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渐开线板锁死抬升框的自行车停放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48379发布日期:2019-03-30 08:56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渐开线板锁死抬升框的自行车停放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停放架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基于渐开线板锁死抬升框的自行车停放架。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自行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代步工具已经走过了不知多少年,如今仍然体现出自行车的实用性和环保的功能。绿色出行,减少机动车废气排放对大气和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当今最为重要的行动。但是,随着人们用自行车代步出行的情况越多,自行车集中停放就成了骑车人随时都要面对的。乱停、乱放不仅容易丢失自行车,而且还影响城市的市容,给创建文明城市带来负面影响。现在市面上也会出现立体自行车停放装置,但大多数都依靠电力将自行车提升到相应位置,不能有效节约能源以及生产成本等。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渐开线板锁死抬升框的自行车停放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渐开线板锁死抬升框的自行车停放架,其特征是:以圆形底座为本体;所述底座中间设置有可在底座中间旋转的转动座;所述转动座中间呈圆状平均排布有八个内部镂空的支撑框,且支撑框与转动座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框内部设置有钢丝线、滚轮和拉簧,外侧设置有两道滑槽,且钢丝线通过支撑框顶端滚轮与支撑框底部拉簧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框的滑槽上设置有可在滑槽内上下滑动的抬升框,且抬升框与支撑框内部钢丝线连接;所述抬升框上设置有固定轴和向下弯曲的限位板以及可转动的凹形框和抵压在凹形框两侧的凸柱;所述固定轴上设置有可转动的渐开线板和扭簧;所述渐开线板上设置有触动板,且扭簧一端压在触动板外侧。

优选的,所述钢丝线可在滚轮的转动下滑动并克服拉簧拉力拉动拉簧。

优选的,所述限位板和凹形框之间可放置车轮。

优选的,所述渐开线板始终有逆时针旋转的趋势,且渐开线板上的触动板高出向下弯曲的限位板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取自行车时,渐开线板可将自行车的抬升框锁死于支撑框表面不同的高度,有效的防止了车轮与抬升框在不同高度脱离时,抬升框被拉簧拉起伤害到人身安全;存取自行车简单方便,操作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所述的一种基于渐开线板锁死抬升框的自行车停放架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所述的一种基于渐开线板锁死抬升框的自行车停放架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所述的一种基于渐开线板锁死抬升框的自行车停放架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所述的一种基于渐开线板锁死抬升框的自行车停放架的B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3中所述的一种基于渐开线板锁死抬升框的自行车停放架的C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3中所述的一种基于渐开线板锁死抬升框的自行车停放架的D处局部放大图。

其中:1、底座;2、转动座;3、支撑框,31、滑槽;4、抬升框,41、固定轴,42、限位板,43、凹形框,44、凸柱;5、扭簧;6、车轮;7、渐开线板,71、触动板;8、拉簧;9、滚轮,91、钢丝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基于渐开线板锁死抬升框的自行车停放架,其特征是:以圆形底座1为本体;所述底座1中间设置有可在底座1中间旋转的转动座2;所述转动座2中间呈圆状平均排布有八个内部镂空的支撑框3,且支撑框3与转动座2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框3内部设置有钢丝线91、滚轮9和拉簧8,外侧设置有两道滑槽31,且钢丝线91通过支撑框3顶端滚轮9与支撑框3底部拉簧8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框3的滑槽31上设置有可在滑槽31内上下滑动的抬升框4,且抬升框4与支撑框3内部钢丝线91连接;所述抬升框4上设置有固定轴41和向下弯曲的限位板42以及可转动的凹形框43和抵压在凹形框43两侧的凸柱44;所述固定轴41上设置有可转动的渐开线板7和扭簧5;所述渐开线板7上设置有触动板71,且扭簧5一端压在触动板71外侧。

使用时,抬升框4首先被设置在支撑框3底部;当存放自行车时,将自行车前车轮6放置于限位板42和凹形框43中间,同时车轮6压动渐开线板7上的触动板71,渐开线板71克服扭簧5扭力绕固定轴41顺时针转动,渐开线板7与支撑框3表面脱离,此刻拉簧8拉动钢丝线91在滚轮9上滑动,钢丝线91带动抬升框4在支撑框3的滑槽31内向上滑动,将自行车向上抬起后靠在支撑框3上;当取自行车时,向下压自行前车轮6,抬升框4在支撑框3的滑槽31内向下滑动,与抬升框4连接的钢丝线91拉动拉簧8,当抬升框4到达支撑框3底部时,车轮6压在凹形框43上与限位板42分离,同时渐开线板7上的触动板71与车轮6表面脱离,此刻渐开线板7在扭簧5的扭力下与支撑框3表面贴合,将抬升框4锁死在支撑框3底部,然后将自行车从抬升框4上的凹形框43上脱离取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