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板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80650发布日期:2019-11-20 00:58阅读:1296来源:国知局
活动板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活动板房,特别涉及一种安装方便的活动板房。



背景技术:

在很多建筑工地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呈四方形或者长方形的活动板房,这种活动板房是以轻钢为骨架,以夹芯板为围护材料,以标准模数系列进行空间组合构件并采用螺栓连接,是一种经济环保型活动房屋,现有活动板房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地宿舍、建筑工地办公室、学校宿舍、野外作业用房、抢险救灾用房、道路、铁路等野外作业的临时施工用房等。虽然,如今的活动板房已经成为建筑工地上建筑工人过渡居住的首选房屋,也是野外作业用房、抢险救灾用房等野外作业的临时施工的首选用房,但是,其依然存在一些缺点,例如,安装复杂、结构稳定性差、避雨性能差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易于安装、结构稳固,并且能用于避雨的活动板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活动板房,其包括底板、立柱、顶板、围护板,所述立柱垂直安装于所述底板的四角处,所述顶板平行于所述底板,其固定于所述立柱的顶部,所述围护板连接于所述立柱之间,并垂直于所述底板和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护板的高度小于所述底板和顶板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所述围护板的底部抵接于所述底板上,在所述围护板的顶部与顶板之间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顶板的边缘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则与所述围护板的顶部抵接,在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围护板及顶板之间设有将其三者紧固以保持稳定连接的紧固调节件。

进一步地,在所述顶板的四边边缘分别设有突出于其顶表面的凸沿,所述连接件呈长条状,其分别设于所述围护板的顶部外侧,所述连接件的一端套接于所述凸沿上,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围护板的外表面相贴合;所述紧固调节件套设于所述围护板的顶部端面上,并夹紧所述连接件和所述围护板,在所述紧固调节件上设有调节螺母,其螺旋连接于所述紧固调节件上而可通过调节顶紧所述顶板与围护板。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平板部、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一平板部相对的两端,并垂直于所述第一平板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平行间隔;所述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平板部平行间隔,所述第一贴合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与第一平板部相对的另一端,所述第二贴合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与第一平板部相对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平板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一贴合部之间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平板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二贴合部之间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凸沿勾接,所述第二贴合部则与所述围护板的顶部外侧表面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紧固调节件包括呈u型的夹紧部和设于夹紧部上的用于调节松紧的调节件,所述夹紧部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平板部、第三平板部和第四平板部,其中,第三平板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平板部和第四平板部之间;所述夹紧部倒扣设于所述围护板的顶部上,且所述第二平板部插装于所述第二凹槽内而将所述围护板与所述第二贴合部夹紧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平板部与第四平板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围护板的厚度与所述第二贴合部的厚度之和,在所述第四平板部上设有内螺纹孔,在所述内螺纹孔内设有调节螺栓,通过所述调节螺栓可顶紧所述第二贴合部、第二平板部与围护板。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三平板部上设有与之垂直的螺柱部,所述螺柱部与所述第三平板部一体成型,所述螺柱部的自由端与所述顶板相间隔,在所述螺柱部上设有外螺纹,在所述螺柱部上螺纹连接有所述调节螺母,所述调节螺母的厚度大于所述螺柱部的顶部与顶板之间的距离;所述螺柱部、调节螺母、内螺纹孔及调节螺栓形成了所述调节件。

进一步地,在所述顶板的中央设有遮雨板固定柱,在所述顶板上方设有倾斜的遮雨板,所述遮雨板呈对称设置,其一端分别与所述遮雨板固定柱连接,其另一端搭接于所述凸沿上并延伸至所述凸沿外形成自由端,在所述遮雨板的自由端边缘设有防风拉钩,所述防风拉钩的一端与所述遮雨板的自由端边缘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预埋于地面上的锚固构件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顶板的边缘设有上固定位,在所述底板的边缘设有下固定位,在所述顶板与底板之间连接有吊筋,所述吊筋的一端与所述上固定位连接,所述吊筋的另一端与所述下固定位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下固定位包括下固定孔和下侧孔,所述下固定孔垂直于所述底板的表面,所述下侧孔设于所述底板的边缘侧边上,所述下固定孔与所述下侧孔垂直贯通;所述上固定位包括上固定孔和上侧孔,所述上固定孔垂直于所述顶板的表面,所述上侧孔设于所述顶板的边缘侧壁上,所述上固定孔与所述上侧孔垂直贯通;所述吊筋的两端分别设有螺纹连接部,所述吊筋两端的螺纹连接部分别穿过所述上固定孔和下固定孔而延伸至所述上侧孔和下侧孔内,所述螺纹连接部上分别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母,所述固定螺母位于所述上侧孔和下侧孔内。

