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建筑结构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52290发布日期:2020-04-03 14:17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新型建筑结构单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材,具体涉及一种可以重复拼接的新型建筑结构单元。



背景技术:

集成建筑是以专业化大工厂和社会化协作的生产方式,将建筑部件加以装配集成为市场提供终极完善产品的全新建筑体系。集成建筑不仅是建筑部件、构配件的集成,也是集优选的设计方案,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性能优良的材料设备于一体的优化集成产品。住宅采用集成或装配方式都是出于改变传统建造方法施工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资源消耗大的弊端,力图提高住宅生产工业化水平。

现有的用于建筑的结构单元,比如屋顶单元,墙板单元均存在连接结构不能兼顾可靠性和便利性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提出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建筑结构单元,包括:单元本体,单元本体至少包括一个用于实现封闭或遮挡的主体部,主体部至少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其特征在于:单元本体还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一体成形于主体部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并且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大致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第一连接部或/和第二连接部至少一部分在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所在的平面的第三方向上凸出于主体部;其中,第一连接部在其凸起方向侧形成一个用于卡接第二连接部的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大致沿平行于第一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在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均所在的平面内的投影形状包括:第一直边段,大致沿第三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在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均所在的平面内的投影形状还包括:第一圆弧段,大致呈一段弧形且向远离第一直边段的方向凸出。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在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均所在的平面内的投影形状还包括:第二圆弧段,大致沿第三方向向靠近主体部的方向凸起。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在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均所在的平面内的投影形状还包括:第二直边段,大致沿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在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均所在的平面内的投影形状还包括:第三直边段,连接在第一圆弧段和第二圆弧段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直边段、第二直边段、第一圆弧段、第三直边段和第二圆弧段依次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部在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均所在的平面内的投影形状包括:第一直线段,大致沿第三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部在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均所在的平面内的投影形状还包括:第二直线段,大致呈直线形且沿第一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第二直线部具有第一内侧面;新型建筑结构单元还包括:第一磁性件,设置于第一凹槽内且连接至第一连接部;第二磁性件,设置于第一凹槽内且连接至第一连接部;第三磁性件,具有一第一接触面且连接至第二连接部,其中第三磁性件的第一接触面与第一直线部的第一内侧面相贴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提供了一种能够高效且稳定连接的新型建筑结构单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单元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单元本体的第一连接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所示单元本体的第二连接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结构示意图的截面图;

图6是图5所示截面图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4所示结构的安装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定义了图1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分别为: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第三方向z。

如图1和图4所示的一种新型建筑结构单元100,包括:单元本体110,单元本体110至少包括一个用于实现封闭或遮挡的主体部120,主体部120至少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其特征在于:单元本体110还包括:第一连接部130和第二连接部140,第一连接部130和第二连接部140一体成形于主体部120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并且第一连接部130和第二连接部140大致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第一连接部130或/和第二连接部140至少一部分在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所在的平面的第三方向上凸出于主体部120;其中,第一连接部130在其凸起方向侧形成一个用于卡接第二连接部140的第一凹槽150,第一凹槽150大致沿平行于第一方向设置,以此增加新型建筑结构单元100的稳固性。

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案,第一连接部130在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均所在的平面内的投影形状包括:第一直边段131,大致沿第三方向延伸,第一连接部130在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均所在的平面内的投影形状还包括:第一圆弧段132,大致呈一段弧形且向远离第一直边段131的方向凸出,第一连接部130在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均所在的平面内的投影形状还包括:第二圆弧段133,大致沿第三方向向靠近主体部120的方向凸起,当第一连接部130与第二连接部140卡接时,第二圆弧段133用于阻挡第二连接部140脱离第一连接部130。第一连接部130在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均所在的平面内的投影形状还包括:第二直边段134,大致沿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方向延伸,第一连接部130在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均所在的平面内的投影形状还包括:第三直边段135,连接在第一圆弧段132和第二圆弧段133之间,第一直边段131、第二直边段134、第一圆弧段132、第三直边段135和第二圆弧段133依次连接,即其构成第一连接部130,第一连接部130的第一直边段131连接至主体部120。

