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型建筑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86331发布日期:2019-01-04 23:05阅读:4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合型建筑模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复合型建筑模板。



背景技术:

建筑模板是一种临时性支护结构,按设计要求制作,使混凝土结构、构件按规定的位置、几何尺寸成形,保持其正确位置,并承受建筑模板自重及作用在其上的外部荷载。进行模板工程的目的,是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加快施工进度和降低工程成本,塑料建筑模板是一种节能型和绿色环保产品,是继木模板、组合钢模板、竹木胶合模板、全钢大模板之后又一新型换代产品,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钢模板、木模板、方木,节能环保,摊销成本低,目前的建筑模板一般有统一规格,适用于大多数混凝土浇筑场景,但是,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需将某个建筑模板作为承载板的情况下,建筑模板的负重有时达不到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复合型建筑模板。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复合型建筑模板,包括芯层、第一夹层、第二夹层、第一塑料层和第二塑料层;

所述芯层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芯层贯穿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开设有若干通孔;

所述第一夹层包括第一玻纤布、第二玻纤布和若干第一竹片条,所述第一玻纤布和所述第二玻纤布相互抵接,各所述第一竹片条交错设置,且各所述第一竹片条嵌设于所述第一玻纤布和所述第二玻纤布之间;

所述第二夹层包括第三玻纤布、第四玻纤布和若干第二竹片条,所述第三玻纤布和所述第四玻纤布相互抵接,各所述第二竹片条交错设置,且各所述第二竹片条嵌设于所述第三玻纤布和所述第四玻纤布之间;

所述第一玻纤布与所述芯层的所述第一面连接,所述第三玻纤布与所述芯层的所述第二面连接;

所述第一塑料层的一面与所述第二玻纤布背离所述第一玻纤布的一面连接,所述第二塑料层的一面与所述第四玻纤布背离所述第三玻纤布的一面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芯层为木板层。

进一步地,所述芯层为秸秆板层。

进一步地,所述塑料层为PVC层。

进一步地,所述塑料层为TPU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玻纤布与所述芯层的所述第一面粘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玻纤布与所述芯层的所述第二面粘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塑料层与所述第二玻纤布粘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塑料层与所述第四玻纤布粘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多个不同材质层复合,使得复合型建筑模板拥有更高的承载力,且使得复合型建筑模板具备抗变形的功能,同时,纤维布和竹片条是轻质材料,不会过多增加复合型建筑模板的重量,而芯层上开设有通孔,各通孔的设置方向在保证芯层强度的情况下能减轻重量,从而使得复合型建筑模板兼备轻量化和高承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复合型建筑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一种复合型建筑模板,包括芯层100、第一夹层200、第二夹层300、第一塑料层400和第二塑料层500;所述芯层100具有第一面101和第二面102,所述芯层100贯穿所述第一面101和所述第二面102开设有若干通孔103;所述第一夹层200包括第一玻纤布210、第二玻纤布220和若干第一竹片条230,所述第一玻纤布210和所述第二玻纤布220相互抵接,各所述第一竹片条230交错设置,且各所述第一竹片条230嵌设于所述第一玻纤布210和所述第二玻纤布220之间;所述第二夹层300包括第三玻纤布310、第四玻纤布320和若干第二竹片条330,所述第三玻纤布310和所述第四玻纤布320相互抵接,各所述第二竹片条330交错设置,且各所述第二竹片条330嵌设于所述第三玻纤布310和所述第四玻纤布320之间;所述第一玻纤布210与所述芯层100的所述第一面101连接,所述第三玻纤布310与所述芯层100的所述第二面102连接;所述第一塑料层400的一面与所述第二玻纤布220背离所述第一玻纤布210的一面连接,所述第二塑料层500的一面与所述第四玻纤布320背离所述第三玻纤布310的一面连接。