本发明的有益贡献在于,其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活动板房的立柱固定于底板上,顶板固定于立柱上,围护板围合在立柱之间;由于围护板的高度小于顶板与底板之间的距离,因此,围护板可以方便的推入至安装位置中;且由于底板的边缘设有定位台阶,且立柱设有第一挡边部部和第二挡边部部,因此,围护板可以方便的进行限位安装,并利用立柱进行支撑;而连接件、紧固调节件的设置,则可以实现围护板与顶板之间的固定连接,保证围护板的稳固。通过该结构,不仅利于安装,而且可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并且利于拆装。此外,遮雨板的设置,不仅可用于遮雨、避免漏雨,而且可保证连接件、紧固调节件不受外部环境影响,提高连接件、紧固调节件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拉筋的设置,可用于进一步加强活动板房的整体结构稳定性。本发明具有结构稳定、易于安装的特点,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宜大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底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底板与立柱的连接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底板、立柱、顶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围护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6是图5中c处的局部安装示意图。

图7是整体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8是围护板、连接件、紧固调节件、顶板的连接原理示意图。

其中,底板1、定位台阶11、下固定位12、下固定孔121、下侧孔122、顶板2、凸沿21、遮雨板固定柱22、上固定位23、立柱3、第一挡边部31、第二挡边部32、固定部33、螺钉34、围护板4、连接件5、第一平板部51、第一连接部52、第二连接部53、第一贴合部54、第二贴合部55、第一凹槽56、第二凹槽57、紧固调节件6、第二平板部61、第三平板部62、第四平板部63、调节螺栓64、螺柱部65、调节螺母66、遮雨板7、防风拉钩8、吊筋9、螺纹连接部91、固定螺母92、墩柱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发明不构成任何限制。

如图1~图8所示,本发明的活动板房包括底板1、顶板2、立柱3、围护板4、连接件5、紧固调节件6、遮雨板7、防风拉钩8和吊筋9。

如图1、图2所示,所述底板1设于地面上。为保持水平,可在地面上设置墩柱10,然后将底板1固定在墩柱10上。所述底板1可选用公知的底板,其可按照公知技术进行固定安装。

如图2、图4所示,所述立柱3垂直固定于所述底板1的四角处。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所述立柱3为l型的型钢,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挡边部部31、第二挡边部部32和固定部33。所述第一挡边部部31和第二挡边部部32垂直连接,其分别沿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挡边部31和第二挡边部32用于为围护板4提供支撑。在所述第一挡边部部31和第二挡边部部32的两端端部上分别连接有固定部33,所述固定部33连接于所述第一挡边部部31和第二挡边部部32之间,其形状与所述第一挡边部部31和第二挡边部部32的截面形状匹配,其呈l型,其垂直于所述第一挡边部部31和第二挡边部部32,其用于将所述立柱3与所述顶板2及顶板2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部33上设有若干安装孔,相应的,在所述底板1的四角相应位置处设有螺孔,安装时,将所述立柱3垂直于所述底板1,使固定部33上的安装孔与底板1上的螺孔对应上,然后在固定部33与底板1之间安装紧固螺钉34或紧固螺栓,便可将所述立柱3垂直固定在所述底板1上。

如图2、图4所示,当所述立柱3固定于所述底板1上时,所述立柱3的第一挡边部部31和第二挡边部部32的外表面与所述底板1的侧壁表面平齐。

如图4所示,所述顶板2固定于所述立柱3的顶部,其平行于所述底板1。同样的,在所述顶板2的四角处分别设有螺孔,所述立柱3通过固定部33与所述顶板2固定连接,其连接方式与立柱3与底板1之间的固定方式一致。

如图4所示,当底板1、立柱3与顶板2连接在一起时,其便形成了活动板房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便可安装围护板4。

如图5所示,所述围护板4用于安装在相邻两根立柱3之间,其垂直连接在底板1与顶板2之间,从而与底板1、顶板2围合出空间。所述围护板4的结构及形状可参考公知技术,通常情况下,相邻两块围护板4之间设有镶嵌结构,其不仅方便围护板4定位对齐,而且方便相互支撑。相应的,为方便安装门窗,围护板4上可按公知技术设置门洞、窗洞等,用以安装门窗。

