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七加工用储存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17615发布日期:2019-12-24 22:10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七加工用储存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三七加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三七加工用储存仓。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三七在加工过程中需要经过去壳、抛光、然后储存;然而现有的大部分企业加工都停留在作坊式的初级加工层面,收购来的薏仁谷用煤火烘干,脱壳抛光后直接大批量销售,或者进行储存。而现有的储存仓还为达到冷却功能,使得在对三七储存过程中,三七堆积温度过高,影响三七品质。同时,现有的储存仓中间并未设置有间隔板,使得三七在储存过程中整体往下堆积,将对储存仓底部造成较大压力,进而影响储存仓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抛光完毕即可运输到储存仓进行储存的三七加工用储存仓。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为:

一种三七加工用储存仓,包括外壳体、内壳体、产品进料口、冷却液入料口、冷却液容纳腔、间隔板、通孔、出料斗、挡板、桥接管。外壳体设置在整个装置的最外端;内壳体设置在外壳体内部;所述的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构成空心结构,形成盛装冷却液的空腔。产品进料口设置在整个装置上方左边位置,产品进料口连接到整个装置内部;冷却液入料口设置在整个装置的上方右边相应位置,与盛装冷却液空腔贯穿联通。冷却液容纳腔设置在整个装置中心相应位置,所述的冷却液容纳腔成空心结构,与外壳体、内壳体之间空腔贯穿联通。所述的间隔板倾斜设置在内壳体内壁,间隔板与内壳体连接成一体结构。间隔板的数量为3层,均布在整个装置的中心上下相应位置,向整个装置的中心方向延伸。在每层间隔板上还设置有通孔,便于产品在整个装置内部之间流通。出料斗设置在整个装置的最下方,出料斗顶端与内壳体连接处之间还设置有桥接管,所述的桥接管与冷却液容纳腔贯穿联通。在所述的出料斗下端端部还设置有挡板。

优选地,所述的间隔板上通孔直径设置在0.8-1.2cm。

本实用新型三七加工用储存仓,通过在整个装置中心设置冷却液容纳腔,使得整个储存仓在储存三七过程中达到降温作用,避免储存仓内三七温度过高影响三七品质;在整个储存仓内设置间隔板,使得储存仓在进料过程中起到缓冲作用,同时,在三七储存过程中将三七间隔隔离,避免储存仓内三七往下堆积,储存仓下端压力过大而影响使用寿命的效果。进一步延长整个储存仓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三七加工用储存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三七加工用储存仓冷却液容纳腔底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三七加工用储存仓,包括外壳体1、内壳体2、产品进料口3、冷却液入料口4、冷却液容纳腔5、间隔板6、通孔7、出料斗8、挡板9、桥接管10。外壳体1设置在整个装置的最外端;内壳体2设置在外壳体1内部;所述的外壳体1与内壳体2之间构成空心结构,形成盛装冷却液的空腔。产品进料口3设置在整个装置上方左边位置,产品进料口3连接到整个装置内部;冷却液入料口4设置在整个装置的上方右边相应位置,与盛装冷却液空腔贯穿联通。冷却液容纳腔5设置在整个装置中心相应位置,所述的冷却液容纳腔5成空心结构,与外壳体1、内壳体2之间空腔贯穿联通。所述的间隔板6倾斜设置在内壳体2内壁,间隔板6与内壳体2连接成一体结构。间隔板6的数量为3层,均布在整个装置的中心上下相应位置,向整个装置的中心方向延伸。在每层间隔板6上还设置有通孔7,便于产品在整个装置内部之间流通。出料斗8设置在整个装置的最下方,出料斗8顶端与内壳体2连接处之间还设置有桥接管10,所述的桥接管10与冷却液容纳腔5贯穿联通。在所述的出料斗8下端端部还设置有挡板9。

优选地,为使得间隔板6上端产品能穿过间隔板6上通孔7进入整个装置下端,所述的间隔板6上通孔7直径设置在0.8-1.2cm。

使用时,将冷却液添加进入冷却液容纳腔5内,将加工完毕的三七添加进入储存仓内即可。

本实用新型三七加工用储存仓,通过在整个装置中心设置冷却液容纳腔,使得整个储存仓在储存三七过程中达到降温作用,避免储存仓内三七温度过高影响三七品质;在整个储存仓内设置间隔板,使得储存仓在进料过程中起到缓冲作用,同时,在三七储存过程中将三七间隔隔离,避免储存仓内三七往下堆积,储存仓下端压力过大而影响使用寿命的效果。进一步延长整个储存仓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