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拼接叠合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10062发布日期:2020-07-07 14:45阅读:4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拼接叠合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拼接叠合板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行业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最常用的楼板形式就是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利用钢筋固定在支座上,最后在支座和一个或者多个拼接叠合板的待浇筑空间上浇筑混凝土。

现有叠合板采用的桁架钢筋的主要作用是在预制底板构件生产脱模、吊装时(短暂工况),增加预制底板的刚度和承载力。预制底板在施工安装完成后和现浇叠合层混凝土形成叠合板(正常使用工况),在叠合板的预制底板和现浇叠合层之间的交接面需要设置抗剪结构,而现有的桁架钢筋布置密度不大,不能完全覆盖交接面,结构受力不合理。且在施工现场,对于拼接的桁架钢筋叠合板,板与板之间的连接钢筋以及现浇叠合层的受力钢筋需人工绑扎在桁架钢筋上,施工现场工作量大,降低施工效率,建造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拼接叠合板之间的受力更加均匀合理,并提高施工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拼接叠合板结构,包括第一叠合板以及与所述第一叠合板相拼接的第二叠合板,

所述第一叠合板包括第一预制板、第一现浇叠合层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预制板和所述第一现浇叠合层的第一焊接钢筋架,所述第一焊接钢筋架包括第一钢筋网、第二钢筋网以及第一连接钢筋,所述第一钢筋网位于所述第一预制板内,所述第二钢筋网位于所述第一现浇叠合层内,所述第一连接钢筋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钢筋网焊接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钢筋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钢筋网焊接连接,所述第二钢筋网的端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预制板的端部向内侧缩进,

所述第二叠合板包括第二预制板、第二现浇叠合层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二预制板和所述第二现浇叠合层的第二焊接钢筋架,所述第二焊接钢筋架包括第三钢筋网、第四钢筋网以及第二连接钢筋,所述第三钢筋网位于所述第二预制板内,所述第四钢筋网位于所述第二现浇叠合层内,所述第二连接钢筋的一端与所述第三钢筋网焊接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钢筋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钢筋网焊接连接,所述第四钢筋网的端部相对于所述第二预制板的端部向内侧缩进,

所述第一叠合板和所述第二叠合板之间设有第一受力钢筋组件,所述第一受力钢筋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钢筋网相连接,所述第一受力钢筋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钢筋网相连接,所述第一预制板和所述第二预制板相抵接,所述第一现浇叠合层和所述第二现浇叠合层浇筑为一体。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受力钢筋组件的两端均为向下弯曲的机械锚固端。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叠合板和所述第二叠合板之间设有第一连接钢筋网,所述第一连接钢筋网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预制板的顶面,所述第一连接钢筋网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预制板的顶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预制板的顶面边沿设有向下倾斜设置的第一切口,所述第二预制板的顶面边沿设有向下倾斜设置的第二切口,所述第一切口和所述第二切口相对设置以形成第一连接槽。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预制板的底面边沿设有向上凹陷的第一缺口,所述第二预制板的底面边沿设有向上凹陷的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相对设置以形成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二连接槽内设有弹性网格布。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钢筋网包括第一横向钢筋以及所述第一横向钢筋相交的第一纵向钢筋,所述第一横向钢筋和所述第一纵向钢筋焊接连接,所述第二钢筋网包括第二横向钢筋以及所述第二横向钢筋相交的第二纵向钢筋,所述第二横向钢筋和所述第二纵向钢筋焊接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钢筋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向钢筋和所述第一纵向钢筋之间的相交点焊接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钢筋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横向钢筋和所述第二纵向钢筋之间的相交点焊接连接,

所述第三钢筋网包括第三横向钢筋以及所述第三横向钢筋相交的第三纵向钢筋,所述第三横向钢筋和所述第三纵向钢筋焊接连接,所述第四钢筋网包括第四横向钢筋以及所述第四横向钢筋相交的第四纵向钢筋,所述第四横向钢筋和所述第四纵向钢筋焊接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钢筋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横向钢筋和所述第三纵向钢筋之间的相交点焊接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钢筋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横向钢筋和所述第四纵向钢筋之间的相交点焊接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叠合板的支座,所述第一叠合板设于所述支座的一侧,所述支座包括支座钢筋架以及支座主体,所述支座钢筋架设于所述支座主体内,