由于围护板4安装时,顶板2已固定在立柱3的顶部,因此,为方便围护板4的安装,本实施例中,所述围护板4的高度小于所述底板1与顶板2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换言之,所述围护板4的高度小于所述立柱3的高度,这样,安装时,便可以方便的将围护板4推入至顶板2与底板1之间,否则,围护板4容易卡住而不易于推入至合适的位置。

如图7、图8所示,由于围护板4的高度小于底板1与顶板2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因而当围护板4围合在顶板2与底板1之间时,围护板4的底部可抵接于底板1上,而围护板4的顶部则与顶板2间隔一定距离。所述围护板4的顶部与顶板2之间的距离尺寸,可根据需要而设置,为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并利于围护板4的安装,本实施例中,所述围护板4的顶部与顶板2之间的距离范围为4~8cm。

如图1所示,为方便围护板4定位,防止围护板4倾倒及移位,在所述底板1上设有定位台阶11。所述定位台阶11设于所述底板1的边缘处,其沿底板1的四边边缘分布,且相邻两边的定位台阶11相连,且其连接处位于所述立柱3的内侧,从而方便在定位台阶11处安装围护板4。安装时,将围护板4的底部推入至定位台阶11内,使得围护板4的内侧表面与定位台阶11的侧壁抵接贴合,以起到阻挡限位作用。当围护板4的底部推入至定位台阶11内后,再沿立柱3方向推动围护板4,便可将围护板4的边缘推入至立柱3的内侧,使得围护板4的边缘与立柱3的第一挡边部部31或第二挡边部部32贴合,从而可利用立柱3支撑住所述围护板4。在此基础上,便可安装相邻的围护板4。

如图5所示,当安装围护板4时,先安装长边的一面,最后安装短边的一面。安装时,可从房间内将围护板4推入至待安装的位置,也可以从房间外将围护板4推入至定位台阶11内然后平移移动至待安装的位置;对于常规尺寸的活动板房,其长边和短边的一面,通常都需要多块围护板4进行围合。当多块围护板4进行围合安装时,先将最先安装的围护板4推动至最边缘,使得围护板4的边缘与立柱3抵接,然后安装其余的围护板4;当同一面的多块围护板4都安装好后,位于同一面的最两侧的两块围护板4的边缘应当都位于立柱3的内侧,并与立柱3的第一挡边部31或第二挡边部32相贴靠;由于立柱3的第一挡边部部31和第二挡边部部32具有一定的宽度,因此,围护板4具有一定的平移空间,可以在最后一块围护板4安装时,使得实际安装空间大于围护板4的尺寸而方便将围护板4推入至相应的位置处;且当同一面的围护板4都安装好后,在未通过连接件5及紧固调节件6进行固定前,围护板4都可以在立柱3方向进行平移调整,以为其他面的安装提供方便。

当一个面的围护板4都安装好后,围护板4之间通过自身的镶嵌结构连接在一起,围护板4的边缘抵靠在立柱3的第一挡边部部31或第二挡边部部32上,围护板4的底部抵接在定位台阶11处,围护板4的顶部与顶板2间隔;为固定所述围护板4,在所述围护板4、顶板2之间设有连接件5和紧固调节件6。

如图7、图8所示,所述连接件5用于连接所述围护板4的顶部和顶板2,所述紧固调节件6用于连接所述连接件5、顶板2和围护板4,以使得三者相对固定。

如图7、图8所示,所述连接件5呈长条状,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平板部51、第一连接部52、第二连接部53、第一贴合部54和第二贴合部55。所述第一连接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垂直于所述第一平板部51,其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平板部51相对的两端。所述第一贴合部54和第二贴合部55分别与所述第一平板部51平行,其中,第一贴合部54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52的与第一平板部51相对的一端,所述第二贴合部55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53的与第一平板部51相对的一端。所述第一平板部51与第一贴合部54平行间隔,第一平板部51、第一连接部52、第一贴合部54之间形成u型的第一凹槽56。所述第二贴合部55与第一平板部51平行间隔,第一平板部51、第二连接部53、第二贴合部55之间形成u型的第二凹槽57。为方便安装,所述第一贴合部54的端部与第二贴合部55的端部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其之间间隔的距离,应不小于所述顶板2的厚度与所述顶板2的内表面与围护板4顶部之间的距离之和。

