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形缝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80761发布日期:2018-10-02 17:48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防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形缝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现今的建筑项目,规模越做越大,形态也越来越复杂多变,这种趋势使得建筑需要设置各种变形缝,并且缝宽也越来越大。建筑变形缝的种类一般包括温度缝、沉降缝和抗震缝,变形缝处的防水处理不仅要满足变形缝的伸缩变形的要求,避免拉裂破坏,而且更重要的是,无论变形缝处于自然伸展状态还是处于伸缩变形状态时都可以有效防水、止水。

目前常用的做法是采用铝板和附加卷材盖缝(两道防水)。在安装制作过程中,铝板之间或用焊接,或用玻璃胶粘接,而时间一长,在日晒雨淋、热胀冷缩作用下,玻璃胶就会剥落或焊缝断裂,最终形成渗漏点。防水处理关键在于第一道防水,第二道防水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如果第一道防水结构处理失效,第二道也很难保证,给屋面防水留下隐患。因此,现有技术中的变形缝防水结构不仅存在着施工困难、使用寿命短的缺点,而且还存在着防水效果不理想的缺点。

因此,针对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急需提供一种变形缝防水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形缝防水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变形缝防水结构防水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下述方案:

一种变形缝防水结构,包括:防水弹性材料制成的条形接缝带,所述条形接缝带的两侧分别搭接在所述变形缝两侧的安装面上;第一砌砖档台和第二砌砖档台,所述第一砌砖档台和所述第二砌砖档台分别设置在所述变形缝两侧的安装面上,且所述第一砌砖档台和所述第二砌砖档台分别压合所述条形接缝带置于所述变形缝两侧安装面上的搭接边;挡雨棚,所述挡雨棚安装在所述第一砌砖档台上,且所述挡雨棚还覆盖所述第一砌砖挡块、变形缝和第二砌砖档台。

如上所述的一种变形缝防水结构,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条形接缝带选用高分子防水卷材、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或橡胶质材料制成。

如上所述的一种变形缝防水结构,进一步优选为,在所述第一砌砖档台和所述第二砌砖档台之间的缝隙中还填充有沥青麻丝。

如上所述的一种变形缝防水结构,进一步优选为,在所述第一砌砖档台、第二砌砖档台和与其连接的建筑屋面的外表面还设有一层附加层和一层防水层。

如上所述的一种变形缝防水结构,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防水层为反应粘结型高分子自粘防水卷材。

如上所述的一种变形缝防水结构,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挡雨棚包括一体设置的盖板和两个安装板,两个所述安装板垂直设置在所述盖板的同一侧,两个所述安装板分别与所述第一砌砖档台的两个侧面对应连接。

如上所述的一种变形缝防水结构,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盖板的两个侧边缘分别向下折叠形成挡雨护翼。

如上所述的一种变形缝防水结构,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安装板上还设置有安装孔,所述挡雨棚通过贯穿所述安装孔的螺栓与所述第一砌砖档台对应安装。

如上所述的一种变形缝防水结构,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第一砌砖档台的厚度为第二砌砖档台厚度的1.5-3倍。

