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连接节点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02619发布日期:2020-08-05 00:20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连接节点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连接节点结构。



背景技术:

现代建筑中,越来越多的结构采用型钢混凝土柱与钢筋混凝土梁,由此节点区域的处理成为施工中不可避免的难题。以往的工程中居多采用,在钢骨处设置连接板,与梁纵筋进行焊接,存在以下问题:

1、节点区域不便于混凝土浇筑。

2、连接复杂,工人现场操作难以保证钢筋接头的质量。

3、钢筋经过焊接高温后,对原材势必产生一定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连接节点结构,避免了传统的在柱的侧壁直接焊接钢板,连接节点不牢固,而且工人需要在高空焊接,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的弊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连接节点结构,包括型钢混凝土柱、连接于所述型钢混凝土柱的顶端的钢筋混凝土梁以及加腋部分,所述加腋部分包括钢筋结构和混凝土,所述混凝土浇筑于所述钢筋结构的外部,所述钢筋结构锚固于所述型钢混凝土柱的顶端的侧壁,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纵筋伸入所述钢筋结构和所述混凝土。

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纵筋需要满足锚固要求。

本实用新型通过柱加腋,避免了传统的在柱的侧壁直接焊接钢板形成牛腿,牛腿不牢固的弊端,而且工人需要在高空焊接,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所述型钢混凝土柱的钢骨上焊接有多个栓钉。因为钢板强度较高,利用钢材与混凝土的粘结力不足以共同工作,钢骨柱栓钉的存在,增加内部钢骨与外围钢筋混凝土部分的机械咬合作用,形成整体受力。

所述型钢混凝土柱的钢骨为h型钢,所述型钢混凝土柱纵向设置有纵筋,所述型钢混凝土柱的纵筋锚固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梁。

所述加腋部分设置有附加筋。所述附加筋与所述钢筋结构相互绑扎,所述附加筋锚固于所述型钢混凝土柱的侧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在型钢混凝土柱和钢筋混凝土梁的连接节点处,根据受力需要,采用柱加腋的方式,其中钢筋混凝土梁的纵筋进入加腋部分,将钢筋混凝土梁的承受作用(剪力、轴力)有效传递到型钢混凝土柱的加腋部分。同时,钢骨柱栓钉的存在,增加内部钢骨与外围钢筋混凝土部分的协同,形成整体受力。

由于加腋部分的存在,扩大了型钢混凝土柱和钢筋混凝土梁的连接节点区域的空间,便于混凝土的浇筑,避免了传统的在柱的侧壁直接焊接钢板,连接节点不牢固,而且工人需要在高空焊接,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的弊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连接节点结构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连接节点结构的纵向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连接节点结构的梁纵筋的锚固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连接节点结构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3所示为一种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连接节点结构,包括型钢混凝土柱1、连接于型钢混凝土柱1的顶端的钢筋混凝土梁2以及加腋部分3,加腋部分3包括钢筋结构7和混凝土,混凝土浇筑于钢筋结构7的外部,钢筋结构7锚固于型钢混凝土柱1的顶端的侧壁,钢筋混凝土梁的纵筋4伸入钢筋结构7和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梁的纵筋4需要满足锚固要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连接节点结构,在型钢混凝土柱1和钢筋混凝土梁2的连接节点处,根据受力需要,采用柱加腋的方式,其中钢筋混凝土梁的纵筋4进入加腋部分3,将钢筋混凝土梁2承受作用(剪力、轴力)有效传递到型钢混凝土柱1的加腋部分3。同时,钢骨柱栓钉的存在,增加内部钢骨与外围钢筋混凝土部分的协同,形成整体受力。

由于加腋部分3的存在,扩大了型钢混凝土柱1和钢筋混凝土梁2的连接节点区域的空间,便于混凝土的浇筑,避免了传统的在柱的侧壁直接焊接钢板,连接节点不牢固,而且工人需要在高空焊接,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的弊端。

型钢混凝土柱1的钢骨上焊接有多个栓钉,因为钢板强度较高,利用钢材与混凝土的粘结力不足以共同工作,钢骨柱栓钉的存在,增加内部钢骨与外围钢筋混凝土部分的机械咬合作用,形成整体受力。

型钢混凝土柱的钢骨为h型钢,型钢混凝土柱纵向设置有柱纵筋6,型钢混凝土柱的纵筋6锚固于钢筋混凝土梁。

加腋部分3还设置有附加筋8。所述附加筋8与所述钢筋结构7相互绑扎,所述附加筋8锚固于所述型钢混凝土柱1的侧壁。

与现有技术方案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在型钢混凝土柱和钢筋混凝土梁的连接节点处,根据受力需要,采用柱加腋的方式,其中钢筋混凝土梁的纵筋进入加腋部分,将钢筋混凝土梁的承受作用(剪力、轴力)有效传递到型钢混凝土柱的加腋部分。同时,钢骨柱栓钉的存在,增加内部钢骨与外围钢筋混凝土部分的协同,形成整体受力。

由于加腋部分的存在,扩大了型钢混凝土柱和钢筋混凝土梁的连接节点区域的空间,便于混凝土的浇筑,避免了传统的在柱的侧壁直接焊接钢板,连接节点不牢固,而且工人需要在高空焊接,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的弊端。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经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型钢混凝土柱;

连接于所述型钢混凝土柱的顶端的钢筋混凝土梁;

加腋部分,包括钢筋结构和混凝土,所述混凝土浇筑于所述钢筋结构的外部,所述钢筋结构锚固于所述型钢混凝土柱的顶端的侧壁,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纵筋伸入所述钢筋结构和所述混凝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型钢混凝土柱的钢骨上焊接有多个栓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型钢混凝土柱的钢骨为h型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型钢混凝土柱纵向设置有纵筋,所述型钢混凝土柱的纵筋锚固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腋部分设置有附加筋,所述附加筋与所述钢筋结构相互绑扎,所述附加筋锚固于所述型钢混凝土柱的侧壁。


技术总结
一种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连接节点结构,包括型钢混凝土柱、连接于所述型钢混凝土柱的顶端的钢筋混凝土梁以及加腋部分,所述加腋部分包括钢筋结构和混凝土,所述混凝土浇筑于所述钢筋结构的外部,所述钢筋结构锚固于所述型钢混凝土柱的顶端的侧壁,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纵筋伸入所述钢筋结构和所述混凝土。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连接节点结构,避免了传统的在柱的侧壁直接焊接钢板,连接节点不牢固,而且工人需要在高空焊接,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的弊端。

技术研发人员:于泽涛;郭建;宋建华;衣成林;张富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30
技术公布日:2020.08.0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