如图7、图8所示,为方便安装所述连接件5,在所述顶板2的四边边缘分别设有突出于其顶表面的凸沿21。所述凸沿21沿顶板2边缘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凸沿21的顶部呈平面状,以利于搭接所述连接件5。所述凸沿21的厚度,应小于所述第一凹槽56的宽度,从而使得所述凸沿21可勾入至所述第一凹槽56内。

如图7、图8所示,安装时,所述连接件5的第一凹槽56与所述凸沿21勾接,换言之,所述连接件5的第一凹槽56倒扣在所述凸沿21上,以使得所述第一贴合部54的端部抵接在顶板2的表面上,第一连接部52搭接在所述凸沿21的表面上,第二贴合部55与所述围护板4的外侧表面相贴合,且第二贴合部55的端部与围护板4顶部的端面平齐。

如图7、图8所示,为固定住所述连接件5、顶板2与围护板4,在三者之间设有紧固调节件6。所述紧固调节件6的长度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对于同一面安装的围护板4,需一个连接件5及多个紧固调节件6进行固定,换言之,连接件5的长度与同一面安装的围护板4的总长度一致,而紧固调节件6则间隔设置及进行固定,而不需与同一面安装的围护板4的总长度一致。

如图7、图8所示,所述紧固调节件6包括呈u型的夹紧部和用于调节松紧的调节件。所述夹紧部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平板部61、第三平板部62和第四平板部63。所述第三平板部62连接于所述第二平板部61和第四平板部63之间,且第三平板部62垂直于所述第二平板部61和第四平板部63。所述第二平板部61和第四平板部63的尺寸一致,所述第二平板部61、第三平板部62、第四平板部63之间连接呈倒“u”型。为方便安装,所述第二平板部61与第四平板部63之间的距离,应大于所述围护板4的厚度与所述第二贴合部55的厚度之和。为方便紧固,在所述第四平板部63上设有内螺纹孔,在所述内螺纹孔内设有调节螺栓64。所述调节螺栓64可旋松旋紧,当所述夹紧部倒扣于所述围护板4的顶部上时,可通过所述调节螺栓64进行顶紧,以使得所述夹紧部、第二贴合部55、围护板4之间相对紧固。为顶紧围护板4的顶部与顶板2,在所述第三平板部62上设有与之垂直的螺柱部65。所述螺柱部65与所述第三平板部62一体成型,其外壁上设有外螺纹,用于螺纹连接所述调节螺母66。所述螺柱部65的高度小于所述围护板4的顶部与顶板2之间的距离,因而当所述夹紧部倒扣连接于所述围护板4的顶部时,所述螺柱部65的顶部与所述顶板2之间间隔一定距离,这样,通过合理设置第二平板部61和螺柱部65的尺寸,便可方便的将所述紧固调节件6置入围护板4的顶部与顶板2之间。当紧固调节件6置入围护板4的顶部与顶板2之间后,为顶紧所述顶板2与连接件5,在所述螺柱部65上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母66。所述调节螺母66的厚度应大于所述顶板2与围护板4的顶部之间的距离。

如图7、图8所示,所述调节螺母66、螺柱部65、内螺纹孔及调节螺栓64便构成了所述调节件,其可调节所述夹紧部与连接件5、围护板4及顶板2之间的松紧程度,以利于维持三者的稳定性。

如图7、图8所示,安装时,将紧固调节件6的夹紧部倒扣设于围护板4的顶部上,使得螺柱部65朝向顶板2,并使得第二平板部61卡入第二凹槽57内;其后,通过调节所述调节螺栓64,利用调节螺栓64抵住围护板4的内侧表面,便可使得第二平板部61、第二贴合部55及围护板4紧紧贴合在一起,以防止连接件5松动;随后,调节所述调节螺母66,使调节螺母66顶紧在顶板2与围护板4的顶部之间。由于连接件5的一端是倒扣在顶板2的凸沿21上,而顶板2是固定在立柱3上的,因此,当连接件5的另一端通过紧固调节件6与围护板4固定在一起时,且紧固调节件6顶紧在顶板2与围护板4的顶部之间时,所述连接件5、紧固调节件6和围护板4便可相对顶板2固定,从而可防止围护板4的顶部向内或向外倾倒,实现围护板4的固定。通过连接件5、紧固调节件6进行围护板4与顶板2之间的固定连接,不仅可封闭住围护板4与顶板2之间的间隙,而且安装方便,易于施工操作。