如上所述的一种变形缝防水结构,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第一砌砖档台和所述第二砌砖档台的高度均为15-30c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变形缝防水结构,包括:防水弹性材料制成的条形接缝带,所述条形接缝带的两侧分别搭接在所述变形缝两侧的安装面上;第一砌砖档台和第二砌砖档台,所述第一砌砖档台和所述第二砌砖档台分别设置在所述变形缝两侧的安装面上,且所述第一砌砖档台和所述第二砌砖档台分别压合所述条形接缝带置于所述变形缝两侧安装面上的搭接边;挡雨棚,所述挡雨棚安装在所述第一砌砖档台上,且所述挡雨棚还覆盖所述第一砌砖档台、变形缝和第二砌砖档台。本实用新型中,防水弹性材料构成变形缝防水结构的第一道防水结构,设置在第一砌砖档台上的挡雨棚构成第二道防水结构,将变形缝与外界完全隔绝,达到理想的防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变形缝防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变形缝,2-建筑屋面,3-条形接缝带,4-第一砌砖档台,5-第二砌砖档台,6-盖板,7-安装板,8-沥青麻丝,9-附加层,10-防水层,11-挡雨护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变形缝1防水结构,包括防水弹性材料制成的条形接缝带3,条形接缝带3的两侧分别搭接在变形缝1两侧的安装面上;第一砌砖档台4和第二砌砖档台5,第一砌砖档台4和第二砌砖档台5分别设置在变形缝1两侧的安装面上,且第一砌砖档台4和第二砌砖档台5分别压合条形接缝带3置于变形缝1两侧安装面上的搭接边;挡雨棚,挡雨棚安装在第一砌砖档台4上,且挡雨棚还覆盖第一砌砖挡块4、变形缝1和第二砌砖档台5。本实施例中,防水弹性材料制成的条形接缝带3为柔性条形接缝带3,其两侧通过粘结的方式搭接在变形缝1两侧的安装面上,且在与变形缝1的两侧安装面对应搭接时,需要使其处于宽松甚至是中部下垂的状态,以应对变形缝1的热胀冷缩等作用,条形接缝带3构成了变形缝1防水结构的第一道防水结构。第一砌砖档台4和第二砌砖档台5一方面用于进一步压合固定条形接缝带3的两侧,实现条形接缝带3的免钉安装,同时还为构成变形缝1防水结构的第二道防水结构的挡雨棚提供安装位置,此外,第一砌砖档台4和第二砌砖档台5向上延伸,能够阻挡积水进入到变形缝1中。故本实施例通过上述设置,将变形缝1与外接完全隔绝,达到理想的防水效果。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变形缝1防水结构中,条形接缝带 3选用高分子防水卷材、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或橡胶质材料制成。上述材质均满足本实施例中条形接缝带3对材质的要求,且使用成品的高分子防水卷材、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或橡胶制材料成本低、且节省时间。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变形缝1防水结构中,在第一砌砖档台4和第二砌砖档台5之间的缝隙中还设置有沥青麻丝8。沥青麻丝8是麻丝或麻绳浸泡过沥青后获得的产品,是一种良好的防水材料,主要用于填充不方便施工的缝隙。沥青麻丝8的使用构成了变形缝1防水结构的第三道防水结构,使其防水性能更好。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变形缝1防水结构中,在第一砌砖档台4、第二砌砖档台5和与其连接的建筑屋面2的外表面还设有一层附加层 9和一层防水层10;进一步的,防水层10为反应粘结型高分子自粘防水卷材。本实施例中的附加层9和防水层10为建筑顶层常规的防水结构,而采用反应粘接型高分子自粘防水卷材则可以在施工时产生蠕变功能形成毛细管控与水泥浆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的雾粒化学反应,使卷材与混凝土结构层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卷材与基面形成粘结不可逆、不受损一体式的防水结构层。附加层的设置主要用于在大面防水卷材铺贴之前进行节点部位预先处理,一般采用多做一层卷材的方式事先在这些薄弱环节加强防护,进而做到双重防护减少漏水概率。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变形缝1防水结构中,挡雨棚包括一体设置的盖板6和两个安装板7,两个安装板7垂直设置在盖板6的同一侧,两个安装板7分别与第一砌砖档台4的两个侧面对应连接;进一步的,盖板6 的两个侧边缘分别向下折叠构成挡雨护翼11;进一步的,安装板7上还设置有安装孔,挡雨棚通过贯穿安装孔的螺栓与第一砌砖档台4对应安装。本实施例中,挡雨棚为金属材料制成,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重量却不至于为建筑楼体制造重力压力,且能够遮挡雨水进入。且螺栓从侧面安装,避免了雨水向下渗漏。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变形缝1防水结构中,第一砌砖档台4的厚度为第二砌砖档台5厚度的1.5-3倍;进一步的,第一砌砖档台4 和第二砌砖档台5的高度为15-30cm。第一砌砖档台4用于为挡雨棚提供安装空间,而加厚第一砌砖档台4可以加强挡雨棚的安装强度;而具有一定的高度则用于阻止建筑屋面2的雨水倒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一种变形缝1防水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防水弹性材料构建变形缝1防水结构的第一道防水结构,通过设置在第一砌砖档台4上的挡雨棚构建第二道防水结构,将变形缝 1与外界完全隔绝,达到理想的防水效果;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沥青麻丝8构建变形缝1防水结构的第三道防水结构,进一步加强防水性能;

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挡雨棚结构的设置使其安装方便,同时还避免了雨水的渗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