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水幕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38825发布日期:2020-09-08 13:38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水幕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幕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防水幕墙。



背景技术:

我国对玻璃幕墙的需求及生产加工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随着幕墙工程的发展与进步,幕墙的造型日趋个性化,结构型式愈来愈复杂,幕墙上往往有缝隙或孔洞相连通室内外,或者缝隙周围有水的存在,室外压力大于室内压力,有水移动的动力,致使水能向室内流动,目前市场上一般使用等压原理防水和注胶防水,等压原理是雨幕原理中进行外幕墙防水的最有效的方式,其工作原理是雨幕两侧的压力形成平衡,降低幕墙室内外的压力差,进而达到防水的目的。

但是,在实际情况下,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无常,风力的速度、方向使得幕墙受到的作用不一样,致使雨幕两侧的压力平衡很难实现稳定;传统的方式在幕墙接缝处注胶,以堵水的方式解决漏水现象,此传统方式容易造成室内外压力差无法平衡,不从根本上接触渗漏现象,因此要达到真正的等压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所以目前的技术还无法对幕墙进行很好防水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人们的需求,基于现状,急需对现有技术进行改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水幕墙,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水幕墙,包括密室等压腔,所述密室等压腔分为第一密室等压腔、第二密室等压腔、第三密室等压腔、第四密室等压腔和第五密室等压腔;

所述第一密室等压腔、第二密室等压腔、第三密室等压腔、第四密室等压腔和第五密室等压腔周围通过单元框架相互分割,且所述单元框架采用插接方式连接。

所述单元框架还包括位于第一密室等压腔和第二密室等压腔顶部的顶边框、位于第五密室等压腔底部的底边框和连接顶边框和底边框的左边框,所述顶边框、底边框通过插接的连接方式与左边框连接;

所述顶边框与底边框的另一端通过轴销与竖梁固定连接,所述竖梁与顶边框和底边框连接处、左边框与顶边框和底边框的连接处均设有第一道水密封胶条,上述各处均设有一道水密封条;

优选的,所述第三密室等压腔与左边框结合处设有第二道水密封胶条;

优选的,所述第三密室等压腔与第四密室等压腔结合处设有第三道水密封胶条;

优选的,所述竖梁的中间处设置有吸水海绵;

优选的,所述顶边框下侧设有避水板,避水板主要用于在下大雨等情况时对大水量进行阻挡;

所述避水板下侧设有第四道水密胶条,且第四道水密胶条两端采用嵌套的方式设有第五道水密胶条,防止避水板表面的少量水渗透进第一密室等压腔和第二密室等压腔内,

为了时间久了极少量的水进入密室等压腔后积少成多,在各个密室等压腔底部设有等压腔排水孔,用于排出积累在各密室等压腔内的水;

所述第三密室等压腔和第四密室等压腔分别位于第一密室等压腔和第二密室等压腔下侧,且第一密室等压腔下侧通过等压腔排水孔与第三密室等压腔相连通,且第二密室等压腔下侧通过等压腔排水孔与第四密室等压腔相连通,所述第五密室等压腔位于第三密室等压腔和第四密室等压腔下侧,所述第三密室等压腔和第四密室等压腔下侧下侧通过等压腔排水孔与第五密室等压腔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第一密室等压腔和第二密室等压腔相靠近的一侧均设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的另一端均与第五密室等压腔相连通;

优选的,单元框架在安装时增加柔性垫片,形成柔性接触,单元板块之间插接时均釆用胶条密封,从而避免金属与金属间因在荷载或温度变化发出的噪音影响。

本实用新型有益之处:本实用新型采用单元框架将密室等压腔分隔开,并采用五道水密封胶条达到各个连接处的防水目的,即使通过渗透进入密室等压腔,每个密室等压腔底部均设有等压腔排水孔,有利于保持压力均衡,且将渗入单元框架内部的少量水能顺利排出,将传统的耐候密封胶堵水改为导水的方法进行排水,有效解决了密室等压腔内外压力差无法平衡,从根本上解决了渗漏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通气孔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水幕墙,包括,包括密室等压腔,所述密室等压腔分为第一密室等压腔1、第二密室等压腔2、第三密室等压腔3、第四密室等压腔4和第五密室等压腔5;

所述第一密室等压腔1、第二密室等压腔2、第三密室等压腔3、第四密室等压腔4和第五密室等压腔5周围通过单元框架6相互分割,且所述单元框架6采用插接方式连接;

所述单元框架6还包括位于第一密室等压腔1和第二密室等压腔2顶部的顶边框7、位于第五密室等压腔5底部的底边框8和连接顶边框7和底边框8的左边框,所述顶边框7、底边框8通过插接的连接方式与左边框9连接,插接的连接方式使得在外加荷载作用时单元框架6能一块变形、共同受力,可调节程度比较大,具有较好的层间变位能力,不容易破坏单方面的一侧单元框架。

