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板新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94749发布日期:2019-09-03 21:04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墙板新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构件的连接结构,尤其涉及互为板形建筑构件的连接结构,具体说是一种墙板新结构。其IPC分类号为E04B2/88或E04D13/18。



背景技术:

现有的普通墙体大都只能起到支承重,维护和分割空间的功能,如果需要将墙另一侧的东西运过来则需要绕到门口,走过去浪费很多的时间而且麻烦费力。而且现有的墙体安装方式往往比较单一,更换墙板时也比较繁琐,现有专利公告号为CN203655057 U的专利申请中,虽然也是保护一种可旋转墙体,但是通过把手配合轴承来实现的,会浪费很大的劳动力和时间。

如US4956953A的美国专利公开的一种“办公面板系统结合改进的锁定和对准机制”,在其端部处设置有纵向凹槽,使得该管可以围绕其纵向轴线旋转。管的下端设有曲柄,可以使管旋转90°并同时隐藏曲柄。但是,该技术方案中,两面板之间相对旋转的角度有限,并且同时将管作为立柱和旋转中轴,结构稳定性较差,不利于装配。美国专利申请US20170130444A1也公开了类似的结构。

如 US2001/0025460A1的美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隔墙”,该技术方案通过在立柱上设置若干开口,在开口内设置连接件,在连接件端部设置预先安装墙板的转接件,从而实现墙板之间的旋转。该技术方案中主要采用了在中心立柱周向设置若干开口的主体结构,并在墙体与开口内之间设置截面为哑铃状的连接件结构。但明显的该连接件在立柱端的摆动角度受到开口边缘的限制,开口如果做得太大一方面会导致连接件从开口脱出无法起到有效的限位,另一方面会影响立柱的刚度,进而影响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虽然墙板端的自由度相对较高,但在墙板旋转时会与中心立柱的外缘发生干涉,从而影响其旋转角度。此外,由于采用了哑铃状的连接件,其无论在结构强度相对较差,从而影响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如US5826380A的美国专利公开的一种“可调节屋顶的屋脊装置”,该技术方案中,将屋顶分别固定在内外套筒上,然后通过相互配合的内外套筒实现角度调节,从而在合理的间距范围内相互旋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墙板新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了现有墙板结构不方便安装与运输、制造成本高、装配可操作性差等问题,其具有结构简单紧凑、易于生产、易于组装、装配误差小、加工容错率高等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该墙板新结构包括墙板组件、立柱组件,其技术要点是:立柱组件包括主立柱、设置在主立柱上的环形件、装配在环形件上的侧部衔接件,侧部衔接件包括墙板连接部和立柱连接部;墙板组件包括墙板封头,墙板封头包括与墙板连接部旋转配合的配合部II。

通过上述的主方案,可实现墙板组件与立柱组件之间的大角度配合,从而完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墙板摆动小,需要根据安装位置(摆动角度)设置开口的问题。

进一步的,为方便环形件与侧部衔接件的装配,环形件包括环形支撑、沿环形支撑 外缘设置的装配槽。

进一步的,为方便环形件的安装,同时避免旋转误差,提高加工容错性,降低生产成本,主立柱上间隔设有若干用于装配环形件的限位槽。

进一步的,为方便墙板的生产、运输、安装,将墙板整体设计成可组装的部件单元,墙板组件还包括若干可顺次搭接的墙板单元,墙板封头包括与墙板单元一端配合的配合部I。

进一步的,为方便墙板组件的上底梁端部与立柱的完美配合,同时提高立柱上下两端的美观度,立柱组件还包括端部支撑件,端部支撑件包括与墙板组件上端部或/和下端部配合的弧形件。

进一步的,为方便在主立柱外缘设置支撑结构,提高结构稳定性,同时方便外部壳体的安装,提高美观度,端部支撑件还包括安装在弧形件上的支撑件,支撑件上设有定位槽II,定位槽II内限位有副立柱。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相较于现有的模块化可旋转的墙体结构,本实用新型在墙板组件与立柱组件之间的连接处进行了改进,具体而言,通过完全支撑在竖直方向的侧部衔接件和刚度更高的墙板封头作为墙板组件与立柱组件之间的连接媒介,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侧部衔接件一端几乎完全卡接配合固定在立柱上,装配过程不会发生现有技术中连接件的摆动。侧部衔接件的另一端采用圆管形结构,该墙板连接部上旋转搭接了墙板封头,同时墙板封头与墙板单元完全固定,墙板单元与上底梁配合,上底梁又继续卡接在端部支撑件内,经过受力部分的逐步传递,最终实现在墙板组件具有高转角的同时,保证了定位角度锁定后的稳定性。同时,还可在端部支撑件内设置横梁的卡槽结构进一步提高稳定性。

在主立柱上预先加工限位槽,并在环形件上设置配套的螺栓结构,可将环形件旋转配合在立柱上,当然,为提高旋转配合的稳定性,还可在螺栓结构与该限位槽之间增设轴承结构。由于旋转配合的设计,几乎完全避免了原有结构工厂进行钻孔或现场钻孔所产生的“不可逆误差”,同时给环形件上的对角度精度要求极高的装配槽结构的使用成为可能。

