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60623发布日期:2019-04-20 04:01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架式支撑系统结构设计与应用技术领域,特别提供了一种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建筑施工中常用到门架式支撑系统,尤其是在建筑物作用荷载比较大的主梁部位,通常采用承载能力比较大的杆件材料,沿主梁纵向搭设落地式多排支撑架体,用以承受大梁荷载。当次梁荷载较大时其支撑架体与主梁相同;当次梁荷载较小时,在次梁交接处搭设格构柱形式的支撑架体,在格构柱之间则采用承载能力较小的杆件材料,沿次梁纵向搭设桁架形式支撑架体。在楼板部位,则以周边主次梁下的落地式排架或格构柱架体为依托,搭设桁架形式支撑架体,从而在梁板下组合形成多跨门架式模板支撑体系。

大梁部位的落地式多排支撑架体在承受大梁所产生的竖向荷载时,还要在上部承受楼板部位的桁架式支撑架体所产生的水平荷载,然而由于梁下架体整体自身刚度好,周边墙柱可以借用,并且大梁混凝土先浇筑后会进一步增大该架体抗水平荷载的能力。

综上,人们期望获得一种技术效果更好的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技术效果更好的组合式立体结构的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

本实用新型一种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其构成如下:底座1、立杆2、横杆3、斜拉杆4、顶托6;其中:底座1位于整个系统的下部,其布置在安装基础和由立杆2、横杆3、斜拉杆4构成的所述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的主体结构之间;立杆2竖直布置,横杆3水平布置且其构成相互连接的框架式结构;

斜拉杆4布置在由立杆2和横杆3构成的长方形框架内,且其沿长方形框架的对角线布置;构成带对角线矩形框架单元7;

在所述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的中部和下部,自下至上设置有至少两处相邻布置的由立杆2和横杆3构成的且未设置斜拉杆4的长方形框架单元8;

顶托6布置在所述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最上部,顶托6布置在上方被托举支撑结构件和所述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的其他结构之间。

本实用新型所述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中还设置有上部桁架5,上部桁架5布置在水平方向相邻的两个带对角线矩形框架单元7之间,其具体结构构成如下:带对角线矩形框架单元7、竖向加强杆9;其中,竖向加强杆9用于自上至下竖直布置在所述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上部;以便加强其竖直方向的抗压强度或称支撑刚度。

所述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的中下部的最下面和最上面的横杆3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加强结构刚度的更多的长横杆3;

斜拉杆4具体是48系列斜拉杆;

立杆2是60系列立杆;

所述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中的各结构件表面设置有热镀锌层或防锈漆层;

竖直方向,自下至上至少连续布置有4个带对角线矩形框架单元7构成所述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的支撑骨架。

所述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中的底座1或/和顶托6上设置有能够调节其各自在竖直方向上分布的高度的结构件:丝杠。

所述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中,带对角线矩形框架单元7在水平方向的布置宽度为1000mm±50mm;带对角线矩形框架单元7在竖直方向的布置高度为2000mm±60mm;相邻的两个带对角线矩形框架单元7在水平方向之间的间隔是3000mm±80mm。

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受力原理如图1;其中:

横杆3:用于水平方向连接的杆件,主要承受水平方向的拉力和压力;

立杆2:用于垂直方向连接的杆件,主要承受垂直方向荷载和自重力;

斜拉杆:桁架竖向平面内对角连接杆件,主要承受水平荷载;

底座1:桁架底部可设置有能够进行高度方向调节的丝杠;

顶托6:桁架顶部可设置有能够用于支撑,可进行高度方向调节的丝杠。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优选的框架式结构构成所述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其使用操作简单方便,技术效果优良;其具有可预期的较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构成原理示意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其构成如下:底座1、立杆2、横杆3、斜拉杆4、顶托6;其中:底座1位于整个系统的下部,其布置在安装基础和由立杆2、横杆3、斜拉杆4构成的所述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的主体结构之间;立杆2竖直布置,横杆3水平布置且其构成相互连接的框架式结构;

斜拉杆4布置在由立杆2和横杆3构成的长方形框架内,且其沿长方形框架的对角线布置;构成带对角线矩形框架单元7;

在所述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的中部和下部,自下至上设置有至少两处相邻布置的由立杆2和横杆3构成的且未设置斜拉杆4的长方形框架单元8;

顶托6布置在所述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最上部,顶托6布置在上方被托举支撑结构件和所述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的其他结构之间。

所述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中还设置有上部桁架5,上部桁架5布置在水平方向相邻的两个带对角线矩形框架单元7之间,其具体结构构成如下:带对角线矩形框架单元7、竖向加强杆9;其中,竖向加强杆9用于自上至下竖直布置在所述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上部;以便加强其竖直方向的抗压强度或称支撑刚度。

所述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的中下部的最下面和最上面的横杆3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加强结构刚度的更多的长横杆3;

斜拉杆4具体是48系列斜拉杆;立杆2是60系列立杆;

所述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中的各结构件表面设置有热镀锌层或防锈漆层;

竖直方向,自下至上至少连续布置有4个带对角线矩形框架单元7构成所述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的支撑骨架。

所述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中的底座1或/和顶托6上设置有能够调节其各自在竖直方向上分布的高度的结构件:丝杠。

所述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中,带对角线矩形框架单元7在水平方向的布置宽度为1000mm±50mm;带对角线矩形框架单元7在竖直方向的布置高度为2000mm±60mm;相邻的两个带对角线矩形框架单元7在水平方向之间的间隔是3000mm±80mm。

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受力原理如图1;其中:

横杆3:用于水平方向连接的杆件,主要承受水平方向的拉力和压力;

立杆2:用于垂直方向连接的杆件,主要承受垂直方向荷载和自重力;

斜拉杆:桁架竖向平面内对角连接杆件,主要承受水平荷载;

底座1:桁架底部可设置有能够进行高度方向调节的丝杠;

顶托6:桁架顶部可设置有能够用于支撑,可进行高度方向调节的丝杠。

本实施例结构简单,使用优选的框架式结构构成所述多跨门架式支撑系统,其使用操作简单方便,技术效果优良;其具有可预期的较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