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预制剪力墙、建筑结构及该建筑结构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719012发布日期:2019-05-22 02:01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装配式预制剪力墙、建筑结构及该建筑结构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预制剪力墙、建筑结构及该建筑结构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现浇钢混凝土墙板的钢筋连接最常用的有焊接连接、绑扎连接和机械连接,无论是上述哪一种连接方式,都是先连接钢筋,该连接方式属于隐蔽工程,待隐蔽工程验收通过后,才开展下一道工序,其属于正向操作。

目前的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体系中,上下层预制剪力墙的竖向连接方式通常采用双排灌浆套筒连接上下层墙板的竖向钢筋。这种连接方式是在预制剪力墙安装就位后,在灌浆套筒内进行灌浆固定钢筋,这种方式隐蔽工程在浇筑混凝土之后进行,属于逆向操作。在实际工程中,这种连接方式存在诸多缺点:灌浆套筒比较粗,导致节点钢筋套筒净距较小,导致混凝土下料困难,且容易振捣不密实;预制剪力墙加工精度要求高,一旦出现对位不准确的情况,就要返工或者弯折钢筋粗暴对位,灌浆管容易堵塞、灌浆质量难以保证且不便检测等问题,存在施工工艺复杂、安装困难以及施工效率低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预制剪力墙、建筑结构及该建筑结构的施工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装配式剪力墙的连接方式所存在的施工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大以及施工效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装配式预制剪力墙,其包括第一墙板、第二墙板以及若干钢筋,所述第一墙板与第二墙板相互连接为一体,并且在所述第二墙板的相对两侧均具有缺位部,所述的若干钢筋沿所述第一墙板的高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一墙板,并且沿所述第一墙板的宽度方向布设,所述钢筋包括成型为一体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中间连接部,所述中间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所述中间连接部固设于所述第一墙板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墙板远离第二墙板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墙板靠近所述第二墙板的一端,并且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缺位部中,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长度小于第二墙板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墙板位于所述第一墙板的下端中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墙板与所述第二墙板均呈矩形,所述第一墙板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墙板的横截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的若干钢筋沿所述第一墙板的宽度方向均匀分布。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建筑结构,其包括楼层预制板、楼板现浇层、混凝土以及上述的若干所述装配式预制剪力墙,相邻的两个所述装配式预制剪力墙之间通过所述楼板现浇层连接,所述楼层预制板安装于所述楼板现浇层与所述第一楼板之间,所述混凝土浇筑于所述缺位部中;

当相邻的两个所述装配式预制剪力墙相互连接后,所述第二墙板抵靠于所述楼板现浇层上,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互交错设置于所述第二墙板两侧的缺位部中,并且位于所述第二墙板同一侧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在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部分预埋于所述楼板现浇层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部分与第二连接部埋设于所述混凝土中。

本发明还包括一种上述的建筑结构的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通过混凝土与钢筋混合预制所述楼层预制板和预留有缺位部的若干所述装配式预制剪力墙;

s2、将第一个所述装配式预制剪力墙的底端安装于基础上后,在所述第一墙板的上端安装所述楼层预制板后,再浇注所述楼板现浇层,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部分预埋于所述楼板现浇层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部分裸露出所述楼板现浇层的上端;

s3、将第二个所述装配式预制剪力墙上的第二墙板抵靠于所述楼板现浇层上,使第二个所述装配式预制剪力墙上的第二连接部与第一个所述装配式预制剪力墙上的第一连接部相互错开,并且位于所述第二墙板同一侧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在同一个平面内;

s4、在第二个所述装配式预制剪力墙上的缺位部中浇筑所述混凝土,使所述混凝土包覆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

