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柱施工喷雾吸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00401发布日期:2019-03-14 00:15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钢管柱施工喷雾吸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防尘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钢管柱施工喷雾吸尘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采用钢管混凝土代替钢筋混凝土和结构钢,可大幅度地节省钢材、木材、水泥等结构自重,理论分析和实践表明,钢管混凝土与钢结构相比,在保持自重相近和承载能力相同的条件下,可节省钢材约50%,焊接工作量可大大减少。钢管柱填充施工是在主体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后进行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常常形成混凝土填充出现孔洞和蜂窝、钢管柱内混凝土因填塞不密实出现较大缝隙等质量通病,削弱了钢管柱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强度和抗震能力。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飞扬现象严重,对操作工人的形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建筑行业施工过程能耗大,对环境影响大,施工扬尘是大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的重要来源,是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源头之一,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建筑施工的防尘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研发一种钢管柱施工喷雾吸尘装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钢管柱施工过程中存在粉尘飞扬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钢管柱施工喷雾吸尘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钢管柱施工喷雾吸尘装置,包括钢管柱、提升装置、配重块、吸尘装置,提升装置包括电机、转轴、转轮和吊绳,转轴横置架设在钢管柱上方,转轴和电机连接,转轴上设置有转轮,吊绳盘绕在转轮上,吊绳的自由端部自上而下间隔一定距离吊设有配重块和吸尘装置;吸尘装置自上而下依次包括上吸附棉和下吸附棉,上吸附棉和下吸附棉的中间夹设吸附空腔连接形成中空圆台体结构,吸附空腔内嵌设有一对喷雾喷头,下吸附棉和喷雾喷头之间架设有弹簧,喷雾喷头通过水管和加压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配重块设置为实心圆柱体结构,其重量大于吸尘装置的重量。

进一步的,所述上吸附棉和配重块相对的位置设置为限位开关,配重块触碰限位开关后控制电机反向旋转。

进一步的,所述上吸附棉的下端面依次循环排布向内凹陷设置有数个弧形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下吸附棉沿纵向等间距开设有吸附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一对喷雾喷头相对排布设置为弧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配重块和吸尘装置之间的间距小于钢管柱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中的提升装置通过电机和转轴协同配合,运行稳定,再加上钢管柱的限位作用,可保证吸尘装置沿着钢管柱上下移动稳定,配重块对吸尘装置起到一定的按压作用,使吸尘空腔受到一定的弹力伸缩,提高吸附效果;吸尘装置的双重结构,形成足够的吸附空间,通过喷雾喷头的协同配合实现了快速高效的吸尘效果,大大降低了施工现场粉尘飞扬的现象,提高了施工环境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吸尘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1、电机;2、转轴;3、转轮;4、吊绳;5、配重块;6、上吸附棉;7、吸附空腔;8、下吸附棉;9、钢管柱;10、喷雾喷头;11、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钢管柱施工喷雾吸尘装置,包括钢管柱9、提升装置、配重块5、吸尘装置,提升装置包括电机1、转轴2、转轮3和吊绳4,转轴2横置架设在钢管柱9上方,转轴2和电机1连接,转轴2上设置有转轮3,吊绳4盘绕在转轮3上,吊绳4的自由端部自上而下间隔一定距离吊设有配重块5和吸尘装置;吸尘装置自上而下依次包括上吸附棉6和下吸附棉8,上吸附棉6和下吸附棉8的中间夹设吸附空腔7连接形成中空圆台体结构,吸附空腔7内嵌设有一对喷雾喷头10,下吸附棉8和喷雾喷头10之间架设有弹簧11,喷雾喷头10通过水管和加压泵连接。

配重块5设置为实心圆柱体结构,其重量大于吸尘装置的重量。配重块5下降至吸尘装置上端面时,对吸尘装置起到一定的压力作用,充分提高吸尘装置的防尘吸附效果。

上吸附棉6和配重块5相对的位置设置为限位开关,配重块5触碰限位开关后控制电机1反向旋转。配重块5和吸尘装置之间的间距小于钢管柱9的高度。

配重块5通过自身的重力对吸尘装置起到了一定的压力,同时防止转轮3上的吊绳4过多的向下送放。

上吸附棉6的下端面依次循环排布向内凹陷设置有数个弧形凹槽。上吸附棉6的特殊结构,可增大其与粉尘的接触面积,更高效的起到吸附粉尘的作用。

下吸附棉8沿纵向等间距开设有吸附通孔。钢管柱9内的粉尘与下吸附棉8接触后,沿着吸附通孔被吸附至吸附空腔7内,可提高粉尘吸附效果。

一对喷雾喷头10相对排布设置为弧形结构。其相对的弧形结构,形成的喷雾呈弧形交错状态,便于快速吸附吸附空腔7内的浮尘,使浮尘快速下落。

具体运行过程为:

初始位置时,配重块5和吸尘装置均悬设在待施工的钢管柱9的上方,此时沿着钢管柱9的上端口向中空钢管柱9内投放浆料,投放完成后,开启电机1,电机1旋转带动转轴2旋转,转轴2上的转轮3旋转,转轮3上盘绕的吊绳4向下送放,吸尘装置的圆台体结构的外径小于钢管柱9的内径,此时吸尘装置沿着钢管柱9的上端口缓慢投放至钢管柱9内,沿着钢管柱9的内壁向下移动,钢管柱9内物料上方的空腔中的粉尘优先与下吸附棉8接触,且沿着下吸附棉8的吸附通孔进入到吸附空腔7内,根据吸附粉尘的干湿度要求,通过加压泵向水管内充水并通过喷雾喷头10实现喷雾,通过水雾的辅助作用对吸附空腔7内的粉尘进行吸附;吸附空腔7内部分粉尘和上吸附棉6的下底面相互接触,接触面积较大,吸附效果好;当吸尘装置下落至钢管柱9内的物料上方时,停止下落,配重块5继续下落直至和吸尘装置相接触,对吸尘装置形成一定的压力,与下吸附棉8相连的弹簧11被压缩,吸尘装置的吸附空腔7在一定幅度范围内形成弹力收缩,便于提高粉尘的吸附效果;由于配重块5接触到上吸附棉6上的限位开关,电机1反向旋转,转轮3反向旋转,带动吊绳4和配重块5缓慢上移,进而带动吸尘装置向上移动,当上升至初始位置时,完成吸尘作用。可根据现场粉尘量的多少,重复上述过程多次,实现快速吸尘。

以上所述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质范围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