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约束型软钢阻尼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43231发布日期:2019-06-29 00:42阅读:530来源:国知局
一种约束型软钢阻尼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能减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约束型软钢阻尼器。



背景技术:

传统结构设计中,往往采用“硬碰硬”的原则,即主张依靠建筑主体结构本身的性能,例如增加结构刚度、加大材料用量、增大截面尺寸等手段来抵御地震和风致作用,然而,由于自然灾害发生突然、难以预测,一味追求提高结构自身的性能不仅造成了资源和金钱的浪费,更不能取得积极的振动控制效果,且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证。消能减震技术是通过附加消能减震装置与原结构组成一个新的结构系统,原结构和附加的消能减震装置均为这一新结构系统的子结构。这一新结构系统的动力特性和消能能力与原结构相比有较大的变化,附加的消能减震控制装置使得原结构承受的地震作用显著减小,从而达到控制结构地震反应的目的,减轻主结构的损伤程度。

软钢阻尼器是利用软钢屈服强度低、塑性变形能力强的特点制成的一种被动耗能装置。软钢阻尼器按耗能机理一般分为4种:轴向屈服耗能、面外弯曲耗能、剪切耗能及面内弯曲耗能。轴向屈服耗能阻尼器主要采用无黏结支撑形式。面外弯曲耗能阻尼器主要是利用钢板平面外等厚度处同时屈服的特性来实现耗能,这种阻尼器主要采用X形、三角形及菱形开洞,变形能力强,滞回性能稳定,但其初始刚度较小。剪切耗能阻尼器利用钢板的剪切变形进行耗能,有效地提高了初始刚度,但局部屈服易引起应力集中。

传统的软钢阻尼器存在焊缝密集、中间钢板容易受剪破坏和面外屈曲破坏等缺点,降低阻尼器的减震耗能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约束型软钢阻尼器,本实用新型减少了焊缝密集带来的应力集中、焊接缺陷等问题,有效防止软钢阻尼器的平面外屈曲破坏,提高了软钢阻尼器的减震耗能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约束型软钢阻尼器,由软钢阻尼器部分和屈曲约束部分组成;所述软钢阻尼器部分由上连接板(1)、弧形中间板(2)和下连接板(3)组成;所述(3)弧形中间板(2)的两端分别与上连接板(1)和下连接板固定连接;

所述屈曲约束部分设有2个,且2个屈曲约束部分将弧形中间板(2)固定在中间,形成三明治结构,且所述屈曲约束部分与弧形中间板(2)之间设有间隙,所述屈曲约束部分通过对弧形中间板(2)位置的限制控制其面外屈曲;所述屈曲约束部分包括竖向钢板(4)、横向加劲肋(5)和竖向加劲肋(6);所述横向加劲肋(5)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两侧的竖向钢板(4)焊接,其中间部位与竖向加劲肋(6)焊接。

优选的,所述横向加劲肋(5)在每个屈曲约束部分中设有1-3个。

优选的,所述竖向加劲肋(6)在每个屈曲约束部分中设有2-12个。

优选的,所述竖向加劲肋(6)的上下两端分别与邻近的横向加劲肋(5)焊接。

优选的,所述竖向钢板(4)、横向加劲肋(5)和竖向加劲肋(6)预先焊接成一个整体,再与上连接板(1)及下连接板(3)分别焊接。

优选的,所述弧形中间板(2)与上连接板(1)及下连接板(3)均通过焊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上连接板(1)、弧形中间板(2)和下连接板(3)均由Q235或Q345型号的钢材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约束型软钢阻尼器,减少了焊缝密集带来的应力集中、焊接缺陷等问题,有效防止软钢阻尼器的平面外屈曲破坏,提高了软钢阻尼器的减震耗能效果;

(2)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约束型软钢阻尼器,其结构简单、设计巧妙、效果显著;

(3)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约束型软钢阻尼器,尺寸可根据工程实际确定,灵活多变,实用性强,易于工程应用;

(4)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约束型软钢阻尼器,安全可靠,稳定牢固,且安装拆卸方便;

(5)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约束型软钢阻尼器,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实用性强,适合大范围推广。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约束型软钢阻尼器的主视图;

图2为约束型软钢阻尼器的侧视图;

图1和2中:1为上连接板、2为弧形中间板、3为下连接板、4为竖向钢板、5为横向加劲肋、6为竖向加劲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约束型软钢阻尼器,其结构详见附图1和2所示:由软钢阻尼器部分和屈曲约束部分组成;所述软钢阻尼器部分由上连接板1、弧形中间板2和下连接板3组成;所述3弧形中间板2的两端分别与上连接板1和下连接板固定连接;

所述屈曲约束部分设有2个,且2个屈曲约束部分将弧形中间板2固定在中间,形成三明治结构,且所述屈曲约束部分与弧形中间板2之间设有间隙,所述屈曲约束部分通过对弧形中间板2位置的限制控制其面外屈曲;所述屈曲约束部分包括竖向钢板4、横向加劲肋5和竖向加劲肋6;所述横向加劲肋5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两侧的竖向钢板4焊接,其中间部位与竖向加劲肋6焊接。

进一步的,所述横向加劲肋5在每个屈曲约束部分中设有1-3个。

进一步的,所述竖向加劲肋6在每个屈曲约束部分中设有2-12个。

进一步的,所述竖向加劲肋6的上下两端分别与邻近的横向加劲肋5焊接。

进一步的,所述竖向钢板4、横向加劲肋5和竖向加劲肋6预先焊接成一个整体,再与上连接板1及下连接板3分别焊接。

进一步的,所述弧形中间板2与上连接板1及下连接板3均通过焊接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连接板1、弧形中间板2和下连接板3均由Q235或Q345型号的钢材制成。

本实施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减少了焊缝密集带来的应力集中、焊接缺陷等问题,有效防止软钢阻尼器的平面外屈曲破坏,提高了软钢阻尼器的减震耗能效果;

(2)其结构简单、设计巧妙、效果显著;

(3)尺寸可根据工程实际确定,灵活多变,实用性强,易于工程应用;

(4)安全可靠,稳定牢固,且安装拆卸方便;

(5)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实用性强,适合大范围推广。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