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体一侧预留洞口的整体装配式墙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81894发布日期:2018-12-14 22:57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墙体一侧预留洞口的整体装配式墙面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墙体一侧预留洞口的整体装配式墙面板。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条件下,钢框架支撑体系有以下三种:

(1)交叉支撑

如图1所示,两根钢梁1固定连接于第一钢柱2和第二钢柱10之间,第一钢柱2、第二钢柱10和两条钢梁1围成矩形框架,沿矩形框架的对角线交叉设置钢支撑杆件3。

(2)人字形支撑

如图2和图3所示,矩形框架内固定设有两条呈正人字形或者倒人字形形状的钢支撑杆件3。

(3)门式支撑

如图4所示,矩形框架内固定设有六条钢支撑杆件3,六条钢支撑杆件3形成两个呈Y形的支撑架。

以上三种支撑形式,在门窗洞口较大情况下,无法设置,即便设置,也会影响洞口大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墙体一侧预留洞口的整体装配式墙面板,以保证在墙垛较小的情况下,便于在墙面板一侧开门或者开窗,且保证墙体与钢柱形成较强的抗侧力体系,并与整体浇筑的墙板基体和保温隔音芯层形成承重受力与保温围护一体的装配化墙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技术方案是:

一种墙体一侧预留洞口的整体装配式墙面板,设置于第一钢柱和第二钢柱之间,所述预留洞口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边和第二边,所述第一钢柱位于所述预留洞口的第一边外侧,所述第二钢柱位于所述预留洞口的第二边外侧,所述墙面板包括:钢梁和钢支撑杆件;所述钢梁的端部开设有钢柱连接孔,所述第一钢柱和第二钢柱分别设置有钢柱连接板,所述钢梁具有腹板和翼缘板,所述钢梁端部的腹板与所述钢柱连接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钢梁的翼缘板与所述钢柱连接板对接焊连接,所述钢梁的下部与所述钢支撑杆件固定连接;所述钢支撑杆件包括端部竖向支撑杆、洞口竖向支撑杆、横向支撑杆和斜向支撑杆,所述端部竖向支撑杆固定于所述钢梁的下部并位于所述预留洞口第一边的外侧,所述洞口竖向支撑杆固定于所述钢梁的下部并位于所述预留洞口第一边的外侧,所述洞口竖向支撑杆与所述端部竖向支撑杆相比,所述洞口竖向支撑杆更靠近所述预留洞口的第一边,所述横向支撑杆固定连接于所述端部竖向支撑杆与所述洞口竖向支撑杆之间,所述钢梁的一部分、所述端部竖向支撑杆、所述洞口竖向支撑杆和所述横向支撑杆围成矩形框架,所述斜向支撑杆沿所述矩形框架的对角布置;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所述上连接板固定连接于所述钢梁的上部并与所述洞口竖向支撑杆的位置相对应,所述下连接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洞口竖向支撑杆与所述横向支撑杆连接的角部;所述钢梁和所述钢支撑杆件的周围绑扎有钢筋网,所述钢梁、所述钢支撑杆件和所述钢筋网被填充材料形成的墙板基体包覆。