所述支座与所述第一叠合板之间设有第二受力钢筋组件,所述第二受力钢筋组件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支座主体内,所述第二受力钢筋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钢筋网相连接,所述支座主体和所述第一现浇叠合层浇筑为一体。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支座与所述第一叠合板之间设有第二连接钢筋网,所述第二连接钢筋网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预制板的顶面,所述第二连接钢筋网延伸至所述支座主体内。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受力钢筋组件延伸至所述支座主体内的一端为向所述支座主体的另一侧延伸出的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一叠合板的所述第二钢筋网相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连接钢筋网延伸至所述支座主体内的一端为向所述支座主体的另一侧延伸出的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位于另一个所述第一叠合板的所述第一预制板的顶面上。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拼接叠合板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利用所述第一连接钢筋与所述第一钢筋网和所述第二钢筋网焊接连接,形成了一个整体网格钢筋结构的第一焊接钢筋架,同样也形成整体网格钢筋结构的第二焊接钢筋架,由于所述第一连接钢筋对所述第一钢筋网起到焊接固定作用,所述第二连接钢筋对所述第三钢筋网起到焊接固定作用,使得所述第一预制板和所述第二预制板制作时可以减少厚度,降低生产用料,而且所述第一连接钢筋和所述第二连接钢筋占用空间小,可以增加布置密度,均匀地起到抗剪作用,以保证所述第一叠合板和第二叠合板形成整体的叠合受力模式,结构受力更加合理。在施工拼接时,因为所述第一焊接钢筋架和所述第二焊接钢筋架在工厂内已经完成,现场无需进行大量的钢筋绑扎,利用所述第一受力钢筋组件连接所述第二钢筋网和所述第四钢筋网,对所述第一叠合板和所述第二叠合板起到拉力作用,浇筑后的结构更加稳定可靠,不易开裂,大大减少施工现场的工作量,提高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优先实施例的拼接叠合板结构的拼接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优先实施例的拼接叠合板结构的中间支座安装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优先实施例的拼接叠合板结构的边支座安装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优先实施例的拼接叠合板结构中第一叠合板和第二叠合板未浇筑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第一叠合板;110.第一预制板;120.第一现浇叠合层;130.第一钢筋网;131.第一横向钢筋;132.第一纵向钢筋;140.第二钢筋网;141.第二横向钢筋;142.第二纵向钢筋;150.第一连接钢筋;

200.第二叠合板;210.第二预制板;220.第二现浇叠合层;230.第三钢筋网;231.第三横向钢筋;232.第三纵向钢筋;240.第四钢筋网;241.第四横向钢筋;242.第四纵向钢筋;250.第二连接钢筋;

300.第一受力钢筋组件;310.第一横向受力钢筋;320.第一纵向受力钢筋;

400.第一连接钢筋网;410.第一横向连接钢筋;420.第一纵向连接钢筋;

500.第一连接槽;

600.第二连接槽;

700.支座;710.支座钢筋架;711.水平钢筋;712.竖向钢筋;720.支座主体;

800.第二受力钢筋组件;810.第二横向受力钢筋;820.第二纵向受力钢筋;

900.第二连接钢筋网;910.第二横向连接钢筋;920.第二纵向连接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中采用术语“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焊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拼接叠合板结构,至少包括第一叠合板100以及与所述第一叠合板100相拼接的第二叠合板200,

所述第一叠合板100包括第一预制板110、第一现浇叠合层120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预制板110和所述第一现浇叠合层120的第一焊接钢筋架,所述第一焊接钢筋架包括第一钢筋网130、第二钢筋网140以及第一连接钢筋150,所述第一钢筋网130位于所述第一预制板110内,所述第二钢筋网140位于所述第一现浇叠合层120内,所述第一连接钢筋15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钢筋网130焊接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钢筋15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钢筋网140焊接连接,所述第二钢筋网140的端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预制板110的端部向内侧缩进,

所述第二叠合板200包括第二预制板210、第二现浇叠合层220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二预制板210和所述第二现浇叠合层220的第二焊接钢筋架,所述第二焊接钢筋架包括第三钢筋网230、第四钢筋网240以及第二连接钢筋250,所述第三钢筋网230位于所述第二预制板210内,所述第四钢筋网240位于所述第二现浇叠合层220内,所述第二连接钢筋250的一端与所述第三钢筋网230焊接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钢筋25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钢筋网240焊接连接,所述第四钢筋网240的端部相对于所述第二预制板210的端部向内侧缩进,