另外,为提高立柱的美观度,同时提高整体的刚度,在主立柱外缘设置副立柱和壳体,壳体直接固定在副立柱上,并通过左右相邻形成环形结构。副立柱可作为支撑结构、壳体则可同时作为防尘防腐屏障和支撑结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紧凑、易于生产、易于组装、装配误差小、加工容错率高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a-1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I的等轴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a-2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II的等轴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又一种实施例立柱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a为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立柱组件的安装步骤1的结构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立柱组件的安装步骤2的结构示意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墙板组件安装步骤1的结构示意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墙板组件安装步骤2的结构示意图。

图4c为本实用新型墙板组件安装步骤3的结构示意图。

图4d为本实用新型墙板组件安装步骤4的结构示意图。

图4e-1为本实用新型墙板组件安装步骤5的结构示意图。

图4e-2为本实用新型墙板组件另一种使用状态安装步骤5的结构示意图。

图4f为本实用新型墙板组件安装步骤6的结构示意图。

图4g为本实用新型墙板组件安装步骤7的结构示意图。

图4h-1为本实用新型墙板组件安装步骤8的结构示意图。

图4h-2为本实用新型墙板组件另一种使用状态安装步骤8的结构示意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安装步骤1的结构示意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安装步骤2的结构示意图。

图5c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安装步骤3的结构示意图。

图5d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安装步骤4的结构示意图。

图5e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安装步骤5的结构示意图。

图5f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安装步骤6的结构示意图。

图5g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安装步骤7的结构示意图。

图5h-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安装步骤8的结构示意图。

图5h-2为图5h-1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I。

图5h-3为图5h-1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II。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实施例1

如图1a-1、图1a-2、图3a、图3b、图4a~d、图4e-1、图4e-2、图4f~g、图4h-1、图4h-2所示,该墙板新结构主要包括立柱组件2、限位在立柱组件2上的墙板组件1。

墙板组件1主要包括底梁组件11、若干墙板单元12、设置在各墙板单元12端部的墙板封头13、顶梁组件14。墙板封头13包括用于安装墙板单元12的配合部I 131和用于与侧部衔接件27的墙板连接部271旋转配合的配合部II 132。

顶梁组件14和顶梁组件11采用类似的结构,以顶梁组件14为例,其包括中空的顶梁141、限位在顶梁141端部的带有弧形面的端头142(底梁11的端头图中未示出),顶梁141和端头142上均设有位置相互配合的定位螺孔,定位螺栓143贯穿定位螺孔从而将端头142限位在顶梁141内。同时,为方便顶梁141或底梁111与墙板组件1的墙板单元12配合,在顶梁141或底梁111上设有开口相对的凹槽141a和111a。墙板单元12由下自上首尾配合地限位在顶梁141和底梁111之间。

立柱组件2主要包括底座组件23、限位在底座组件23上的主立柱25、限位在主立柱25上下两端的呈镜像设置的端部支撑件24、设置在上端部支撑件24上的板件28、间隔设置在主立柱25上的环形件26、设置在主立柱25外的立柱外壳22、装配在环形件26上的侧部衔接件27、固定在板件28上的盖21。

底座组件23包括固定在水平面上的基座233、通过底座螺栓组件231固定在基座233上的底盘232。其中,底盘232上设有条形孔232a,方便底座螺栓组件231的固定。底盘232上设有定位柱232b,便于侧部衔接件27的墙板连接部271的安装。

端部支撑件24包括一对对称设置的弧形件244、位于两个弧形件244之间的对称设置的定位槽I 241、固定支撑在弧形件244上的支撑件243,支撑件243上设有若干定位槽II 242,上下两个端部支撑件24的定位槽II 242之间设有副立柱29。在安装两侧墙板组件之间的夹角为非180°时,横梁的端头142的弧形面可与端部支撑件24的弧形件244的外壁相配合。

主立柱25上根据环形件26的数量及装配高度预先加工若干限位槽251。装配时,先将环形件26套装在主立柱25上,然后将螺栓265穿入螺孔264,各螺栓265的螺柱呈环形排列,并位于限位槽251中,一方面起到了有效的支撑效果,另一方面环形件26可相对于主立柱25旋转,从而消除了安装误差。

主立柱25的侧部通过环形件26的装配槽262装配侧部衔接件27,侧部衔接件27包括墙板连接部271和立柱连接部272。立柱外壳22由若干呈环形分布的外壳单元构成,外壳单元至少包括端部外壳221和中部外壳222,并且各外壳单元固定在相应的副立柱29上。还可在端部支撑件24的支撑件243上设置环形槽(图中未标记),从而有效配合立柱外壳22端部的装配。其中,立柱连接部272与各环形件26相应的装配槽262内。

本实施例立柱组件的安装过程如图3a和图3b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通过螺栓组件231可调整地将底盘232装配在混凝土上,将端部支撑件24装配在底盘232上。