交错设置的多个竹片条有利于使得多个竹片条之间相互支撑,使得受力能分布至各竹片条上,从而增加竹片条的抗弯性,例如,各所述第一竹片条230呈经纬交叉设置,即所述第一竹片条230由经纬交叉法编制,例如,各所述第二竹片条330呈经纬交叉设置,即所述第二竹片条330由经纬交叉法编制。经纬交叉法是竹篮的一种编法,能有效增加各所述第一竹片条230、各所述第二竹片条330之间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塑料层为目前的塑料建筑模板。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塑料层400的侧面开设有若干第一通道401,各所述第一通道401排列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塑料层500的侧面开设有若干第二通道501,各所述第二通道501排列设置。进一步地,各所述第一通道40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封填块。进一步地,各所述第二通道50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封填块。

第一塑料层400和第二塑料层500用于在混凝土施工时与混凝土接触,塑料层的周转次数多,还能回收再造。温度适应范围大,规格适应性强,使用方便。且塑料层的表面的平整度、光洁度较好,有阻燃、防腐、抗水及抗化学品腐蚀的功能,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电绝缘性能。第一玻纤布210和第二玻纤布220用于将各所述第一竹片条230固定,且第一玻纤布210和第二玻纤布220具有良好的抗拉性,在复合型建筑模板受压时,保持复合型建筑模板的形状,避免复合型建筑模板弯曲或开裂,增强符合形建筑模板的强度。第一竹片条230的抗压和抗弯强度高,能增强复合型建筑模板的强度。芯层100起到作为复合型建筑模板的骨架的作用,芯层100具有良好的硬度和支撑力,能保证复合型建筑模板的平整度,而芯层100上的通孔103能有效降低芯层100的重量,且通孔103的两端位于第一面101和第二面102,并不会影响芯层100纵向的支撑力,保证了芯层100的抗压强度。值得一提的是,第三玻纤布310和第四玻纤布320分别与第一玻纤布210和第二玻纤布220的位置相同,且对称设置,在实施中取得的效果相同。第二竹片条330的效果与第一竹片条230的效果相同。

例如,将所述复合型建筑模板平放至脚手架上,所述第一塑料层400朝上,作为浇筑混凝土的支撑板,复合型建筑模板的四周立上竖直建筑模板,形成一个用于浇灌混凝土的腔体,在腔体内浇筑混凝土,当混凝土浇筑在复合型建筑模板上时,即混凝土放在第一塑料层400上,混凝土受到重力的作用,向第一塑料层400施加压力,第一塑料层400受压后,将压力传递至第一玻纤层和第二玻纤层,第一玻纤层和第二玻纤层的抗拉性强,起到抗变形作用,且设置于第一玻纤层和第二玻纤层内的第一竹片条230具备抗弯性,即具有向受力方向相反的弹性,从而起到抗变形作用,芯层100受力后,向受力方向相反的方向提供支撑力,且维持复合型建筑模板的平整度,增强复合型建筑模板的抗弯、抗压强度,由此实现大重量的混凝土的承载。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复合型建筑模板的结构对称,能翻面使用。

芯层100用于增强所述复合型建筑模板纵向承载力。例如,所述芯层100为木板层。再例如,所述芯层100为秸秆板层。又如,所述芯层100为木胶板层。上述各实施例中,芯层100的材质均以植物纤维作为原材,使得上述各实施例中的芯层100具有良好的张力和弹性,从而加强复合型建筑模板的纵向支撑力。

塑料层用于与混凝土接触,塑料层具有轻质、混凝土成型后易与混凝土分离的特点,在芯层100、第一夹层200和第二夹层300的加强下,具有良好的抗压强度和抗变形能力,循环使用次数多。例如,所述塑料层为PVC层(PVC,聚氯乙烯)。再例如,所述塑料层为TPU层(TPU,聚氨酯)。

为实现第一玻纤布210与芯层100的第一面101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玻纤布210与所述芯层100的所述第一面101粘接。为实现第三玻纤布310与芯层100的第二面102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玻纤布310与所述芯层100的所述第二面102粘接。为实现所述第一塑料层400与所述第二玻纤布220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塑料层400与所述第二玻纤布220粘接。为实现所述第二塑料层500与所述第四玻纤布320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塑料层500与所述第四玻纤布320粘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