所述第一叠合板100和所述第二叠合板200之间设有第一受力钢筋组件300,所述第一受力钢筋组件30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钢筋网140相连接,所述第一受力钢筋组件30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钢筋网240相连接,所述第一预制板110和所述第二预制板210相抵接,所述第一现浇叠合层120和所述第二现浇叠合层220浇筑为一体。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的拼接叠合板结构,利用所述第一连接钢筋150与所述第一钢筋网130和所述第二钢筋网140焊接连接,形成了一个整体网格钢筋结构的第一焊接钢筋架,同样也形成整体网格钢筋结构的第二焊接钢筋架,由于所述第一连接钢筋150对所述第一钢筋网130起到焊接固定作用,所述第二连接钢筋250对所述第三钢筋网230起到焊接固定作用,使得所述第一预制板110和所述第二预制板210制作时可以减少厚度,降低生产用料,而且所述第一连接钢筋150和所述第二连接钢筋250占用空间小,可以增加布置密度,均匀地起到抗剪作用,以保证所述第一叠合板100和第二叠合板200形成整体的叠合受力模式,结构受力更加合理。在施工拼接时,因为所述第一焊接钢筋架和所述第二焊接钢筋架在工厂内已经完成,现场无需进行大量的钢筋绑扎,利用所述第一受力钢筋组件300连接所述第二钢筋网140和所述第四钢筋网240,对所述第一叠合板100和所述第二叠合板200起到拉力作用,浇筑后的结构更加稳定可靠,不易开裂,大大减少施工现场的工作量,提高施工效率。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受力钢筋组件300的两端均为向下弯曲的机械锚固端,起到更好的钢筋搭接作用,从而减小与所述第二钢筋网140和所述第四钢筋网240的搭接长度。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受力钢筋组件300也可以采用其他机械锚固端头,实现同样的钢筋搭接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叠合板100和所述第二叠合板200之间设有第一连接钢筋网400,所述第一连接钢筋网400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预制板110的顶面,所述第一连接钢筋网400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预制板210的顶面,所述第一连接钢筋网400和所述第一受力钢筋组件300在上下方向共同起到连接作用,具有更好搭接性能,保证所述第一叠合板100和所述第二叠合板200之间连接更加紧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制板110的顶面边沿设有向下倾斜设置的第一切口,所述第二预制板210的顶面边沿设有向下倾斜设置的第二切口,所述第一切口和所述第二切口相对设置以形成第一连接槽500,所述第一切口和所述第二切口纵截面形状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与水平面形成45°夹角,所述第一连接槽500为v型槽,使得所述第一现浇叠合层120和所述第二现浇叠合层220浇筑为一体时,所述第一连接槽500能容纳部分浇筑用料,对所述第一连接钢筋网400形成更厚的保护层,提高了接缝处的耐久性,进一步提高拼接后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制板110的底面边沿设有向上凹陷的第一缺口,所述第二预制板210的底面边沿设有向上凹陷的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相对设置以形成第二连接槽600,所述第二连接槽600内设有弹性网格布,所述第二连接槽600为u型槽,所述第二连接槽600为板缝处理提供了密封空间,所述第二连接槽600内挂有弹性网格布,并用弹性腻子填平,挂网处理能防止板缝因收缩而变形开裂,该方式采用了分成多块的方式,适用于更大跨度的叠合板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钢筋网130包括第一横向钢筋131以及所述第一横向钢筋131相交的第一纵向钢筋132,所述第一横向钢筋131和所述第一纵向钢筋132焊接连接,所述第二钢筋网140包括第二横向钢筋141以及所述第二横向钢筋141相交的第二纵向钢筋142,所述第二横向钢筋141和所述第二纵向钢筋142焊接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钢筋15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向钢筋131和所述第一纵向钢筋132之间的相交点焊接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钢筋15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横向钢筋141和所述第二纵向钢筋142之间的相交点焊接连接,实现所述第一连接钢筋150在相交点处的横向和纵向分配受力,所述第一焊接钢筋架的结构更加稳固。

