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柱竖向连接施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796190发布日期:2021-02-02 09:40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制柱竖向连接施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0001]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连接节点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预制柱竖向连接施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在装配式建筑领域,竖向预制柱之间经常会通过灌浆套筒进行钢筋的连接。现有技术中的灌浆套筒,一般包括内部贯通的金属筒体、灌浆口、出气口以及分别浇铸在灌浆口和出气口处的金属连接管,半灌浆套筒的金属筒体的一端还设有内螺纹段,用于与螺纹钢筋连接。现有的灌浆套筒结构比较复杂,所用浇铸模具也相对复杂,另外,灌浆套筒内的灌浆料容易出现灌不满的情况,灌浆质量不易控制,从而影响连接节点的安全性能。因此,急需一种新型的连接节点,不仅结构更简单,还能有效避免灌浆不满的情况出现。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针对现有预制柱竖向连接施工节点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预制柱竖向连接施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不但结构和施工简单,建筑成本还大为降低。
[0004]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预制柱竖向连接施工节点,包括上预制柱、下预制柱以及二者之间的填充腔,所述上预制柱的下端预埋有至少一个第一灌浆套筒和至少一个第二灌浆套筒,所述第一灌浆套筒和第二灌浆套筒的下端开口与上预制柱的下端面平齐,所述第一灌浆套筒包括第一筒体以及设置在第一筒体周壁上的第一灌浆口和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二灌浆套筒包括第二筒体以及设置在第二筒体周壁上的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均连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出口端与上预制柱的侧面平齐,所述第一灌浆口连有进料管,所述进料管的进料端与上预制柱的侧面平齐,所述下预制柱的上端面伸出有多根伸出筋,所述伸出筋分别插入所述第一灌浆套筒和第二灌浆套筒内。
[0005]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灌浆套筒还包括弹性止回塞,所述第二筒体内部竖向贯通,上端设有内螺纹;所述弹性止回塞的一端卡接在所述第二出气孔内,所述导流管的一端套接在所述弹性止回塞的另一端,所述第二筒体的内腔和导流管通过所述弹性止回塞实现连通。
[0006]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止回塞包括依次相连的卡接部、连接部和止回部,所述卡接部卡接在所述第二出气孔内,所述导流管套接在所述止回部上。
[0007]
进一步的,所述止回部包括第一套管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套管的第一端端面的多个止回瓣膜,所述止回瓣膜沿着第一套管的第一端端面的周向均匀分布,所述止回瓣膜的延伸端均向内弯折。
[0008]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套管的第二端设有卡接凸台,所述卡接凸台内嵌于所述导流管内。
[0009]
进一步的,所述卡接部包括第二套管以及分别设置在第二套管两端的弹性凸台,
两个所述弹性凸台分别贴合在第二筒体的内壁和外壁上。
[0010]
进一步的,所述填充腔周边围设有挡料模板。
[0011]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预制柱竖向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2]
s1、吊装并固定下预制柱;
[0013]
s2、吊装上预制柱,下预制柱的伸出筋分别插入上预制柱对应的灌浆套筒内,上预制柱和下预制柱之间形成填充腔,用斜支撑固定上预制柱,再在填充腔周围设置挡料模板;
[0014]
s3、向进料管的进料端灌注浆料,直至导流管的出口端流出浆料,封堵流出浆料的导流管,直至所有导流管封堵完成后停止灌浆,封堵进料管;
[0015]
s4、待浆料凝固成型后,拆除斜支撑和挡料模板。
[0016]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灌浆套筒数量为2个,且分别对应上预制柱的两个不同侧面设置,其余灌浆套筒均为第二灌浆套筒,s3步骤中,向2个第一灌浆套筒的进料管同时进行灌浆。
[0017]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灌浆套筒数量为4个,且分别对应上预制柱的四个不同侧面设置,其余灌浆套筒均为第二灌浆套筒,s3步骤中,向4个第一灌浆套筒的进料管同时进行灌浆。
[0018]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预制柱竖向连接施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一个施工节点处采用两种结构的灌浆套筒,一种为传统的灌浆套筒,筒体的外壁设有出气孔和灌浆孔,另一种是新型的灌浆套筒,在筒体上只有一个出气孔,减少了灌浆孔,而且出气孔上也没有与筒体一体浇铸成型的管体,这样大大简化了灌浆套筒的结构,节约了成本;浆料从筒体下端开口灌入,然后慢慢灌满筒体,然后多余的浆料由出气孔排出。施工时,浆料先由传统灌浆套筒的灌浆孔灌入,然后两个预制柱之间的填充腔被浆料填满,浆料继续上升填满全部灌浆套筒,最后浆料分别由各个出气口流出,即表明节点已经灌满。该预制柱竖向连接施工节点,最少只需要一个传统的灌浆套筒,其余可以全部为只带出气孔的新型灌浆套筒,这样可以大大节约建筑成本以及简化施工工艺。
