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墙外保温水泥装饰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61488发布日期:2020-01-10 21:04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墙外保温水泥装饰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装饰面板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外墙保温水泥装饰板。



背景技术:

现代简述在最外墙装饰的时候,除了使用比较传统的玻璃、陶瓷、石材以及金属板之外,还有很多具有明显特色的新型建筑装饰材料。不仅可以满足建筑装饰的特色,还能够满足较好的周围环境。外墙保温水泥装饰板具有较好的耐火、保温、耐久、美观和节能性质,但是,现有的外墙保温水泥装饰板的饰面层通常采用一些柔性质地的装饰材料,导致外墙保温水泥装饰板的强度还有待提高,耐久性也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不足,提供一种强度高、耐久性长的外墙保温水泥装饰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外墙保温水泥装饰板,包括轻钢龙骨层,所述钢龙骨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有上纤维增强水泥板层和下纤维增强水泥板层,所述上纤维增强水泥板层和下纤维增强水泥板层的外表面分别有一层上岩棉保温层和下岩棉保温层,上纤维增强水泥板层与上岩棉保温层、下纤维增强水泥板层与下岩棉保温层之间分别通过有机水泥粘合剂连接,所述上岩棉保温层和下岩棉保温层的外表面分别有一层上聚氨酯板和下聚氨酯板。

进一步的,所述上岩棉保温板和下岩棉保温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有若干凸块。

进一步的,所述上纤维增强水泥板层与上岩棉保温板的接触面上有若干凹槽,所述下纤维增强水泥板层与下岩棉保温板的接触面上有若干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凸块的纵切面呈梯形。

进一步的,所述上岩棉保温层与上纤维增强水泥板层之间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下岩棉保温层和下纤维增强水泥板层之间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岩棉保温层上聚氨酯板之间通过胶黏剂连接,所述下岩棉保温层与下聚氨酯板之间通过胶黏剂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纤维增强水泥板层和下纤维增强水泥板层的质量份组成如下:水泥100-150份、粉煤灰50-60份、植物纤维3-6份、甲基纤维素0.2-0.5份、石膏粉2-4份、气相二氧化硅10-20份。

进一步的,所述植物纤维选用蔗渣纤维、竹纤维、麻纤维、稻壳纤维及稻草纤维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的,所述植物纤维选用蔗渣纤维、竹纤维和麻纤维的混合物,其质量比为1:2-3:1.2-1.8。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中设计上岩棉保温层、下岩棉保温层、上聚氨酯板和下聚氨酯板,上岩棉保温层和上聚氨酯板作为一体结构,下岩棉保温层和下聚氨酯板作为一体结构,保温隔热性好,其导热系数λ为0.043wm2k,而且对噪声传递具有显著的削减作用,提高了外墙保温水泥装饰板的保温隔音效果。

本发明中上岩棉保温板和下岩棉保温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有若干凸块,凸块的结构设计,分别增加了上岩棉保温板和下岩棉保温板的表面积,增加了上岩棉保温板和下岩棉保温板与有机水泥粘合剂的连接面积,从而提高了岩棉保温板与纤维增强水泥板层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了外墙保温水泥装饰板的整体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的外墙保温水泥装饰板的层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轻钢龙骨层,2上纤维增强水泥板层,3下纤维增强水泥板层,4上岩棉保温层,5下岩棉保温层,6上聚氨酯板,7下聚氨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一种外墙保温水泥装饰板,包括轻钢龙骨层1,所述钢龙骨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有上纤维增强水泥板层2和下纤维增强水泥板层3,所述上纤维增强水泥板层2和下纤维增强水泥板层3的外表面分别有一层上岩棉保温层4和下岩棉保温层5,上纤维增强水泥板层2与上岩棉保温层4、下纤维增强水泥板层3与下岩棉保温层5之间分别通过有机水泥粘合剂连接,所述上岩棉保温层4和下岩棉保温层5的外表面分别有一层上聚氨酯板6和下聚氨酯板7。本发明中设计上岩棉保温层4、下岩棉保温层5、上聚氨酯板6和下聚氨酯板7,上岩棉保温层4和上聚氨酯板6作为一体结构,下岩棉保温层5和下聚氨酯板7作为一体结构,保温隔热性好,其导热系数λ为0.043wm2k,而且对噪声传递具有显著的削减作用,提高了外墙保温水泥装饰板的保温隔音效果。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上岩棉保温板和下岩棉保温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有若干凸块,凸块的结构设计,分别增加了上岩棉保温板和下岩棉保温板的表面积,增加了上岩棉保温板和下岩棉保温板与有机水泥粘合剂的连接面积,从而提高了岩棉保温板与纤维增强水泥板层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了外墙保温水泥装饰板的整体强度。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上纤维增强水泥板层2与上岩棉保温板的接触面上有若干凹槽,所述下纤维增强水泥板层3与下岩棉保温板的接触面上有若干凹槽,凹槽的结构设计,增加了纤维增强水泥板与岩棉板温层的接触面的表面积,从而增加了纤维增强水泥板与有机水泥粘合剂的连接面积,从而提高了岩棉保温板与纤维增强水泥板层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了外墙保温水泥装饰板的整体强度。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凸块的纵切面呈梯形,凸块采用此结构,降低了安装过程中凸块与有机水泥粘合剂的连接阻力,组合更方便。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上岩棉保温层4与上纤维增强水泥板层2之间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下岩棉保温层5和下纤维增强水泥板层3之间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通过紧固件连接,提高了外墙保温水泥装饰板的整体强度。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上岩棉保温层4上聚氨酯板6之间通过胶黏剂连接,所述下岩棉保温层5与下聚氨酯板7之间通过胶黏剂连接。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上纤维增强水泥板层2和下纤维增强水泥板层3的质量份组成如下:水泥100-150份、粉煤灰50-60份、植物纤维3-6份、甲基纤维素0.2-0.5份、石膏粉2-4份、气相二氧化硅10-20份。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植物纤维选用蔗渣纤维、竹纤维、麻纤维、稻壳纤维及稻草纤维中的一种或几种。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植物纤维选用蔗渣纤维、竹纤维和麻纤维的混合物,其质量比为1:2-3:1.2-1.8。