所述第三钢筋网230包括第三横向钢筋231以及所述第三横向钢筋231相交的第三纵向钢筋232,所述第三横向钢筋231和所述第三纵向钢筋232焊接连接,所述第四钢筋网240包括第四横向钢筋241以及所述第四横向钢筋241相交的第四纵向钢筋242,所述第四横向钢筋241和所述第四纵向钢筋242焊接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钢筋250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横向钢筋231和所述第三纵向钢筋232之间的相交点焊接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钢筋25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横向钢筋241和所述第四纵向钢筋242之间的相交点焊接连接,实现所述第二连接钢筋250在相交点处的横向和纵向分配受力,所述第二焊接钢筋架的结构更加稳固。一方面,因为所述连接钢筋与所述预制板内的第一钢筋网130已经形成一个焊接固定作用,形成空间钢筋结构,其抗弯刚度较大,使得预制板在制作时可以减少厚度,如所述预制板的厚度可减少到40mm,另一方面,在每个垂直相交点都布置所述第一连接钢筋150和第二连接钢筋250,均匀地起到抗剪作用,作用于预制板和现浇叠合层的相交面上,形成整体的叠合受力模式,所述第一预制板110的顶面和所述第二预制板210的顶面无需采用粗糙面,在生产时浇筑形成自然的混凝土收平面即可,减少所述第一预制板110和所述第二预制板210的生产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所述第一连接钢筋150和所述第二连接钢筋250沿着竖直方向设置,可灵活布置第一横向钢筋131和第一纵向钢筋132的相对关系,使其短向受力筋布置在下方的最外侧,同理可灵活布置第二横向钢筋141和第二纵向钢筋142的相对关系,使其短向受力筋布置在上方的最外侧,这样可保证所述第一焊接钢筋架的短向受力钢筋均在最外侧。同样可灵活布置第三横向钢筋231和第三纵向钢筋232的相对关系,使其短向受力筋布置在下方的最外侧,同理可灵活布置第四横向钢筋241和第四纵向钢筋242的相对关系,使其短向受力筋布置在上方的最外侧,可保证所述第二焊接钢筋架的短向受力钢筋均在最外侧。在本实施例中,安装结构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叠合板100的支座700,所述第一叠合板100设于所述支座700的一侧,所述支座700包括支座钢筋架710以及支座主体720,所述支座钢筋架710设于所述支座主体720内,所述支座700与所述第一叠合板100之间设有第二受力钢筋组件800,所述第二受力钢筋组件800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支座主体720内,所述第二受力钢筋组件80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钢筋网140相连接,所述支座主体720和所述第一现浇叠合层120浇筑为一体。

利用与拼接同样的构造设计,通过所述第二受力钢筋组件800连接所述支座主体720和在所述第一现浇叠合层120内的第二钢筋网140,保证所述第一现浇叠合层120内的钢筋深入支座700进行受力作用,安装在支座700上的结构更加稳定可靠,并适用于边支座、中间支座等支座结构。

其中,结合图4及图5所示,利用所述第二钢筋网140的端部向内侧缩进的方式,为所述第一受力钢筋组件300和所述第二受力钢筋组件800提供安装空间,因此,适用于支座700范围内布置分为多块预制板的第一叠合板100,且单块叠合板和拼接叠合板均适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支座700与所述第一叠合板100之间设有第二连接钢筋网900,所述第二连接钢筋网900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预制板110的顶面,所述第二连接钢筋网900延伸至所述支座主体720内,所述第二受力钢筋组件800和所述第二连接钢筋网900在上下方向起到连接作用,具有更好搭接性能,保证所述第一叠合板100与支座700连接紧固。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当所述支座700为中间支座时,所述第二受力钢筋组件800延伸至所述支座主体720内的一端为向所述支座主体720的另一侧延伸出的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一叠合板100的所述第二钢筋网140相连接,所述第二受力钢筋组件800的端部利用所述第二钢筋网140的端部向内侧缩进的空间进行连接,实现将两块所述第一叠合板100安装在中间支座700上,并保证两块所述第一叠合板100相对于支座700的受力更加稳固。

进一步的,当所述支座700为中间支座700时,所述第二连接钢筋网900延伸至所述支座主体720内的一端为向所述支座主体720的另一侧延伸出的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位于另一个所述第一叠合板100的所述第一预制板110的顶面上。通过采用同一片的所述第二受力钢筋组件800和所述第二连接钢筋网900的方式,即实现了两块所述第二叠合板200之间与中间支座700的固定连接,又实现每块所述第一叠合板100稳定安装在支座700上。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当所述支座700为边支座时,所述第二受力钢筋组件800位于所述支座主体720内的一端为沿着所述支座主体720轴向往下弯曲的折弯端,对所述第一叠合板100形成一个拉力作用,以保证所述支座700和所述第一叠合板100之间具有足够的刚度,所述第二受力钢筋组件800和第二连接钢筋网900至少要穿过所述支座700的中心线,以保证所述第一叠合板100与所述支座700之间具有足够的承载强度。

