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料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22969发布日期:2020-02-04 10:27阅读:673来源:国知局
一种下料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制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下料斗。



背景技术:

混凝土搅拌站设备是由搅拌主机、物料称量系统、物料输送系统、物料贮存系统、控制系统五大组成系统和其他附属设施组成的建筑材料制造设备,其工作的主要原理是以水泥为胶结材料,将砂石、石灰、煤渣等原料进行混合搅拌,最后制作成混凝土。

现有技术中混凝土在搅拌筒中搅拌完成之后,通常由载料车将混凝土运输到工地,混凝土从搅拌筒转移到载料车时,混凝土常常是直接从搅拌筒的出料口直接流泻到载料车的开口处,在此过程中不仅会出现出料口对不准载料车开口而导致混凝土四溅的现象,而且出料口与载料车的开口之间存在较长的距离,粉尘会进入空气中,污染空气,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料斗,通过在搅拌机下端设置斗体及管道,使得混凝土通过管道进入载料车内,而不会裸露在空气中,从而防止下料时物料四溅及粉尘飞扬的问题;同时,通过设置第二套环增强管道与第一套环的连接紧密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下料斗,包括连接于搅拌机出料口且自身底端开设有出料口的斗体、设置于斗体底端且连通出料口的第一套环、套接于第一套环外且连接于载料车开口的管道、套接于管道外且抵紧管道的第二套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打开搅拌机出料口,使得混凝土从搅拌机内流动到斗体中,通过斗体后进入管道中,然后传送到载料车,减少混凝土直接流动在空气中的过程,从而防止混凝土四溅以及粉尘飘散;第二套环加强管道与第一套环之间的固定关系,防止管道从斗体上脱落,从而达到顺利下料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管道由橡胶制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管道不使用时竖直悬挂在斗体下端,当载料车需要载料时,将管道对准载料车开口处,进行下料,由于管道由橡胶制成,在对准载料车开口时能够方便移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管道底端设置有若干锯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混凝土为流体状,容易附着在管道内侧壁,将管道底端设置为锯齿状,减少混凝土在管道底端的粘结,防止混凝土堵塞管道开口,从而达到顺利下料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套环远离斗体一端的截面外径逐渐减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管道首先套接于第一套环较细的部分,然后粗度逐渐增加,有利于管道的安装,而不会从一开始安装时就难以安装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管道下端外侧套接有驱使管道底端对准载料车开口的调节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如果不使用调节杆,工作人员需要爬上载料车上端,然后手持管道底端对准载料车开口,不仅操作麻烦,而且在上下载料车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发生意外;通过设置调节杆,使得工作人员在地面就能够调节管道下端的位置,从而达到方便操作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套环与第一套环通过螺纹连接且连接有限位管道的抵紧件,所述抵紧件包括沿第二套环径向开设的通槽、滑动连接于通槽内且抵接管道的插入块、固定连接于插入块且用于防止插入块滑动的限位块,所述通槽侧壁开设有容纳限位块的容纳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插入块沿通槽滑动直至插入块一端抵紧于管道侧壁,旋转插入块,使得限位块卡接于容纳槽内,从而限制插入块滑动,进而限制管道从第一套环上脱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套环沿自身径向开设有与插入块配合的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入块将管道抵进凹槽内,使得管道与第一套环的连接更加紧密,进一步防止管道从第一套环上脱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入块远离管道的一端为圆柱状,靠近管道的一端为方块状,所述凹槽为容纳方块的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柱端方便插入块在通槽内旋转,方块端与方形凹槽相互配合,使得管道能够被卡接的更牢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通过在搅拌机下端设置斗体及管道,使得混凝土通过管道进入载料车内,而不会裸露在空气中,从而防止下料时物料四溅及粉尘飞扬的问题;

其二,通过设置插入块与限位块,进一步增强管道与第一套环的连接关系。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局部剖视图;

图4为图3的b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斗体;11、出料口;2、管道;3、第一套环;31、第一通孔;32、凹槽;4、第二套环;41、插入块;42、通槽;43、限位块;44、容纳槽;45、抵紧件;5、调节杆;6、锯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种下料斗,如图1所示,包括连接于搅拌机出料口11的斗体1、设置于斗体1底端第一套环3、套接于第一套环3外且连接于载料车开口的管道2、套接于管道2外且抵紧管道2的第二套环4;混凝土从搅拌机内流动到斗体1中,通过斗体1后进入管道2中,然后传送到载料车,减少混凝土直接流动在空气中的过程;第二套环4加强管道2与第一套环3之间的固定关系,防止管道2从斗体1上脱落。

如图3所示,斗体1靠近搅拌机端面面积大于远离搅拌架的端面面积,出料口11开设于斗体1的底端且横截面为圆形;第一套环3沿自设长度方向同轴开设有与出料口11外径相同的第一通孔31,第一通孔31与出料口11相通;第一套环3远离斗体1一端的截面外径逐渐减小,使得第一套环3的末端呈弧形,方便管道2的套接。

如图3、图4所示,第一套环3靠近斗体1的一端外侧壁设置有螺纹,第二套环4靠近斗体1的一端内侧设置有与第一套环3配合的螺纹,第二套环4远离斗体1的一端设置有限位管道2的抵紧件45;抵紧件45包括沿第二套环4径向开设的通槽42、滑动连接于通槽42内的插入块41、用于防止插入块41滑动的限位块43,第一套环3沿自身径向开设有与插入块41配合的凹槽32,凹槽32为方槽。

插入块41远离管道2的一端为圆柱状,靠近管道2的一端为方块状;限位块43截面为方状且设置于圆柱状一端的中央位置,通槽42的侧壁开设有容纳限位块43的容纳槽44,容纳槽44环绕通槽42的侧壁开设并且与通槽42相通;插入块41及限位块43滑动于通槽42内,当限位块43滑动至容纳槽44与通槽42相连接处时,旋转插入块41,使得限位块43沿容纳槽44方向滑动并抵接于容纳槽44侧壁,使得插入块41不能再滑动,此时插入块41靠近管道2的一端将管道2插入方槽内,从而增强管道2与第一套环3的连接关系。

如图2所示,管道2由橡胶制成,并且管道2的末端设置有若干锯齿6,用于防止混凝土堵塞通道;管道2的底端外侧壁还套接有调节杆5,调节杆5为常用木杆用于调节管道2末端,使其与载料车开口准确对接。

工作过程:将第二套环4套接于管道2上,然后将管道2套接于第一套环3的外侧,第二套环4与第一套环3通过螺纹拧紧,同时,驱使插入块41及限位块43滑动于通槽42内,当限位块43滑动至容纳槽44与通槽42相连接处时,旋转插入块41,使得限位块43沿容纳槽44方向滑动并抵接于容纳槽44侧壁,使得插入块41不能再滑动,此时插入块41靠近管道2的一端将管道2插入方槽内。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