为保证连接的可靠性,所述连接件5、紧固调节件6由钢材料制成,其强度可根据需要而设置。

如图7所示,由于顶板2的边缘设有突出的凸沿21,为避免顶板2上积雨,并避免连接件5、紧固调节件6生锈腐蚀,在所述顶板2上设有遮雨板7。

如图7所示,为固定安装所述遮雨板7,在所述顶板2的中央设有遮雨板固定柱22。所述遮雨板固定柱22高于所述凸沿21的高度,其以公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顶板2的表面,其用于支撑固定所述遮雨板7,以使得遮雨板7呈倾斜状态。所述遮雨板7呈对称设置,其一端分别与所遮雨板固定柱22连接,其另一端则搭接于所述凸沿21上,并延伸至所述凸沿21外而形成自由端。由于所述遮雨板固定柱22与凸沿21之间存在高度差,因此,所述遮雨板7呈倾斜状,其整体形成“八”字型。所述遮雨板7与遮雨板固定柱22之间的防雨连接,可参考公知技术。

如图7所示,为防止遮雨板7被风掀起,在所述遮雨板7的自由端边缘设有防风拉钩8。所述防风拉钩8的一端与所述遮雨板7的自由端固定连接,其另一端则与预埋于地面上的锚固构件连接。所述防风拉钩8可选用公知的拉钩,所述锚固构件的结构可参考公知技术,所述防风拉钩8与遮雨板7、锚固构件的连接,可参考公知技术。

此外,如图5、图6所示,为进一步保证活动板房的结构稳定性,在所述顶板2与底板1之间还连接有吊筋9。为方便安装所述吊筋9,在所述顶板2的边缘有上设有若干个上固定位23,在所述底板1的边缘上设有若干个下固定位12。所述上固定位23和下固定位12的位置相对,其数量及设置位置可根据需要而设置。

如图5、图6所示,所述下固定位12包括下固定孔121和下侧孔122。所述下固定孔121垂直于所述底板1的表面,其由所述底板1的朝向顶板2的表面内凹而形成,其为圆形孔或条形孔。所述下侧孔122设于所述底板1的边缘侧边上,其为方形孔。所述下固定孔121与所述下侧孔122垂直贯通。

如图5、图6所示,所述上固定位23包括上固定孔和上侧孔。所述上固定孔垂直于所述顶板2的表面,其由所述顶板2的朝向底板1的表面内凹而形成,其为圆形孔或条形孔。所述上侧孔设于所述顶板2的边缘侧壁上,其为方形孔。所述上固定孔与所述上侧孔垂直贯通。

如图5、图6所示,所述吊筋9由金属材料制成,其呈长条状,在所述吊筋9的两端分别设有螺纹连接部91。所述吊筋9的长度大于所述顶板2与底板1之间的距离。安装时,所述吊筋9两端的螺纹连接部91分别穿过所述上固定孔和下固定孔121而延伸至所述上侧孔和下侧孔122内,然后分别通过所述上侧孔、下侧孔122在所述螺纹连接部91上分别螺纹连接固定螺母92。所述固定螺母92的尺寸大于所述上固定孔、下固定孔121的尺寸,因此,通过所述固定螺母92的调节,可将所述吊筋9垂直固定在顶板2与底板1之间,以加强活动板房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藉此,便形成了本发明的活动板房:立柱3固定于底板1上,顶板2固定于立柱3上,围护板4围合在立柱3之间;由于围护板4的高度小于顶板2与底板1之间的距离,因此,围护板4可以方便的推入至安装位置中;且由于底板1的边缘设有定位台阶11,且立柱3设有第一挡边部部31和第二挡边部部32,因此,围护板4可以方便的进行限位安装,并利用立柱3进行支撑;而连接件5、紧固调节件6的设置,则可以实现围护板4与顶板2之间的固定连接,保证围护板4的稳固。通过该结构,不仅利于安装,而且可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并且利于拆装。此外,遮雨板7的设置,不仅可用于遮雨、避免漏雨,而且可保证连接件5、紧固调节件6不受外部环境影响,提高连接件5、紧固调节件6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拉筋的设置,可用于进一步加强活动板房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揭示,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发明构思的条件下,以上各构件可用所属技术领域人员了解的相似或等同元件来替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