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灌浆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灌浆套筒(不含导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弹性止回塞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施工节点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24]
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预制柱竖向连接施工节点,包括上预制柱5、下预制柱6以及二者之间的填充腔,上预制柱5的下端预埋有至少一个第一灌浆套筒和至少一个第二灌浆套筒,第一灌浆套筒和第二灌浆套筒的下端开口均与上预制柱5的下端面平齐,第一灌浆套筒包括第一筒体以及设置在第一筒体周壁上的第一灌浆口和第一出气口,第二灌浆套筒包括第二筒体1以及设置在第二筒体1周壁上的第二出气口,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均连有导流管4,导流管4的出口端与上预制柱5的侧面平齐,第一灌浆口连有进料管,
进料管的进料端与上预制柱5的侧面平齐,下预制柱6的上端面伸出有多根伸出筋,伸出筋分别插入第一灌浆套筒和第二灌浆套筒内,填充腔周边围设有挡料模板7。与现有技术相比,灌浆套筒采用两种结构,一种为传统的灌浆套筒,带有出气孔和灌浆孔,另一种新型的灌浆套筒,在筒体上只有一个出气孔,减少了灌浆孔,而且出气孔上也没有与筒体一体浇铸的管体,这样大大简化了灌浆套筒的结构,浆料从下端开口灌入,然后慢慢灌满筒体,然后多余的浆料由出气孔排出。施工时,填充腔周边围设有挡料模板7,浆料先由灌浆孔灌入,然后两个预制柱之间的填充腔被浆料填满,浆料继续上升填满全部灌浆套筒,最后浆料分别由各个出气口流出,即表明节点已经灌满。该预制柱竖向连接施工节点,最少只需要一个传统的灌浆套筒,其余可以全部为只带出气孔的新型灌浆套筒,这样可以大大节约建筑成本。具体的,第一灌浆套筒数量为1个,其余灌浆套筒均为第二灌浆套筒。或者,第一灌浆套筒数量为2个,且分别对应上预制柱5的两个不同侧面设置,其余灌浆套筒均为第二灌浆套筒,2个灌浆孔更有利于灌浆顺利和密实。
[0025]
在另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第二灌浆套筒还包括弹性止回塞2,筒体内部竖向贯通,上端设有内螺纹3,弹性止回塞2的一端卡接在第二出气孔内,导流管4的一端套接在弹性止回塞2的另一端,筒体的内腔和导流管4通过弹性止回塞2实现连通。
[0026]
具体的,弹性止回塞2包括依次相连的卡接部、连接部23和止回部,卡接部卡接在第二出气孔内,导流管4套接在止回部上,止回部包括第一套管及设置在第一套管的第一端端面的多个止回瓣膜25,止回瓣膜25沿着第一套管的第一端端面的周向均匀分布,止回瓣膜25的延伸端均向内弯折,第一套管的第二端外壁设有卡接凸台24,卡接凸台24内嵌于导流管4内,卡接部包括第二套管26以及分别设置在第二套管26外壁两端的第一弹性凸台21和第二弹性凸台22,第一弹性凸台21贴合在第二筒体1的内壁上,第二弹性凸台22贴合在第二筒体1的外壁上。
[0027]
具体的施工步骤为:
[0028]
s1、吊装并固定下预制柱,必要时用斜支撑固定;
[0029]
s2、吊装上预制柱,下预制柱的伸出筋分别插入上预制柱对应的灌浆套筒内,上预制柱和下预制柱之间形成填充腔,用斜支撑固定上预制柱,再在填充腔周围设置挡料模板;
[0030]
s3、向进料管的进料端灌注浆料,直至导流管的出口端流出浆料,封堵流出浆料的导流管,直至所有导流管封堵完成后停止灌浆,封堵进料管;
[0031]
s4、待浆料凝固成型后,拆除斜支撑和挡料模板。
[0032]
具体地,第二灌浆套筒还连接有弹性止回塞2,第二筒体内部竖向贯通,上端设有内螺纹3,弹性止回塞2的一端卡接在第二出气孔内,导流管4的一端套接在弹性止回塞2的另一端,第二筒体的内腔和导流管4通过弹性止回塞2实现连通。弹性止回塞2包括依次相连的卡接部、连接部23和止回部,卡接部卡接在第二出气孔内,导流管4套接在止回部上,止回部包括第一套管及设置在第一套管的第一端端面的多个止回瓣膜25,止回瓣膜25沿着第一套管的第一端端面的周向均匀分布,止回瓣膜25的延伸端均向内弯折,第一套管的第二端外壁设有卡接凸台24,卡接凸台24内嵌于导流管4内,卡接部包括第二套管26以及分别设置在第二套管26外壁两端的第一弹性凸台21和第二弹性凸台22,第一弹性凸台21贴合在第二筒体1的内壁上,第二弹性凸台22贴合在第二筒体1的外壁上。
[0033]
本发明实施例中用到的灌浆套筒,与现有的灌浆套筒相比,在筒体上只有一个出
气孔,减少了灌浆孔,而且出气孔上也没有与筒体一体浇铸的管体,这样大大简化了灌浆套筒的结构;该灌浆套筒的灌浆孔为筒体的下端开口,浆料从下端开口灌入,然后慢慢灌满筒体,然后多余的浆料由出气孔排出;另外,本发明的灌浆套筒,在出气口处设有弹性止回塞2,浆料在外压下流经弹性止回塞2内部的通道,然后流经导流管4,因为有弹性止回塞2的阻尼作用,使得筒体内压力增大,更易灌满;当外压停止后,由于弹性止回塞2的止回作用,筒体内的浆料也不至于轻易流出来,因此进一步保证了筒体内浆料的饱满度。因此,总的来说,本发明提出的预制柱竖向连接施工节点,不仅结构简单,建筑成本降低,而且更易灌满;另外,减少了灌浆孔,也相应减少了预制柱制造过程中进料管的安装、绑扎等,提高了制造效率。
[0034]
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其结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