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一种折角组合的装饰板,用于建筑领域的家庭装修中,具体涉及家庭的墙壁折角的装饰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
例如:中国专利[发明]家庭隔音装饰板;201310377844.3;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家庭隔音装饰板,包括:防潮材料层、木质材料基层、隔音材料层、密度板表层和耐磨材料层,所述防潮材料层设置于木质材料基层下方,所述隔音材料层设置于木质材料基层上方,所述密度板表层设置于隔音材料层上方,所述耐磨材料层设置于密度板表。
该申请中的隔音装饰板,采用复合层状结构,在使用中对声波的隔音效果不明显,无法对不同波长的声波进行隔音。
又例如:中国专利[发明]一种新型隔音装饰板;01511026081.3;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隔音装饰板,包括双面多孔板和中间的阻尼材料层,多孔板与阻尼材料层之间设有涂胶玻纤布,涂布耐碱涂胶,从而将多孔板与阻尼材料固定,多孔板为硫铝酸盐水泥多孔板。本发明制备的隔音装饰板容重轻,孔隙率高,密度小,具有很好的吸音性。
该申请中的隔音装饰板,主要涉及对文件中的材料进行公开,且在具体使用中,需要对装饰板的结构进行设计。
以上专利申请由于它们的技术方案目的以及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均不同,为此导致它们的技术方案包括结构和方法的不同,它们也不能简单地组合用以本专利申请,否则会导致结构设计更复杂,或者不能实施,等等。
鉴于此,如何设计出一种折角组合的装饰板,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缺陷,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折角组合的装饰板。
本申请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一种折角组合的装饰板,包括两块底板,两块底板的端头固定在一起,在底板上设有第一加强筋与第二加强筋,第一加强筋与第二加强筋上部间固定有顶板,所述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与底板之间倾斜连接有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二侧板固定连接在第二加强筋顶端与底板左端间,第一侧板固定连接在第一加强筋顶端与底板右端间,顶板下设有空心的中间孔,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下部分别设有第一侧孔与第二侧孔,所述底板右端与第一侧板右下侧的连接处设有第一端头,底板左端与第二侧板左下侧的连接处设有第二端头,两块底板之间的夹角为a。
所述顶板为弧形结构,第一侧板沿着第一加强筋顶端向右下侧倾斜,第二侧板沿着第二加强筋顶端向左下侧倾斜。
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为圆弧形结构的板体。
所述第一加强筋与第二加强筋垂直固定在底板的两侧,中间孔整体呈门状结构,该门的下侧为矩形、上侧为半圆形结构。
所述第一侧孔与第二侧孔沿着底板的中心线A对称。
所述第一侧孔与第二侧孔为直角梯形。
所述顶板以及顶板两侧的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上均设有装饰层,装饰层可以选用薄膜或者装饰纸。
所述底板的底部表面上设有凸起,相邻的两个凸起间设有间隙。
本申请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以下明显优点和效果:
1、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连接紧密、稳定性高。
2、选材方便、便于生产制造,造价低、易于普及。
3、便于折角处安装,隔音范围广,空心结构质量轻。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底板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所述的一种折角组合的装饰板100,包括两块底板1,两块底板1的端头固定在一起,在底板1上设有第一加强筋2与第二加强筋3,第一加强筋2与第二加强筋3上部间固定有顶板4,所述第一加强筋2、第二加强筋3与底板1之间倾斜连接有第一侧板5、第二侧板6,第二侧板6固定连接在第二加强筋2顶端与底板1左端间,第一侧板5固定连接在第一加强筋2顶端与底板1右端间,顶板4下设有空心的中间孔41,第一侧板5与第二侧板6下部分别设有第一侧孔51与第二侧孔61,所述底板1右端与第一侧板5右下侧的连接处设有第一端头8,底板1左端与第二侧板6左下侧的连接处设有第二端头7,两块底板1之间的夹角为a,至少具有便于折角处安装,隔音范围广,空心结构质量轻的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
利用两块底板1之间固定形成夹角a,便可以对夹角a状态下的墙壁折角位置进行固定装置与贴合后的隔音。
利用加强筋即第一加强筋2、第二加强筋3对底板1的中间位置进行加固,实现对底板1上部顶板4的固定安装。
并采用两侧倾斜的第一侧板5与第二侧板6对顶板4以及顶板4两侧的两根加强筋进行支撑,完成侧部的加强性的支撑与连接。
