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折叠携带的安全围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26531发布日期:2020-06-02 18:38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折叠携带的安全围栏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围栏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折叠携带的安全围栏。



背景技术:

围栏即护栏,从最早出现的木制围栏,是人们了为了圈养各种牲畜而设置的障碍物,发展到现今,围栏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以不同的外观形式出现,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及内涵,且分为农业用围栏、工业用围栏,公共设施用围栏、民用围栏等等,其中,在消防作业领域时,为了避免出现围观群众受到伤害和阻碍消防工作时,也需要用到安全围栏将消防作业区域围住。

但是,现有的安全围栏存在以下缺点:

1、体积较大,不便于拆卸安装以及折叠收纳,从而不便于对其进行携带,影响消防工作的工作效率。

2、围栏的安置安放不够便捷稳定,易出现倒塌的情况,影响消防工作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折叠携带的安全围栏,以解决传统的消防用安全围栏体积较大,不便于拆卸安装以及折叠收纳,从而不便于对其进行携带,影响消防工作的工作效率,同时,围栏的安置安放不够便捷稳定,易出现倒塌情况,影响消防工作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折叠携带的安全围栏,包括主体,所述主体设置有多个,所述主体包括第一立杆、第二立杆、第三立杆、第四立杆和第五立杆,所述第一立杆的一侧上下端均设置有第一连接套,所述第一立杆的顶端设置有可以垂直方向伸缩的卡子,所述卡子呈倒转的鱼钩型,所述第二立杆在靠近第一立杆的一侧上下端均设置有第二连接套,所述第一连接套与第二连接套之间通过销轴铰接,所述销轴在与第一连接套和第二连接套的连接处均设置有限位环对其上下方向进行限位,所述第三立杆与第二立杆之间通过多个第一伸缩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三立杆与第四立杆之间通过多个第二伸缩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一伸缩连接杆和第二伸缩连接杆均设置有多节伸缩节,所述第四立杆在远离第二伸缩连接杆的一侧上下端均设置有第三连接套,所述第五立杆在靠近第四立杆的一侧上下端均设置有第四连接套,所述第三连接套与第四连接套之间同样通过销轴铰接,且销轴同样在第三连接套和第四连接套的连接处设置有限位环对其上下方向进行限位,所述第五立杆的顶端设置有与第一立杆顶端的卡子相匹配的卡槽。

优选的,所述第一立杆、第二立杆、第三立杆、第四立杆和第五立杆的底部均设置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底部均设置安装有带有刹车装置的万向轮,使得便于对由第一立杆、第二立杆、第三立杆、第四立杆和第五立杆组成的主体进行移动安置安放工作。

优选的,所述第一立杆底部和第二立杆底部的安装座在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相对转动时,两者之间最小的间距大于2cm,所述第四立杆和第五立杆同理,避免了在对第一立杆、第二立杆或者第四立杆、第五立杆进行转动时,底部的安装座对其造成阻碍,不便于主体在不同情况的安置安放工作。

优选的,所述第二立杆、第三立杆和第四立杆的顶端均设置有握持部,使得便于消防人员通过握持部对第二立杆、第三立杆和第四立杆进行第一伸缩连接杆以及第二伸缩连接杆长度的调节工作。