本发明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装配式预制剪力墙在相互连接安装时,在下层的装配式预制剪力墙上的第一墙板上端安装楼层预制板后,再在楼层预制板上浇注楼板现浇层,使下层的装配式预制剪力墙上的第一连接部的一部分预埋于楼板现浇层内,第一连接部的另一部分露出楼板现浇层外;然后将上层的装配式预制剪力墙上的第二墙板下端抵靠于楼板上,使上层的装配式预制剪力墙上的第二连接部与下层的装配式预制剪力墙上的第一连接部相互错开,最后在上层的装配式预制剪力墙上的第二墙板两侧的缺位部内浇注混凝土,使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埋设于混凝土中,从而使装配式预制剪力墙之间形成稳定连接。本发明的装配式预制剪力墙之间的钢筋连接节点在预埋前肉眼可见,便于操作,属于正向操作,即先连接钢筋再浇筑混凝土,避免了传统采用灌浆套筒连接这种逆向操作的方式带来的隐患,其可操作性强,简化了施工工艺,提高了施工效率,并且能够保证剪力墙连接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式预制剪力墙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式预制剪力墙结构相互对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建筑结构在缺位部中浇注混凝土前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建筑结构在缺位部中浇注混凝土后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与图2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配式预制剪力墙。该装配式预制剪力墙10包括第一墙板11、第二墙板12以及若干钢筋13,第一墙板11与第二墙板12相互连接为一体,并且在第二墙板12的相对两侧均具有缺位部14。具体地,若干钢筋13的中部均埋设于第一墙板11中,第一墙板11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墙板12的横截面积,使得在第二墙板12的相对两侧形成缺位部14。钢筋13沿第一墙板11的高度方向贯穿第一墙板11,使钢筋13的两端伸出于第一墙板11外,钢筋13的其中一端位于缺位部14内。

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墙板12位于第一墙板11的下端中部,若干钢筋13沿第一墙板11的宽度方向均匀分布。钢筋13包括成型为一体的第一连接部131、第二连接部132以及中间连接部133,中间连接部133位于第一连接部131和第二连接部132之间,中间连接部133固设于第一墙板11中,第一连接部131凸出于第一墙板11远离第二墙板12的一端,第二连接部132凸出于第一墙板11靠近第二墙板12的一端,第二连接部132位于第二墙板12的相对两侧,并且位于缺位部14中,第二连接部132的长度小于第二墙板12的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墙板11与第二墙板12由混凝土浇筑成一体结构,第一墙板11与第二墙板12的横截面均呈矩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墙板11与第二墙板12也可由钢板连接而成,第一墙板11与第二墙板12的横截面也可呈其他形状,具体形状根据施工要求而定。

如图3至图5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提供一种建筑结构,该建筑结构包括楼层预制板20、楼板现浇层30、混凝土40以及上述的若干装配式预制剪力墙10,相邻的两个装配式预制剪力墙10之间通过楼板现浇层30连接,楼层预制板20安装于楼板现浇层30与第一楼板11之间,混凝土40浇筑于第二墙板12两侧的缺位部14中。当相邻的两个装配式预制剪力墙10相互连接时,将第二墙板12抵靠于楼板现浇层30上,使第一连接部131和第二连接部132相互交错设置于第二墙板12两侧的缺位部14中,并且位于第二墙板12同一侧的第一连接部131与第二连接部132在同一平面内,在缺位部14内填充混凝土40,使第一连接部131与第二连接部132埋设于混凝土40内,第一连接部131的一部分预埋于楼板现浇层30中,第一连接部131的另一部分与第二连接部132埋设于混凝土40中,从而将装配式预制剪力墙10、楼层预制板20、楼板现浇层30以及混凝土40固定成一体,构成上述的建筑结构。

上述的建筑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通过混凝土与钢筋混合预制楼层预制板和预留有缺位部的若干装配式预制剪力墙。

s2、将第一个装配式预制剪力墙10的底端安装于基础上后,在第一墙板11的上端安装楼层预制板20后,再浇注楼板现浇层30,使第一连接部131的一部分预埋于楼板现浇层30中,第一连接部131的另一部分裸露出楼板现浇层30的上端。

s3、将第二个装配式预制剪力墙10上的第二个墙板12抵靠于楼板现浇层30上,并且将第二个装配式预制剪力墙10上的第二连接部132与第一个装配式预制剪力墙10上的第一连接部131相互错开,并且位于第二墙板12同一侧的第一连接部131与第二连接部132在同一个平面内。

s4、在第二个装配式预制剪力墙10上的缺位部14中浇筑混凝土40,使混凝土40包覆第一连接部131和第二连接部132以及覆盖于楼板现浇层30上,使预制剪力墙10、楼层预制板20、楼板现浇层30以及混凝土40固定成一体,以完成建筑结构的施工。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建筑结构具有如下优点:预制剪力墙10之间的钢筋连接节点在预埋前肉眼可见,便于操作,属于正向操作,即先连接钢筋13再浇筑混凝土40,避免了传统采用灌浆套筒连接这种逆向操作的方式带来的隐患;上下层装配式预制剪力墙10之间的竖向钢筋13通过混凝土40相互固定的连接方式对预制剪力墙10的加工精度要求不高,可以避免预制剪力墙10因为钢筋13对位不准造成返工的情况,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有效降低施工难度,简化了施工工艺,提高了施工效率,并且能够保证预制剪力墙连接的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