其中,所述第一受力钢筋组件300分别与所述第二钢筋网140和所述第四钢筋网240之间为绑扎连接,所述第二受力钢筋组件800与所述第二钢筋网140之间为绑扎连接,现场只需对所述第一受力钢筋组件300和所述第二受力钢筋组件800进行少量的绑扎,而所述第一连接钢筋网400和所述第二连接钢筋网900直接放置与对应预制板的顶面上即可,现场施工效率高。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一受力钢筋组件300包括若干条第一横向受力钢筋310和第一纵向受力钢筋320,所述第一横向受力钢筋310和所述第一纵向受力钢筋320相交且绑扎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钢筋网400包括若干条第一横向连接钢筋410和第一纵向连接钢筋420,所述第一横向连接钢筋410和所述第一纵向连接钢筋420相交且焊接连接;所述第二受力钢筋组件800包括若干条第二横向受力钢筋810和第二纵向受力钢筋820,所述第二横向受力钢筋810和所述第二纵向受力钢筋820相交且绑扎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钢筋网900包括若干条第二横向连接钢筋910和第二纵向连接钢筋920,所述第二横向连接钢筋910和所述第二纵向连接钢筋920相交且焊接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钢筋网400和所述第二连接钢筋网900焊接成整块,工厂直接进行焊接作业,施工现场只需对所述第一受力钢筋组件300和第二受力钢筋组件800进行简单的绑扎即可,生产难度低,并提高现场施工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座钢筋架710包括若干条水平设置的水平钢筋711以及若干条竖直设置的竖向钢筋712,所述水平钢筋711和所述竖向钢筋712相交且绑扎连接,所述支座主体720和两个现浇叠合层整体浇筑混凝土,实现浇筑为一体,具有足够的结构刚度。

其中,所述第一焊接钢筋架和所述第二焊接钢筋架在生产脱模、构件吊装时(短暂工况)起到作用,又能在现浇叠合层浇筑完形成叠合板(正常使用工况)后,起到受力钢筋作用。因此,第一焊接钢筋架和第二焊接钢筋架在各阶段均可发挥作用。经测算,同样厚度的叠合板,采用本实施例的叠合板,钢筋总的用量要比传统叠合板要少。

本发明的安装结构工作过程为:在工厂内对第一焊接钢筋架和第二焊接钢筋架完成焊接作业,并生产制作第一预制板110和第二预制板210,以及焊接所述第一连接钢筋网400和所述第二连接钢筋网900。(1)现场拼接流程:利用所述第一焊接钢筋架和所述第二焊接钢筋架的相交点吊装就位,放置所述第一连接钢筋网400,将所述第一受力钢筋组件300进行绑扎,所述第一现浇叠合层120和所述第二现浇叠合层220浇筑为一体,所述第一连接槽500设置弹性网格布,并用弹性腻子填平,做挂网处理,防止开裂。(2)支座施工流程:利用所述第一焊接钢筋架和所述第二焊接钢筋架的相交点吊装就位,放置所述第二连接钢筋网900,将所述第二受力钢筋组件800进行绑扎,将所述第二连接钢筋网900和所述第二受力钢筋组件800穿插进所述支座主体720,最后将所述第一现浇叠合层120和所述支座主体720浇筑为一体。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拼接叠合板结构具有以下优点:(1)可减少所述第一预制板110和所述第二预制板210的厚度,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楼板自重荷载,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2)可取消预制板的粗糙面,从而减少预制板的生产工序,提高生产效率;(3)所述第一焊接钢筋架和所述第二焊接钢筋架已经提前在工厂内完成焊接,无需在现场进行大量钢筋绑扎,大大减少施工现场的工作量,提高施工效率;(4)所述第一焊接钢筋架和所述第二焊接钢筋架在短暂工况、正常使用工况能充分发挥作用,同条件下的总钢筋用量更少,建造成本低;(5)可灵活调整第一横向钢筋131与第一纵向钢筋132、第二横向钢筋141与第二纵向刚性142的相对关系,保证第一叠合板100的受力钢筋在最外侧,结构更加合理;同理可灵活调整第三横向钢筋231与第三纵向钢筋232、第四横向钢筋241与第四纵向钢筋242的相对关系,保证第一叠合板100的受力钢筋在最外侧,结构更加合理;(6)利用所述第二钢筋网140和所述第四钢筋网240向内侧缩进一段距离,给安装所述第一受力钢筋组件300、所述第二受力钢筋组件800提供安装空间,因此可适用于各种支座700,如:边支座、中间支座、降板或抬标高的支,以及适用支座700范围内单块叠合板和多块拼接叠合板;(7)采用整块的受力钢筋组件和整块的连接钢筋网,施工效率高,且提高钢筋搭接性能;(8)所述第一受力钢筋组件300和所述第二受力钢筋组件800的端部弯钩结构或其他机械锚固端头,从而可减小钢筋的搭接长度;(9)采用密缝拼接构造,具有足够的承载力,不会变形开裂。

上方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