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预制构件自动细水雾棚罩养护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86700发布日期:2018-12-07 23:32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混凝土预制构件自动细水雾棚罩养护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养护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混凝土预制构件自动细水雾棚罩养护系统。



背景技术: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规定:“6.12.1对新浇筑混凝土的养护,应满足其对温度、湿度和时间的要求”。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 E30—2005)规定:“……标准养护温度20℃±2℃,相对湿度在95%以上……”。

桥梁混凝土梁板构件保湿养护,常采用敞开式露天喷淋洒水养护,这种工艺往往存在以下缺点:常在横隔板、翼板、负弯矩区喷淋不足,养护存在盲区;因采用喷水,水资源浪费严重,为了减少盲区采用双层喷头,水资源浪费更为严重;每片梁养护都需要安装喷头,工人劳动强度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混凝土预制构件自动细水雾棚罩养护系统,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混凝土预制构件自动细水雾棚罩养护系统,该系统包括龙门吊、台座、棚罩和细水雾泵组,预制场两侧分别安装有一条轨道,两条轨道平行,所述龙门吊跨在两条轨道上;

两条轨道之间为预制区域,该预制区域中安装有多个所述台座,所述台座在顶面上靠近两端的位置分别开设有吊带槽,多个台座成行列状分散在预制区域中,在垂直于轨道的方向上分布的多个台座称为一列,一列中的多个台座两端齐平,且吊带槽的位置也对应;

预制区域中放置有多个所述棚罩,该棚罩罩在放置有需要保湿养护的预制梁的所述台座上,预制区域外部安装有所述细水雾泵组,该细水雾泵组的出口安装有多个出雾管道,该出雾管道的数量与台座的列数相等;出雾管道均预埋在地下,每个出雾管道从预制区域的地面下延伸至一列台座下方,且该出雾管道位于一列台座的吊带槽正下方,每个出雾管道的顶面上均连接有多个引出管,引出管的数量与一列台座中台座的数量相同,每个引出管的顶端从一个台座的吊带槽中露出;

棚罩的内部顶面上安装有一根钢管,该钢管的延伸方向与棚罩的长度方向相同,钢管底部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一排底部喷头,钢管上靠近一端的位置安装有软管,软管的末端伸入到台座的吊带槽中,使用快速接头与引出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混凝土预制构件自动细水雾棚罩养护系统,预制场中具有多个棚罩,棚罩使用龙门吊吊装到需要养护的预制构件上,棚罩内具有喷细洒细水雾的喷头,预制场中的细水雾泵组将水加压雾化后通过管道输送到棚罩内的喷头,使细水雾能够均匀散播在棚罩内。本实用新型的养护系统不但能节约大量的水资源,而且能够降低人员的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棚罩内湿度均匀且满足要求,梁板能全断面养护,能够大大提高养护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混凝土预制构件自动细水雾棚罩养护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台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棚罩及内部的预制梁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钢管及喷头的安装方式示意图;

图5为图4中钢管及喷头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轨道,110-龙门吊,200-台座,210-吊带槽,220-引出管,300-棚罩,310-棚架,311-覆盖物,312-压块,313-吊环,320-滑靴,330-钢管,331-底部喷头,332-端部喷头,340-软管,400-细水雾泵组,410-出雾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了混凝土预制构件自动细水雾棚罩养护系统,预制场两侧分别安装有一条轨道100,两条轨道100平行,龙门吊110跨在两条轨道100上。该龙门吊110的两个吊臂分别安装有一个电葫芦,电葫芦的钢丝绳上挂有挂钩,两个挂钩分别钩在吊梁的两端,吊梁下安装有多个吊钩,因此吊梁既可以随着龙门吊110沿轨道100的延伸方向移动,也可以在两条轨道110之间移动。

两条轨道100之间为预制区域,该预制区域中安装有多个台座200,该台座200使用钢筋混凝土制成,为长条状,用于在预制梁制作过程中支撑预制梁。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台座200成行列状整齐均匀分散在预制区域中,以便于维护管理。在垂直于轨道100的方向上分布的多个台座200称为一列,一列中的多个台座200两端齐平,且吊带槽210的位置也对应。

一并参照图2,所述台座200在顶面上靠近两端的位置分别开设有吊带槽210,吊带槽210与台座200末端的优选距离为1.5m。该吊带槽210用于预制梁养护完成后使用钢丝绳进行吊装时穿设钢丝绳使用。应理解,由于在制作预制梁时混凝土处于流动状态,因此为了避免混凝土流入吊带槽210中造成吊带槽210被堵住,在预制梁制作过程中需要使用钢板搭在吊带槽210上。