优选的,所述第一伸缩连接杆和第二伸缩连接杆各自的伸缩总长度均为0.8-1.2m,使得单个主体可以通过第一伸缩连接杆和第二伸缩连接杆展开至一定的宽度。

优选的,所述卡子的横向长度大于第一立杆和另一主体的第五立杆连接时底部安装座之间的间隙,避免了第一立杆在和另一主体上的第五立杆连接时,两者底部的安装座接触,阻碍两者之间的相对转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折叠携带的安全围栏,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多个主体,且单个主体由第一立杆、第二立杆、第三立杆、第四立杆和第五立杆以及第一伸缩连接杆、第二伸缩连接杆组成,在需要将主体展开连接时,可以人工通过握住第二立杆、第三立杆以及第四立杆顶端的握持部,将第一伸缩连接杆和第二伸缩连接杆拉伸至需要的长度,若是单个主体的最大宽度不够,将主体中的第一立杆与另一主体中的第五立杆通过卡子与卡槽卡合连接,来延长围栏整体宽度,大大方便了其安装拆卸的工作,同理,若是需要将其折叠进行收纳携带时,则人工通过握住第二立杆、第三立杆以及第四立杆顶端的握持部,将第一伸缩连接杆和第二伸缩连接杆收缩至需要的长度,在将卡子通过伸缩结构与卡槽分离,即可完成围栏整体的分离以及折叠,从而便于对其进行收纳携带工作。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立杆、第二立杆、第三立杆、第四立杆和第五立杆的底部均设置有安装座以及在安装座的底部均设置安装有带有刹车装置的万向轮,使得在对围栏进行安置安放工作时,可以通过万向轮对围栏整体进行移动,待移动至目标区域后,由于其多个主体间通过销轴连接的特性,将其安置排放呈稳定形状,比如半圆形,再通过万向轮上的设置的刹车结构,对其整体进行固定,从而快速且方便的完成对围栏整体的安置安放工作,提高了消防工作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立杆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中:1、第一立杆;2、第二立杆;3、第三立杆;4、第四立杆;5、第五立杆;6、第一连接套;7、卡子;8、第二连接套;9、销轴;10、限位环;11、第一伸缩连接杆;12、第二伸缩连接杆;13、第三连接套;14、第四连接套;15、卡槽;16、安装座;17、万向轮;18、握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折叠携带的安全围栏,包括主体,所述主体设置有多个,所述主体包括第一立杆1、第二立杆2、第三立杆3、第四立杆4和第五立杆5,所述第一立杆1的一侧上下端均设置有第一连接套6,所述第一立杆1的顶端设置有可以垂直方向伸缩的卡子7,所述卡子7呈倒转的鱼钩型,所述第二立杆2在靠近第一立杆1的一侧上下端均设置有第二连接套8,所述第一连接套6与第二连接套8之间通过销轴9铰接,所述销轴9在与第一连接套6和第二连接套8的连接处均设置有限位环10对其上下方向进行限位,所述第三立杆3与第二立杆2之间通过多个第一伸缩连接杆11连接,所述第三立杆3与第四立杆4之间通过多个第二伸缩连接杆12连接,所述第一伸缩连接杆11和第二伸缩连接杆12均设置有多节伸缩节,所述第四立杆4在远离第二伸缩连接杆12的一侧上下端均设置有第三连接套13,所述第五立杆5在靠近第四立杆4的一侧上下端均设置有第四连接套14,所述第三连接套13与第四连接套14之间同样通过销轴9铰接,且销轴9同样在第三连接套13和第四连接套14的连接处设置有限位环10对其上下方向进行限位,所述第五立杆5的顶端设置有与第一立杆1顶端的卡子7相匹配的卡槽15。

所述第一立杆1、第二立杆2、第三立杆3、第四立杆4和第五立杆5的底部均设置有安装座16,所述安装座16的底部均设置安装有带有刹车装置的万向轮17,使得便于对由第一立杆1、第二立杆2、第三立杆3、第四立杆4和第五立杆5组成的主体进行移动安置安放工作,提高消防工作的工作效率;所述第一立杆1底部和第二立杆2底部的安装座16在第一立杆1和第二立杆2相对转动时,两者之间最小的间距大于2cm,所述第四立杆4和第五立杆5同理,避免了在对第一立杆1、第二立杆2或者第四立杆4、第五立杆5进行转动时,底部的安装座16对其造成阻碍,不便于主体在不同情况的安置安放工作,从而避免了影响消防工作的工作效率;所述第二立杆2、第三立杆3和第四立杆4的顶端均设置有握持部18,使得便于消防人员通过握持部18对第二立杆2、第三立杆3和第四立杆4进行第一伸缩连接杆11以及第二伸缩连接杆12长度的调节工作,从而进一步方便了对围栏整体的折叠收纳以及伸缩展开的工作;所述第一伸缩连接杆11和第二伸缩连接杆12各自的伸缩总长度均为0.8-1.2m,使得单个主体可以通过第一伸缩连接杆11和第二伸缩连接杆12展开至一定的宽度,从而进行有效的拦截工作;所述卡子7的横向长度大于第一立杆1和另一主体的第五立杆5连接时底部安装座16之间的间隙,避免了第一立杆1在和另一主体上的第五立杆5连接时,两者底部的安装座16接触,阻碍两者之间的相对转动,从而影响对围栏整体的安置安放速度。

工作原理:在需要对围栏整体进行折叠收纳携带工作时,人工先将主体中第一立杆1顶部的卡子7通过伸缩结构与另一主体中第五立杆5顶部的卡槽15分离,从而将主体与主体进行分离,再由工作人员通过握住第二立杆2、第三立杆3以及第四立杆4顶端的握持部18,将位于第二立杆2和第三立杆3之间以及第三立杆3和第四立杆4之间的第一伸缩连接杆11和第二伸缩连接杆12收缩至极限长度,大大方便了对围栏整体的分离、收缩折叠以及收纳携带工作,在需要对其进行展开工作时,可以人工通过握住第二立杆2、第三立杆3以及第四立杆4顶端的握持部18,将位于第二立杆2和第三立杆3之间以及第三立杆3和第四立杆4之间的第一伸缩连接杆11和第二伸缩连接杆12拉伸至需要的长度,若是单个主体的最大宽度不够,再将主体中的第一立杆1与另一主体中的第五立杆5通过卡子7与卡槽15卡合连接,来延长围栏整体宽度,在将围栏整体快速的组合安装完成后,通过第一立杆1、第二立杆2、第三立杆3、第四立杆4和第五立杆5的底部的安装座16以及安装于安装座16底部设置有刹车装置的万向轮17,对围栏整体进行移动,待移动至目标区域后,由于其多个主体间通过销轴9连接的特性,将其安置排放呈稳定形状,比如半圆形,再通过万向轮17上的设置的刹车结构,对其整体进行固定,从而快速且方便的完成对围栏整体的安置安放工作,提高了消防工作的工作效率。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