步骤102,在端部支撑件24两侧的定位槽I 241上分别限位设置侧部衔接件27,将其底部分别定位在定位柱232b上。

本实施例墙板组件的安装过程如图4a~图4h所示,部分图中的限位槽251略,具体安装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 将底梁组件依次限位在端部支撑件24的侧部,其中墙板单元12与墙板封头13之间通过螺栓组件(图中未标记)固定连接,墙板封头13的配合部I 131与墙板单元对应,配合部II 132与侧部衔接件27对应。

步骤202,取环形件26。

步骤203,将环形件26套装在主立柱25上。

步骤204,重复步骤201~203,将环形件和墙板单元由下自上依次装配。

步骤205,将端部外壳221和中部外壳222在副立柱的辅助下装配在环形件26上。

步骤206,安装端部支撑件24,其与底部设置的端部支撑件互呈镜像。

步骤207,在端部支撑件24两侧分别安装顶梁组件。

步骤208,依次安装板件28和装饰盖21即可。

实施例2

如图5a~g,图5h-1~h-3所示,与实施例1相似,区别主要在于侧部衔接件27采用分体结构,立柱外壳22采用与环形件插接的结构,通过支撑结构的改进,几乎省略了端部支撑件24、副立柱29,环形件26则是以实施例2为基础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总体上说,本实施例极大简化了结构,使安装更方便,同时进一步降低了制造与组装成本,其具体安装步骤如下:

步骤301,通过底座螺栓组件231将基座233固定在预埋的混凝土基础上,将环形件26套装在主立柱25上备用,确定安装角度后(本实施例以180°为例),取一对底梁组件11备用。

步骤302,将分段设置的侧部衔接件27的立柱连接部272卡接在环形件26的装配槽262上,并在侧部衔接件27顶部设置连接件273,通过连接件273上的钩部将上部的环形件26限位。其中,底部的环形件26直接与基座233接触,位于最下部的侧部衔接件27的墙板连接部271的底部与底座螺栓组件231配合。

步骤303,与实施例1相同,将墙板封头13固定在墙板单元12端部备用。

步骤304,将地梁组件配合在立柱组件2的侧部,其中底梁111的卡槽111b与侧部衔接件27的墙板连接部271配合,底梁111的底梁螺孔111c与相应侧的底座螺栓组件231配合,底梁组件11组装完成后,将墙板单元12通过墙板封头13配合在侧部衔接件27上;此时,继续准备下一组的环形件26和侧部衔接件27、连接件273备用。

步骤305,位于中部的侧部衔接件27优选在墙板连接部271的底部设置插接部271a,从而可在分段设置的侧部衔接件27组装成整体结构后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刚性,可起到稳定整体结构的作用;同步骤4,将若干带有墙板封头13的墙板单元12组装在主立柱25侧部。

步骤306,在最顶部的环形件26和侧部衔接件27全部安装完成后,去立柱外壳22备用。

步骤307,将立柱外壳22插装在环形件26的装配槽262上,其中端部壳体223上设有豁口结构(图中未标记),中部壳体224可与相邻的外壳结构插接配合,预留的豁口与最顶部的侧部衔接件27相配合,优选的为方便顶梁组件14的安装,在最顶部的侧部衔接件27的立柱连接部271的顶部设置螺孔271b。

步骤308,将顶梁141的卡槽141b配合在侧部衔接件27上,并通过定位螺栓143固定在螺孔271b上;最后依次安装板件28和装饰盖21即可。

此外,与实施例1相似的,为增强整体结构刚性,也可在主立柱25外部预设限位槽251,环形件26通过螺栓可旋转地限位在限位槽251上。环形件26的主要可通过连接件273或限位槽251实现竖直方向的限位,当使用限位槽时,还需要在环形件26上配合螺柱拧入限位槽的螺栓组件。

实施例3

如图2、图2a所示,本实施例为实施例2中环形件26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环形件26包括环形支撑263、沿环形支撑263外缘设有加强部261和装配槽262。优选的,将加强部261和装配槽262间隔设置,从而保证环形件26的结构稳定性,使其结构强度均匀分布。在加强部261上等高度地设置若干螺孔264(优选为对称设置的偶数个),螺孔264内装配有立柱螺栓265。

另外,立柱外壳22采用实施例2的结构,侧部衔接件27采用一体结构,顶梁组件14、底梁组件11的装配与实施例2相同。

附图标记说明:

1墙体组件

11底梁组件

111底梁

111a凹槽

111b卡槽

111c底梁螺孔

12墙板单元

13墙板封头

131配合部I

132配合部II

14顶梁组件

141顶梁

141a凹槽

141b卡槽

142端头

143定位螺栓

2立柱组件

21装饰盖

22立柱外壳

221端部外壳

222中部外壳

223端部壳体

224中部壳体

23底座组件

231底座螺栓组件

232底盘

232a条形孔

232b定位柱

233基座

24端部支撑件

241定位槽I

242定位槽II

243支撑件

244弧形件

25主立柱

251限位槽

26环形件

261加强部

262装配槽

263环形支撑

264螺孔

265立柱螺栓

27侧部衔接件

271墙板连接部

272立柱连接部

271a插接部

271b螺孔

273连接件

28板件

29副立柱。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