如图3所示,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案,第二连接部140在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均所在的平面内的投影形状包括:第一直线段141,大致沿第三方向延伸。第二连接部140在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均所在的平面内的投影形状还包括:第二直线段142,大致呈直线形且沿第一方向延伸,具体而言,第一直线段141与第二直线段142连接,第一直线段141连接至主体部120。

如图4至图6所示,当第一连接部130与第二连接部140的卡接时,即第二连接部140的第二直线段142与第一连接部130的第一凹槽150卡接,第二圆弧段133为向靠近主体部120的方向凸起的圆弧用于阻止第二连接部140的脱离第一凹槽150,即第三直线的下底面至第二圆弧段133的最高点的垂直的距离与第三直线的下底面至第二直线的第二侧面的垂直的距离的比值范围应当越大,当其比值越大时,即第二圆弧段133的第二凹槽190深度越深,凸起的高度越高,以此使第二直线段142不易脱离第一连接部130,增加新型建筑结构单元100的结构牢固性,提高了建筑质量,但是当其比值过大时,则使新型建筑结构单元100不易安装,即第三直边的下底面至第二圆弧段133的最高点的垂直的距离与第三直边段135的下底面至第二直边段134的第二侧面的垂直的距离的比值范围优选为(客户确认)。

当然此处的第二圆弧段133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如向上凸起的尖角或向上凸起的多边形,本方案优选圆弧形。

第二圆弧段133至第一圆弧段132的垂直距离与第二直线段142的长度的比值范围为(客户确认)。

如图7所示,第一连接部130的第三直边段135处设有通孔,当第一连接部130与第二连接部140连接后,螺钉160通过通孔将新型建筑结构单元100铺设至预定位置,以便于新型建筑结构单元100的固定。

如图8所示,作为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案,第二直线段242具有第一内侧面;新型建筑结构单元200还包括:第一磁性件260,设置于第一凹槽内且连接至第一连接部230;第二磁性件270,设置于第一凹槽内且连接至第一连接部230;第三磁性件280,具有一第一接触面且连接至第二连接部240,其中第三磁性件280的第一接触面与第一直线段241的第一内侧面相贴合,具体而言,第一磁性件260固定连接至第一连接部230的第二直边段234,其中第一磁性件260的第二接触面与第二直边段234的第二内侧面固定连接,第一磁性件260的第三接触面与第二直线段242的第三内侧面相贴合。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第一磁性件260固定连接至第二连接部240的第二直线段242,第一磁性件260的第二接触面与第二直边段234的第二内侧面相贴合,第一磁性件260的第三接触面与第二直线段242的第三内侧面固定连接。

第二磁性件270固定连接至第一连接部230的第三直边段235,其中第二磁性件270的第四接触面与第三直边段235的第四内侧面固定连接,第二磁性件270的第五接触面与第二直线段242的第五内侧面相贴合。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第二磁性件270固定连接至第二连接部240的第二直线段242,第二磁性件270的第四接触面与第三直边段235的第四内侧面相贴合,第二磁性件270的第五接触面与第二直线段242的第五内侧面固定连接。

第三磁性件280固定连接至第一连接部230的第一直边段231,其中第三磁性件280的第六接触面与第一直边段231的第六内侧面固定连接,第三磁性件280的第一接触面与第一直线段241的第一内侧面相贴合。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第三磁性件280固定连接至第二连接部240的第一直线段241,第三磁性件280的第六接触面与第一直边段231的第六内侧面相贴合,第三磁性件280的第一接触面与第一直线段241的第一内侧面固定连接。

作为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案,第一连接部230的第一直边段231与第二连接部240的第一直线段241可以采用永磁铁制成,以此增加新型建筑结构单元200连接部之间的稳定性结构合理。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