优选的,所述下连接板和所述上连接板上分别设有螺栓孔。

优选的,所述墙板基体中设有保温隔音芯层。

优选的,所述保温隔音芯层是挤塑板、聚苯板、聚氨酯板或岩棉板。

优选的,所述墙板基体由发泡水泥、泡沫混凝土或加气混凝土构成。

基于同一种发明构思,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

一种墙体一侧预留洞口的整体装配式墙面板,所述预留洞口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边和第二边,所述墙面板包括:第一钢柱、第二钢柱、钢梁和钢支撑杆件,所述第一钢柱位于所述预留洞口的第一边外侧,所述第二钢柱位于所述预留洞口的第二边外侧,所述钢梁焊接于所述第一钢柱和所述第二钢柱之间,所述钢梁的下部与所述钢支撑杆件固定连接;所述钢支撑杆件包括洞口竖向支撑杆、横向支撑杆和斜向支撑杆,所述洞口竖向支撑杆固定于所述钢梁的下部并位于所述预留洞口第一边的外侧,所述洞口竖向支撑杆与所述第一钢柱相比,所述洞口竖向支撑杆更靠近所述预留洞口的第一边,所述横向支撑杆固定连接于所述洞口竖向支撑杆与所述第一钢柱之间,所述钢梁的一部分、所述第一钢柱、所述洞口竖向支撑杆和所述横向支撑杆围成矩形框架,所述斜向支撑杆沿所述矩形框架的对角布置;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所述上连接板固定连接于所述钢梁的上部并与所述洞口竖向支撑杆的位置相对应,所述下连接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洞口竖向支撑杆与所述横向支撑杆连接的角部;所述钢梁和所述钢支撑杆件的周围绑扎有钢筋网,所述钢梁、所述钢支撑杆件和所述钢筋网被填充材料形成的墙板基体包覆。

优选的,所述下连接板和所述上连接板上分别设有螺栓孔。

优选的,所述墙板基体中设有保温隔音芯层。

优选的,所述保温隔音芯层是挤塑板、聚苯板、聚氨酯板或岩棉板。

优选的,所述墙板基体由发泡水泥、泡沫混凝土或加气混凝土构成。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钢柱、钢梁和钢支撑杆件共同形成组成抗侧力体系,代替了现有技术中的交叉支撑和人字形支撑,既能够提高建筑物的抗侧力承载能力,又不占用有效的空间,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可在墙垛较小的情况下,便于在墙面板一侧开门或者开窗。

在钢梁和钢支撑杆件的周围或者与钢柱的周围绑扎钢筋网,并在钢梁和钢支撑杆件或者与钢柱的外侧浇筑墙体填充材料形成承重受力与围护一体的装配式墙板。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交叉支撑钢支撑杆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人字形支撑钢支撑杆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倒人字形支撑钢支撑杆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门式支撑钢支撑杆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墙体一侧预留洞口的整体装配式墙面板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沿图1中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沿图1中A-A向的另一种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一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墙体一侧预留洞口的整体装配式墙面板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B-B向的剖视机构示意图;

图11是沿图9中B-B向的另一种剖视机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二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钢梁;11-螺栓孔;2-第一钢柱;3-钢支撑杆件;31-洞口竖向支撑杆;32-端部竖向支撑杆;33-斜向支撑杆;34-横向支撑杆;4-墙板基体;5-下连接板;51-螺栓孔;6-上连接板;61-螺栓孔;7-钢筋网;8-保温隔音芯层;9-预留洞口;10-第二钢柱;12-钢柱连接板;121-螺栓孔;t1-缝隙;t2-缝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且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如图5和图6共同所示,一种墙体一侧预留洞口的整体装配式墙面板,设置于第一钢柱2和第二钢柱10之间,第一钢柱2和第二钢柱10可选用钢方管、H型钢、钢圆管和矩形管等型材。预留洞口9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边和第二边,第一钢柱2位于预留洞口9的第一边外侧,第二钢柱10位于预留洞口9的第二边外侧。

墙面板包括钢梁1和钢支撑杆件3。钢梁1可选用H型钢、钢方管等型材。钢支撑杆件3选用钢方管、H型钢、钢圆管、矩形管等型材。

钢梁1的两端部分别开设有钢柱连接孔,即螺栓孔11,第一钢柱2和第二钢柱10分别固定设置有钢柱连接板12,钢柱连接板12上设有螺栓孔121,钢梁1端部的腹板与钢柱连接板1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钢梁1的上下翼缘板与钢柱连接板12通过对接焊连接,钢梁1的下部与钢支撑杆件3固定连接。