如图1所示,一种外墙保温水泥装饰板,包括轻钢龙骨层1,所述钢龙骨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有上纤维增强水泥板层2和下纤维增强水泥板层3,所述上纤维增强水泥板层2和下纤维增强水泥板层3的外表面分别有一层上岩棉保温层4和下岩棉保温层5,上纤维增强水泥板层2与上岩棉保温层4、下纤维增强水泥板层3与下岩棉保温层5之间分别通过有机水泥粘合剂连接,所述上岩棉保温层4和下岩棉保温层5的外表面分别有一层上聚氨酯板6和下聚氨酯板7。本发明中设计上岩棉保温层4、下岩棉保温层5、上聚氨酯板6和下聚氨酯板7,上岩棉保温层4和上聚氨酯板6作为一体结构,下岩棉保温层5和下聚氨酯板7作为一体结构,保温隔热性好,其导热系数λ为0.043wm2k,而且对噪声传递具有显著的削减作用,提高了外墙保温水泥装饰板的保温隔音效果。

本实施例中上岩棉保温板和下岩棉保温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有若干凸块,凸块的结构设计,分别增加了上岩棉保温板和下岩棉保温板的表面积,增加了上岩棉保温板和下岩棉保温板与有机水泥粘合剂的连接面积,从而提高了岩棉保温板与纤维增强水泥板层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了外墙保温水泥装饰板的整体强度。

本实施例中上纤维增强水泥板层2与上岩棉保温板的接触面上有若干凹槽,所述下纤维增强水泥板层3与下岩棉保温板的接触面上有若干凹槽,凹槽的结构设计,增加了纤维增强水泥板与岩棉板温层的接触面的表面积,从而增加了纤维增强水泥板与有机水泥粘合剂的连接面积,从而提高了岩棉保温板与纤维增强水泥板层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了外墙保温水泥装饰板的整体强度。

本实施例中凸块的纵切面呈梯形,凸块采用此结构,降低了安装过程中凸块与有机水泥粘合剂的连接阻力,组合更方便。

本实施例中上岩棉保温层4与上纤维增强水泥板层2之间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下岩棉保温层5和下纤维增强水泥板层3之间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通过紧固件连接,提高了外墙保温水泥装饰板的整体强度。

本实施例中上岩棉保温层4上聚氨酯板6之间通过胶黏剂连接,所述下岩棉保温层5与下聚氨酯板7之间通过胶黏剂连接。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上纤维增强水泥板层2和下纤维增强水泥板层3的质量份组成如下:水泥100份、粉煤灰50份、植物纤维3份、甲基纤维素0.2份、石膏粉2份、气相二氧化硅10份,植物纤维选用蔗渣纤维。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上纤维增强水泥板层2和下纤维增强水泥板层3的质量份组成如下:水泥100份、粉煤灰50份、植物纤维3份、甲基纤维素0.2份、石膏粉2份、气相二氧化硅10份。

其中,植物纤维选用蔗渣纤维、竹纤维和麻纤维的混合物,其质量比为1:2:1.2。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上纤维增强水泥板层2和下纤维增强水泥板层3的质量份组成如下:水泥110份、粉煤灰55份、植物纤维4份、甲基纤维素0.3份、石膏粉2.5份、气相二氧化硅12份。

植物纤维选用蔗渣纤维、竹纤维和麻纤维的混合物,其质量比为1:2.1:1.3。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中上纤维增强水泥板层2和下纤维增强水泥板层3的质量份组成如下:水泥120份、粉煤灰55份、植物纤维5份、甲基纤维素0.3份、石膏粉3份、气相二氧化硅15份。

植物纤维选用蔗渣纤维、竹纤维和麻纤维的混合物,其质量比为1:2.5:1.5。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中上纤维增强水泥板层2和下纤维增强水泥板层3的质量份组成如下:水泥150份、粉煤灰60份、植物纤维6份、甲基纤维素0.5份、石膏粉4份、气相二氧化硅20份。

植物纤维选用蔗渣纤维、竹纤维和麻纤维的混合物,其质量比为1:3:1.8。

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