通过顶板4下部以及第一侧板5下部与第二侧板6下部形成三个空心结构,利用空心结构对噪音进行隔绝,该装饰板100不仅结构稳固,且隔音效果比较明显,且三个空心结构的形状不同,可以对不同波长的声波进行干涉。
参见图1~图3中所示,一种折角组合的装饰板100利用装饰板100的折角结构,进而形成墙壁弯折位置的安装与固定。
一种折角组合的装饰板100,包括两块底板1,两块底板1的端头固定在一起,通过两个底板1沿着两侧位置与墙壁进行贴合与固定。
所述底板1右端与第一侧板5右下侧的连接处设有第一端头8,底板1左端与第二侧板6左下侧的连接处设有第二端头7,通过一块底板1一侧的第一端头8与另一块底板1一侧的第二端头7之间进行固定,进而实现两者之间的固定连接。
两块底板1之间的夹角为a,例如,两者墙壁之间的夹角为120度时,则a为120度,便于两块底板1与墙壁的折角处进行贴合。
例如:两块底板1之间的夹角a为90度,则装饰板100与直角的墙壁处进行固定装饰与隔音性的连接。
装饰板100整体采用PVC材料制作,可以使用开模进行制作。
装饰板100包括底板1以及设置在底板1上的第一加强筋2与第二加强筋3。
利用两根加强筋对装饰板100内部的结构进行稳固的支撑。
第一加强筋2与第二加强筋3上部间固定有顶板4,通过圆弧向的顶板4对底板1上部的中间位置进行缓冲与抵触,圆弧形结构抗冲击性较强。
所述第一加强筋2、第二加强筋3与底板1之间倾斜连接有第一侧板5、第二侧板6,利用两侧连接的两个侧板对两根加强筋的侧部进行稳固的支撑。
通过第二侧板6固定连接在第二加强筋2顶端与底板1左端间,进而对第二加强筋2顶端与底板1左端间进行稳固支撑。
通过第一侧板5固定连接在第一加强筋2顶端与底板1右端间,进而对第一加强筋2顶端与底板1右端间进行稳固支撑。
顶板4下设有空心的中间孔41,通过中间位置的中间孔41对顶板4的变形与回复进行缓冲。
第一侧板5与第二侧板6下部分别设有第一侧孔51与第二侧孔61。
利用中间孔41、第一侧孔51与第二侧孔61可以形成稳定的隔音效果,且中间孔41、第一侧孔51与第二侧孔61的结构以及形状、方向均匀相同,可以对不同波长状态下的声波进行隔音,增大声波的隔音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中,
所述顶板4为弧形结构,采用圆弧形结构,具有抗缓冲力的效果。
第一侧板5沿着第一加强筋2顶端向右下侧倾斜并与底板1的右端固定连接在一起形成稳定支撑的结构。
第二侧板6沿着第二加强筋3顶端向左下侧倾斜并与底板1的左端固定连接在一起形成稳定支撑的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侧板5与第二侧板6为圆弧形结构的板体。
采用圆弧形的结构,可以提高侧边缓冲的稳定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加强筋2与第二加强筋3垂直固定在底板1的两侧,沿着两侧向底板1的上部进行支撑,两根加强筋沿着中心线A对称,进一步的实现受力的均衡与稳定。
中间孔41整体呈门状结构,该门的下侧为矩形、上侧为半圆形结构。
该种结构,能够实现受力均衡,且中间孔41内部形成的结构具有较高的透气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侧孔51与第二侧孔61沿着底板1的中心线A对称。
高度的对称性,能够实现受力的均衡,且受到挤压时,可以实现平衡挤压力的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侧孔51与第二侧孔61为直角梯形。
采用规则的结构,便于开模制作与填充,在对直角梯形的方向进行设计时,将两个梯形堆成的放置,利用两个斜边可以对不同波长的声波进行缓冲,提高隔音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中,
所述顶板4以及顶板4两侧的第一侧板5与第二侧板6上均设有装饰层9,装饰层9可以选用薄膜或者装饰纸。
在底板1上部的顶板4、第一侧板5与第二侧板6上设置装饰层9,利用装饰层9增添装饰板100表面的色彩与图案,提高视觉效果。
其中,可以采用薄膜例如塑料薄膜或者装饰纸进行制作,采用粘附的方法将其粘附或者涂布在顶板4、第一侧板5与第二侧板6上。
本申请实施例中,
所述底板1右端与第一侧板5右下侧的连接处设有第一端头8,底板1左端与第二侧板6左下侧的连接处设有第二端头7。
第一端头8与第二端头7采用强化支撑并稳固的效果。
其中,涉及到两块底板1时,可以将一块底板1的第一端头8与另一块底板1的第二端头7进行融合或固定或焊接,进而实现两者之间固定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
所述底板1的底部表面上设有凸起11,相邻的两个凸起11间设有间隙12。
在底板1的底部设置凸起11,利用登高的凸起11形成间隙12,利用凸起11、间隙12与墙壁表面不规整结构对应贴合,便于安装,且透气性较高。
通过底板1与墙壁之间的贴合可以观察到,墙壁表面线L与凸起11及间隙12贴合时具有透气性的结构。
在本申请板的厚度、长度、壁厚、筋的,根数,排列方式,板型的变化,波段的数量,各零部件尺寸细微的变化,基于说明书图纸的变化,或底部增加波浪纹或者凸起或凹槽,均在保护范围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而且,本申请中零部件所取的名称也可以不同,并不限制本申请中的名称。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构思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