钢支撑杆件3包括端部竖向支撑杆32、洞口竖向支撑杆31、横向支撑杆34和斜向支撑杆33,端部竖向支撑杆32固定于钢梁1的下部并位于预留洞口9第一边的外侧,洞口竖向支撑杆31固定于钢梁1的下部并位于预留洞口9第一边的外侧,洞口竖向支撑杆31与端部竖向支撑杆32相比,洞口竖向支撑杆31更靠近预留洞口9的第一边,横向支撑杆34固定连接于端部竖向支撑杆32与洞口竖向支撑杆31之间,钢梁1的一部分、端部竖向支撑杆32、洞口竖向支撑杆31和横向支撑杆34围成矩形框架,斜向支撑杆33沿矩形框架的对角布置。

优选的,斜向支撑杆33固定连接于洞口竖向支撑杆31与横向支撑杆34连接的角部和钢梁1与端部竖向支撑杆32连接的角部之间。

钢梁1的上部固定连接有上连接板5,上连接板5与洞口竖向支撑杆31的位置相对应,上连接板5上设有螺栓孔51,下连接板6固定连接于洞口竖向支撑杆31与横向支撑杆34连接的角部固定连接有下连接板6,下连接板6上设有螺栓孔61。

如图6所示,钢梁1和钢支撑杆件3的周围绑扎有钢筋网7,钢梁1、钢支撑杆件3和钢筋网7被填充材料形成的墙板基体4包覆。钢梁1和钢支撑杆件3的周围填充的墙板基体4的厚度不少于50mm,墙板基体4由发泡水泥、泡沫混凝土或加气混凝土等浇筑构成,对钢骨架起到防锈、防火、防冷桥的作用。

如图8所示,装配时,钢梁1两端的腹板分别通过螺栓与钢柱连接板12固定连接,钢梁1的翼缘板与钢柱连接板12焊接,进而将墙面板固定于第一钢柱2和第二钢柱10之间。上下层的墙面板对接,上下层的第一钢柱2和第二钢柱10对应焊接在一起,上层墙面板的下连接板6与下层墙面板的上连接板5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一起,上下层的墙面板之间留有20mm的缝隙t1,墙面板与第一钢柱2和第二钢柱10之间分别留有20mm的缝隙t2。

上层的墙面板的下连接板5与下层墙面板的上连接板6之间也可以直接焊接连接在一起。

图7示出了另一种墙体剖视结构,在该种结构中,墙板基体4内设有保温隔音芯层8。保温隔音芯层8由挤塑板、聚苯板、聚氨酯板或岩棉板构成,具有保温隔音的效果,增强墙面板的保温性能和隔音性能。

实施例二

如图9和图10共同所示,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仅在于,钢梁1的两端分别焊接连接于第一钢柱2和第二钢柱10上,第二钢柱10位于预留洞口9的第二边的外侧。钢支撑杆件3包括洞口竖向支撑杆31、横向支撑杆34和斜向支撑杆33,洞口竖向支撑杆31固定于钢梁1的下部并位于预留洞口9第一边的外侧,横向支撑杆34固定连接于端部竖向支撑杆32与洞口竖向支撑杆31之间,钢梁1的一部分、端部竖向支撑杆32、洞口竖向支撑杆31和横向支撑杆34围成矩形框架,斜向支撑杆33沿矩形框架的对角布置。第一钢柱2、第二钢柱10、钢梁1和钢支撑杆件3一体设置,第一钢柱2、第二钢柱10、钢梁1和钢支撑杆件3的外侧均绑扎有钢筋网7,第一钢柱2、第二钢柱10、钢梁1、钢支撑杆件3和钢筋网7均包覆于墙板基体4中。

图11示出了另一种墙体剖视结构,在该种结构中,墙板基体4内设有保温隔音芯层8。

如图12所示,装配时,上下层的墙面板对接,上下层的第一钢柱2和第二钢柱10对应焊接在一起,上层墙面板的下连接板6与下层墙面板的上连接板5通过螺栓或者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上下层的墙面板之间留有20mm的缝隙t1。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方式的举例,其中未详细述及的部分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启示而进行的等效变换,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