为了在上述单元框架6的插接面之间确保板块之间的防水性能,设有密封胶条来确保单元框架6之间的水密性、尘密性和气密性;

所述顶边框7与底边框8的另一端通过轴销与竖梁10固定连接,所述竖梁10与顶边框7和底边框8连接处、左边框9与顶边框7和底边框8的连接处均设有第一道水密封胶条11,上述各处均设有一道水密封条,上述连接处的“+”字缝隙处最容易进水,第一道水密封胶条11用于填充所述竖梁10与顶边框7和底边框8连接处、左边框9与顶边框7和底边框8的连接处的缝隙,防止上述连接处的“+”字缝隙进水。

所述第三密室等压腔3与左边框9结合处设有第二道水密封胶条12,如果水渗透过了左边框9,则第二道水密封胶条12能够避免水继续渗透进第三密室等压腔3;

所述第三密室等压腔3与第四密室等压腔4结合处设有第三道水密封胶条13,为了以防万一第一密室等压腔1和第二密室等压腔2之间的空隙也会向下渗透水,第三道水密封胶条13防止水继续渗透进入到第三密室等压腔3和第四密室等压腔4内;

所述竖梁10的中间处设置有吸水海绵14;吸水海绵14有效的对长时间的竖梁10内积累的水分进行吸收;

所述顶边框7下侧设有避水板1515,避水板15主要用于在下大雨等情况时对大水量进行阻挡;

所述避水板15下侧设有第四道水密胶条16,且第四道水密胶条16两端采用嵌套的方式设有第五道水密胶条17,防止避水板15表面的少量水渗透进第一密室等压腔1和第二密室等压腔2内,渗透进顶边框7表面的少量水在停留在避水板15表面还没有蒸发前的这段时间内,由于风力的作用,如果没有该第四道水密胶条16,则水会借助风力慢慢的渗透进气密室,该第四道水密胶条16设置后填充了顶边框7下侧的避水板15与第一密室等压腔1和第二密室等压腔2之间的缝隙,防止避水板15表面的少量水通过风力的作用向室内渗入,从而达到防水的目的,

另外,设置第五道水密胶条17更加高效的提高上边框的防水性能,具体的,即使风力很大将避水板15表面的少量水穿过第四道水密胶条16,但是风力的持续性在穿过第四道水密胶条16会后,风力将所剩无几,第五道水密胶条17防止剩下的该部分少量的穿过第四道水密胶条16的水继续渗透到第一密室等压腔1和第二密室等压腔2内,有效保证了防水的目的。

为了时间久了极少量的水进入密室等压腔后积少成多,在各个密室等压腔底部设有等压腔排水孔18,用于排出积累在各密室等压腔内的水;

所述第三密室等压腔3和第四密室等压腔4分别位于第一密室等压腔1和第二密室等压腔2下侧,且第一密室等压腔1下侧通过等压腔排水孔18与第三密室等压腔3相连通,且第二密室等压腔2下侧通过等压腔排水孔18与第四密室等压腔4相连通;

所述第五密室等压腔5位于第三密室等压腔3和第四密室等压腔4下侧,所述第三密室等压腔3和第四密室等压腔4下侧下侧通过等压腔排水孔18与第五密室等压腔5相连通;

当第一密室等压腔1和第二密室等压腔2中存在水时,会通过其各自底部设有的等压腔排水孔18流入到第三密室等压腔3和第四密室等压腔4内,当第三密室等压腔3和第四密室等压腔4内水积累多时会通过其各自底部设有的等压腔排水孔18流入到第五密室等压腔5内,最后通过第五密室等压腔5底部的等压腔排水孔18流出;

参考图2,所述第一密室等压腔1和第二密室等压腔2相靠近的一侧均设有通气孔19,所述通气孔19的另一端均与第五密室等压腔5相连通;

为了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若意外情况下第一密室等压腔1和第二密室等压腔2内的水过多时,高于通气孔19水位的水会直接通过通气孔19流入到第五密室等压腔5内,通气孔19既可以实现第一密室等压腔1与第五密室等压腔5和第二密室等压腔2与第五密室等压腔5之间的等压差;

单元框架6在安装时增加柔性垫片,形成柔性接触,单元板块之间插接时均釆用胶条密封,从而避免金属与金属间因在荷载或温度变化发出的噪音影响;

本实用新型采用单元框架6将密室等压腔分隔开,并采用五道水密封胶条达到各个连接处的防水目的,即使通过渗透进入密室等压腔,每个密室等压腔底部均设有等压腔排水孔18,有利于保持压力均衡,且将渗入单元框架6内部的少量水能顺利排出,将传统的耐候密封胶堵水改为导水的方法进行排水,有效解决了密室等压腔内外压力差无法平衡,从根本上解决了渗漏现象。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