预制区域中还放置有多个棚罩300,养护时该棚罩300罩在放置有需要养护的预制梁的台座200上。预制场外还安装有细水雾泵组400,该细水雾泵组400的出口安装有多个出雾管道410,该出雾管道410的数量与台座200的列数相等。出雾管道410均预埋在地下,每个出雾管道410从预制区域的地面下延伸至一列台座200下方,且该出雾管道410位于一列台座200的吊带槽210正下方。每个出雾管道410的顶面上均连接有多个引出管220,引出管220的数量与一列台座200中台座的数量相同,引出管220的顶端从台座200的吊带槽210中露出。在平时台座不使用时,该引出管220上用堵头封住,避免管路泄压及异物落入。

细水雾泵组400将注入的水加压形成细水雾,输送到出雾管道410中。如果注入水的水质不好,可以使用过滤设备进行过滤后再进入细水雾泵组,如果养护作业需要在冬季进行,则还可以对注入水进行加热后再进入细水雾泵组。

一并参照图3、图4和图5,棚罩300包括棚架310和滑靴320,棚架310使用轻钢龙骨制成,外表面上固定有覆盖物311,该覆盖物可以为油布、塑料布或篷布。该棚架310的长度比台座200的长度略大,宽度比预制梁的宽度大40厘米,即棚架310与预制梁的左右两侧均距离20厘米,棚架310的高度比预制梁(包括顶板和防撞墙预埋钢筋)高20厘米。滑靴32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滑靴320沿棚架310的长度方向间隔安装在棚架310的内表面上,相邻两个滑靴320的距离为3米,且滑靴320和棚架310的内表面距离为20厘米。该滑靴320可以使棚架310在吊装作业时引导棚架310罩在预制梁上,避免棚架310及覆盖物311与预制梁之间因碰触造成损坏。

覆盖物311在棚架310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安装有拉链门帘,人员通过该拉链门帘进入棚罩300中。覆盖物311在棚架310的两侧分别伸出20厘米长的镇压部分,当棚架310罩在预制梁上时,覆盖物311的镇压部分可以自然垂落在地面上,提高密封效果。为了减小棚架310因刮风受损,可以在棚罩300底部放置压块312,改善抗风稳定性。

单个棚架310的长度为10米,可以将数个棚架310搭接接长,以满足不同长度的预制梁养护需要。棚架310顶部安装有多个吊环313,多个吊环313沿棚架310的长度方向排列,相邻两个吊环313之间距离2米,吊装时将龙门吊110上的吊钩挂在吊环313上即可。

棚架310的内部顶面上安装有一根钢管330,该钢管330的延伸方向与棚架310的长度方向相同。该钢管330优选使用无缝钢管,底部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一排底部喷头331,一侧的底部喷头331与另一侧的底部喷头331相互间隔,两侧相邻两个底部喷头331之间的距离为1米,两侧的底部喷头331在钢管330端面上的投影中的夹角为120度,如图5所示。在钢管330底部两侧安装底部喷头331可以使喷出的细水雾均匀散播到棚罩300内部,提高养护效果。

如果养护对象为箱梁,则可以在钢管330的两端分别加装一个端部喷头332,该端部喷头332倾斜向下延伸,端部喷头332的轴向和钢管330的轴向夹角为锐角,使端部喷头332喷出的细水雾能够进入到箱梁的腹板内,确保箱梁腹板内也得到充分养护。

钢管330上靠近一端的位置安装有软管340,软管340的末端伸入到台座200的吊带槽210中,使用快速接头与引出管220连接,当然连接软管340之前需要先将引出管220上的堵头去掉。连接后,出雾管道410中的细水雾就能够通过软管340进入到钢管330中了,钢管330中的细水雾从底部喷头331和端部喷头332中喷出。

具体使用时,在棚罩300吊装就位后,先关闭细水雾泵组400,然后拆掉引出管220上的堵头,将软管340连接在引出管220上,接着开启细水雾泵组400,就能进行养生作业了。每一个出雾管道410工作的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可以由PLC控制器控制,具体可以在细水雾泵组400上安装一个带输入装置的程控器,作业人员通过输入装置设置每一个出雾管道410工作的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后,程控器中的PLC控制器即控制出雾管道410上电磁阀的开闭状态,以控制喷头的工作状态。由于上述程控器与其他设备的电连接关系为现有技术,因此本实用新型中不再赘述。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