提高阴角模具6的防爆性能;多块阴角加强板65还可以平行于水平面设置,使得第一阴角侧板63和第二阴角侧板64不易产生沿水平方向的变形,确保阴角模具6分别与第一内墙面模具4和第二内墙面模具5之间的连接强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连接件可以是螺栓或插销等,通过在每相邻的两个第一外墙面侧板12之间、每相邻的两个第二外墙面侧板22之间、第一阳角侧板33与位于最外侧的第一外墙面侧板12之间、第二阳角侧板34与位于最外侧的第二外墙面侧板22之间、每相邻的两个第一内墙面侧板42之间、每相邻的两个第二内墙面侧板52之间、第一阴角侧板63与位于最外侧的第一内墙面侧板42之间以及第二阴角侧板64与位于最外侧的第二内墙面侧板52之间安装螺栓或插销,可实现模板系统的快速组装和拆卸,有利于模板系统的多次重复使用。

以上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